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合集15篇)

教师1.9W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后感(合集15篇)

《致教师》读后感1

随手又翻开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回想着每个小小题目背后的故事,现在,似乎“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篇小随笔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让我为自己在现实教学中的无奈找到了些许安慰,即使心里明白有问题不应该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早就听说过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对这句话是深信不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个苹果,虽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爱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终将绽放它的光彩。而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伟大工程师,其伟大的任务就是让每一颗美好的心灵继续美好下去。俗话说,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我质疑过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话语,难道真的只是老师的问题么,难道是自己的太过失败造成了某些学生的现状么,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么……想到这,突然会有些对不住孩子家长们的意识,在家长的眼中,他们的宝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显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们是有那么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为我而让他的孩子变成这样,那自己的可真是罪过大了。

在读过吴非老师的“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篇随笔后,内心的罪孽感稍稍减弱,尽管可能是在找借口,但也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尽相同,每位学生的自身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在很长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反应,或许,在目前,在三年级阶段,对于他来说,未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水平或学习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处于低潮阶段,每个学生的未来存在着变数,而我期待着那个向着美好的变数快点到来。

联想到班级里的学生A,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简单的话让其说需要好几分钟,我曾多次花费小学科课时来给他补习基础知识,可惜收获甚微,让我一度觉得很无语,其家长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处,也表示很无奈。学生B,聪明灵活,却也过于调皮,对“学习”一词没有什么概念,课堂上总是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性较差,但通过和他的私底下交谈,发现他的“懂事”,对老师和家长们每天念叨的长篇大论都铭记于心,可就是无法付诸实践,为此家长没少操心。()学生C,大致情况与B较为相似,不同是他们家长的反应,相比而言,学生B的家长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较为温和,而C学生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也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许,在目前来说,这些学生可以称为“很难教的学生”,也一度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比在一群学生身上花费的都要多,但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就要一些“贴心”的学生来对我说,“老师,别管他了,他一二年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的“忠告”,从一开始的惊讶这句话竟从孩子的口中说出,到目前的无奈但依然期待着奇迹的发生,而我需要做的应该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了吧。

《致教师》读后感2

翻开《致教师》一书,淡淡的书香中,”我是教师“这首小诗赫然映现,”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感慨,的确,教师就是教师,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和学生的故事互相编织,我们的直播中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的最美时光中离不开我们的学生。

细读《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最美时光中少不了书香萦绕。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朱教授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心灵得到唤醒,以饱满的的精神,开启一天的学习。想到我们学校每日的经典诵读就是开启学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课”,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领略了优美的母语,感受了诗歌所传达的情境、思想及音乐感。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整体阅读水平。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阅读,尤其是儿童的阅读。

犹记得上学时和好友一起读《红楼梦》,大家会反复读,把书中的所有诗句都摘抄下来,还按照格式韵味写一些酸文酸语;读《简爱》时会彻夜不眠,各自写下十几页的感悟交流,视旁人讶异眼光于不顾;读《文化苦旅》的时候,特别崇拜余秋雨,虽然感觉那时候有点装文青,但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至今怀念,觉得那是最美的时光,最幸福的时刻。

再看我们的学生,再也没有了我们儿时得一本书的欢欣,似乎也找不到在书中徜徉的快乐了。电视、网络、应试等等童年的杀手,肆意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阅读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阴影。作为教师,很希望阅读能如一条潺潺的溪流,流进孩子们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让他们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

现在,孩子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样的书。个人认为,老师和家长只需作适当引导,不可过分限制孩子们读什么样的书,采得百花方能成蜜,读书也一样。其次,是什么时候读。朱教授提出,午读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时间表述,不一定就是午间阅读。

再次,怎么读?朱教授倡导班级共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另外,一定的仪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择一段时光,亮一盏灯火,捧一本好书,拈一枚书签,以此富于仪式感的方式,去另一个世界里走一走。当这种仪式感成了一种习惯,那就习惯成自然了。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如此坚持阅读,那暮省就也是意料之中了。

这个世界有走不完的路,看不尽的风景,读不完的书,但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尽我们所能,引领学生用最美的时光去读书,去感悟,能带给学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灵旅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去体味书里的精彩与睿智,让学生收获成长,收获幸福!

《致教师》读后感3

这个暑期过的不平凡,去阿城学习期间,每人发了一本吴非著的《致青年教师》,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需要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你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了没有?学生这节课有发展吗?这种隐性的服务理念应该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二、要学会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感谢社会给予我的这个崇高而又伟大、稳定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令所有人敬佩二,要感谢在各个岗位上做奉献的纳税人,无论是工人还是个体劳动者。既使他们起早贪黑,生活无着落,也在为我们提供着经济保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他们的子女。第三,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因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而不是学生,而购买这个服务的是家长,家长是学校的上帝。而消费者才是推动产品不断更新和质量提高的最强大的动力。第四,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边的每一个人。

三、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我们的事情别总让学生做,因为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吗?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笼头是不难的,节约纸张、爱护教学工具是自愿的,我们节约的习惯是带给孩子们最朴素和最美好的礼物。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青年教师杨恒奇说过:“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由人及已会很有收获。我们会关注孩子们的每一本作业,因为他是孩子们学习收获的晴雨表。我们会尝试着改变,让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加丰硕。

《致教师》读后感4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承,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年级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致教师》读后感5

《致教师》是新教育实验之发起人、总负责人,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20xx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辞。16万字的篇幅里,看见真实,也看见真诚;遇见理性,也遇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那是普通教师的“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因此,“致教师”,与其说是一个书名,不如说是一个意象。在文字与心灵相遇的地方,亮着心灵晤对的古典灯光。

看过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是啊,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武装自己,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要、适应孩子们。在朱教授前言中的《我是教师》中提到的,“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说的好有深意,让我们以此来共勉吧!

《致教师》读后感6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中写到:“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常识”就是“基本知识”,我们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那教育教学的常识是什么?

新教育提出的“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是常识;李镇西老师说的“用儿童视角做教育”是常识;“最起码的尊重,最朴实的教学”是常识;“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慢,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是常识;爱孩子是常识;相信孩子也是常识······

原来这些都是常识,可我们每天是否在遵守常识呢?

在学校现场,很多老师为了考个好成绩,拿个好名次,一味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考得不好,就用罚抄十几乃至几十遍的方法来补自己的教学之不足,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这样的现实还时有发生。

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着、讲解着,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给一点就装一点,不给就等着,学生没了问题意识,没了自主思维,甚至没了自我,这样的课堂也存在着。

有些老师对学生说话浅薄粗俗,更有甚者恶语相向,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在学生心中是什么形象,更没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语言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坏影响。

大家都知道教育凭借的是人的爱心与智慧,“教”和“学”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可当我们高高举起所谓“教师的尊严”旗帜,俯视学生时,又怎能奢望学生的亲近呢?由于我很少批评学生,学生和我走得比较近,和学生谈话时也多是温和的语言,曾有同事见了说:“你班学生怎么不怕你呀!”呵,为什么非要让他们“怕”我呢?难道不怕就不是老师了吗?“亲其师,信其道”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也是常识吗?很多老师嘴里念叨着这句话,手里却拿着惩罚的“鞭子”,没有“亲”,何来的“信”?

如果能把名利看得淡泊些,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就不会采用无用的罚抄形式和无休止的繁琐讲解了;如果能时时想到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养成,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或许会重视话语方式,不敢有粗俗的行为;如果懂得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就不会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把学生当成朋友或孩子。

再次回味吴非老师的那句话:“我们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可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现这些教育常识,或许一个教师,要通过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而这也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总结发现的,同时又需要众多发现者在以后的实践中去努力维护,做一个不违背常识的教育者。

老师们,教育常识就在那里,你可看得到?又能否做得到?

《致教师》读后感7

几年前就读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此书篇幅很长,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吴非老师的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本书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长不惜重金购买了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百余本,每人发了一本,让暑假阅读。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刚上班的老师了?《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刚上班的老师看的。然而,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触膝相谈一样亲切。读起来竟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教师》读后感8

从成为一名教师开始,“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话语已经伴随我走过很多个春秋。翻开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前言中朱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其实,教师和孩子一样,是需要注入新鲜生命活水的花儿,是花儿与花儿相互吸引、相互映衬、相互推动的过程。同时,阅读前言,也让我感受到教师职业不再过于神圣化。教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再是蜡烛,以燃烧自己化为灰烬、照亮别人作为代价。同时教师也能从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幸福完整。看完整篇前言,感觉颠覆了以前所有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却更具人性,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让我有了阅读全书的冲动。

我们小学老师尽管工作的琐碎繁重和各种压力,有时让我觉得很累,但是只要看到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依然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朱永新老师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二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幸福感莫过于孩子从心里喜欢你。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次双休日后来学校,孩子们踏进教室就扑过来抱住我的时候;每天回家前,孩子一定要听到我跟他说再见,祝他快乐的时候;每次我身体不好,孩子主动过来关心,给我捶捶背的时候;偶尔请个假回来,那么多孩子围着我问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来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温暖。看着孩子们游戏活动时的专注劲儿;看着他们饭吃得香香的;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能干……特别开心和满足。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千差万别,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级里的快乐。特别是对待一些落后和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教师这份职业,让我们收获着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教师”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教师不是神仙,教师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有着寻找幸福的权利。相信,让生命幸福完整,是每一个教师的心声

《致教师》读后感9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萌宇同学,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熊,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

班里还有一个转学生,一开始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

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致教师》读后感10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老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是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胸襟辽阔的良师。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致教师》读后感11

最近,我读了《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当我翻开这本书后,书的前言就让我很感动。在前言中否定了人们对教师的普遍的形象比喻,让我感觉和作者的心一下子就融合在一起,有了把这本书读下去的欲望,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华丽的词汇,没有教师的过多的酸涩咸苦,全诗是那么的真诚,让人感动,他对教师和教育的理解、感悟让我们觉得是真正的被人理解了。书的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我很喜欢书中这几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做学问,一定要先学“问”,自己能提问题,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想问题,自己求得答案。这才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才是真正掌握学问,增长学问。”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头疼,喜欢不起来的。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书中说得不错,“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力量。”“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没有‘开窍’,一定是时机还没有成熟,或者是你还没有找到打开他心扉之门的钥匙。”“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最后成就人生的是自己,因为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孩子们都是带着纯真与真诚来到我们的身边,把世间最好的爱给了我们,我们老师不要因为他们的成绩不够好而去否定他的一切;不要因为一个知识点讲了多次,他不理解而以为他们是在和我们作对,而放弃他们;不要因为他们一时的冲动犯了错而对他不再信任,没有信心……要多给他一些时间,空间,让他们去发展,等他们最后爆发出他们的潜能,创造出让我们难以置信的辉煌,我们能做到的是,作为他们人生的守望者之一,尽我的所能陪伴好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静待他们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致教师》读后感12

这学期根据老师的要求 ,我读了吴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师》。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 我们学过 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吴先生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教师职业对于民族未来具有深远意义,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他的“亮度”在于他的个人修炼。 想想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话,虽然我现在不是老师,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就该处处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师。

我觉得我有几个想法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这是 第三辑 “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的体现。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果作为老师,那就是像父母一样。在学校我们就是学生的父母,父母怎么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有爱才是可以打动他们,并且真正帮助他们的。

第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我们 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他们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这个在文章《 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是很有体现。学生虽然会犯错,我们要正确的处理。既要把问题处理好,也要尊重他们,更不能区别对待学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学会开放性思维,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这样才利于他们成长。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文章《珍视我们的专业》写得很好。说实话,我之所以选择化学师范这个专业,就是源于我对化学的热爱。但这样也许不够,我还要爱教师这个专业,只有我们自己珍爱我们的专业了,学生们也才会相信我们。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这本书读完后,我觉得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 学习 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致教师》读后感13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致教师》读后感14

打开书,前言处的《我是教师》这首小诗,如同一杯espresso,香气扑鼻、口感醇厚,让人回味不止。细细品读《致教师》一书时,发现其更像一杯latte,没有过多的华丽外表,没有过多的酸涩咸苦,却多了一份真诚与感动。朱永新老师把自己对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与每一位教师分享,把自己对教师、对教育的热诚与挚爱向每一位读者传达。于我而言,除了收获满满之外,更多了一份思考与坚定。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如果我们发现孩子还没有‘开窍’,一定是时机还没有成熟,或者是你还没有找到打开他心扉之门的钥匙。”孩子天生性格迥异,拥有着无限潜力,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的他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有时不妨退出教师职业的框架,静静地呆在一个角落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太多的闪光点,是你从未知晓、未曾想过的。

有的孩子善于表达,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你有关他的一切,让你对他印象深刻;有的孩子善于表现,总是按照你的意思做好一切事务,让你肯定他的能力,然后委以重任;有的孩子善于沟通,总能与班上每一个孩子愉快地相处,让你放心地把班级管理的事情交给他。每每谈到这些孩子,总让你赞不绝口,引以为傲。但也有这样一些孩子,不爱围在你身边,问你这样、那样;不愿有事没事地凑在你身边,说要帮你干这干那;也不喜欢和大家聚在一块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总是那么不起眼,不能引起你太多的关注。可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时,你会发现那些善于表现的孩子,总会要求去承担太多事情,从未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特点,往往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不错,其实内里却一团糟,甚至毫无意义。而那些安静内敛的孩子,虽不会太多言语,却会细细思考,用心去做每一件他觉得有意义且是他能力范围内所能承受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带着纯真与真诚来到你的身边,把世间最好的爱给了你,千万不要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异,而去否定他的一切;千万不要因为同一个问题讲了多遍,他还不理解,而去质疑他会故意和你作对;千万不要因为他偶尔犯得一个错误而对他失去信心,不再信任……多给他些自由、时间、空间,他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他会创造出令你惊讶的辉煌。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提到“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后成就人生的人只能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命运主人。”我想我能做的,无非就是尽我所能陪伴孩子,静待种子发芽、花朵盛开、果实成熟,坚守这片未被污染过的圣洁之地,做孩子童年世界的守望者。作文

《致教师》读后感15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典……

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我们把朱老师的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班级,耐心的回应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幼儿。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标签:读后感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