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个人范文 > 心理学

心理学的心得(15篇)

心理学2.31W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的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的心得(15篇)

心理学的心得1

遇到这种人,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能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个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都会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来,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的性格和心理。

1、对傲慢无礼的人,尽量少说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你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需要如何对待他?

对付这一类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

2、对沉默寡言的人,直奔主题

与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是十分吃力的事,因为对方过于沉默,你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3、对深藏不露的人,多用心思

我们周围有很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的心思,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说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4、对草率决断的人,步步为营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高潮时,忽然作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由于性子太急了,因此有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由于“反应”太快,这样的人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或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下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到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倘若遇到这种人,最好把话题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同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心理学的心得2

我是经过选修课接触社会心思学的,经过老师的精心的教导,我收获颇丰。让我懂得了如何端副本人的心态,如何更好的顺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现我将这半期以来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对社会心思学的了解:

首先,经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心思学――社会心思学是钻研个体和

群体的社会心思景象的心思学分支。个体社会心思景象指受别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依从等。群体社会心思景象指群体自身特有的心思特色,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思气氛、群体决策等。

随着古代社会的的发展,社会心思学对咱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显的越来越重要。作为个体的人,人们需求意识本人的心思与行为发生的机制,探求本人所思所想所为为何?使本人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安顿本人的心灵、调理本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需求了解社会心思,如中国人的心思与行为特点,需求意识自我与别人之间关系,如怎么与别人沟通,怎么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咱们如何影响别人和如何被别人影响等。因此许多人已开始盲目地寻求社会心思学的指点与协助。总之,学习社会心思学概括地讲一是可以让咱们更好地意识和把握本人,二是协助咱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别人、更好地与别人建立关系,并有效地避免和处理生活中的人际成绩或人际冲突等等。这就是人的生存智慧,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获得这种智慧吧。

结合本身谈领会:

大学给我的感觉是压力挺大,也很茫然。在未接触心思学前我不知道如何调整本人。学习之后,我懂得如何解决好本人的人际关系,释放本人的压力。要害在于咱们要有踊跃的心态。每个人成长的道路并非顺畅,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如今很多人生活在压力和波折感中,觉得有无力感、无法感,转变的要害是——你如何看待它们?想想科学家们通过无次的失败而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是踊跃的态度,是坚强的遗志。波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咱们被它战败。大学的四年,是咱们立志成才的黄金时期,是咱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咱们在这里从童稚走向成熟,每长一岁,咱们对事物的认知便又会不同。人是始终提高的,咱们应给本人一个奋斗的指标,给本人的大先生活拟一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这样,咱们才更有动力,才不会迷失自我。

其次,咱们还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本人喜爱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重生身心的瘦弱发展非常无利。

更重要的是,咱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这样无疑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带来诸多的便利益处,也会给你的个性发展、身心瘦弱、事业发展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无利于构成健全的个性,而瘦弱的个性又利于人际交往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先生时代咱们大多数时间是和同窗同住在一同的,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友谊的良好的主观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同窗、朋友、老师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隐没。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另外要始终构成良好的个性特色,留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自动真挚地去结识交往,这样持之以恒下去,当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需求他人的协助之时,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大学不只仅是咱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而又平凡的驿站,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只仅是在大学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能造就出来的,它需求咱们在本人的人生旅途中始终地积攒,吸取成功之家的经验教训,进而让它在咱们的人生发展历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我相信它将让我的思维,举动等失去一次彻底的蜕变。从而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心理学的心得3

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不同的,相对于古代压抑人的个性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在中国不断开放,又处在深受西方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个性的解放成为必然。在心理学的理论中认为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气质是先天的,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人安静沉稳、行动迟缓等等均体现了不同气质的体现对于气质又存在着不同的学说,比如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的体型说、伯曼的激素说等等。至于性格则是能够从人的处事、对人态度等等可看出,有的人固执、任性,有的人理智、果断等等。对于生活在斗争激烈的年代的我们来说,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在学习这节课时,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我是属于胆汁质的个性气质,有点冲动、刻板,但还算热情活泼,而且性格有些固执、任性,能力还尚未达到社会的高要求,知识技能还需要不断的得到补充。

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又有视频的配合,让人不觉入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意志与教学》那章节时老师所放的《棉花糖》,里面的小孩子面对充满诱惑力的棉花糖,几次想要伸手去拿棉花糖,但又记得老师所叮嘱的话语,等待老师回来就能够拥有两颗棉花糖,有的孩子转移注意力,有的孩子还是有点屈服棉花糖的诱惑,用舌头去舔了一下,但最终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坚强地抵制诱惑,获得老师的奖励,这就是意志力。都说“三岁看到老”,然而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没有坚持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有多少人没有抵住金钱的诱惑,意志匮乏,昧着良心去钻黑心钱,就像台湾的“塑料油”等等危害人民的健康。我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学,唤醒人民的良知,保住人民的意志力,别再轻易被诱惑击碎,在意志力的指导下,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学习心理学不仅是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甚至于调整别人的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说帮助开到了那位学生或者是其他人。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寻找方法去解决它,而不是将其一直积压,反而越来越严重。在快节奏、物质横流的社会状态下,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为主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抑郁、嫉妒、狂妄、自私、焦躁、痛苦。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生活中,若不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或许会做出冲动的事情。青少年是国之将来,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若再不加以控制,最终危机的不仅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国家的未来。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尤其是以后身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正确的发展。这门课程还教会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日常行为以及情绪的变化,从而获得一些关于其心理活动的信息,并由此给予一些方法或言语的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如今大学生工作竞争激烈,很多学生面临这个问题,不免压力巨大,老师曾说过一位师兄因为工作的事陷入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家人希望他回家,毕竟他当初考入大学是家人的骄傲,另一方他希望留下工作,机会更多些,这两种让他焦虑不安,最终在老师的疏导下,问题得到了解决。

不得不说,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很不健康,研究表明很多青少年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研究选择了自杀,更有甚者将毒手投向别人。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曾发生一件枪杀案,两个初中生竟因为踩脚事件发生口角,从而兴起杀心。对于这种血案在校园并不少见,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美国少年持枪杀人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所以为了国家的未来,从现在开始要注意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一旦发现有异行为,及时解决,希望由此减少悲剧的发生。

心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是身体健康的,内心也要保持健康。我们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将其不断运用与实践中去,希望以后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够成为每个学生心灵的引导。虽然这个学期快要结束,但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但是还要更多地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心理学的心得4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徐清照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1.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来访者,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要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咨询师自己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那些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2.乐于助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接受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3.责任心强

心理咨询师既要耐性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关注,也要能诚恳坦率地和来访者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责任在咨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己的人格条件。

三.完善的知识机构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来访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咨询知识和技巧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来访者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四熟练的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来访者学习,不断地经验。上面所说的职业道德,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钠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

五粗浅体会

首先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

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心理学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心理学是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学科,这仅是该学科以“人认识自我”为其宗旨,以增进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事业的发展为目的,而且还凡是涉及诸如幸福、自信、心灵等等人生的理想,也心理学的自然领域;所有人类所关切的“真、善、美”,无不体现在心理学心理学家们的工作之中;人类的希望在于对自身的认识,这也正是心理学所努力的。,心理学与所有普通的人都息息的学科,而仅是学者们的与著述。不但都关切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能使总结经验已用于对社会下一代的培养,使下一代能够的心理素质,诚挚坚毅朴素宽容的人格。古有明训:“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哀莫大于心死”。

来说,最大的益处莫过于学习心理学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使懂得如何理解别人,别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地把握,控制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的融于集体;能的环境…

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这是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努力,学到了心理的知识,还为同学心理的服务。是今年的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而且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了这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对大学三年的生活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在生活、学习、交际都可以用到这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

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的,心理学知识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学的心得5

20xx年1月11日,与我是个特别好的日子。因为那天我终于通过了心理咨询师3级的沪考最后一个模块,终于在最后一次机会中安全滑过。虽然考了2年才通过小小的三级应该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觉得还是有些体会和经验可以分享。

学习的动力必须是兴趣,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从小就有。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喜欢在晚托班一边做作业一边偷偷瞄别的家长来接同学,从简短的对话和外表推测这家人的故事。后来就喜欢看小说和心理学的文章,阿加莎从人性入手的那些侦探类小说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三年前有幸在选修课时抢到大热的社会心理学,当时就想着怎么用巅峰理论,从众心理,锚定效应试试手。不过始终感觉到这些知识都是一些片段,我理解为"术"。看起来很神奇,能吸引人对心理学的兴趣,学习不枯燥但始终缺少扎根的感觉,始终觉得经不起推敲。越来越多的问号随着学习出现了,这些方法共性上是什么理论,怎么会发现这些心理规律的,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情绪?当时就意识到只有理论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才可能解开这些谜题。当时朋友推荐了德瑞姆的二三级课程,因为这课程足够系统,学习目的是应用(咨询师方向)而不是科研,我感觉不会很枯燥,马上我就决定报名了。

当时我MBA还有最后一个论文加上本职工作,不可能在这个课程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虽然报名直接是二三级连读,但我是兴趣大于证书。所以我折中的选择是这样的:所有上课能去都一定去,上课不以考试为目的。因为老师们并不是纯读书本划重点,有很多经验和故事分享来加深记忆。上课就好像是在听故事,这不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吗?考试前我也没有时间把教材通读,不过现在的新版本教材读起来也是蛮有意思。2年前呢,我就选择不看书!复习课上把思维导图看一遍再听一遍解题思路和模板,就这样去考试啦!所以首考3个模块,只过了一个模块,文字案例分析。我对这个模块的要求理解就是在不做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尽量发散性思维,听到的、学到的、梦到的…所有沾边的都写上。用逻辑思路清晰的模板写下来就大功告成了,完全不需要背书,找到规律就好。

二考,这次虽然我也信誓旦旦想要读书10遍,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惜惰性使然,还是没看一个字。不过这6个月时间我也没闲着,后续德瑞姆有短焦的小组课程,我坚持每周都去。又不多花钱,不去白不去,是不是。而且这才是真正接触到一些心理咨询师的日常的开始,怎么聊不尴尬,怎么问能得到回答,怎么才能体现出关注。这真的让我体会到心理咨询师这行可能有的酸甜苦辣滋味。同时我还听程立勋的语音真题,一个是开车时候听可以节约时间,开小差也没关系再听几遍,还有就是主要有解题思路特别是选择判断题的!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也没做APP题库二考选择判断题模块也过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很多题目我是真不知道答案,就猜呗,能读懂了题目再排除法。我感觉我有一半可能都是用了程老师的方法蒙对的。不过还是卡在了简答论述题和影视分析模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考,鬼使神差的没有带打印好的准考证回家,一定是我的潜意识作祟。所以我缺考了…不过这半年内我也没有断开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参加了几个沙龙和工作坊想了解一下各种流派和技术手段,比如房树人,沙盘,OH卡,性心理学等。最终我先选择了沙盘作为第一个工具进行了深入学习。主要是沙盘有一个自己体验的过程,通过10次历时4个月的个人体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接受心理咨询会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在沙盘过程中与自己似有似无潜意识的那种关系。妙不可言!在这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也更深了一点,那些理论更活灵活现了。

四考,这次是挺失败的一次考试,仍然没过。虽然我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但是考试教材全面变化,导致应试型的辅导对我并没有什么效果。这里我要说,因材施教很重要,辅导班的老师对于题目解答思路都有很详细很负责的讲解,但是对我这样理解型的"人才"没有用…其他同学倒是通过率不少。所以还是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判断很重要。

五考,这回真的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一次考试的2年期限到了,取消资格认证的期限也到了。背水一战吧,拿起书看上10页,感觉书已经划满了。这次德瑞姆的帮助复习力度明显加大很多,以下各种都是免费的,都是免费的!一周一次的模块复习,按照书上章节,老师各有特色。有教画小人记忆的,有阅卷老师串讲无难度的,有案例多多帮助记忆的。老师们专注新教材,按照章节讲又比较有系统。感觉比按照考试模块讲更容易记忆。另外每周有在线微课,反正不要钱可以随时回听,我都是找有空的时候回听的。还有哦,瑞德心理有程立勋按照新教程要求讲简答论述题的历届真题。还是老样子,对于题目和答案的逻辑有个印象,然后把课上听到的那些东西都扩充到答题内容中。就算是没背过书,也知道大致是7条还是8条,然后就凑呗,总算顺利凑到数啦!

总结这两年的心得。第一,真心喜欢心理学很重要,我发自内心地有一万个理由去学习。科技发展地迅猛,人工智能发展可以超出你的想象,但是我觉得最终肯定绕不开人心。每个人的感知觉不一样,对事物的反映就会不一样,哪怕是科学证明完全一样的事物。研究成因,琢磨规律,善用规律,这是可以毕生学习和领悟并且受益的事儿;

其次,不要只接受那些由心理学衍生出来的各种神话,必须了解枯燥的系统的东西。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心灵鸡汤只是安慰剂,得把炖汤的材料搞清楚,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自己做,好材料一起吃下去才能是自己真正的营养;

再有,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自己,学到的知识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如何和周围原来觉得难相处的人相处,如何搞定固执的长辈,不懂事的小辈,不能得罪的老板,自己又不觉得特别委屈。看看是不是确实有用,能不能很快调节自己的情绪到稳定状态。如果有效果必然对于以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如果没有效果那就继续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拿来就能用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最后,必须给自己一个小目标,漫无目的地学习无法判断效果,有个小目标会容易获得成就感,转而提高兴趣。比如考过3级,比如考个派系执行师的证,比如参加多少次公益咨询师活动,再比如我的远大理想支援偏远山区的希望小学。小目标完成后再建立一个小目标,最终的大目标成为知名咨询师,不用退休,工作到老赚钱到老也是可以实现的嘛!哈哈!

作为一个不努力不优等学生还絮叨了那么多,主要表达意思就是,既然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心情愉快,那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让自己比较愉快的方法学习。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心理学,喜欢心理学,找到愉快的方式方法学习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心得6

看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习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在教学上虽已不年轻,但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例如:可以通过(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象合作教师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九保持”。

二、学与教关系的处理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算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

(三)具体运算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一部分同学对于家长有叛逆心理,对于学校老师有逆反心理,这个阶段的同学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很多差异,如:(1)认知方式的差异,(2)学生性格的差异等,导致学习的差异。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一个未成年人,也有高潮和低潮,此时不应该横加指责,应及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学习结果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习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 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心理学的心得7

我认为《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体非常有实战指导意义的书籍,它完全打破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所沿袭的体系,能告诉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好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单项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的一般规律。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获得教学专长时,也关注到了教师的职业感受和体验,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有句话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文化水平高的人,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智慧也高于一般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社会的栋梁,如钱学森,屠呦呦等,他们的能量与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一个感受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观点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若有学识的人,道德品质不好,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美国高级智囊人物中就有一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华人败类:余茂春,因为他熟悉我国的情况,又有很高的学识,才智超群但却品质恶劣,当上了蓬佩奥与特朗普的智囊人物,帮助他们制定了不少打击我国的各种重要决策,因此,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必须是立德树人。

心理学的心得8

提起“幸福”这个字眼,心中马上就有了甜美、温暖的感觉。但很多时候,在无数琐碎庸常的日子里,“幸福”的味道日渐淡薄。尤其作为一个教师的我,从教11年来,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面对同样的工作。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袭击了我。曾几何时,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不再有职业的幸福感觉。

可是没有幸福的感觉了,这书还怎么教?教育是陶冶人心灵的职业,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冷冰冰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担负起从精神和人格上去影响学生的重任。一个缺乏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又怎么能让他的学生有幸福的感受呢?更不能奢谈带领学生“过一种完全幸福的教育生活了。”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幸福它是一种状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师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从而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受,是教师从工作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主观感受。

幸福是一种状态,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个人的体会都不同。所以,同样的环境和待遇,有人会感到幸福,有人则感到不那么幸福。面对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困难与坎坷间,有的教师发牢骚,埋怨在先;有的教师跟随、观望,不主动出击;也有的教师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把它当作自我价值体现的机会,锻炼自己、享受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因为观念不一、态度不一、心态不一,往往对幸福感就有不同理解。

当身边的老教师对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自如时,那是一种幸福;当眼前的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并得到同行的认可时,那是一种幸福;当年轻的教师不断进取,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时,那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教师的幸福是看到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节假日收到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接到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问候的电话,教师的幸福实在太多太多。

幸福感的建立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的体会,压力每个人都会产生,社会本身就带着无形的压力。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缓解压力,把压力换为动力。寻找幸福感的源头,深深的体会它。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

幸福是一个螺旋形的动态过程,人不可能每天都处在幸福中,所以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实现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成长包含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平静期和隐退期这多个过程。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完成既定的任务就觉得很幸福;对年轻教师来说,跟学生建立起深厚感情就是件幸福的事;而对于一个好老师来说,他把民族责任感融入了教学中,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让他们备感幸福的事,也许跟同事的亲密合作也会让他们备感幸福。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一旦对自己要求过高,当感到达到自己的要求非常困难时,就会产生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进而出现厌倦的情绪。所以,科学的自我定位很重要,自我定位的

萎缩和扩大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必须唤醒沉睡的幸福,擦亮心灵,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怀揣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行走在教育路上,将幸福溢满,将幸福播洒和传递。

首先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有魅力的教师是幸福的,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与同事的尊重。教师的`灵魂的洞彻,才能引导着自己学生的灵魂向更高更远处健康的发展,学生思想的进步就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其次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个性。一位有个性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拥有自己的生活理念与拒绝从众心理的教师,他们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状态与独立的行为准则,不会受到社会浅层的流行观念与世俗意识的干扰!从学生的角度来观照,一个没有教育个性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而杨昌济之于毛泽东,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永远会让他们的同样伟大的学生铭记不忘,教育的魅力与教师的幸福就在这儿!

第三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儒雅风度。时代的发展或许会改变教师的形象与内涵,但是,作为教师的外在形象特质——儒雅风度——是不能流失与改变的,“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这也一直是知识分子引以为豪的形象表征,而当一位教师真正的拥有了儒雅风度,不仅仅能够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好形象,也是予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形象化的教育资源,学生在与老师的共处、交流中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的外在形象与行为举止。这样的儒雅风范体现了教师的形象魅力与内在气质,自然会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尊重,成为教师幸福的源头之一。

第四要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是独立的而宁静的,可以排斥尘世的纷扰,可以固守自己的见解,可以外圆内方的处世,也可以棱角分明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当我们的生存压力致使我们的肉体与灵魂双重疲惫的时候,首先需要的就是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空间,来安抚自己的灵魂。

既然立志当了教师,就要无限地热爱这份职业。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都不应后悔。始终在心中竖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的名字叫做教育信仰。教育的信仰在,激情就在,创造就在,职业的幸福源泉就在。

人说:“生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一种愉快心情,也是一种感觉,一种责任,一种坚持,一种恒久地动力。教师的幸福,也是学生的幸福;师生的幸福,就是教育的幸福。我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在物欲繁茂的今天,无限地热爱自己、热爱学生,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在心中储满幸福的泉源,源源不断地把这爱之源泉输送出去,恒久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拥有更多幸福的甜蜜!

心理学的心得9

这次实习似乎在强化我的一个观念,即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概念的理解。关于它们的区分我一直比较坚定,心理学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是形而上的、方法论的;应用心理学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是形而下的、实践的。所以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地倡导一种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应该是临床性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等。从这点出发,我也开始质疑心理学的学术创作,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研究范式,讨论和结论的简单化,量化分析的潜规则似乎正在将应用心理学最本质最需要的的文本的感染力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

看以前的很多经典著作,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罗洛·梅的《爱与意志》、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等,总能获得一种生活的激情,他们隐去了数据,似乎都致力于让人能看懂并获得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心理学著作也因而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健康人格才有可能成为普遍的意识。这次实习强化了我的这种感悟,临床不仅仅是数据,重点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建立对健康人格的理性探讨。医生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也用药,也做量表、做统计,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们真正的“读者”是普通人,是像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亚健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带着这种困惑进行实习的,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想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心理。

我们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心理康复中心实习,实习时间是两个礼拜,从20xx年7月15日到7月28日,吃住也都在医院。心理康复中心分两个病区,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科是封闭式的,属于重症病区;心理科则是开放病区,主管病情稍轻的病人,如睡眠障碍、神经症、轻度精神分裂等病人。我们实习一个星期在精神科,一个星期在心理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和病人一起娱乐、交谈,跟随医生查房,看病历。实习安排中还有每个人大概一天半的心理门诊出诊机会,每个礼拜两次讲座、病历讨论,还有小组讨论。实习内容比较丰富。

我实习的第一个礼拜是在精神科,这是我第近距离地接触精神病人,首先冲击头脑的是精神病人和想象中的不同。在想象当中和精神病人交往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老师在教授《变态心理学》时候也说,和某些病人交际会让人有受挫感,我们也可能无意夸大了这种受挫感();另外,理论在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没有自知力、存在妄想、幻觉等,但这些并没有具体到真实的个体,很多我们不能从外表上看出他们的病症。

第进去,当铁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感觉到了强烈的焦虑感,后来才慢慢适应。我们在精神科和病人的交往很浅,主要是和他们一起做操、唱歌、打球,进行简单的交谈,如问问他们的睡眠、吃住情况,很多东西是通过看病历、听医生讲解才了解到的。但这些似乎是和他们交流最恰当的方式,在活动中建立简单的关系,能调动起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这就够了,实习之前老师和医生有过这样的告诫,我们实习不应该对病人构成干扰。在精神科,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辨别精神病人和普通的来访者,学会了一些引出幻听、妄想的一些提问方式,比如引出幻听可以这么说,“你会不会听到有人在你耳边讲话?”“说话的人是男的是女的?”“你认识吗?”“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话是针对你吗?”……

第二个礼拜是在心理科,在心理科稍微不适应一些。心理科的病人多半是有自知能力的,所以很多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但其实很他们交往顾虑会相对多很多。一方面,和他们的很多交往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人可以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我在这方面本身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我害怕和人交往,所以在心理科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这些病人是敏感的,要想和他们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触及他们的痛处,这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大忌。在心理科,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医生进行查房,看医生怎么和病人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语表情。见得最多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病人,医生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需要缓解他们的焦虑,通常会首先肯定病人不存在器质性的疾病,然后跟他们说明他们发病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跟他们讲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讲用药状况等等。查完房后是自由活动,跟病友们交流、娱乐,看病历,但有时病友们不方便打扰,便显得有些无聊。

在心理科,我们为病人做了SCL-90量表,有位病人做到最后几乎都要哭了,可能是内心冲击太大了,我们只能做一段休息,休息地时候安慰安慰她;还有一位病人做得很快,不到十分钟就做完了,我在旁边不断地说“不急,慢慢来,你先理解一下题目和选项”,说到我感觉他都听得厌倦了,后来主管医生告诉我们,其实你可以直接跟他说“你做得太快,会影响医生做出诊断的”,我们似乎放心不下这么说。

我们每个实习生还有一个全天和一个半天到区医院去出心理门诊的机会。出门诊其实就是旁听心理咨询,有时间的话做一些案例讨论。大多数时间来访者不会拒绝我们的旁听(但这时候语言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来访者说的是方言,尽管我能听懂粤语,但南宁白话却大概只能听懂70%);也有一些来访者会拒绝,然后医生告诉我们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敏感的。第出诊医生和我们讨论了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也因而对家庭教育感触良多,其中医生提出有三个问题印象很深:第一,父母是否真正信任孩子,信任他能够自我完善;第二,父母是否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孩子的形象定义在自己的想象中;第三,孩子的心理空间在哪里,选择的自由和能力又在哪里?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佩服医生的洞察力。但案例分析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着磨医生的提问存在的心理艺术性,而且很多时候也着磨不清楚。

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医生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即应用心理学真正是属于人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数据的冷淡。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亲身接触和识别了很多心理病症,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更真实化了。然而,更大的收获是能沉浸在一种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维护的氛围当中,认真思考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如家庭对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影响,人保持心理平衡的各种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对自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觉得自己心理上比原来健康了很多,这可能是一种临时的感觉,和这里有规律、相对轻松的生活有关;而主要是对自己独特个性的认识和接受,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内向、敏感和人际交往上的缺陷:自我认识正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标准,能意识到并且预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才能不至于逃避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能够为自己创造心理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也学会了心理释放,记得自己在小组体验时说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给压抑下去了,又通过投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就是表达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如运动、谈心、写日记(在实习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记日记,这种方式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当然实习不可能把以前未认识的不健康的自己都看到,但“认识自己”和精神卫生的意识却深深留在了心里。

7月25日,我们结束了实习。

心理学的心得10

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上了8周的选修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王慧琳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因而学习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心理学概论这一门课。

学习心理学概论,可以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有点自卑心理。这带给我许多困扰。可是也因为自卑,让我想在另一方面来弥补。如果没有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我不会埋头学习,很可能被许多事情分心。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动,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强,浪费时光。这就是我在心理学概论上课之前的想法。也许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通过这几节课上课和课下独立思考,我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克服自己的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这些都需要心理学概论课上所讲解的道理来调节自身的悲观情绪。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调节,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弥补的结果。

因而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王老师让我们写墓志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出了一点点自卑情绪外,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我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活泼生动,

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如果想干的事情未完成,会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不会转移注意力至其他事。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这就使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完善,但是这也是在未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的认识自己,这就是上心里学概论给我的最大收益。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的确应该开设这门课,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某些学习压力较大的院系设置这个课的必选课,以调整我们学生的心理。这就是我对这个课的一点小建议。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概论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学习心理学之后,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让自己的生活过的与他人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有了对自己合理而正确的认识,有了从多方面看事物的思想,有了站在他人立场考虑的心,怎么会有不开心的事呢?

心理学的心得11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心理学的心得12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单腿直立站在街上,许多人来到他身边围观,那个人抱怨自己的腿非常的酸痛,周围的好心人都为他出主意。一个医生说,我这里有止疼片,你吃下去就好了,那个人吃下止疼片后说疼痛没有了,但是腿很僵硬;一个按摩师说,我来给你按摩一下,那人按摩之后说自己感觉上身的压力很重;一个和尚说,那你就想象自己是一片羽毛,能飞起来,这样就会感觉很轻,那人想着想着差点摔倒;这时一个孩子走过来告诉他,你为什么不用你的另一条腿呢?这个故事里有积极心理咨询学的理念,它告诉每个人更好的调动他最大的资源。用积极、全面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他的问题。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积极心理咨询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咨询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咨询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咨询学。“积极心理咨询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咨询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咨询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通过学习这份积极心理咨询学的材料,我感到积极心理咨询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的一段文字给了我极大感触: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我们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咨询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并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这些力量和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掘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平时我在教室里确实关注多的是学生的问题,孩子们周记里反映的也大多是班级里不好的方面。有时默写或测试下来或某个学校活动中虽然有表扬的人,但多数会强调某某人如何不认真准备,导致成绩不理想或影响了班级形象等等。挖掘的负面的东西比较多。我确实需要动脑筋改变策略了。但如何下手呢?很幸运的是在这份材料的后面提供了五个活动,这五个活动大同小异,主旨都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建自信,帮助他们认识到消极自我认识的危害及消除方法,进一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从而积极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些活动的可操作性都很强,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对于我今后方法的改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想我应该时时记住: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更不是发现“问题的学生“,而是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和潜能。

心理学的心得13

上周一,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我们县召集的XX年中小学教师心理学专题的报考会。会议由全县各乡镇的200多名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组成的。主讲者是来自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方舟导师。

方舟导师可谓是中国心理学教育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她现任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河北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又是国家心理咨询师督导师。这场报考会主要围绕“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如何让学生听进去”这两个主题来展开的。在位大师级的导师讲授下,我也收获匪浅、满载而归。虽走出了多媒体教师,但我的脑海里还清晰的呈现出方舟导师的音容笑貌和讲堂上的精彩环节了。

听着方舟导师的课,就想饮了一杯清爽可口的甘泉一样,滋润心扉,婉转如流的语言,就像高山溪水般悦耳动听。尽管已走出课堂,但心还在她的柔波里荡漾,我完全是被她的言语魅力给折服了。连续几个小时的课堂,她竟可以把每一字句都吐得那么的天衣无缝,就像腾空的骏马,穿行自如。

其中的精彩环节至今还让我荡气回肠。特别是课堂上的互动,让在场的老师们分别扮演者黔技无穷的老师和调皮难管的学生。当分好角色后,扮演老师角色的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叫在坐学生起立,但在坐的同学始终都无动于衷,或者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起、辜负老师的苦口诱导时,扮演老师角色的同志无奈了,而扮演学生的同志们却开怀的笑了。无奈,不是因为在坐的老师没有配合他们的表演站起来,而是想到了当前现实的某些教育机制和课堂存在的的纪律涣散现象。笑了,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故意捉弄扮演老师的同志,而是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了作为调皮学生可以不顾及课堂纪律的轻松心理,也看到了自己每天在学生面前所扮演的滑稽角色。

但谈到当今教师因与学生或学生家长沟产生矛盾而引发的一些教师被害事件时,我们不禁震骇了。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学生不完成作业把学生留下来补作业有错吗?难道学生无视课堂纪律教师批评几句有错吗?面对这种兢兢业业而不讨好的老师所提出的质疑,没有人能给广大教师们留下一个可信服的答复。但在所有人都在围着自己心肝宝贝的转现实社会里,却实是存在着教师因得罪他们心肝宝贝而被杀害的事件。

所以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不能指责什么,只能从教师自身的问题去考虑。自己的身体自己爱惜,自己的健康自己呵护。明知道不良情绪会伤害身体,就少和学生怄气。明知道调皮的学生惹不起,就不要对他们大发雷霆。当你学会了紧急刹车,收敛情绪、暂停脾气,你体内细胞自然会正常的新陈代谢,也不存在什么过早衰竭的问题。当你学会了用心和学生沟通,自然就拿到了能打开学生心扉的那把钥匙,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换用一种正确而易让学生接受的说话方式去交谈,这样,自然会乐意地去听取你的意见。平时多用非言语之行为去激励学生,拉近师生间距离,这也是师生间的进一步了解和沟通做铺垫。

凡事,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和学生沟通交流,以心交心,这样才能真正的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就是我听了这次关于心理专题报考会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的心得14

有幸借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对学习心理、学科的学与教有了一定的认识,我的收获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行为主义动机理论让我受益非浅。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是,人的某种行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练习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倾向。如果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得到好成绩、参加比赛获奖或被家长、教师赞扬,学习动机就会趋强。重新分班之后班级成员整体学习气氛不强,常有学生作业不交,书写不认真,听写常常没有几个100分,布置的写话练习也没有几个人交,学生呈现出一片低靡状态。虽然对新班级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之前对学生批评、找学生谈话等各种方法都不能见效,曾一度让我万分焦虑。后来改变策略,改批评为表扬,利用各种方式对班级中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大力表扬:写字漂亮的学生利用平台进行展览,而且孩子的作业拍成照片放在班级空间里让家长看到,调动家长的力量;每次听写得100分的同学拍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写话优秀的学生打印出来,一个是在板报展览,再一个是在班级读书课上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还有就是发到班级群里让大家欣赏,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各方面有了很在进步。现在我明白我是充分利用了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学生好的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趋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任务。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完成这些发展任务,然后又去接受新的挑战;但也有些人并没有完成,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就会面临危机,在以后的生活中就需要不断解决这些危机。这个理论让我开始关心:我的学生在什么发展阶段?

6-12岁的儿童的发展阶段是勤奋对自卑。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发展任务是体验成功带给他们的勤奋感,即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感觉。失败则会带来消极的自我感觉,让儿童自卑。曾听有专家讲过,自卑感是在小学形成的,所以有的国家在小学阶段没有考试。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什么地方让孩子们感到了失败呢?每次听写后我都会给100分的孩子拍照片上光荣榜,现在我开始想到那些没有考试100分,没有得到喜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们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失败了呢?看来这一点要改正,满分的孩子固然需要奖励,而那些没有满分,但却从考试中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从而认真改错的孩子,同样也需要奖励,看来我需要再设计另一张进步榜了了!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 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心理学的心得15

上周五的时候,同事说,下周有我来代表语文组来汇报学习心得,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没怎么想,就答应了。可是没想到答应好答应,真地做起来还真不好弄。

我的想法是把自己当年划的句子整理出来。可是整理一会儿就不行了。当时划了八百条,那整理起来不就麻烦大了。而时间又极其有限。决定整理到第六章。结果真的整理到第六章,已经是周二了。湛老师说,周四必须东西要出来。因为周日出去的缘故,周二上了六节课。所以回到家,整理了四十几条就睡了。周四要去听课,也就是青浦讲座,所以周四的课掉到了周三,又是六节课。但是资料还是没出来,可是自己身体吃不消,于是从十一点左右开始睡,睡到十二点,起床,工作到四点。把摘录做完了。其间老婆打电话来,对私自买躺椅表示了愤怒。

周四上午两节课。第三节上完之后,扒了几口菜,就和同事们往人民广场赶,可是还是迟到了十分钟。回到上海五点半,回到家将近七点。放松了一会儿,决定先睡觉。写完随笔,睡到一点,然后起来写发言稿。一直写到六点。赶到学校给孩子们放三国,自己接着写。第一节课没有写,没电脑。下面三节课就好多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终于稿子写好。说是三四五三章,可是自己发现第五章是整理不出来了。吃完午饭,抓紧搞ppt,结果搞到第一节结束才勉强赶出来。人已经疲惫不堪,自己稿子上写得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了。又抓紧再看两遍。两点三刻下去,结果教室里一片狼藉。管理人员不知道在哪里。

我讲了半个小时不到一点。只讲了预设的一半左右。只讲了一个词,学习。实话实说,下面听懂的绝对不超过五个人,其中还包括华师大的俩个专家。同志们没有兴趣,我说的又是一大堆术语。同志们给面子,不出声。可是我实在是看不到互动的感觉。后来教授又作了一个简单的点评。

自己感觉还可以吧,至少自己又相当于复习了一遍。其他人不作评论,根本就没听,也没兴趣评。就当自己痛快嘴吧。

讲完了,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轻松了很多。今天晚上看电视,看小说,睡觉。

标签: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