学者谷

位置:首页 > 个人范文 > 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2.71W

认知心理学1

《第一印象心理学》是一本超实用的心理学读本,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结《财富》百强企业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时展现完美自我。

认知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

*部分是关于*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向对方寻求的是什么,*印象为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个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亲和力、表达关注、客观性话题、展现自我、谈话节奏、人生观和性别魅力这七个基本要素,并且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在每个要素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则告诉你如何把你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地去改变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书中的每个要点都会辅以具体的案例作为说明,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而是告诉读者怎样去展现真实的自我,怎样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简介

安·德玛瑞斯博士与瓦莱丽·怀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创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咨询公司,它帮助客户了解在初次约会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表现,并且为《财富》100强公司的经理提供交流与领导技能的培训。全世界的报刊、电台与电视台争相报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创始人,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 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与Lifetime电视台等。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服务为以下的公司的经理人提供服务:

1.惠普公司

2.达信保险顾问有限公司

3.怡安风险服务公司

4.沃尔玛

5.通用汽车公司

6.通用电气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团

9.克罗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时代华纳公司

编辑推荐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多年工作经验写就的权威之作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际实例及专业分析

了解初次见面时他人眼中的自己

★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 适用面广:适用于日常交际、职场沟通、商务谈判、两性对话等一切初次见面场合!

★ 例证丰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结论的依据是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对《财富》百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相关的评估和培训。

★ 实用性强:通过详细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给别人带来的感觉 9

第三章 四种普遍的社交好处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亲和力 29

第五章 表达对别人的关注 57

第六章 传递话题:初次对话的主题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现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谈话的节奏:谈话的动态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观: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现自我:微妙的性别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调整第一印象的表现风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会这样做吗? 213

第十二章 缩短距离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现:告别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宽容别人 245

结 论 255

参考文献 256

关于作者 263

认知心理学2

认知,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是心智与物理属性的身体间有着何种关系。认知与身体究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或者是我们看待生命的两个视角。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日渐积累,逐渐演变为研究认知具身性的热门课题。本文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上,对认知与身体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一 认知与身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1.身体对认知存在着限制作用

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和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的表体性质和内容。因某种特征的存在,使有机体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容易,也可能使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困难,甚至变为不可能。以听觉为例,动物的听觉比人类的听觉更为灵敏,是因为它们的听觉系统构造与人类不同。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抽象思维主要是隐喻的。而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Lmage Schema)理论是“对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就是认知的方式”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个体的主观世界是被个体的行为和感觉运动能力决定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结构和感官运动系统都限制着认知的进行。

2.身体对认知的分配调节作用

身体可以作为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脑、骨骼、皮肤等身体各方面与认知系统中发挥着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身体的状态和运动对认知过程有调节作用。在荷兰心理学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测验中得出的结论,后退动作诱发了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身体会对心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力。身体的调节作用使认知、身体、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确保了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和谐。由于身体的调节作用,认知操作的过程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证了认知任务的圆满完成。

3.身体使认知产生依赖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明确指出,身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认知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自我和身体的亲密关系。换言之,认识依赖于身体的各种经验。身体体验的过程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基本素材。人类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独特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同动物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动物了解世界的认知系统。没有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就没有人类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认知系统的活动思维和方式是依赖身体的活动状态和思维方式而进行的。

二 在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与身体紧密联系

1.心智与身体联系紧密

科学心理学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体现。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视身体仅为心智的一个观念。二元论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对立。心理、意识、主体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一方,物质、身体、客体构成了对立的另一方。这就构成了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身体是物质的,但是身体的物质属性却需要通过心智中的观念实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智驾驭着身体,指挥着身体的运作,但是身体对心智没有实质的影响力。

2.在理论心理学中心智与身体的一体化

身心一体化是指身体在心智中,心智在身体中。身体并非传统上认为的仅是心智发生的“场所”“载体”或“生理机制”。身心一体的原则是心智对身体的影响,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3.认知与身体在理论心理学中的关系

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认知,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是认知的主体,是身体去感受、去思维、去行动。因而身体的感知和身体的运动等各种身体经验必然对认知过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实际上是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在理论心理学中,认知与身体则是因与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结束语

从理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认知与身体的联系,总结得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并且分析出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与认知的关系的交互影响体现了身心一体化的原则,因此身体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怎样形成概念和判断逻辑。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等.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xx(6):483~487

认知心理学3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笔者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笔者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DJCunningham)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笔者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笔者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笔者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

根据这个理论,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四个环节。

以讲解银行知识点为例。

(1)感性材料来源:学生事先的调查及原有感性认识的积累。调动过程:让学生上来描绘各个国家国旗的图片或国家名字的英文全称,同时让其余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将平时的感性积累的知识进行讨论、整合。目的:进行感性知识贮备与兴趣积累,让学生调动自主学习心理等。

(2)对感性材料的归类、整合与重构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拢,分层次进行排列,比如从亚洲国家到美洲国家,从南半球国家到北半球国家,对世界国家总体认识,等等。

(3)从对感性材料整合、重构并向理性认识上升,形成新的知识源:从对国家的感性接触到对这个国家的深入了解。

(4)将新的知识源与知识网络连接,把一个国家知识放入整个世界国家知识环节之中,并与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等融通起来。这种融通还涉及学生自身对整个知识获得时心理发展过程的熟悉,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观察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景设置。

学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识还需要老师从外部输入。教师对输入的材料首先要进行加工处理,考虑其材料引出会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趋向性。现代认知心理进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段生动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还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和启发。所以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这种情景或材料设置在时效性很强的中学政治学科中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如对“政党制度”的理解。

(1)显性题目设计:德国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政体?(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政党的感性认识,从科尔下台时潸然泪下激起学生对政党选举多种心理体悟,为政党制度的讲解做感性经验的准备。

(2)建构政党、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源。

(3)将政党制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定位,引导学生思考政党与国家政权、政党制度与国家性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重构基础理论的识记,把能力培养与心理发展协同起来。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证明,基础理论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是实现能力的载体。心理学观点进一步认为,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点来看,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对基础理论的识记要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认知特征出发,对知识进行分解重构,从而从心理活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即形成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以表层的识记为特征,即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有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识引出对矛盾的印象:从《韩非子》“矛盾之说也”讲起,列举相关矛盾例子,进而激发学生调动自笔者感性材料对矛盾作出浅层的理解与说明。

(2)对引出的感性材料归类:其一可分为内部的冲突和对立;其二可为事物外部的冲突与对立;其三分析矛盾不仅指对立而且指统一,分析“统一”的两种情形,让学生渗透感性知识作出自主分析,并领悟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导后,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而把《韩非子》“矛盾之说”中所犯的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区别开来。归纳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出知识层次,并作出理解说明。

(4)将形成的矛盾新知识点放入哲学体系中进行定位,并与联系、发展等观点进行渗透交汇。

二、自笔者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各自的个性,共同组成的集体又有集体的心理定势等。教师应该首先探明这种心理特点,并利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心理定势进行控制和干预。同时教师也是个体,外在的环境也会对教师心理动机产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笔者情绪,有节制地调节自笔者的心理状态对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中,笔者备了心理教学的另一个教案,并有意识地进行个案和集体心理辅导案例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案的主线是发展双向的“自笔者形象”,使师生之间形成“心理共振”。所谓“自笔者形象”设计,即笔者们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笔者的认识、想象和评价。这种“自笔者形象”影响着笔者们的自尊水平、自笔者效能及自身潜力的发挥。但这种心理设计既需要内部条件,又需要外部条件。“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但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内部的潜质,从而调动内部进行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所以,从外部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教学手段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通过对学生形象的提升来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笔者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想改变的人、想成为的人。

这种心理备案结合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调整。主要分个案与集体备教案两种。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积累个案观察,其次从外部对个体自笔者调节进行干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作出计划、采取行动及对结果不间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学习。另外,从外围环境为学生自笔者调节的发展创设条件。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外部对集体自笔者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认知自己、评价他人,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师应对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结果作出评价与激励。

3、对教师自身进行自笔者调节

自笔者调节的基本策略:对自笔者心理进行认知,向优化心理素质转化,进行适度减压。

三、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应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部知识向书本外围知识开阔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习惯特征的转变。

从面对书本到转向外围转变过程,首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学会合作与沟通,进行相关经验积累。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以《银行和储蓄者》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银行知识的汇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银行信息,银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电子货币时代的遐想。学生对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经调查认为:其一,可以较多地增加国家税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储蓄倾向,强化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其三,有利于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从调查中学生对国内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对当前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当前存款中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为10%左右的个人所拥有等,从而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4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认知心理学5

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根据笔者对社会心理学学习的概念所形成的轮廓,心理学首先应当是建立在人最基本原始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上,进而研究不同的外界(社会)条件下对人产生的普遍的情绪,行为或看法等可感的效应。其基础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考反馈的能力,而条件则是社会(群体)的影响。而其中的个人心理活动也显然不全是自然的非条件反射,必然有一部分是长期接受社会影响而“培育”出的产物。因此,心理学与个体与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认识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部分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且做到将相关认知联系于生活中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呢?研究了解并运用关于个体的部分应当掌握自我认知的知识,并联系理解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自我认知是对于自我的知识,包含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或准确或粗略的认识,有整体认识,也有特定领域的认识。例如笔者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但能够沉下心来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笔者对自己的特定领域认识。有一条内容很有趣,是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是能让人们明显感觉到的,而内隐自尊更能暴露一个人意识深处对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与预期,参考文献中提到了东方人在外隐自尊量表中不会自我拔高,但日本人的内隐自尊有自我拔高的特性。这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困惑——为什么知道自己不是伪装却还总是有矛盾的两面性格。笔者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很多次考试结束她都垂头丧气抱怨要垫底了。成绩出来后没有想像的那么糟,在平均线左右,她和笔者交谈过,会一方面觉得很险,终究没有垫底,但心里同时会觉得不甘心,仍旧希望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候成绩也能像平时一样不错。还有就是她很反感平均线的成绩,觉得自己再差也不该仅仅只是平均水平,在她眼中,代表大众的平均水平却是自己的底限。可能其内隐自尊有明显自我拔高趋势,造成其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结果感到满足和肯定。心理学关于个体的知识让学习者对周围人的矛盾心理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能分析隐藏在性格与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关于自我知识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化,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等。其中他人的反馈揭示了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们的表现,他人会持有一定的看法,我们知晓后可能还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很多个他人的效应就类似于社会舆论的力量了,这也是心理学与从个体到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社会化则更为明显。我们长时间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参与各种道德文化社会宗教的活动,这些司空见惯的景与物成为我们行为与看法的“公理”,对我们的价值判断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活动。

同样有趣贴近生活的还有关于自我归因和自我障碍现象。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提出: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他们自己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进行推论而得来的。我们会认为受到诱因的人做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贝姆认为,我们观察我们的行为,看它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发生并且只有在后者条件下,我们才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这可以解释一些偏见的现象。还有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是实体特异性(我会这样做是普遍的反应或是说这是我不为外界环境所改变的特性吗),一致性反应(别人这样做有他们的理由,我应当是受了他们的影响)还有一贯性(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这样做的)。它们全面揭示了我们行为的几种原因,从中也可看出社会对个体影响的影子。此外,功与过的归隐偏差可以解释——人们趋向于将成功归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笔者想起了一则笑话,孩子考砸了,父母互相指责这是像对方笨的原因,而当孩子做了什么好事,又都说像自己。这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防卫归因”与一种天生的“自恋”机制吗?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过于频繁地怀疑自己,但也会造成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弊端。自我障碍是把双刃剑,但根据文献显示的调查结果,人们设置在自己前行道路上的障碍也会真正减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就好像一种逃避的心理,却最终正是因为这种看似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的“提前失败”而败走华容道。浅谈笔者对心理学的个体方面知识的认知与应用后,继续谈谈对社会对群体的相应解读。一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重点的态度与态度的改变。态度更偏向于个体认知的方面,而其改变则强调了社会对其的作用。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而这三个方面又相互影响。还是笔者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前涉猎很多侦探小说,它们教给她很多知识(认知),她也对其中使用的物理原理感到十分好奇,产生强烈求知欲(情感),于是在学习物理时就会充满了兴趣还会把它与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行为倾向)。而态度的集合又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甚至改变世界都建立在对世界各个事物的态度的基础上,由此,态度对价值观对人生的影响可见一斑。个体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塑造:社会化,人际影响,个性影响,学习等。举其中一例说明笔者的理解:社会化揭示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并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解读和反应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教化的过程”此言得之。倘若没有社会化过程,人就失去了规范自己行为以至于与团体的规则一致的压力,于是便不能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局面。而正是这些社会化的力量,使得人们进入社会进行发展从而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这又是个体受到社会影响的例子,而且是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相互影响。形象地来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像织在个体与社会中的一张无穷尽的网,相互作用,过程复杂,而结果却是恰好符合我们心中认识的真实感受。

下面谈谈态度的改变。可信性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意识,权威的人很容易在我们心中取得信任。我们会下意识给更加优秀伟大的人物添加光环。笔者看到过一篇有趣的文章,有人统计了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商纣王暴行的描写,发现冠于商纣王名下的酷刑数目居然在逐年增多。这样不排除人们主观上把各种酷刑讹传于其名下的可能。连《三国演义》也不免把周瑜空城计写入诸葛亮名下的安排。与此同时,动机和意图也对态度产生了影响。如果听到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明显在为自己的利益集团牟福利,我们对其观点即理由的可行性会产生极大的怀疑,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十分真切的体验。还有“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它被很好地应用于广告心理学。高可信性的沟通者即时能够对被试着态度产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名人代言短时间内可以说服很多消费者购买)而低可信性的沟通者即时没有那么明显的效应(非知名人士代言不能短时间内收得很大成效)。但两者随着时间的改变趋势却是截然相反。笔者有一个设想,广告可以在前期以名人代言的为主(如占80%)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缩小其比例,争取依照人们内心的心理“睡眠者效应”取得最佳广告效果。这便是将心理学发现的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取得实际效益的例子。不难发现,现在的'商家越来越注重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学力量,各种研究消费心理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能抓住顾客的心的商家,才能赢得社会市场的江山。

认知心理学6

摘要:为全面提升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和措施。实践证明,积极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能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师院校 认知心理学 实验教学

认知心理学是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实践运用,提高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是提升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师院校应当积极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问题反思

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一些极具代表性实验的操作,可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是认知心理学科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与演练操作的重要平台,是认知心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独立从事心理实验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此,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综观当前许多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现实状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心理学科相关的专业实验仪器和配套设施及囿于其他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尚存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小组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不太会设计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实验。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升格的本科师范院校,整体而言师资力量较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大多购置一些传统的常规心理实验设备,学科前沿和高端设备极少,难以满足心理学科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说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再由教师加以总结。

常常是教师先拟定或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按照相关要求去复制实验,实验内容多为学科内容相关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极少,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改革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量增加学科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二、全面提升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针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成为必然,这对于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与促进认知心理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我校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把握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心理学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在确定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时,首先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学科实验设计的相关理论、实验操作能力与培养心理科学研究能力有机结合,全面实现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随着当前心理学各领域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新的实验方法、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使用,研究内容也逐渐向各领域的纵深方向发展。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突出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核心引领作用,科学把握学科实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进行综合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特别是要顺应当前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以生理学为突破口,适当增加脑与认知方面的实验项目,因为传统的心理学科实验对这一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而脑与认知的研究又是当前认知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为此,我们在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基础之上,增加了系列认知心理学新实验,主要借助心理测试仪、生物反馈仪、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等设备开设学科新实验项目。

实践证明,重视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实验设计方法,深刻领会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应用领域,熟悉认知心理学科的常用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初步形成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高水平的心理学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工中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活动,或只注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对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关照不足。特别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学科相关实验设备不断推出,如生物反馈系统、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形式,实践中应当认真筛选验证性实验,保留学科较为经典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及实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认知心理学实验内容时应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的高度统一,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拓展,增加学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拓展部分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而言,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应当特别注重认知心理实验教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如当前广泛应用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术,其核心就是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学生可通过知觉刺激记录和分析个体的脑电活动以研究或预测其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满足心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多来源于实验研究,又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验证,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认知心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认知心理学教学团队

要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水平,必须重视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建立高水平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团队,倡导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基础。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结构需求模式发生转变,这必然促成对心理学科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对高师院校心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师必须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科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广泛涉猎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科极为关注脑与神经认知研究,教师要更好地进行复杂的认知科学研究,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我院现有三名博士专业从事认知学科相关研究,并成功申请到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教师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认知领域。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过的心理学科相关原理,自行设计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教师的科研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专门人才。

(四)改革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认知心理学科过分倚重理论考试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仅凭理论考试卷面分数来简单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有些学校虽然有了实验考核板块,但仅仅是流于形式。综观现有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一般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认知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学科的考核分成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面试能力考核三大板块,按六三一分值计分。实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对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进行独立操作,考核内容可包括认知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与设计、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等方面;面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如要求学生采用专业知识回答驾车使用手机的危害等问题,并将考核工作贯穿日常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结合学科实验报告进行学科小论文写作,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科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可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傅亚强.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xx,(02):151-155.

[2]朱俊卿.论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xx,(02):44-46.

[3]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xx,(06):33-38.

认知心理学7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1世纪关于学习的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两大理论,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验主义和还原主义为理论,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建立的便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学习涵盖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分类、测量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根据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概述,分析了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xx,21:566+812.

认知心理学8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这本书富有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很强。很适合专业人员对认知心理学的经典方法和实验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我这种无聊看看的人,实在看不明白,读完之后,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更加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令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好多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9

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增加:


A.研究发现,短时记忆广度在3岁时为3.91个,4岁时5.14个,5岁时5.69个,6岁时6.10个,7岁时6.09个。


B.帕斯柯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这种能力叫做M空间(记忆空间);他发现3岁儿童只能在一个时间内处理1个信息单位,5岁儿童能处理7个信息单位。


2.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A.幼儿时期,无意识记忆占优势。


B.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忆和追忆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也在发展。


4.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A.5岁之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


B.开始对元记忆又初步认识(弗拉韦尔、元记忆包括记忆主体、记忆任务和有关记忆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A.具体形象是主要特点,且引发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


B.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语言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A.三山实验


B.守恒实验,5-6岁转折期,8岁获得守恒概念


C.类包含实验


3.随处概念的掌握:包括最初的词、概念、实物、数(2-3岁和5-6岁是数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年龄)和类概念(维果茨基,幼儿出现链概念;皮亚杰,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三个阶段)。


4.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


心理理论


1.含义: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即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


2.经典研究范式: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具体测试任务有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两种。


3.影响因素:早期的社会交往;假装游戏;语言的发展;心理状态问题的探讨。


4.理论解释:


A.理论论


B.模块论


C.匹配轮


D.拟化论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个黄金备考期里,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掌握更加高效、科学的备考方法,将知识运用的游刃有余。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认知心理学10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

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脑的特定部位受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2.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 阅读答案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下列表格。(3分)

记忆 ① 陈述性记忆 非联合弄学习形成的记忆

③ 程序性记忆

4.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5.根据上文内容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为文章结尾处补写句子。(2分)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答案

1.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对两个即得2分)。

2.不能,因为“其中一种”表示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不止一种分类方案,去掉就不准确严密了。(2分)

3.①非陈述记忆 ②启动效应的记忆 ③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 (3分)

4. ①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记忆 ②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记。(3分)

5. 将影响某种类型的记忆形成,并影响相关记忆内容的储存。(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 阅读答案

认知心理学11

内容简介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作者简介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xx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编辑推荐

1、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2、这是一个我们被不断推着向前奔跑的时代,我们被教会关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袭”,以及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以至于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够好,生怕别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想想“幸福”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们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成功背后实际上应该是自我内心的感受,否则欲望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处在匮乏之中。因为只有与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这个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4、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目 录

1、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2、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远方是药也是病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3、理想与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

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4、匮乏与不安

钱的匮乏始于爱的匮乏

为什么宁要宏大的计划,也不要微小的进步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接纳多少匮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匮乏,越纠结,越完美主义

怎么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5、接纳与改变

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

弃疗的别名是接纳自我

带着问题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贬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让生活正常运转

6、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现象

拖延症是一个提醒

怎么就拖延了呢?

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

“看脚下”也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道理

7、敏感与内向

敏感内向者有更敏锐的雷达

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敏感内向”的标签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

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8、爱与孤独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9、空虚与意义感

有一种病叫“没有感觉症”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真实生活的质感

不被教条所困,也不从生活中逃离

10、结束与开始

为什么结束这么难

这一年,我所经历的最大转变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认知心理学12

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例如化学平衡、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电离平衡等)难以突破,若只从反复讲解或重复习题训练以求学生巩固,这种只求效果不考虑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方法,以当前课程改革的观点分析,就是典型的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但是一种理念渗透,也是一种对基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学习与运用的体现。本文以“中和滴定误差分析”为例,试用认知心理学对问题难易的分析原理进行解构,以供对其他知识难点作难度分析的借鉴。

“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与学都感到滴定误差分析是“纷纷扰扰”,教师感到难以让学生准确体会各种操作误差的产生,学生感到误差分析结果容易“南辕北辙”。

一、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依据德国认知心理学家J·芬克关于复杂问题的判定标准(“不透明性”“多目标性”“情境的复杂性”“变量及变量间的联系复杂性”“动态性”“延迟性),对比中和滴定误差分析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的设置层面一般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信息如操作描述等,而是否产生误差、引起的误差是正的还是负的,就需要做多步的变量转换,思考就需多步且要细致,即误差分析具有复杂问题的“不透明性”与“多目标性”特征;对中和滴定中引起结果偏差的操作因素作最少的分析也约20种,而这些操作似是而非,即问题分析具有多变量,而且这些操作可以单独设置为变量,也可以多种操作组合形成多变量的问题,可见这些操作(变量)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即具有复杂问题的“情境的复杂性”“变量及变量间的联系”的特征;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问题中,因为引起误差的变量较多,记忆量就较大,而且从操作变量到误差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析者有耐心、有较强记忆力与较强的推理能力,即具有复杂问题的“延迟性”特征;若在新课学习时对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技能掌握不扎实,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则会感到越来越难掌握,而失却思维推理的条理与耐心,从学习者的思维特点来分析,即具有复杂问题的”动态性”特征。

二、中和滴定实验中引起误差结果的操作变量数目分析

关于中和滴定误差分析问题的所有复杂性特征,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和滴定实验中能引起误差的操作变量较多。以“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的操作”为例,分析能引起误差的操作种类数即变量数目。

1.洗涤方式

因滴定管内溶液须保持所装溶液的原浓度,因此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而锥形瓶只是反应的容器,只需保持已量定体积的所装待测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即可,因此只需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作为产生误差的变量,操作常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滴定管洗涤:量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未曾用待测液润洗而直接量取,若其他操作准确,则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未曾用标准溶液润洗,而其他操作正确则测得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2)锥形瓶洗涤: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瓶内残留少量蒸馏水,测得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2~3次,则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

2.滴定管尖嘴部的气泡

装满溶液的滴定管,应检查滴定管尖嘴内有无气泡,如有气泡,会使滴定管刻度读数偏小,因此必须排出。作为问题的变量,操作常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量取待测液体积之滴定管: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有气泡,量取后气泡消失,其他操作正确,则实验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若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无气泡,而在记录终点刻度时尖嘴部出现气泡,则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2)滴定用滴定管(装标准溶液):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其他操作准确,则实验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若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无气泡,而在记录终点刻度时尖嘴部出现气泡,则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

3.滴定管尖嘴端存在挂滴

滴定管装满溶液后尖嘴部存在挂滴,则应用滤纸吸掉挂滴,以保证滴入锥形瓶中的每滴标准液都有刻度记录。中和滴定在临近滴定终点时操作应是逐半滴滴入锥形瓶(半滴滴定操作即为控制活塞或小玻璃球使尖嘴端出现挂滴,然后将尖嘴挂滴靠近锥形瓶内壁,使挂滴沿内壁引流而流入锥形瓶内,并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内壁),可见正确的滴定操作在滴定终点时不会出现挂滴。作为问题的变量,操作常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量取待测液之滴定管:量取前滴定管尖端有挂滴,而直接记录起始刻度,其后操作正确,则测得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在记录起始刻度时尖端无挂滴,而达到终点刻度时尖端出现挂滴,其余操作准确则测得溶液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2)滴定用滴定管(装标准溶液):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挂滴,而直接记录起始刻度,其后操作正确,则测得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在记录起始刻度时尖端无挂滴,而达到终点时尖端出现挂滴,其余操作正确则测得溶液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

4.滴定管的读数

读数时滴定管应垂直地夹在滴定管架上,由于水溶液与玻璃的表面张力的特点,滴定管内的液面呈下凹弯月形,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下缘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仰视与俯视都会使读数产生偏差。作为问题的变量,关于读数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体积时:记录起始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记录起始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取终点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数终点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2)滴定读数:记录起始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记录起始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取终点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数终点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

5.其他能产生误差的操作变量

(1)配制待测溶液或标准溶液的溶质含有杂质;(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标准溶液时的操作误差;(3)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不同选择;(4)若用待测液滴入定量标准液方式进行中和滴定,而操作变量不变,分析误差情况;等等。问题变量繁复。中和滴定中引起误差的操作变量繁多,再加上从操作到误差结果的产生并不是直接产生,一般需要转换,如从读数的偏大或偏小来判断所用溶液体积大小就需注意是数据为起始刻度还是终点刻度,而且要注意变量间的相互干扰,如“前与后”“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等等。可见中和滴定误差分析问题,若从影响问题难度的因素分析,虽然从认知心理学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算子并不多,但其变量之多,为中学化学问题中之最,故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若只重变量的罗列枚举,很多学生会失却耐心与细致,于是教师在组织此知识点教学时也因此而变得枯燥乏味。

三、从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变量处理方式谈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归因教学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某个方向的问题解决专家,主要是解决此方向问题的知识之间已形成各种联系,这些知识可以归成同一类,这样几类的知识又可以归成更大的一类,即专家借以较大的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使解决问题时便于迅速检索与提取。认知心理学家也从实验角度证明,在教学中按问题解决专家的知识结构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中和滴定误差分析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专家式的认知模式来组织教学。

1.明确中和滴定的误差类型,克服解决问题时的“功能固着性”

所谓认知功能固着性,即解决问题时总是按照事物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如问题设置为“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溶液时不慎多加了一滴(1/20mL),分析误差情况”。部分学生就思考“那标准溶液也不是相应地多用了吗?结果无影响吧”,不少学生因为对数据的认识与应用总有一种“一定要应用”的功能固着副作用,就把此多加的“1/20mL”数据也代入计算式计算,而根本没认识到此“一滴”不是本实验的测量数据,只想到有数据就要代入计算式计算,即具有一种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的“功能固着”认知偏差。让学生掌握误差的概念与类型较为重要。对于误差,中学教材与教师一般都只涉及对结果的直接分析,不作对误差知识的系统说明,导致学生缺乏如专家般的误差分析系统知识,而完善知识结构是克服功能固着性的前提。因此,在组织该知识点教学时可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误差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差值,若高于真实值,称之为结果偏大,反之为偏小。(2)明确误差从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与操作误差两大类:系统误差即仪器或指示剂的精确度所限,具有客观性,如滴定管的精确度、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等;而操作误差即实验操作所产生的偏差,具有实验者的主观性,需要操作手法的正确性,中和滴定误差分析大多在此方面设置。(3)明确中和滴定是用标准溶液测定待测溶液的浓度,一般通过滴定管读数,代入反应计算关系式而运算得到结果,是一种间接测量,而误差是由直接测量的实验数据产生。误差分析即分析直接测量所得的数据偏差情况在计算式中对结果的影响,完善学生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梳理与归纳各个引起误差的操作,形成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组块加工信息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纽威尔和西蒙在关于影响问题难度因素的论述中,提到问题空间是影响问题难度的最重要的因素,问题空间即解决问题的迷津,空间越大即迷津越多,并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而要缩小问题空间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解决者可以采取的内部知识命题集的大小,即知识组块大小。引起中和滴定误差的变量较多,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对各个引起误差的变量进行“组块”,以降低解决此类问题的难度,在教学中较为常见的“组块”是以引起相同误差结果的操作归类。如对引起实验结果偏高的操作进行“组块”(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为例):(1)锥形瓶用水洗净后,又用待测液滴洗。(2)酸式滴定管未用待装液滴洗。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3)酸式滴定管滴定尖嘴未充满标准液便开始滴定。滴定前俯视滴定管,滴定后仰视滴定管读数。滴定结束时,部分标准液附在锥形瓶瓶壁上。(4)滴定结束时,滴定管尖嘴处仍挂有半滴定液。(5)用酚酞作指示剂,当红色变成无色。(6)返滴一滴NaOH溶液无颜色变化。(7)滴定结束后,立即读数。同样可以对引起实验结果偏小的操作进行“组块”,也有很多教师采用以中和滴定实验中的各操作阶段的误差情况进行“组块”。将知识信息梳理得井然有序,并把有意义的或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信息以一定的编码方式贮存,均可提高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容量,从而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与效率。

3.归纳与反思误差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如果……那么”产生式系统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知识传授中,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更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牢固的“如果……那么”式的问题解决系统。在中和滴定误差分析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白,中和滴定误差是间接测量误差,是直接测量的数据代入计算式而产生,误差分析中应理解计算式中哪些因子是常量,哪些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其次让学生明白“如果实验测得的数据偏大或偏小,那么计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再次让学生分析清楚实验中“如果是这样的操作,那么实验测得的数据偏大还是偏小抑或无影响?”……在误差分析中运用如此的逆推法和“如果……那么”的假设,能让学生从繁复的变量对应分析中,归因到结果的计算分析,使分析有条理、能监控并调整。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从最初的依据误差分析范例的陈述性分析,渐变成为“如果……那么”式的产生式规则的程序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进行调控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与原理,即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手转变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

总之,教学难点为什么是难点?这是我们中学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须从心理学、教育学层面进行思考,从理论上清楚难点之难以及从难到易的通道,而不能总是单从“分散难点”“逐步分解”“重复练习及讲解”等解决难点的教学方式着手,因为只有在理论上分析清楚难点为什么难,才能有更合适的解决难点的教学方法,才能创新性地开展新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解决难点的各类教学方法与方式。

认知心理学13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自身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在我国正如火如荼进行全民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灌输式教学理论、应试性教学制度等。这对国民接受音乐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归结于对音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认知心理学向艺术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重新诠释音乐课程和教育理论,从认知心理学中得到对音乐教育的新启发,以尝试构建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认知心理学与艺术

1967年,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设立了“零点计划”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和心理学在人体符号上存在的缺陷,所谓人体符号即音乐、诗歌、美术等。这些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心理有特殊的影响,对艺术概念和学习也产生了新的观点和启发。“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形成于这时期的认知心理学,计划的实施意味着认知心理学拓展至艺术领域。艺术类别中的认知主义表现在:艺术不是作为知识存在,而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

即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能够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喜悦、悲伤等心理状态,而艺术“读者”也能够分辨并且明白这种抽象表达。20世纪70年代后,“零点计划”研究转向学前至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证了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零点计划”在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艺术教育观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形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目前该理论在我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音乐、人际关系、空间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音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被证实为人类智慧的形式存在,为音乐教育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认知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其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础上丰富了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提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主体的学习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之外还包含外部刺激和个体主观意识;思考、认知等意识性活动在学习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重视主体内在强化的作用;强调心理和外部环境对主体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就是照亮音乐教育前方的明灯,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二、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创设有利的音乐教育环境,开放的音乐课程,进而发展音乐教育,提高教学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对音乐课程的启发

第一、开设音乐课程,完善音乐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当中普遍存在忽视音乐课程,重视文化课程的“应试体态”。除了一些艺术生之外,文化生几乎与音乐隔绝,这直接阻碍了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行为,也构成了中小学跨越大学的音乐教育断层。音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愿望。大学中尽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仅仅只是单线条的存在,在课程结构上并没有把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进去。

中小学缺乏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大学音乐教育又未考虑这一因素,课程结构设置较难,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太满意,进而失去兴趣。大学的音乐课程应该根据普遍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乐欣赏方面,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音乐认知世界。

第二,音乐教材的极端性。在中小学中不乏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观意愿,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知识,为了接受家长、教师、社会的考核而学。进而也就有了音乐考级一说,所配套的还有考级教材,完全将“应试教育”搬到了音乐教育中。考级教材尽管是专家为不同程度的音乐学习者所精心编写,但是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者的行为意识,更不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则缺乏相对应的音乐教材,有些教师要么凭个人喜好选择教材,要么直接把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的极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无法接受适合自己的系统音乐教学,造成不良心态,形成恶性教育机制。教育者应该努力编写适合音乐教育各个阶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音乐进行不同阶段的认知,而非目的性的应试。

第三,开放性“音乐课程”。这种课程的形式自由,没有强制性的内容和课程地点,纯粹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为目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普通高校都可以开设音乐社团,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团活动,教师只作为辅助指导而存在。课程内容方面则可打破传统的音乐知识灌输,而是交流大家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沟通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积极调动学生意识的发展,让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的启发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将理论建立在学生的心理之上,遵从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不拔苗助长,不强加教师主观意识。比如幼儿在学习音符时,首先学习四分音符,因为这个节奏与其走路的节奏一致,幼儿容易接受;学习音阶时则从二声音阶人手,即“sol-mi”,因为这个音调和幼儿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一致,随后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如此教学理论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

其次小学生大都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静止的音乐教学对其不太适合,教师则需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玩乐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知音乐,感受音乐。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都发育成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以启发主观意识为主,大学生一旦主观意识上对音乐进行学习认知,就能自我探索创造力等。教师可从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吸取精华,采用“PK教学法”,让学生在PK的过程中,认知自我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创造力,进而自我开发探索,以求PK获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音乐课程的完善。认知心理学从心理角度出发,突出重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张从从内至外地刺激学生对音乐认知行为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发其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的兴趣、素养、审美能力以及传扬音乐文化。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其主动认知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为自身音乐能力以及音乐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可见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家长、教师都没能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让其学习音乐,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和强制性手段反而减退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此,希望教师、家长能够站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看待音乐教育,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论,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14

引言

钢琴是音乐领域的乐器之一,是辅助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对音乐表演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其中钢琴教学便是音乐表演专业的诸多教学内容之一。由于钢琴在我国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生应用,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掌握,有利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所心智处理,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动机的心理学科,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1]。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4)产生式系统。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2]。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首先,钢琴教学模式不够成熟。高校各专业教学中,钢琴教学并不普遍,多数高校目前为止还未开设钢琴教学这门课程。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成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次,钢琴教学的水平有差距。我国的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之间的专业素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理念,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钢琴课程教育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差距比较明显。

最后,钢琴教学方式存在问题。高校钢琴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有的教师更多关注技术的应用,无论是注重知识灌输还是关注技术教学,都没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导致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割裂开来,学生的能动性和兴趣出现下降。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对策

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钢琴教学的效率,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钢琴教学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笔者根据前文认知心理学的阐述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认知心理学如何更好地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展开谈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演奏技能,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敏锐听觉,不具备敏锐听觉的钢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会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学生在听自己弹奏的声音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弹奏的质量进行判断,教学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调整弹奏,改进弹奏不足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种技能的教学行为,不要在学生一弹错之后就立即直接指出错误,这样只能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而要离开教师之后却弹不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能够从内容深处真正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快速地提升钢琴演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表演是一门艺术,钢琴弹奏的音乐作品是有灵魂的,承载这作曲家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钢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钢琴弹奏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所弹奏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4]。大学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尾声阶段,此阶段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大众化的学科而言,钢琴学习中的逻辑思维比较独特,教师必须要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该作品充满了积极乐观和生命顽强的气息,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骑士》是一首非常雄壮和威武的曲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贝多芬的《月光》表达出的是一种安静和静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表现出沉思的情感和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类认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信息才能够被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并形成记忆。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并以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作品信息,同时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创建特定的教学环境,转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风格,力求将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当通过鼓励学生边弹边唱,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注意力。因为在钢琴弹奏中,手、脚、脑互为一体,相互协调,边弹边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况出现。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自我学习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音乐作品各种各样,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全部的音乐作品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给学生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学学以致用。在学习完肖邦《小夜曲》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要求学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在下堂课时安排学生独自训练,使得学生自己检验自己,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心理学的有效应用,有助于高校钢琴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应当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分析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学能力,保证认知心理学能够科学地应用于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钢琴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亮.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途径[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华.探究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 28(5):87-88.

[3]周静.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xx,36(24):143-143.

[4]马文骥.将透视心理之技法--认知心理学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之中[J].北方文学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xx,12(3):22-22.

认知心理学15

第1篇: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影响公众对事物、组织或个人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整个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不仅是复杂的智能策划过程,而且是主体形象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了公共关系学的外延,也丰富了企业管理的内涵。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特点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内部与外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整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组织通过运用具体运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来获得人们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它的特点有: 一是目的性,采取具体的公关活动,影响人们的认知,最终获得对组织的认可。二是主动性。认知管理心理学人员与客户是合作伙伴关系,在客户策划企业目标,战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客户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三是长期性,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过程,包含认知主体,认知对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认知的形成与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要改变人们对某事物认知也是如此。四是艺术性,认知管理心理学没有一种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这需要认知管理心理学者拥有很高的管理技巧,认知管理心理学主体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主体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五是动态性,从事物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公众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认知的这种动态性,使得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手段来引导公众的认知,达到使公众及员工改变行为方式,最终作出对组织有利的决策。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来管理、传播形象。通过与竞争对手以及大众诚恳地交流沟通,使企业得到竞争对手的信任,公众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无形资产价值首先是建立在公众对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认可、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认识和重视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常常是依赖公众对企业形象及产品认知的基础之上。认知管理心理学使企业和公眾在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与知识共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目的。

(三)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起到指导、协调、激励、控制的作用

在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内部环境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种种变化使得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与决策中需要依赖更多的信息才能完成,对管理者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沟通中,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向员工指明企业面临的现状、问题以及战略目标,使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改革的必要性,降低在企业改革过程将会面临的阻力;同时有助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提高管理效能。

三、影响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因素

(一)认知动机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倾向于使自身的态度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紧张感,因此个体会努力去解除这种紧张感,两个途径:改变自身态度或改变外在行为。认知管理心理学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影响公众对组织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组织的决策。

(二)自我认知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当个体面对组织时,个人的力量往往太过渺小,对于组织所能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渐渐使人们对组织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力感会使服务态度和质量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继续劣变。因此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对客户以及内部员工的意见予以及时、积极地反馈,耐心的解释;当人们接受这些反馈信息之后,就会改变其对企业原有的认知,产生积极地情绪。

四、企业实施认知管理心理学需要注意的原则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和机制

对客户或员工的认知管理心理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在管理中应重视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机制,运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策略处理各方关系,树立、保护企业形象,同时做到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不忽视小群体、快速反应、透明传播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在进行认知管理心理学过程中不能仅关注传统的公关对象,同时也要对容易被忽视的小群体的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可能利用互联网“草根”力量给企业带来始料未及的压力。

(三)更新传播方式、积极沟通

企业应该注重审视自己认知管理心理学战略,及时修改或添加新的内容,使企业的认知管理心理学达到与时俱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重视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利用好信息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开通新的沟通渠道,例如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建立并维护好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反馈渠道,重视互动媒体的动向。

(四)苦练内功、随时自检、防患于未然

危机暗藏在企业运营链的方方面面,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做的是练好内功,随时自检,及时清除化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问题。企业危机管理专家林景新提到最好的危机管理策略就是诊出隐患之根,化于萌芽之中,良医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第2篇: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具有其独特性,一般都是有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的。其中包括了本校的专职教师、母体学校选派的在职教师、外聘的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部分人员和在读的硕士或博士生。专职教师大部分是聘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以及少数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部分还存在临时观念,责任不明确,往往都是上课来,下课走,难以完成教学的完整过程,尤其是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关系,学校难以做到全面管理。就目前来看,专职教师在独立学院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兼职教师数量偏多,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是学科建设、决定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主力军,没有自己的具有足够力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办学特色就难以实现。因此,建设一支符合独立学院自身长远发展的、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以及发展都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独立学院中专职教师方面存在不足

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和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数量应按照1:18配备,一般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稳定的专任专职教师队伍,专任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应占30%以上。首先,独立学院发展初期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多数依靠兼职教师。学校教学工作以兼职(母体大学安排和外聘)教师为主体,学校自有的专职教师很少,而且专职教师大多承担一些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不仅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一致性,也不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其次,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办学初期,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难以招聘到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所以主要是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主。在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专职教师队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状态。返聘教师年龄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气及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届毕业生,从校门进入校门,直接开始授课,教学方法、经验、科研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师实践能力差,也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形成特色学科。独立学院要想长期发展,最终目标是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从相对独立走向完全独立,所以培养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专职教师的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应从招聘引入、薪酬与发展、培训、考核等以下几个方面对专职教师进行全面管理。

1.招聘。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发展初期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根据当年的教学情况以及来年的教学需求来确定当年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和人数,没有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需求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引进教师。根据自身的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引进人才。补充专职教师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能力结构。人力资源部门应与教务处以及各教学单位共同配合,对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情况进行统计,明确将来的发展需求,找出两方面的差距,从而制定近、中、长期的招聘计划。学校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还应不断提升独立学院的影响力。可以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户口、继续教育等相关政策方面作调整以利于吸引人才,使应聘者能够明白应聘成功后学校可以为其搭建成长平台,帮助明确发展目标、发展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挖掘本校的长处,宣传优势,不断提升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口碑等。

2.培养和培训。

只有教师不断进步,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使用而不重培养,独立学院不应仅成为教师临时授课的场所,更应成为教师获取成长动力与机会的地方。稳定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要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从制度上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要求、加压力,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保证,创造有利环境让青年教师不断地快速成长。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提高,另外还需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应多途径、多方法地鼓励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不断积累。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集中对青年教师进行入职前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多听课,学习借鉴他人上课的方式风格;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加强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行“导师制”,让老教师、名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理论知识及学历;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业务实践,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研究所、开办经济实体等;开展产、学、研结合,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和科研的平台,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通过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设本校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依据学校特色,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骨干教师,保证各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薪酬与发展。

要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就要让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对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专职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的薪酬待遇是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对独立学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增加教师的物质鼓励,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进入教师行业,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壮大专职教师队伍规模。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实行绩效工资制,坚持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倾斜分配政策,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独立学院可利用职称来挑选优秀的教师,也可对绝大多数教师施加压力,使他们不断进取。因为普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完善,职称评定上竞争压力也比较大,这也是独立学院独特优势所在。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在这方面为专职教师创造条件,不断鼓励专职教师完善自我,早日满足评定条件,同时也能尽快改善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通过提拔、进修、深造等方式将有管理潜能的骨干教师提升到相应管理岗位加以锻炼,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独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进专职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助于改善绩效,根据绩效考核决定教师是否应该晋升加薪,决定人员合理安置及调动。独立学院评估制度应具有独特性,不能仅克隆母体学校的考核体系,应根据办学目标及特色来重新设计,明确考核范围、考核标准、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公开等评估体系。尤其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符合独立学院特色,指标尽量量化,确保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不仅强调教学与科研,还应该包括教师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和科研考核中,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办法。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定期、不定期等方式检查专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师教风等。完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学院应及时将信息全面反馈给教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考核结果以及后续改善情况,对教师实行滚动管理,对于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在聘任期满后继续聘任;而对于教学效果不好、责任心差且指出问题后不思进取、不改善的教师则不再续聘。通过绩效考核,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导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也能发现和合理的使用人才,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师的质量。

提升专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增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独立学院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专职教师的招聘、培养培训、薪酬与发展、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所创新,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特点,又要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标签: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