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文化

茶文化

文化1.41W

茶文化1

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清更新。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茶文化

——吴承恩

当下的人们,似乎对禅学和茶的关系,特别的兴趣盎然。尤其是在白领阶层,“茶禅一味”之说普遍流行,似有普及之势。当今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中奔波的人们,在激烈竞争中拼搏的精英们,日益希求有一个定气凝神、安宁恬静的氛围,给自己一片反观自身,或轻松自在的时空。而禅门之“茶禅一味”的意境,则为许多佛教信徒乃至知识阶层的人士所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为此,关于禅,关于茶,更有关于禅与茶的主题,为社会精英人士和知识阶层所津津乐道。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佛教的禅学得到了极大的流传,并成为原为基督教文明一统天下的西方社会中一株绚烂的信仰奇葩。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苹果型手机和平板电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理念,引发人们对其创始者乔布斯的普遍瞩目,更对其长期以来坚持禅修的举动深感兴味和惊叹。而在禅学的故乡,广大的白领阶层,则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士大夫情结的集体回顾,并以对“茶禅一味”的意趣盎然不已,作为其士大夫情结的具体寄托。同时,嗅觉灵敏的茶商们亦扯起“禅茶”的旗号,为其茶市的兴隆鸣锣开道。

由此,虽有禅茶文化普及有加,方兴未艾,但这种熙熙攘攘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禅意存在呢?是仅仅停留于陶冶心情、增加涵养的文化品尝行为,或者更等而下之仅为酒足饭饱、穷极无聊後的附庸风雅呢?如真是如上所假设的那样,则“茶禅一味”留给世人的将只是如放得太久而已变味甚至变质的陈茶之“味”了。这也许是茶商们的幸事,但却无可怀疑的是禅学的悲哀,是“茶禅一味”修学之道的异化。

基于上述不无根据的担忧,特别是鉴于“茶禅一味”已被作为旗号到处登台亮相的当今现实,笔者以为,正本清源,还中国禅茶文化以宗教修学之嚆矢的本来面目,很有必要。正如手术刀可以用作削铅笔,但手术刀的本来用途却是用于治病救人的那样,茶禅文化可以用之于怡情养性,但其终极的目标是关乎于精神的解脱,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而中国唐宋时代的禅茶文化,特别是“茶禅一味”之理趣在传入日本後,真正成为事实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茶禅文化之借鉴,以及衡量其意趣内涵的坐标。

概而言之,中国寺院的喝茶、茶汤礼的盛行,是禅学与之结合的现实前提;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普及、普遍,是禅学选择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禅修实践的社会基础;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阶层对茶礼的重视,茶宴、茶会、斗茶等的风行,是唐宋时代禅、茶结合的时代趋势;南禅一枝独秀的现实,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禅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风的倡导,是禅、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文化2

巴蜀可以说是我国茶业的摇篮。不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都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在那时就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茶叶集散中心,人们不仅饮茶成风,更是发明创造了了很多饮茶用具。在秦汉时,茶业因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得到了传播。经历了六朝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后期,茶在北方也逐日盛行。于是更加推动了南方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带动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提高制茶技术,同时升华着茶道精神。

也是在这时,陆羽写了《茶经》,系统得将唐及其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勤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并将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合,从而逐渐完善茶道的精神领域。

《茶经》篇幅虽少,配图也不够精美,但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且其涉及学科之广——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其中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宋朝时,我国茶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关于茶的字画也愈来愈多。而元代,传统汉文化受到蒙古入主中原的冲击,茶艺也去琐从简。因为旧文化传统的分化,繁琐的茶艺也同时被摒弃了。

明清时,人们又开始刻意追求茶学至精至美,开始寻求茶、水、器、境及意趣的完美结合。至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多人投入到茶文化的研究中,茶文化也因此进入复兴期。

茶文化指的不单单只是茶,还包括了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诸如,有关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的物质文化表现;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的精神文化形态;还有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介于中间状态的制度文化表现。

简而言之,茶业推动了经济,而经济又带动着茶文化萌芽生长。

茶文化3

摘要:当前中国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理应得到重视和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存在教育理念不完善、师生互动少等问题,而茶文化中蕴含有适合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理念,如果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必然会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学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艺术教学

茶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茶文化自身就具有绿色、生态、健康等属性,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的保护,将其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有利于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推广和传播茶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1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问题

1.1茶文化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茶都是被当作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种事物,所以也忽视了茶文化教育。学校并没有用从小学开始就重视对茶文化的教育,与之相对,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书法等所受到的关注度明显更高。因此,茶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对茶文化缺乏必要了解,在学习过程也遇到了很多阻碍。因此,对青少年茶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小时候就抓起,使其耳濡目染茶文化知识,从小就成为茶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1.2茶文化传承的断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自诞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文人雅士都将饮茶作为生活的乐趣之一,同时也将饮茶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别具一格。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古时候辉煌璀璨的茶文化相比,茶文化在现代已经显示出没落状态。虽然人们仍然爱好饮茶,茶也成为全国人民最普遍的饮品,但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继续延伸。虽然很多人喜爱茶,但只是追思古人、附庸风雅,很少能够领略茶文化内涵的,所以在保护和宣传方面就更不够了,由此导致了茶文化传承的断层。

1.3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多。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更广范围内传播,被广泛接受。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也逐渐走向了世界市场,被他国人民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国的文化和产品也进入了国内,受到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从年轻人角度来说,其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崇尚时尚、便利的生活方式。所以其在饮品方面更喜欢开盖即喝的外来饮料,更为时尚和便利。而中国本土的茶文化,则需要更为繁琐的手续来泡制,而且味道偏苦,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并不喜欢饮茶。外国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压缩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4缺少宣扬茶文化的对策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代年轻对茶文化了解甚少,即使放到老一辈人身上,对茶文化的了解也不多。虽然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弘扬茶文化的重要性,但因为茶文化留下来的原始文献资料较少,流失较多,所以无法延伸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缺少更好的对策。

2中国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艺术设计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念上的应用,还是选择设计元素上面,都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的特色。通过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实践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实践的相关活动,导致艺术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2.1现状分析

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仍然是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虽然已经拜托了早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且在管理上更加科学,倡导利用人文精神来进行管理,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教师要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教育实践活动。只有简单的理论课安排,没有为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平台,所以对实践教学的影响很大。与此同时,学校在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安排上面不够合理,所进行的改革也不够彻底,比较排斥外国的思想,而且人文教育也很不到位,设计思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在开展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必要的艺术素养融入到课堂中,还要融入人文理念和时代理念,但我们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2.2解决策略分析

为了能够解决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在设置具体课程的时候应该融入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理念,利用这种创新理念开展教学,要引入茶文化思想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资源的节约,要以学生为根本,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从思想上进行根本改造,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学院要在教学中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完善。艺术设计教学在整个艺术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完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促使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买在综合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整个艺术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

3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理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茶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理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理念,必然能能够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艺术设计教学,有利于推广、传播茶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3.1重视材料回收,节约资源

我国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而最突出的问题就表现在对教材的利用不够充分。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很多教学材料都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用不到,或者是在学期结束之后就被当作废纸扔掉了。这不仅让学生承担了经济负担,还导致资源浪费。正因为如此,学院在安排学习材料的时候应该考虑得更加全面和理性,要重视材料的回收和利用,打造节约型课堂,充分发挥茶文化理念的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整个艺术教学活动中,课堂建设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充分应用教学素材,进一步丰富教学理念,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3.2重视传统,创新艺术思维

将茶文化运用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的管理思路。尤其重要的是,学员可以更好的借鉴茶文化中系统性的特点,便于开展学院的管理。这体现了现代和传统的结合,重视传统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继承精华部分。与此同时,在教育思想上借鉴茶文化理念并不是复古的体现,而是将茶文化中的绿色、生态、健康等传统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课堂上,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艺术设计的创新。课堂上加入师生互动,主要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改变,要兼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引入茶文化理念,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在需求类型上的改变,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视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内涵引导,在开展实践过程中,要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从而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

3.3引入生态设计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模式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生态设计理念,学校重视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改革,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案中,应该创新生态设计理念,老师要带头做好,从而为学术树立榜样,这有利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的改变之外,同样需要学院和学校的配合。所谓的人文教育,重点在于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使学生能够学到和运用生态设计的知识。从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存在的问题来看,非常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人文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所以要重视保护它。茶文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教育的缺失,很多人不了解。通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创新设计理念,更有利于学生提升设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从而推广、传播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xx(9):164-166.

[2]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探讨—以闽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义学(经典教苑),20xx(10):394-395.

作者:高飞 单位:平顶山学院

茶文化4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的行文老师带着我们来茶文化博物馆参观,我们一进门我就闻到了藏茶的香味,难道是藏茶?我迫不及待的进去参观了,有一位小姐是给我们讲解的,进门时就看见了许许多多的茶具、茶罐、茶书……小姐解说藏茶的产地是四川,我就知道会讲到藏茶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绿茶,我看见一个牌子上写着“茶文化发展的朝代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小姐姐带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准备要教我们扣手礼,她告诉我们扣手礼分三种:长辈给晚辈倒茶,晚辈要握拳头,轻敲三下桌子;同辈给同辈倒茶,食指和中指要并拢轻敲桌子三下;晚辈给长辈倒茶,长辈要用食指轻敲三下桌子。

到了喝茶时间,我闻了闻藏茶,闻起来有一种龟苓膏的味道,喝起来有一种没有放糖的王老吉的味道。今天我了解了茶文化的知识,以后我长大了,我要了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多知识。

茶文化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感受茶文化》,它是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话说温州》四年级第三单元的第四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学理念:

1、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的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结合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比如,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或者亲身考察、体验,课堂中进行讨论、交流、展示,甚至是课后还要进行拓展活动。

2、活动性:我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式”的学习特点,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创设了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

二、教材解读

温州气候温和,山高雾多,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是浙江著名绿茶产区,本单元主题便是“茶叶之乡”。《感受茶文化》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前面三课分别是

1、《走进茶园》、

2、《四大早茶》、

3、《高山云雾茶》。学完前面三课之后,孩子们对温州的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课注重的是茶文化的熏陶,在认知的基础上更注重体验,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教材主要内容有四大块:一是故事会---茶叶传说,二是露一手---茶艺表演,三是讨论吧---茶与生活,四是实践台---茶叶包装设计大赛,另外在课末有一点内容是关于饮茶常识的补充。

三、教材处理:

由于教材内容选取比较简约,这也给了我们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的空间。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作了调整和取舍,并且作了一些小小的补充:我将茶艺表演环节提前,茶与生活环节顺延,茶叶传说放到后面,而最后的实践台-----茶叶包装设计大赛,由于操作起来比较费时间,课堂容量又有限,所以此环节作为课外延伸部分。

四、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最喜欢喝的是饮料,茶在孩子们心中可能抵不过饮料的诱惑大。孩子们虽然学了本单元的前三课,对温州的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对茶还是知之甚少的,生活中也非常缺乏体验。所以,课前非常有必要让孩子们去查找资料,为上课作铺垫;课堂上也必须尽量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与茶亲近,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五、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初步欣赏茶艺,小组合作学会泡茶的基本方法,通过品味家乡的茶来亲近家乡的茶,不知不觉中产生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相互交流,从中了解喝茶的好处,从而更加喜爱喝家乡的茶。

3、了解家乡一些茶叶的由来,并能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一种茶叶设计包装,激发为家乡茶叶打响品牌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学茶艺,品茶香,了解喝茶的好处,从而对家乡的茶产生热爱之情。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喝茶的好处并作记录;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收集一种温州的名茶,带到课堂上来;

3、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家乡一种茶叶的由来(或者传说故事)。

这些课前的准备活动,与我之前所提到的一点理念“开放性”是相吻合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七、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大板块:

1、听茶曲-----引入主题,

2、学茶艺-----品味茶香,

3、知功用-----健康助手,

4、故事会---茶叶传说,

5、实践台---课外拓展。其中第2个板块“学茶艺-----品味茶香”所花笔墨最多,是本节课体验活动的重头戏。

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各个环节的安排:

(一)听茶曲-----引入主题

课首,我先给孩子们欣赏《采茶舞曲》。选取这首歌的用意有二:一是茶曲本就是一种茶文化,与主题契合;二是这首曲子是创作于温州本土的,所以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

听着优美欢快的曲调,孩子们的兴致就马上提起来了。在欣赏完这首歌曲之后,我马上提问:你对这首歌了解多少?请几个孩子们书说,我再对它作补充介绍,告诉孩子们这首歌曲创作于我们温州泰顺,它表现的正是我们温州泰顺东溪茶区的种茶、采茶情景。

在此,我以茶曲文化为切入点,引入本课主题---感受茶文化。

(二)学茶艺-----品味茶香

这一板块,我首先这样过度:同学们,说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艺。接着,第一步,孩子们先通过看视频了解茶艺概况,视频内容主要包括茶艺的由来、用具与基本程序等,视频配以解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一来,茶艺的概念在孩子们心中便有了一个雏形。

第二步,我一边示范泡茶的过程,一边介绍基本步骤,给孩子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给了他们方法的指导,这样循序渐进,为下一步孩子们自己动手泡茶作好铺垫。

第三步,孩子们终于可以亲自来体验一下泡茶的乐趣了,我打算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带来的温州名茶泡在一个大玻璃杯里,之所以选用大玻璃杯,是因为它是透明的,非常适合用来观察,而且它容量大,等一下可以分出好既个小杯给小组成员品尝。当然,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在教室里巡视指导一下,同时也要提醒孩子们,使用开水一定要注意安全。

第四步就是品茶了,孩子们可以品尝一下自己亲手泡出来的茶了,此时他们一定是跃跃欲试的。不过,品茶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狼吞虎咽,所以,我必须先提醒孩子们,品茶要得法,得先观茶姿态,再闻茶香,最后品茶味,一步步慢慢来,我再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渲染气氛。在品尝的过程中,请小组长组织交流品茶的感受,请组员说说,泡好的茶叶姿态怎样、茶香闻起来如何、茶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全班集体来交流,但是请交流的孩子首先要介绍一下自己所泡的茶叶名称,这其实是对前几课所学知识的一种再现。

交流之后我再总结: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基本上是绿茶,它泡起来“清汤绿叶”,醇香怡人,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在这一板块的最后,我再补充介绍茶艺中的礼仪,如姿势要优雅、主客要鞠躬等,因为礼仪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虽然教材中没有这一内容,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在此稍作渗透,所以对教材作了一点点拓展。

本板块是“体验式”学习的充分体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在欣赏茶艺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在泡茶与品茶的过程中又能够充分参与,动手实践,获得的是最直观的体验。也许他原来对茶有点陌生,也许他平时不怎么喝茶,但是我想,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他一定会不知不觉对家乡的茶产生一种亲切感,那么我们的情感目标就成了,而且润物细无声。

(三)知功用-----健康助手

我先过度:今天我们学会了茶艺,收获可真不小,以后回家可以泡茶给家人喝。你知道吗,经常喝茶还很有好处呢,你知道喝茶有什么好处吗?

孩子们将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我再对这些喝茶的好处进行梳理,归纳出九大好处。

此时再让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课本中的谚语:原来喝茶的好处那么多啊,难怪民间流传这这样一句谚语-----晨起一杯茶,振精神开思路。饭后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干渴去烦躁。工余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劳。读这个谚语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我的目的就是引出下面的内容-----茶在民间的影响力。读完谚语后,我便提问:如果你家里来了客人,一般是怎么招待的呀?学生可能会说:泡茶给客人喝。这时我再接过孩子的话:温州人爱喝茶,茶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普遍。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最后,我将教材最后一块内容:关于科学饮茶的内容整合到这个板块,城之为喝茶小贴士,除了教材上讲到的,我又补充了几点:如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孕妇和儿童不宜喝浓茶等。

这个板块,主要通过孩子们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从中了解到喝茶的种种好处,从而更加喜爱喝家乡的茶。

(四)故事会---茶叶传说

再这一板块,我先这样过度:领略了茶艺的魅力,知道了喝茶的好处,接下来让我们去听听茶叶的传说故事吧!

我给孩子们讲述关于乐清雁荡山“雁茗”茶的传说故事,传说是老龙梦里赐茶树,后来才有了“雁茗”茶。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一定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孩子们自己,请他们讲述课前收集的,关于温州名茶的传说故事,比如乌牛早茶、刘基贡茶等,很多茶都有他自己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大约请3个孩子讲。

这个板块的目的是通过挖掘温州名茶的传说故事,来挖掘本土茶叶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孩子们对家乡的茶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五)实践台---课外拓展

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板块,我把这个活动放在课堂上动员,课外实践。比赛的主要要求是:

(1)选择一种你了解的茶叶,根据它的特点来设计一个外包装,可以画,也可以剪剪贴贴,比谁的创意最新颖别致;

(2)可以自己独立设计,也可以找合作者一起做,作品交上来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因为这一环节比较费时间,茶叶的外包装要精心设计、制作,还要评比、展示,放在课堂上恐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延伸到课外。这也正是地方课程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当然,比赛的后续肯定要做到位,不能虚设,评比之后还要进行展示。

茶文化6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和民族思想有其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茶文化的特点,首先阐述了茶文化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探讨和研究了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茶文化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人才教育的培养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专业人才;教育机制;教学理念

1茶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老百姓已经普及了茶叶的饮用。陆羽将茶文化与我国的道教,佛教和儒教相结合,首创了茶艺并且编写了《茶经》一书。其中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此之后陆续关于茶的诗书盛行,例如《采茶纪》,《茶诉》等等。到了宋元朝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对茶的影响,使得茶文化的发展简约化,更倾向于将茶文化本身回归初始。到了明清时代,茶叶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饮茶的工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的茶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得到巨大提高,中国的茶学教育也得到高度重视,在1952年逐步形成中国茶学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经久不衰并且得到广泛的热爱。中国茶文化具有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民族性,我国地域广,幅员辽阔,当然茶叶品类众多,基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各不相同,因而衍生出来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茶艺,茶礼,茶具等都各不相同。其次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延续性,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从上古时代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将道家,儒家,佛家的优秀思想贯通到茶艺当中,并且将其延伸到民族的礼仪和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民族的,都是值得传承和延续的。最后,中国的茶文化具备的国际性,因为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喜爱,例如英国和香港的茶文化,特别红茶,英国人的聚会方式常常以下午茶为主,只有对尊贵的客人才会选用红茶,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期间也重视下午茶,英国的下午茶以茶饮和蛋糕为主,香港的下午茶以红茶作为茶底的港式鸳鸯奶茶搭配糕点。日本于汉代引进了中国的茶叶,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发展,日本有其注重茶道艺术。而韩国是于东汉末年引进中国茶叶,并且将我国的茶道文化,即我国的道教,儒教,佛教文化进行整合,形成适合他们的茶文化。不同的国家(地区)根据文化,习俗等原因其饮茶方式也各不相同。

3中国茶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哲学思想也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中国的风俗文化和礼仪文化。茶文化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但是专业性人员不足,难以满足目前市场所需。根据调查发现,到20xx年截止,市场上每年需要的茶产业专业人才高达20万人,但是每一年茶艺专业毕业的学生仅仅四千多人,并且大多数为高职院校。在茶艺专业人员供不应求的市场背景下出现了人才危机和人才极度短缺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传统的茶艺专业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就业为教学培养导向。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年限较短,教学设备有限,这就严重影响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大方面。首先体现在文化理论的局限性,文化理论积累不足或者吸收能力有限则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不浓郁并且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次,由于学校主要是以就业为教学培养导向,这就阻碍了关于茶文化的科研项目发展。最后,由于教学资金和教学设备有限,使得校园的教育教学和市场需求出现的不融合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育教学当中加强操练才能熟悉和深化专业技能。

4茶文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和影响

4.1茶文化对知识的传承作用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现代的高等教育领域当中有其重要的影响。它是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美学融为一体。同时贯通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精髓,与政治、社会、经济紧紧相连。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等同于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同时有助于提升文化修养和提高审美观。例如茶品、茶器和茶词、茶画等都应该在高校的人才队伍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4.2茶文化对精神的培育作用

茶文化所推崇的是君子品质。所展示的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精髓,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样的君子品质对社会可以产生积极的精神品质。如今在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当中,茶文化有助于积极营造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大众对审美的理解,还能有效的去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消除人们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回归朴实纯真,引导和启发大学生的君子品质。让他们树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3茶文化对健身养生的作用

通过对茶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有利于人们调节自身的身心平衡。科学饮茶有助于人们健康长寿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饮茶可以调节体内血脂,有利于美容养颜减脂,还能降血压,醒酒和利尿等,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些好的生活习惯去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抽烟,喝酒及吸毒的不良风气。利用对茶文化的了解来调整自身的情绪,使得内心得到平衡,压力得到释放。

4.4茶文化对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从明清开始便通过丝绸之路将茶文化推广到国外,开展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加强了我国的对外交流,促进了我国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当然,中国引进的茶文化在各国受到好评,也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各国之间都有其特有的茶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习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利用参加国际茶文化节,贸易往来,学术探讨等广交各国朋友促进国际友好往来。传统茶文化理念核心就是我国的儒家文化。其中包含我国的礼仪文化和道德理念。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认识,从而了解到我国的发展历程,政治环境,经济制度,文化底蕴,民族特点等等。因而,传统的茶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生命力也有其优秀的价值。传统的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之一对社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一定程度说,可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当今信息时代的错位现象,例如自私,消极,懒惰,冷漠等等。

5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经过对当前茶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茶文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应该得到重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茶文化。文章对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以下策略:一是校企合作,学校不仅要整合茶文化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资源进行课程调整,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不仅能解决校园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能从根本上了解市场所需,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提高就业率。校企合作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热爱专业的学生提供平台支撑,另一方为企业培养技术性人才,二是校园整合,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媒介,首先应该完善各项教学因素。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开展具体的实施内涵,例如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正所谓时代在发展,教育也要跟得上。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划分不同的人才培训策略,例如发展知识型人才,知识型人才首先要具备对专业的热爱和较高的领悟能力,是优良思想品质和学识积累丰富相结合的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学校更应注重理论教学。再如操作型人才的培养,操作型人才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着重在于学生的反复练习和实践操作,主要体现在茶叶的加工技能,茶叶口感的研发技能,茶叶种植的实操技能以及茶艺展示等等。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其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平台和环境。又如茶文化计算机型人才,这一类的人才要具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研发能力和推广能力,例如能够利用计算机的操作来掌握茶文化操作技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利用计算机的操作将中国的茶文化更好的推广到全世界。最后就是国际型茶文化人才,这一类的人才主要的目标是面向全世界。应该注重的是对世界各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能快速接收当今社会下的茶文化市场,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推广宣传能力,学校应该根据这一类学生所需的技能进行重点培训,整合教学机制。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人,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协助,政府也应该利用职能为茶文化的发展助力,例如政府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对茶文化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扶持茶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及出具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带动茶农大力发展茶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茶文化,引进人才发展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胡艳珊.从传统茶文化融入看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思路[J].考试周刊,20xx(12):76-81.

[2]王圣.高校体育文化与教学管理研究———论高校课程改革中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高教研究,20xx(5):78-82.

茶文化7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注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追求。茶文化最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欣赏价值以及精神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类型,有着丰富多样的具体呈现方式,如茶艺、茶道、茶歌茶舞等,既能用来欣赏、待客,又能用来独酌养生。因此茶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茶文化在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力度不够、手段单一、内容陈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茶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领域的更好传播。而广播电视作为一种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媒体形式,其在社会大众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茶文化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的优势,找准其与茶文化的契合点,创新思想、丰富方式,让茶文化在广播电视的平台中得到更好地传播及弘扬。

关键词:广播电视;茶文化;文化传播;作用探析

茶叶作为一种绿色而健康的饮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着很好的普及,特别是我国作为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更是对茶饮品情有独钟。然而在新的时代里,我国广大饮茶者不再满足于对茶叶物质属性的需求,而是对于茶叶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有着新的更高的追求。在此背景下,茶文化的更好传播和弘扬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当前的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在传播方式的灵活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传播的实效性等方面的优势,让茶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茶文化的更高需求。

1广播电视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狭义角度看,广播电视指的是传统的电台、电视台,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喇叭、电视机进行收听收看。这两种信息传播形式已有好几十年的历史,现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广义上的广播电视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台和电视节目了,而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一些新的形式和载体,如互联网电台节目、互联网视频平台、手机直播等,这些新的广播电视形式日益发展壮大,在年轻群体中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与传统广播电视一起,构成了当下人们收听、收看各种音频和视频的生态格局。因此,广播电视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及其现状时,一方面要就传统广播电视形式进行阐释,另一方面还要把目光投到更加广义的广播电视形式上来。广播电视能够让观众更加立体化、直观化地感受到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从现实来看,一种文化想要得到更好地传播,那么就要将其丰富的内涵和具体呈现载体立体化地展现出来。而文化的内涵包括社会人文、历史演变、民间风俗等各种内容,倘若只是将其通过书本或是画册的形式展现出来,人们也只能是通过文字和图像去了解这种文化,无法通过声音、视频对其产生深层次的认知。而音视频尤其是视频,是一种将文字、声音、图像、动作集合为一体的表达形式,其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镜头语言,如蒙太奇、特写、远景、分镜等,让一样的内容表现出更加丰富而立体的效果,让观众得到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享受。广播电视能够更好地宣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理念。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来自西方社会的各种价值理念对我们的传统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其中固然有一些优秀的内容,但是诸如自由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对我们社会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在我国互联网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消极、负面、暴力的不良网络文化也对中国人尤其是热衷于上网的年轻一代的“三观”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而作为社会大众接受信息、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其在传播弘扬优秀价值理念方面的优势很明显,如形式上的灵活、内容上的丰富。譬如说,前些年央视所制作的一系列公益广告片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就找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当前社会一些不良现状的结合点,通过巧妙地构思、温暖的故事、动人的表情,让人感受到了孝顺与感恩所蕴含的那种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我们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引领当前的社会发展,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力量。广播电视能够让略显枯燥的知识文化变得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让普通大众建立起更加丰富而完善的知识体系。从实际看,人们由于求近心理的原因,往往更加关注那些跟其生活有关、更加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因此这也是一些专业知识书籍无法在老百姓中间得到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广播电视就具有很好的优势。因为其能够把那些专业而深奥的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更加平面化和具体化,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曾风靡一时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把三国、论语等“阳春白雪”般的知识内容用深入浅出的表现方式呈现给读者,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电视节目,相信这些观众很难会耐下心来去仔细阅读诸如《三国演义》、《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

2茶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种文化种类中最为深厚、最具包容性、渗透性的文化类型之一。从汉朝末期开始出现萌芽,到明清时期成熟成型,在这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当中,中国茶文化随着中国社会人文、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生产技术、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充实和自我发展。在保持其基础内涵的前提下,在诸多领域和方面都有了极好的延伸和渗透。这一方面要得益于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其母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壮大。现在,茶文化不仅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具有很好的思想精神内涵以及极强的价值感染和引导力。

2.1茶文化在知识文化方面的内涵

这方面可以细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不同茶叶的种植、制作等环节,均蕴含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如茶叶的烘焙、炒制、碾压、成型等,根据不同茶叶类型有着不同的讲究和规范,体现了茶文化中蕴含的秩序和严谨。又如饮茶之器,如茶碗、茶杯、茶壶、茶海等,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说,饮用绿茶要选用青花瓷的茶碗或茶杯,因为绿茶有着清新幽雅的自然属性,这与青花瓷的外形、颜色十分契合,因此将二者进行搭配,更能体现绿茶文化那种淡泊宁静、平和深沉的内涵。茶文化的物质内涵远不止这些,还体现在饮茶之水的选择、饮茶环境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在此不一一累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茶文化更是将其通融万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饮茶者将茶文化的特性与其它各个领域有机融合在一起,产生出了新的璀璨火花。如茶文化与诗歌的结合,诞生了大量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的茶诗茶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如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出现了极具欣赏价值的茶画,让人们可以通过画面这一凝固的艺术,其感悟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茶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苏州园林以及各个地方的茶楼等,都蕴含了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对于当前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来讲,茶文化在知识文化上的特征能够让人们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在寓教于乐之中就能掌握大量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当然,这绝不仅仅局限于茶叶本身的知识文化,而是通过茶文化延伸到了中国历史、中西文化交流、诗歌文章、歌曲舞蹈等诸多方面。譬如说,通过茶文化中关于“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的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到千百年来云贵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情况及其社会人文背景的变迁,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福建、江西、山西等地的汉族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历史演变。又比如说,让人们了解西方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各自的特征和异同,能够让国人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好地站在他人角度去观察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提高我们国人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也大有裨益。

2.2茶文化在思想和价值领域的内涵及意义

茶文化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这是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茶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跟佛教、儒家、道教等不同思想流派相互交融,从这些思想流派中汲取优秀思想、价值内容,并与茶文化的自然属性有机融合,形成了极具感染性的茶文化思想。比如说“中庸和谐”的理念,经过茶文化的融合,能够让饮茶者的性格和心态更加平和友善,更好地发挥茶叶的社交作用。比如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与茶文化天然质朴的自然属性融合后,可以让饮茶者通过茶事活动去感悟到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学会更好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举动合理而适度。而“禅茶一味”的精神内涵,则将茶文化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一源自佛教的思想,可以让人的思想更加通透,从嘈杂复杂的事物表面看到其最深处的本质,进而对人生、生命、宇宙万物产生更加深奥的哲学思考。可以说,通过广播电视来传播茶文化在精神思想和价值理念上的这些内涵,对于引导当今社会风气和提高国人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广播电视与茶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3.1广播电视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之所以用广播电视传播茶文化,除了其所具有的实效性和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外,更主要的是广播电视在文化传播上的手段更多更丰富。由此,在进行茶文化传播时,也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这一优势。当前,我国各大电视台尤其是上星电视台在节目制作的水平和方式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中国好声音》、《欢乐喜剧人》等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和欢迎。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就要结合茶文化的实际,从茶文化的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等方面入手,分别采用相适应的方式去制作节目。比如说,可以借鉴《诗词大会》的形式,制作茶文化知识的问答节目,并与社会上一些茶企进行合作,进行冠名、赞助等,如此便能极大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大家的参与热情,让茶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另外,还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方式,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后,让专家学者通过幽默平和亲切的.方式进行讲解,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便能得到茶文化的熏陶。

3.2广播电视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务必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

从现实看,我国一些电视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收视率,不惜制作一些内容低俗、消极的节目,有的甚至打着色情的擦边球。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必须要摒弃这一错误的思想。对于此,相关的文化部门一方面就要加强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引导,让广播电视单位学会更好地从茶文化中汲取优秀元素,用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内容进行呈现。比如说,可以借鉴《奔跑吧兄弟》的形式,组织嘉宾前往我国各个茶乡,把茶文化的制作环节、茶艺表演、茶道演示设立为节目的闯关环节,增加对抗、协作、奖励等内容,如此既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茶文化的优秀思想传递给广大的观众朋友。

3.3要加强媒体合作,多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进行茶文化的传播

前文我们说过,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广播电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台、电视台等平台,而是扩展到了互联网电台、网络直播、网络视频软件等众多新媒体平台,因此在新时代里利用广播电视传播茶文化,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力量,让茶文化的“好声音”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一是要利用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网络电台软件,制作相关的茶文化音频节目,让广大听众利用开车、休息等碎片时间感悟到茶文化的内涵。二是要与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制作自制节目来传播茶文化。三是还可以在斗鱼、虎牙、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发布短视频或是利用“网红”的影响力进行茶文化的传播,让茶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大,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上这一传统的中国文化类型,使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悦.全球传播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以中国影视业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29-32.

[2]蔡尚伟,钟玉.电视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双向激活[J].电视研究,20xx(7):16-17.

[3]李炜.《百家讲坛》的意义———兼议大众媒介对优秀文化的传播[J].中国电视,20xx(7):70-72.

[4]余晖.试论网络时代中国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xx(2):44-48.

茶文化8

一、河北临漳昭德寺的以茶禅修,首开中国禅茶结合之先河。

前中国现有的史料中有关佛教僧众坐禅饮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根据唐代房玄龄等人著《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艺术传〉中所写的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

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开启了中国僧人把茶(荼苏)和禅相合的大门,为后世“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河北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饮茶篇》,成为僧人以茶禅修最具史料价值的历史篇章。

封演,河北景县人(今属河北衡水地区),曾任礼部郎中、御史中丞。河北景县曾是封性望族,极盛于北朝,至隋朝和唐朝,出现过许多官宦士族。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被誉为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中国茶文化历史篇章,受到中国茶文化、茶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追捧。

、河北禅门公案“吃茶去”标志着“禅宗茶道”的正式诞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故对中国禅道及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茶文化9

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茶文化对整个当代园林艺术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整个元素应用之间并不能盲目的叠加,应该从弄清其真实内涵的前提之下,实现两种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有效融合。本文拟从当前当代园林艺术的设计状况与诉求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表达,通过融入当代园林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性不足,从而分析当代园林艺术中茶文化的创新性应用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当代园林艺术;创新性;应用机制;发展理念

园林艺术的出现及发展,与整个茶文化体系一样,其不仅仅是文化理念集中诠释的重要反映,同时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艺术体系,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整个园林艺术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深层次精准探究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并且通过具体分析其中所具体的精神理念和物质元素,从而实现整个园林艺术的最佳呈现。

1当前当代园林艺术的设计状况与诉求分析

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和资源要素状况,我们看到生态、绿色、人文理念等等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展现,而这实际上与当代园林艺术的创作发展之间是完全一致的。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我们看到其中所具体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有着重要结合。而在当代园林艺术的设计元素筛选、设计风格的完善确立之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关联。而在文化内涵和艺术资源要素全面融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理念的全面提升,就成为当前园林艺术创新发展和丰富诠释的核心诉求。我国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纵观中国文化体系的千年变化,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元素的丰富、文化理念的全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化,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如果我们对整个文化机制的表现和内涵进行深层次分析,我们看到整个文化在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文化应用效果,其必须对整个文化体系的传播形式进行必要变革,同时,也要在新的形势下,对整个体系进行必要创新和完善,通过多元化要素的深层次融入,从而为整个文化资源体系的全面应用提供重要支撑。当然,在整个文化机制中,我们不难看出园林艺术、茶文化体系,乃至其他多种元素,实际上都是整个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展现与诠释。随着当前设计理念不断成熟和完善,我们看到在整个园林艺术的价值发挥过程中,其需要借助园林的造景和借景等各种艺术,将相关景物元素应用到整个园林艺术之中,从而使得整个景观的内涵所在与整个元素应用之间形成重要结合。在整个园林艺术中,如果我们更好应用各种景观元素,其能够将造景艺术与人文内涵实现全面提升。事实上,通过合理的元素应用和价值发挥,其将为园林艺术创新发展之间的重要结合。

2文化展现、内涵表达: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表达

虽然整个茶文化体系形成与传统时期,但是在今天,茶文化体系仍然有着浓厚的价值作用。从茶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内涵化看,推动整个茶文化机制完善发展的关键在于茶文化从出现到形成,乃至具体的发展,实际上都是社会大众所推动的。因此,在当前我们应用茶文化资源时,必须深层次分析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和应用理念,尤其是要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渠道和途径,进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最佳应用效果。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出现与形成,实际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整个文化机制的成熟与发展来看,不难发现茶文化元素的基础是一种固定的物质元素,所以,想要真正应用好整个茶文化体系,就必须从其中所蕴藏的物质元素出发。比如,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物质元素,例如茶壶、茶具等等,这不仅仅是茶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有的视觉语言,能够给人们直接认知和感受茶文化的价值元素。可以说,茶文化物质元素的存在,实际上就是设计体系中的重要关联性语言。实际上,园林艺术在发挥与展现过程中,其基础和前提是以自然、生态元素为前提,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元素布局所具体实现的设计情感及价值理念表达。所以,如何更好的以自然心态的展现,表达出完善而系统化的精神理念,以及设计思维,就成为我们无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内容。对于园林艺术的创新应用与理念表达来说,其首先需要的就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放在设计元素的筛选,以及设计定位的合理界定提供重要支撑。

3当代园林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性不足

从当代园林艺术设计活动的开展实况,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态人文气息不断成熟的今天,完善的文化内涵正在为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奠定重要力量。可以说,文化的深厚驱动性,加上文化机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为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效支撑,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具体的消费诉求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人们所关注的内容,已经不在是简单的物质生活,而是融入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的园林生活,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重点,更是人们绿色生活理念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当代园林艺术的具体展现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内涵是丰厚的人文属性,而其重要的外在显现,则是与园林元素丰富呈现有着重要关联的设计素材。如果我们对当代园林艺术的具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化的园林艺术,其不仅反映了我国建筑设计活动的发展成熟度,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生活需要。当然,就当前社会大众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诉求看,人们的心态实现了成熟而稳定的发展,当代园林艺术这一绿色生态的理念元素,以其丰富的元素应用,成为我国社会大众千百年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对当代园林艺术的价值特点和内涵思维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影响整个当代园林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在于其中浓厚而优美的意境。客观地看,园林意境上的展现与诠释表达,不仅是当代园林艺术想要实现最大价值的关键,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园林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想要丰富展现其中所具有的趣味和价值内涵,就必须注重融入和选择合适的设计定位。

4当代园林艺术中茶文化的创新性应用思路

在传统社会中,园林更多是植根于封建小农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展现和诠释表达,但是在今天,现代建筑设计活动的成熟发展,以及整个园林艺术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间的成熟结合,已经使得当代园林艺术成熟发展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我们说,园林艺术表达的是一种意境,其能够使得社会大众亲临其中之后,将自身的情感理解与整个园林的布局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自身境界的全面提升。事实上,当代园林艺术作为重要的社会元素,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植根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并且往往会将我国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价值理念应用其中,因此,我国的当代园林艺术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和绘画艺术一样,成为重要的文化体系。所以文化形式在出现的初期,更多植根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文化体系的成熟发展,其具体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化理念的多样性和层次化,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整个文化机制的应用状况进行深层次探究,我们看到文化理念在融入和应用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该文化的最佳融入和深度应用,不仅需要我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表现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整个文化机制的价值底蕴进行深层次解析,尤其是通过文化内涵的全面探究和细致化分析,在具体融入时代化气息的基础上,从而打造文化体系的“综合化”。任何一种文化在进行传播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关载体的融入和价值,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分析文化的机制内涵,那么其不仅影响了文化的价值解析,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文化体系的内涵发挥。在当前整个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用文化,就成为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和探究文化传承途径的关键与必然。事实上,文化传播,需要发挥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文化内涵的价值应用,则离不开文化体系的深层次挖掘,融入全新元素的过程,从客观上看,也是展现文化自身内涵和价值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利用文化元素,就必须从文化体系的层次性和多样化来进行具体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会从片面视角看,整个文化体系,更多只是一种文化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片面的狭隘文化观。从文化体系的形成背景与及价值内涵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意识理念,其从出现到形成,实际上都是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所衍生、融入的内容理念。当然,正是整个文化体系的物质属性和价值内涵,决定了整个文化体系能够在今天继续发挥和诠释自身价值及效能。不仅如此,整个文化体系的先进性和多样性中,其之所以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呈现,从本质上看,这是文化体系精神理念作用的结果,因此,全面完善的发挥文化体系的价值作用,就需要从精神理念的具体应用价值出发。

5结语

从现阶段整个园林艺术的创新建造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想要实现整个园林艺术的最大价值发挥,就需要将必要的自然理念和人文心态应用其中,而追求人文内涵及价值素养的真情流露,其不仅为整个园林设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注入了思想理念,同时也围绕整个园林艺术的建造和应用,从而产生了相应园林意境和情感内涵。如何才能为当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应用融入到必要的思维理念,就成为当前我们在进行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诉求。

参考文献

[1]吴秀明.茶文化在大悟茶园旅游景观中的表达与营建———对大悟三里镇茶园景区设计的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14,(01):112-115.

[2]王兴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探究———以云南茶园生态旅游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51-152.

[3]罗靓文.丘陵地区观光农业资源评析与开发规划研究———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213-215.

[4]赵德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9):141-142.

[5]夏贵勤.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观光果园旅游开发研究———以迁西杨家峪板栗园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15):123-124.

茶文化10

日日饮茶,知其香淡清雅之物也。细品其袭鼻之气时,观茶叶浮动之间,竟悟出一番哲理。

世间品类皆有其理,茶亦无异。

时常喝茶的人应有共识——数根细叶之中,有沉有浮。热水渐成黄绿色时,茶叶亦有沉浮之变。浮叶被渴而饮茶之人一饮入腹,留杯中物,唯易沉之叶也。其实,做人亦是如此。下沉的茶叶如行为处世熟练精深者,不喧不嚷,踏实稳重,默默地奋斗,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漂浮浅显,四处流窜的茶叶,就似好大喜功,平日不踏实学习,略晓皮毛却极度渴望展露人前的人。这些人虽胆大,但没有真才实学,禁不起考验,终被淘汰。

有句话很精妙:静水则深。这句话以显见的自然之象,尽彰此理。人们往往贬浮而褒静,自有道理,然而“静”过了头也会走向歧路。

以余之观,则浮、沉者皆不足也。浮者过躁,其自信有余而学识甚缺,终不胜。沉者过静,其学识有余而胆力不足,有能力成事却屡屡错失良机,亦难胜。人之最高境界乃文武双全,浮沉有度。当一人齐具知识与胆力时,便可战无不胜。

三国时,曾有一人名曰诸葛孔明,智勇双全,既能运筹帷幄,又临危不惧。孔明曾坐空城之上,悠悠拂琴,兵临城下城欲摧,而他仍面不改色,大敞城门,终吓退魏军。

几十年前,伟人周总理纵横政界,八方外交,也曾经历不少危急的场面。但他总是面无惧色,以智慧的语言,沉着的动作,一次次化险为夷,为共和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将这些有胆力亦有学识之人,喻作毛尖、玉针。取其叶于杯中,注以热水,则青翠如碧,数根茶叶悬浮于水中,香气四溢,雅意无限。

当吾等有感于古时怀才不遇之人,悲哀之余,是否考虑其为人性格之良莠?理通万物,这也许是本人罢黜观音、龙井,而取毛尖、玉针之故耳。

茶文化11

自古高僧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茶文化12

《茶经》对唐代茶文化的贡献,《茶经》诞生于公元758年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由于该书的内容颇多。所以,这里仅介绍该书的一般情况及其有关茶艺的大体内容。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路、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他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当时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其树龄当上推千百年,证明了我国茶的原生树情况,雄辩地证明了我国是茶的原生地。陆羽还介绍了我国古代对茶的各种称呼,从文字学的角度证明茶原产我国。在本章,陆羽又从医药学角度指出茶的性能和功用,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除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懒、百节不舒的功用。

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

三之道,讲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我国饮茶的历史。总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陆羽所创造的茶艺和茶道精神。煮茶过程不仅被陆羽生动的艺术化,而且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的五行原理强调煮茶应注意的水质、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制封存以待用,不使精华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败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离市之深井。煮茶讲究三沸,还要欣赏其波翻浪涌的美妙情景。保其华,观其色,品其味。在陆羽笔下,饮茶决不象煮肉、熬粥一般为生存而造食,而是把物质的感受与精神的修养、升华联系到一起。陆羽说:“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所腐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食,食与酒皆精板”,也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要追求精美的情趣。所以,他把饮茶过程也看作精神享受过程。七之事,总结了我国自神农、周公以来饮茶的传说和历史,使人们看到一个不断升华、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基本材料。

人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条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州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这种对科学认真、执着的态度,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效法。龙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条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且不论陆羽对茶的自然科学原理论述,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我们看到,陆羽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怠境和氛围。

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这一点在第二编还要详加论证。

由此看来,不能把《茶经》看作一般“茶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巧妙结合。

《茶经》问世,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学,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作用,在唐朝当代即深为人们所注目,耿伟当时便断定陆羽和他的著作将对后世产生长远影响而称他为茶仙。《新唐书》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场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绝入朝,始驱菜市”。说明在唐代就已把陆羽称之为“茶神”。关于民间以陆羽为茶神的事还有其他文献记载。《大唐传》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为茶神。”《茶录》曾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唐代江南有一个驿馆,其管理者自以为很会办事,请太守去参观。馆中有酒库,把酒神,太守问酒神是谁,驿官说是杜康,太守说:“功有余也”。又有一条库,也供一等神,太守问:这又是何人?驿官说是陆鸿渐,“太守大喜”。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评价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人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遗邑里,对及夷戎蛮狄,宾祀亭,予陈于前。山泽城市,商贾以起家,城有功于人者也。”《茶经》问世,民间或官方都很重视,历代一再刊行,宋代已有数种刻本。《新唐书》、《读书志》、《书录解题》、《通志》、《通考》、《宋志》俱载之。《四库全书》亦收入。可考的本子有:宋《百川学海》本、明《百名家书》本、《格致丛书本》、《山库杂志本》、《说郛》本、《唐宋丛书》本、《茶书全集本》、(吕氏十种本》、《五朝小说本》、《小变集雅本》、华氏刊本、孙大授本、清《学津讨原》本、《唐人说荟》本、《植物名实录考》本、《汉唐地理书丛钞》本、民国《湖北先正通书》本等,近二十种。为《茶经》作序、跋的有:唐人皮日休,宋人陈师道,明人陈文烛、王寅、李维桢、张睿、重承叙、鲁彭等。

《茶经》早已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十分注意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思想。如苏-曾警《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等方面讲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补充了唐代茶艺的内容。唐人张又新曾著《煎茶水记》,对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张又新声称他所列名水为陆羽生前亲自鉴别口授。但实际上他的观点常与陆羽相悖,故后人认为是假托羽名讲他个人的主张。不过,张氏此作将茶与全国名水相联系,引起茶人对自然山水的更大兴趣,使山川、自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与条结合,进一步体现中国茶文化学中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有所贡献的。在茶道思想方面,唐人刘贞亮总结的茶之“十德”;卢全通过诗歌总结茶的精神作用……等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温庭筠曾作《采茶录》,虽仅四百字,但却以诗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把煮茶时的火焰、声音、汤色皆以形象的笔法再现,也是很有特点的作品。至于唐人诗歌中有关茶的描写便更多了。

总之,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茶文化13

1、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2、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3、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4、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5、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8、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9、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0、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1、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2、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佑

13、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14、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15、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16、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17、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18、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19、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20、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21、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22、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茶文化14

初见心茗,是在五月底红红来深的时候。我和红红是同窗好友,她和红红是志趣相投、秉性相似的一对师生。一起去大梅沙,一起在一家湘菜馆小聚,印象里,心茗,是位小巧玲珑、娴静温柔的女子。红红当日离深赴广州,这之后,心茗几次邀约我去她的茶室饮茶,虽然相距不远,但一直没有成行。也不是因为忙,实在,总是浮躁,无法静心,这样的心境,如何适宜品茗?

闲散的周六,晚饭后,散着步应邀前往茶室。出电梯,右手旁,便见满墙琳琅满目的普洱茶饼排列,柔和的音乐从洞开的门里涓涓流出。虽是第一次来,我也知道,这便是心茗的汇贤居了。

进门,心茗静静地坐在一角。见我们到了,盈盈地起身相迎。环顾茶室,不大,但干净、齐整、有序,足见主人是个品味不凡且用心生活的女子。

说起茶文化,心茗如数家珍。冲茶的壶,足有七八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并有很大的年纪了;煮茶的壶,是台湾的产品,黑色,样子也各不相同;煮水的不锈钢壶,和普通的水壶也不一样,烧出来的水没有丝毫腥味。心茗着一中式长装,端坐案前,娴熟地取出普洱,逐一冲泡着熟茶、生茶,又燃上特制的炉火,煮泡熟茶,还不时介绍着茶叶的品质品种,普洱好在何处,如何品,如何鉴定,如何查看色泽……

耳畔,是邓丽君怀旧的老歌轻轻流淌;眼前,是一盏盏盛在白瓷细杯中色泽明亮的茶汤。心茗,一位对茶文化有着独到研究的年轻女子,优雅、娴静、知性、独立、阳光、幸福,就这样在我眼前越来越丰满、鲜活。有美好的音乐,美好的茶汤,美好的朋友,一种令人窒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令我好几次不想说话,就那样望向茶盏望向茶汤,然后,轻轻地微闭双眼深深地呼吸……

心中,慢慢有一种感觉,原来,品茶的过程,其实就是放缓生活节奏,享受愉悦的过程;就是沉静自己,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就是提升生活品质,感受优雅与娴静的过程……

茶香氤氲,有些微醺……

从茶室出来,已有些晚。心茗送我到电梯口,细心地叮嘱:外边冷,系上围巾吧。走出大堂时,深秋的凉意扑面而来,系上围巾,满身满心的温暖……

感受茶文化,感受奇女子心茗……

茶文化15

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饮茶嗜不错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而茶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各家茶道的关系。

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三家道义是一致的,真正求道,三者缺一不可.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通过坐忘到达身心致极之静,也达到灵魂致极之超脱,品茶为自然通悟,道家的无已在借助悟我两忘的时空里,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境界。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虽然儒、道、佛各家在行为上对茶道的理解不同,但都各自取茶道的精华来为自己的修为服务,我们认为,不管儒、道、佛各家,表面上面看很多不同,其实都一样,茶道的程序就是在品茶中学会悟道!

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

这就是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各家茶道的关系,延续到今天已经的的融惯一起了,我们得到了前人的精华,而如何把茶文化发扬广大,是大家的努力方向。

茶道最早发源于本土。本土着土偶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标签: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