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农业

畜牧兽医实验室患病的防控措施研究

农业3.06W

摘要:目前,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发生率较高,一方面不利于高校畜牧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安全隐患,对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有效控制高校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首先对人畜共患病的相关理论展开了概述,继而详细分析了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原则与措施。

畜牧兽医实验室患病的防控措施研究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

我国一些开设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与鸡、鸭、鹅、牛、羊、兔、犬、猪、鸽、豚鼠及小鼠等动物接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教学使用的这些动物却大多都不是高校自己饲养的,从是从农村、农贸市场等地购买,因而在这些动物的疾病检查上极易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如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等,其已经成为了威胁高校实验室师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旨在为高校畜牧兽医实验室教学中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改善我国高校实验室人畜共患病高发现状。

1 人畜共患病相关概述

1.1 人畜共患病定义

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人畜共患病定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学者所共同审议通过的:人畜共患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1]。目前在联合国卫生组织记录在案的人畜共患病一共有200多种,其中有几十种在人畜之间出现过大规模传播。较为典型的出现过大规模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有狂犬病、布鲁氏杆菌病、鼠疫、埃博拉、结核病、黄热病、口蹄疫以及森林脑炎等,目前尚存在着一些人畜共患病人类还不能完全进行治愈而只能预防的,如狂犬病。

1.2 常见人畜共患病种类

目前在常见人畜共患病的种类上,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观察,所划分出的类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以病原宿主为切入点,可分为人源性和兽源性两种。其中人源性人畜共患病有结核病、A型流感等;兽源性则比较多,如鼠疫、狂犬病等。以传播的类型为切入点,可分为媒介传播、直接传播、循环传播以及腐物传播四种。以病原体的种类为切入点又可分为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以及鼠疫等;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由内生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等;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此外还有由真菌、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等。

1.3 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

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因为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在1 500万人以上,其中1 000万以上都是由人畜共患病所导致的。从我国人畜共患病的危害现状上观察,目前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程度也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我国奶牛业近年来高速发展,奶牛所引起的布病以及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也开始出现流行之势,诸多养牛牧民出现了反复性感染最后不治身亡的情况。此外,近年来发生的猪流感、禽流感等流行性感冒类型的人畜共患病也在我国传播十分严重,并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应。针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传播态势,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列为了人类疾病防控的重要对象,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种类之一。

1.4 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

目前在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其一为通过唾液传播,例如狂犬病,当猫、狗携带狂犬病病毒后,其唾液中便会存在着大量的狂犬病病毒,继而当猫狗的唾液和人体的伤口接触,唾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便会导致人类感染狂犬病。其二为通过粪便传播,众所周知在动物的粪便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病菌,因此与患病动物的粪便接触,也?O易感染人畜共患病,如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以及沙门氏菌病等。此外,在动物的粪便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寄生虫,在动物的尿液中也存在着具备传播能力的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其三为通过空气传播,一些患病的动物或人类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便会将人畜共患病的病菌传播到空气中,当动物或人类通过呼吸接触到这些病菌后,便极易感染相应的人畜共患病。其四为通过皮屑和毛发感染,在很多动物的毛发与皮屑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病菌、疥虫,而这些可能本身便是病原体,也可能是病原体的媒介。当宠物爱好者亲密接触这些患病宠物后,便极易从宠物的身上感染人畜共患病[2]。

2 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产生原因

2.1 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从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产生原因上分析,首先是实验室操作人员在思想层面上对人畜共患病的防范安全意识不足。在畜牧兽医实验室中和动物接触的人员主要有进行实验的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其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是没有受过相关系统培训的人员,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其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继而在管理工作中处处粗心,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疫,从而易导致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高发。

此外,畜牧兽医实验室的教师多数是具有十分深厚专业背景的学者,因此对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认知很足。但是一些实习教师或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也会出现一些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如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没有详细对何种动物可能存在哪些人畜共患病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预判,导致学生的防范措施采取不够,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处处不小心;学生作为实验室中的被动学习者,对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认知本身便不足,因此也极易在实验室学习的过程中因安全意识不够而出现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导致感染人畜共患病[3]。

2.2 实验室动物的来源相对复杂

从目前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实验室的实验动物的来源上看,大多都不是由高校自己饲养,而是从多种渠道引进,不同的实验动物其来源也会不同,因而实验室所展开的人畜共患病的防范措施常常会出现漏洞。如对于豚鼠、小鼠这类饲养极其简单且容易集约饲养的动物,高校多在自已的实验动物中心繁殖饲养,因此在管理上十分严格,可进行较好地疾病控制和检测,其安全性较高;对于鸡、鸭、猪、兔这些社会化饲养程度高、适合集约化饲养的动物,大部分高校会在学校的养殖场或商品养殖场内进行购买,这些动物因为是集约化管理,在安全性上也相对较高。而对于牛、羊、犬等这类不易集约化养殖的动物,多是在流动性较大的农贸市场中购买,在购买的'过程中,常会因疾病检疫不严格,导致其携带一些疫病,从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操作人员感染人畜共患病。endprint

2.3 实验人员需要与动物密切接触

高校所开展的畜牧兽医实验室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人与动物之间进行亲密接触,导致病菌极易在两者之间传播,这也是导致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如畜牧兽医实验室管理人员到农村购买牛羊时,需要触摸和近距离观察,以便挑选;在实验兔的饲养期间需要每天清理兔的粪便和喂水喂食;实验室的师生在解剖课中,需要对牛、犬、羊等动物的尸体进行解剖,要接触动物的内脏器官,同时还会接触到动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如果这些实验动物本身患有人畜共患病,实验人员便极易通过接触而感染相应的人畜共患病。

2.4 实验操作不规范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的问题,也是导致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产生的原因之一。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学中,没有严格依照实验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如,一些老教师实验室教学操作多年,因此在演示的过程中,不会十分严格地依照实验程序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不戴手套、不穿解剖服以及不戴口罩等问题时常出现,导致学生在自已操作时也出现这些错误操作。在面对一些安全性很高的实验动物时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是在面对一些安全性很低的实验动物时,极易感染人畜共患病。

3 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原则与措施

3.1 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原则

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才能保障采取措施的科学合理性,继而取得相应的防控效果。具体而言,需要遵从于以下三个原则:其一,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处置。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相关规定开展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4]。其二,严格遵从“早、快、严、小”原则。当畜牧兽医实验室一旦发生人畜共患病后,需要配合当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根据疫情的传播情况,及时按照相关的技术规定,以“早、快、严、小”原则,严格隔离,坚决扑杀、强制免疫、彻底消毒,避免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疫情进一步扩散。其三,多方联合原则。当实验室内出现十分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疫情情况时,需要高校和当地卫生部门以及兽医协会等部门展开密切合作,在多方合作的基本原则下,建立联防机制,将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疫情发生3 km之内的地域均划分为监控疫区,将5 km内划为受威胁区,继而展开相应的防控措施。

3.2 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3.2.1 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

在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上,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提升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继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处处遵规,事事小心。具体而言,首先实验室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对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相关理论专业知识进行普及,对操作人员在实验中抓取、保定以及麻醉动物等相关的实验操作方法进行培训;其次,教师在实验室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将防范人畜共患病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正式教学之前,将人畜共患病的相关知识和防范措施向学生进行传授,一方面深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通过以身作则,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三,对于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知,在脑海中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验。第四,对开设畜牧兽医实验室的高校而言,为了尽可能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师生的安全意识,还可以以知识竞赛、座谈会以及板报等形式长期、系统地开展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安全教育,让全体师生和管理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安全防范意识。

3.2.2 加强实验动物防疫与检疫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畜牧兽医实验室实验动物的来源复杂这一现状,需要高校加强对实验动物的防疫和检疫工作。对于来自学校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豚鼠、小鼠等高安全性的实验动物,需要始终坚持“?炔榫换??夥来?搿钡幕?驹?颉T谒茄??讨校??ㄆ诳?顾茄?肪尘换?ぷ鳎?葱锌蒲У乃茄?芾碇贫龋?杂谌跎瞬〔械亩?锔鎏寮笆苯?星謇恚?U涎?J笛槎?镏行奶峁┒?锏母甙踩?裕淮送猓?咝;剐枰?叨戎厥右?旨煲吖ぷ鳎?苊庖??疾≈衷础6源友?8绞粞?吵∫约靶M夤婺Q?吵∷?郝虻募Α⒀肌⒅怼⑼玫仁笛槎?镆??⑺菰刺逑担?⑻嵘?晒旱淖既朊偶鳎?苊庑??诵蠊不疾〔≡?亩?锝?胧笛槭摇J紫龋?诓晒呵耙?匝?吵〗?惺档乜疾欤?繁Q?郴肪车目蒲Щ?F浯喂芾砣嗽币??⑼晟频氖笛槎?锝?鎏ㄕ耍?龊檬笛槎?锏乃菰垂ぷ鳌5谌??诓晒菏笛槎?锸币?龊貌?丶煲吖ぷ鳌6栽谂┟呈谐』蚴桥┐逅?郝虻娜?⑴!⒀虻仁笛槎?铮?紫缺匦虢?醒细竦牟?丶煲撸?缓笤诟衾胨茄?恢芤陨系氖奔浜笤俳?幸淮渭煲吖ぷ鳎?诹酱渭煲吆细窈蠓娇山?胧笛槭摇?/p>

3.2.3 建立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在实验室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上,建立一个面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是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的必要措施。首先各校的畜牧兽医实验室教学单位应基于自身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在预案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室人畜共患病处理相关事项进行明确,以保障在出现人畜共患病时可以及时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具体而言,当出现疑似人畜共患病的感染情况时,要将发生的事件综合且客观地向单位安全部门进行汇报,然后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并通过检测卡、镜检以及检测试剂盒等多个途径对其病原体进行诊断,并对疑似感染的人员进行诊断。在感染确定后,将检查的结果以及处理进展向相关领域的专业部门进行汇报,并与行政负责单位进行对策商议,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对与感染的实验动物接触的动物均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感染人员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过感染人员或实验动物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

3.2.4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

针对目前在高校畜牧兽医实验室中存在的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培训,让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定,戴口罩、戴手套、穿解剖服、消毒处理等细小的操作规范均不能忽略。其次在具体的实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对实验课程所涉及动物存在的人畜共患病的安全风险以及实验的步骤、目的和实验室的条件,在实验前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然后在演示实验中详细示范,在学生实验中严密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避免出现感染情况。

4 结论

综上所述,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可通过唾液传播、粪便传播、空气传播、皮屑和毛发感染等途径传播。在我国一些开设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实验室内和诸多动物亲密接触,因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畜牧兽医教学实验已经成为了人畜共患病的高发地点。针对畜牧兽医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特点以及发病原因,在防控措施的采取上,首先需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并基于“早、快、严、小”及多方联合的原则,在思想层面上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实验动物的防疫与检疫工作,避免病原的进入;同时针对一些不可控情况建立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并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等措施,将一些可能导致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的致病因素控制在源头,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 璐,朱宏儒,杨国静,等.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的流行及防控现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3):307-311.

[2] 韩庆功,崔艳红,陈金山,等.教学实验动物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2):112-114.

[3] 张作秀.浅谈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43(4):53-54.

[4] 任 彤,马树宝,刘艳华,等.国境口岸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传入人畜共患病风险分析体系的建立[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5,22(2):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