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教师1.46W

一、调查目的

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要实现其改革目标,关键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为了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状况,探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及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新要求,探究高等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新课程对接研究”课题组,深入山东省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学,以问卷和座谈形式对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情况、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7份。通过调研,我们既发现了新课程改革之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整个素质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窥测到改革给教师所带来的一些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师资结构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状况良好:参与问卷调研的中学语文教师学历达标状况良好,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94%,符合目前山东省中学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知识、能力现状以及对新课程的适应情况也反映出高等院校中文人才培养的质量;参与调研的中学语文教师主要是26岁至40岁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职称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参与占有效问卷调查教师总数的75%以上,是中学语文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是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调研问卷能够直接反映出山东省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情况及效果。

2.知识结构现状。

(1)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目前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状况良好,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应该不存在突出问题。问卷与座谈结果是:中文专业的语言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教学论、写作、文艺学等专业课程学习,为语文教师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他们拥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知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写作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文体知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知识等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2)知识结构体系普遍存在欠缺。被调研的一线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普遍不满意,对自己的知识缺陷都能坦然面对,1057份问卷中“知识结构的欠缺”选项率为100%。

(3)语文学科前沿知识的欠缺问题较为突出。对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欠缺方面的调查,借鉴国内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问卷设计了语文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科研知识四个选项,调查结果是语文学科前沿知识的欠缺较为突出,其他依次为教育科研知识—人文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3.教育教学能力现状。

(1)比较重视现代教学能力的提升,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忽视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对于教师最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认知,虽然问卷的多项选择结果中包含最多的依次是:善于授人以渔—现代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织交际能力—文化判断能力,但是选择中排列在第一位的依次是:现代教学能力—善于授人以渔—教育科研能力—文化判断能力—组织交际能力,主要倾向集中在善于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占86.4%,而对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选择仅占4.8%。

(2)语文课堂教学技巧和能力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偏低,改革和创新能力不够。语文教师普遍重视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和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这三大教学能力的加强和提高。46.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能力最好,30.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写作教学能力最好,2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最好。对普通话和语文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认知,近70%的教师认为一般情况与别人相比较差不多,只有2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很好,还有7.4%的教师感觉不好,在一般水平以下。与上述忽视语文教育科研能力相关,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比较突出的方面,选择较多的是课堂教学技巧与能力,而选择较少的两项,一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选择人数175人,仅占被调研教师总数1057人的16.6%;二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选择人数201人,占19%。这反映出目前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淡漠,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普遍偏低。

(3)比较重视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能力。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的教师在68%以上,有10.6%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有19%的教师偶尔进行教学反思,也有2.2%的教师从不进行教学反思。

4.对《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适应现状。

(1)一线教师普遍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型师生关系对语文教学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表1、表2、表3所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初见成效:第一,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角色,带来了新型师生关系。座谈和问卷结果都显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60%的教师认为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探究结合是最切合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实际的教学方式,只有1.9%的教师认为教师讲授是最切合的方式。第三,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程度增强,而且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语文课程新理念、新观念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不非常透彻,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表4所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非常明显,如表5所示。

(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材使用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矛盾。89.3%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并不很适应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比如,“学生自主性学习就等于把课上的时间归还学生?”“学生探究性学习就等于分组讨论?”“别人的模式成功了,到我这儿怎么不好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模式?”“方法新了,课堂热闹了,成绩却降了,为什么?”另外,60%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教材也还存在综合素质训练与专项技能培养的矛盾,存在传统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矛盾;53.9%的教师认为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应考的矛盾。以上疑惑和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三、反思和建议

通过分析可见,目前山东省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学历、年龄等结构状况良好,通过他们的教学实践,《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初见成效,带来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变化,并对语文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更新和变化在本质上就是语文教师知识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为什么教师学历的大面积提高、新课程的高密度和高频率的培训,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普遍提高?其重要原因还应归咎于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知识能力现状尚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知识结构方面,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虽然扎实,但学科前沿知识不够,教育科研知识较弱,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呈现线性化和单一化发展状态。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语文课堂教学技巧和能力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偏低、改革和创新能力不够。多数语文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知识能力的缺陷,已经成为了制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质、高等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和环节的管理等多方面有关,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并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积极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由于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够,不注重了解学术动态,主要依赖已有的知识概念、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现成的教学参考书,势必造成教师语文学科前沿知识的欠缺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的欠缺,这是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普遍存在欠缺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也是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树立并强化终身学习理念,促进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并在通晓新课标、新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基础上,在不断夯实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关注和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加强教育科研训练,并借鉴和吸取先进理念、知识和方法,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到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得以更新、补充、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新专业知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深厚、多元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才能自如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痼疾”。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必须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实效性,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学历学位提高了,教师的知识能力必须达到相应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自我更新,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和专业培训。近几年的语文新课程培训或通识培训或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优秀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培训以及农村教师培训、全员培训等层次不一,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网络培训等方式不一,政府投入经费多,培训密度大、频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眼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但语文新课程的培训存在低效性,受训教师常常感到培训落不到实处,无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语文新课程理念听了、理解了,但实践操作中却无从下手;优质课程听了、动心了,但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老样子。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参加职后教育和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二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方法尚欠妥当,从而使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制约。

因此,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训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培训师资的配备等方面,应该针对语文新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抓住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使受训教师在个性化、互动式、生动性的培训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语文教育的激情和活力,使培训内容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观念、知识、能力和素养,收到“培有所得”、“培有所获”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更新教师语文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

第三,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语文教师适应并引领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成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但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远远滞后于中学语文课程新一轮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够,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主体;二是对未来语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环节中,课程体系重视本专业课程的纵向和细化发展而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尤其是语文教育类课程仍然存在陈旧的弊端,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落后,教学效果与学生成绩评价缺乏有效、全面、发展性的机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势必导致未来语文教师缺乏在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决策力,缺乏语文教育教学的活力。

高等师范的中文教育要进行改革,首先,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有深厚人文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合格语文教师。培养未来教师深厚的人文素质,是高师中文教育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培养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师中文教育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其次,必须构建基础厚实的凸显师范性和人文性特征的课程体系,一是突出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在课程结构上,增设中学语文教育方向选修课程组,与语文教育必修课程相补充,奠定未来语文教师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在实践环节上,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实施全程式实践教学新模式,提升未来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突出课程体系的人文性:调整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组,满足中学语文选修课程教学需要,并增强课程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未来语文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再者,高等师范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引领高师中文专业教学改革,引领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