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个人范文 > 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实践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组合作实践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组合作实践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实践心得体会1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实践心得体会2

在本学期我校进行了课堂模式改革,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我的实践、听同事们讲课后我有了一些体会,真正感受到了小组合租学习的好处。不过在享受丰收的果实之前,我们必须先耕耘和播种,老师和孩子们都要努力前行!

1.分配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会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这条改革创新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闪光的一面,发掘了孩子们潜存的智慧,这条路会让孩子们发展的更加全面。

小组合作实践心得体会3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合作.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要怎样进行小组建设?

1、 确定小组规模。

科学研究以及实践的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在3-5人之间。我们班一共有45名学生,由于我们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较少,缺乏可以胜任组长的人选,经过仔细考虑之后决定将我们班分成7个小组,其中五个6人小组,两个小组有7人。

2、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组内异质”能够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们班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这样进行小组的划分:小组由一个较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2-3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还有1-2个比较差的学生组成。每一个小组我都安排了一个比较认真负责、平时较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起好领头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由于我班中下等水平的学生较多,我按照平时的作业、测验的情况并与各科老师商量过后,把这些学生平均安排在每个小组。我们尽可能的安排一名比较好的学生与一名较差的学生同坐,这样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小组互助。

并且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并安排发言顺序;“记录人”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人”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并确认每位成员是否都完成了学习任务……至于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我采取轮流制,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发言,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避免出现有学生“搭车”现象。

3、小组座位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座次的安排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学生之间必须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更方便地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一个小组效率不高的原因仅仅就是因为他们所坐的位置。例如,一个学生离其他组员太远,或是一个组两头的同学无法方便地沟通。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座次的安排同样重要。

我们决定让小组成员围成一桌,四个学生两两面对面坐,还有2-3个面朝黑板坐,我称这种坐法为“方阵式座次”。 在过去,我们的小组活动常常是在前后桌四个学生之间进行的,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当小组合作变成课堂的主旋律时,这种座次的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因为小组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一半的学生始终背对讲台,当小组活动与全班互动相互转化时,他们就必须安静、迅速地转过身子。突然之间转过180度可能会使他们不舒服,有的学生还会对转来转去感到厌烦,这就可能导致他们注意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些什么,课堂效率受到了极大的考验。避免这种问题的座次安排最好就是让学生能够面对教室的侧面,四个组员两两相对地坐着,即我们所提到的““方阵式座次””

这种“方阵式座次”方便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节省了时间,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但同时也出现了弊端。比如:上课讲话的学生多了,因为座位间距离靠近了,讲起话来变容易了,开小差的时间也多了;做作业时,因为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近,偷看的机会也较多了等情况。所以在平时上课时,我都会要求学生全部面朝黑板、面朝老师坐端正,在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才面对你的组员“围围坐”,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可以像原来一样跟随老师认真听课,也能减少讲话开小差的机会。在做到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时,如测验等,我就会让学生把桌椅拉开,一个个分开来坐,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4、小组长的选择与培养。

小组长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这一职务的选择与培养至关重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尽管所有的小组都在努力,尽管所有的小组都不甘落后,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的小组一路遥遥领先,有的小组却步履维艰,其中的差距就在于小组长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的差异。凡是小组长组织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小组,小组活动时不仅积极主动,效果好,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的作业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反,如果小组长不负责任,小组活动组织得不好,小组长就得不到小组成员的认可,小组内部松松散散,整个小组完成作业时也是拖拖拉拉。因此,对于小组长人选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小组长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必须注重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中,十全十美的小组长往往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培养。

一名优秀的组长,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一些简单的抄写、默写作业就能由组长去帮助批改,这样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去进行更多有效的教学。

较有借鉴意义的是“组长沙龙”制度。我决定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组长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对于一些不好不积极的现象也给与及时的批评。希望让每个组长甚至组员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小组乃至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密切了组长的交流学习,也真正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这个计划才刚开始在班级中实施,希望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为配合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也有必要建立以合作小组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势在必行。现在我们正处于探索阶段。而这个小组合作学习某一节课,某一周所能完成的目标。它需要我们再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要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已是春风拂面,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有泪可落,但并不伤心;脚踩荆棘,但并不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