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15篇

设计2.35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教学设计15篇

什么是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本单元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本单元中《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介绍宇宙的有关知识的科学小品。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在介绍“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这一课处在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继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本文,能说出宇宙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B、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

A、学会收集资料。

B、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C、指导学生通过做卡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能感受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

4、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所想象的宇宙,同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入课文的学习。

5教具的使用:多媒体。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平等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与课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对话。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带给学生,与学生共享————带给学生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学情来决定的,因为初一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还没有接触到。

3、在师生共同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尝试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为避免流于形式,可做了如下策划:(1)明确探究任务;(2)限时间;(3)提要求: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做摘记,然后推荐代表陈述、展示探究成果。

4、学法指导:本文是篇生动的科学小品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感知、品味、探究、拓展的学习方法。感知:初读课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品味:再读课文,理解语言的生动性。探究:思考并回答解决有疑问的问题。拓展:从课内跳出课外,更多的了解有关宇宙的信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配乐播放有关星空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所想象的宇宙。

2、教师小结导入课题:宇宙博大而又久远,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宇宙里到底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宇宙的秘密吧!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的时候,拿起笔,把文中的关键句划出来。)

2、将你所了解的知识做成知识卡片,准备以有关“宇宙里有什么”为主题,进行小组内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不要面面俱到;可恰当根据你的需要,增添课外的内容。)

[说明]这一环节是教会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收集知识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请你探究:

1、再次阅读课文,选择你认为说明生动的部分,仔细品味揣摩,用“我觉得文中的———句子(词语)很生动,理由是——— ”的格式说一句话,进行小组内交流。

2、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

(四)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提供有关宇宙知识的短文,请学生以“我眼中神秘的宇宙”或“未来的宇宙”等为话题,畅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说明]设计此题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

什么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快乐,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读准前鼻音“辛”和后鼻音“劳”,写好“至”;

2.朗读课文,读懂文章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会欣赏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老鼠快乐的原因,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认读生字、新词,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学习课文第1——第11自然段。

一、板书课题。

1“变成什么好”看这个题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2猜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正音。

认读生词:法师、借东西、回答、乌龟、长久、辛苦、劳碌、至于

难度的词:神奇、魔瓶、发愣、恶心、舒服、蹦蹦跳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2—20)第三部分(21—23)

4默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自由的读第一部分,说说从这个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提示:这个部分主要写小老鼠很想变成别的动物,所以找到了魔法师。从文章中小老鼠把门“敲得咚咚响”、“一天也不能等了”等地方可以看出小老鼠急切的心情。

2想一想,小老鼠为什么想变成别的东西?

板书:“大家都不喜欢我”

3说一说,你对老鼠的认识。

看来当老鼠真的好糟糕,小老鼠想变成什么,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2、同座互相学习,识记生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第12——23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老鼠快乐的原因,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小老鼠觉得做老鼠一点也不快活,就向魔法师借了魔瓶。它想变成什么呢?

二、读一读,演一演,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小老鼠想变成什么?想变和没有变的原因。

2、填一填:

小老鼠——()——()——()——()——()——()

3、看着板书说一说,小老鼠的想法。

4、演一演,小老鼠当时的样子。

提示:抓住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表演小老鼠的思考过程。

5、小组合作表演读第13——18自然段。

6、想一想,说一说:小老鼠还会想变成什么?

7、默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读魔法师的话,读出问的语气。出示小老鼠的话,板书“变得快活”,联系前文对比,体会小老鼠觉得“变成别的东西,说不定更糟”,还是做自己比较好,所以它“变得快活了”。

板书:做自己是最幸福的

(2)指导读好魔法师和小老鼠的对话,分角色读出体会。

8、小老鼠找回了快乐。生活中,你有过向小老鼠这样的想法吗?现在你也来说一说。

教师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小老鼠这样的感受,但是即便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你也要爱自己、欣赏自己,在自信中,快乐的生活!

三、小练习。

1、区别组词。

师()借()辛()至()答()

狮()惜()幸()到()劳()

2、仿写。想想小老鼠还想变成什么?结果呢?

3、小组排演课本剧。

什么是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用“挑战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指导、观察、讨论、交流

四、教学手段:利用有用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生字卡片 教学挂图 自制教具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通过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猜谜,教师板书课题。

用猜谜语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检查复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把识字做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自读感知

学习课文

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理解课外内容做好铺垫。

分段学习

品读赏析,

读读说说,学习第三小节

1、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想一想:“我”在池子里怎么样?在小溪、江河、海洋又怎么样?

2、指名读本节。指导朗读。

如睡觉时请其读得轻一点,散步时可读得轻快一点等等。

3、再指名读,集体读。

4、说话练习

池子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睡觉。小溪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散步。 江河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奔跑。海洋里的水, ,就好像人在跳舞、唱歌、开大会。

5、齐读。

低年级的字词句的训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

加深了解

感悟内容

读读做做,学习第一小节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想一想:我是怎样变成云的?

2.说说看,你们平时看见的云有哪几种颜色?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3、指导朗读第四、五句。

培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精读回味

加深理解

读读演演,学习第二小节

1、“我”还会变成什么?指名回答。相机在黑板上贴相关图片。

2、“落、打、飘”这几个动词能不能掉换一下?

3、指导朗读。(重点是针对“落、打、飘三个动词)

4、表演朗读。

①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小节。

② 请4名同学上台分句朗读第二小节(众生评价,集体表演读)。

充分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独特体验。力求促使学生“三个维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细读课文

探究发现

自读自悟

读读想想,学习第四小节

1、我会变,所以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又很暴躁。请读读第四小节,说说我性格温和时做了哪些好事,脾气暴躁时又做了哪些坏事?

2、你知道人们是怎样管住我,让我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

3、小组讨论,交流。

调动生活积累,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之中,相得益彰;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总结全文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性评价。

用评价的方式总结,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什么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感受绘本中各种梦想的美好,勇敢说出自己的梦想;

2、懂得在梦想面前人人平等,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做出努力;

3、能够将生活中的对话应用到绘本的朗读中。

教学重难点:

感受绘本中各种梦想的美好,勇敢说出自己的梦想;

一、童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单独问一问你们?问谁呢?长大以后做什么?(问3个)

2、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还想再问问,可是不是对你们。师面对一盆花,问:长大以后做什么?她会怎样回答,你能想象吗?

3、今天老师带来一本书,也许你读完后就有答案了。

二、介绍绘本

1、出示《长大以后做什么》,什么书呢?生齐读。1生个别读,另一位评价(注意疑问好奇的语气),继续读。

2、这本书的封面带给你什么信息?

作者、插图作者、出版社谢谢他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两个小朋友可能是这本书里的主人公。

三、学习绘本练习朗读

1、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春天的原野上,绿草油油,男孩和女孩正在草地上快乐地嬉戏、玩耍。

2、练习对话

女孩发现了一朵美丽的蒲公英,她突发奇想地问蒲公英:“蒲公英,蒲公英,长大以后做什么?”(走到)学生中间,“你来问一问?”蒲公英的名字叫了两遍,这个小女孩该是怎样的心情?迫切想知道很好奇。于是你来问一问。就像我来问一问我们同学:你来问问蒲公英?生练习怎样对白,注意叫人名字时的语气要连贯亲切。对,想做好朗读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师生对话:生:“蒲公英,蒲公英,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师:“我呀,我要做一只大狮子!金色的鬃毛浓又密,一只威武又善良的大狮子。”为什么蒲公英要做一只大狮子?(形态的共同点、保护动物、维护和平)原来小小的.蒲公英有着大大的梦想。于是你要怎么读?自己练习,师指名学生读,你刚刚在读出蒲公英怎样的语气?诉说自己梦想时候满心的憧憬、自豪和期待。再指名读,同桌练习,可以加动作表情。展示。

3、然而小朋友的一句话让蒲公英有些失望。出示对话。也许这个梦想真的不太适合她。

4、那么接下对长大以后做什么充满好奇的小朋友还会向谁询问呢?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绘本,自己去发现吧。看完书后,请你思考上面几个问题。

5、生回答,师小结:

是啊,他们的梦想是那么奇妙。蒲公英大狮子、小鱼鲸鱼、蜡笔森林小女孩赛跑小男孩游泳。虽然他们很渺小,他们的梦想可能很难实现,但是在梦想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尊卑,我们都要勇敢说出来。哪怕它很难实现,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一直思考,才可以一直找寻那个大大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的梦想呢?停顿一会,说:先不要分享,请将你的梦想沉淀在这张纸上。写一写画一画自己的梦想吧!

四、展示交流

五、拓展

祝福你们从现在做起,努力生活,为你的梦想插上强劲的翅膀,拥抱美好的明天!

推荐一本关于梦想和勇气的绘本《舒克与贝塔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彼得·潘》,大家有兴趣读一读。

什么是教学设计5

1 、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 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1、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实际上决定着教学设计的不同目标与策略。在忠实取向的视野中,课程是由专家开发的,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和标准,是具有法定效力的。教学则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实现合法化课程的过程、手段。这样看来,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分离的关系。专家、行政人员是权威、控制者,教师是服从者、被控制者。

2、教学设计取决于课程实施的取向。事实上,不同的课程方案主张不同的实施取向,而同一课程方案由于实施者所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忠实取向”,而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尤其是相互适应取向介于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之间,兼容了另外两种取向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追求更为理想的课程实施效果。这是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重建和课程内容的呈现与调整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期望我们做的。

2 、分析教师教学的特点,并联系生物学科,思考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有非常明显的3个教学特点:

一、 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二、 渗透新课程思想,以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气氛好。

三、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趣。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

(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

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

(二)拓展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断开发自己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所以创新又离不开头脑,离不开头脑的思维。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新教师来说,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的勇气不可获缺。相信只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总会有收获的。

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无论预先设计还是适时设计都需要发挥创新的潜能,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熟练的教学设计功底。作为新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量的积累在反思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3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学科课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应用理念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结合生命科学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很多,现举几例如下: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

生物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史教育可显示生物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生物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史展示生物学家的探究行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教育的传统精髓,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教材涉及的各项实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索构成生物的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和生命现象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科学的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根据实验类型,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改变传统定性实验一统天下的格局,适当增加定量实验的比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事求是记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准确表述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在不具备现实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理论训练,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设计假设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实验现象的预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

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开展社会调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社会调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对生物知识用途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接触社会,能够提高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4 、 比较传统教学过程和新课程教学过程的不同,谈谈如何做到将教学设计的中心向学生转移?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因此,对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师备课中要“备学生”,都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特征分析。

学习风格分析:虽然现代学校教学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智力条件的差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成就动机及相应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命题之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 、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传统模式想探究式转变 ?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认知取向。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基础之上,比较普遍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一项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

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在生物课教学中,上述特征也比较突出。为数不少的教师仅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加上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想一想,儿童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中学学习一段生物学课程后,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比较难学、难背,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那么,生物学教师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学生的兴趣是怎样失去的,生物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不会动脑筋想问题,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缺乏,已经造成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形成课程目标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实质上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因此,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生物新课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将影响到教材的编选和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6 、 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据需要开发我们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合理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识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技能。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从生物学科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可以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什么是教学设计6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快乐吗?人们都说幸福是快乐的源泉,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齐读课题),从这个故事中就能找到幸福的答案。课前大家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幸福是什么(出示智慧女儿的话),那你知道义务是什么意思呢?(应尽的责任)是的,幸福就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责任,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智慧女儿的话虽然简单,却揭示了幸福的真谛。老师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大家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读自悟

1、感知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课文,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这么长的故事被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下来了,真是不简单!这三个曾经年少无知的牧童,经过十年艰辛,终于找到了幸福。说到这,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默读课文,想想三个孩子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

师:你真会提问题,跟编者的想法是一样的(出示导读提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一段导读提示,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根据导读的要求来学习。你们看,导读中要求我们要认真默读课文,想想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跟三个孩子一起去寻找和认识幸福吧。

友情提醒:找出相关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有体会的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3、汇报交流

⑴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引导:要说好有点难,老师给你一点帮助吧,他会怎样治病救人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吧。

出示:当病人生命垂危的时候,他___,当病人消极绝望的时候,他___,当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他___,当___的时候,他___……(他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做呢?)(有想法的可以选自己最有感受的跟同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谁先来汇报。(适时点评: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他诚恳的话语,鼓起了病人生活的勇气)(透过你的想象,我看到了一位尽职尽责的医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病人终于康复出院了,此时此刻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师:他付出了许多,尽到做医生的责任,他给病人带去幸福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幸福,难怪他会幸福地说——(生读)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小结:第一位青年竭尽所能,治病救人,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幸福,他明白了幸福(生读)——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刚才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第一位青年治病救人的情景,就读出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画面,接下来大家可以继续用这个方法来汇报,谁来呢。

⑵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学生自由说,点拨:他还做了什么事?(点评:因为他的精心培育,花儿才开得那么美丽)(好一个勇往直前的消防队员!)(热心周到的服务,带给旅客的是春天般的温暖)师:他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勤勤恳恳)。他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忙碌了一天,他满身疲惫,心里却充满了幸福,因为他觉得(齐读)——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他为人们做了许多事,大家对他赞不绝口,他无比自豪地想——(齐读)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小结:勤勤恳恳地做对别人有用的工作是第二位青年体会到的幸福,于是他也明白了幸福——(生读)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⑶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师:假如你是那位农民,种麦子养活了许多人,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觉读。——你又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读出你的——(高兴、自豪、兴奋、满足)来。

第三位青年的辛勤劳动养活了许多人,于是他也明白了幸福——(齐读)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引读:三位青年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十年以后,他们在小井旁边相遇了,三个人尽情地畅谈自己的幸福。第一位青年你的幸福就是——(生读)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师:第二位青年你的幸福就是——(生读)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师:第三位青年你的幸福就是——(生读)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师:曾经的三个牧童,终于明白了幸福就是——治病救人,幸福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幸福就是——种麦养活人,也就是智慧女儿所说的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板书)

4、回扣上文。师:这就是三个青年十年后弄明白的幸福真谛,其实十年前他们就曾经有过幸福的感觉,那是在什么时候呢?(生答)

师:他们疏通泉眼时就已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在智慧女儿的启发下,十年后,这颗幸福种子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你觉得,智慧女儿的智慧体现在哪里?(生答)这个童话中,智慧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具有神奇的力量,这就是童话的神奇色彩。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跟三个牧童一起去寻找和认识幸福,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不过,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对农民来说,幸福是硕果累累的`收获;对母亲来说,幸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对老师来说,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的自豪。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拿出你们的练习卡,书写下你认识到的幸福。

练习卡: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对我来说,幸福就是___,对__来说,幸福就是___……

(给予就是快乐。分享也是一种幸福。得到帮助是多么幸福啊……)

总结:只要用心付出,用心体验,你就会发现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好好珍惜幸福,让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

推荐理由:《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这些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我们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梳理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学生找到统领全文的话即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根据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接着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学生可以不按顺序汇报,自主选择喜欢的青年进行汇报,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尽情想象,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了火车服务员、轮船职员、消防队员、农民等等的真诚劳动之后,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让学生感到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课堂上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了解课文含义。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读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谈到对幸福的理解时,我先谈了自己的感受:对老师来说,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许多同学争相说出自己幸福的感言:有的说爸爸每天来接我很幸福;有的是说躺在妈妈的怀里我很幸福;有的说老师每天教给我许多知识很幸福;有的说帮助了别人我很幸福……只有真正触动孩子心灵的感悟,才能焕发最美的光芒,由此及彼,让孩子体悟到幸福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学生一方面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语言。

什么是教学设计7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及其特征

美国学者赖格卢斯认为教育设计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更好地帮忙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明确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能够概括为: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实现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设计以关于教和学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3)教学设计是一种产生学习经验和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者获得特定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4)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科性、决策性的研究活动,它是背景范畴、经验范畴和组织化的知识范畴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

(5)教学设计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会因素、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学习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源于美国,20世纪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构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论方才成形,主要有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发展,产生了超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赖格卢斯的精细理论以及斯坎杜拉的结构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引入我国。

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出现多种发展趋势。主要表此刻:系统论的发展,如混沌论对教学设计研究产生影响;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学习者学习的建构主义环境;关注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研究。

 3、教学设计模式的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设计的步骤,并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带给特定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达.瑞奇总结了系统设计过程的六个核心要求:

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构评估过程

设计和选取教学传送的方法、方式

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

安装和维持系统

上述要求既能够适用于整个教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也能够适应于设计某一特定目标的教学材料。并且瑞奇认为当这六个核心要求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时,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

主要由过程模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决定的。能够分成以下三类

以系统论作为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3)教学设计模式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反映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受到极大的关注,如:基本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式、抛描式教学设计模式、基本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它们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选取和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习背景就是对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历史情境和现实环境。学习需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到达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

学习者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其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动机的等因素。

2、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

(1)教学目标阐明的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透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学目标开展在超多研究,构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等组成。比较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明白、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还能够进一步划分成更为具体的亚目标群。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还不成熟。布卢姆及其合作者将情感目标分成五类:理解(或注意)、反应、价值评断、组织化和个性化。哈罗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四类:知觉潜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分类与布卢姆的分类构成对应关系。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相当于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情感领域相当于是加涅的态度;

在认知领域加涅是以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而且与他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阐明

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大致有两种观点为:行为主义观与认知主义观。行为主义观强调用能够观察或要能够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知主义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但两者都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潜力的变化,且是反映学习者在教学完成之后具有什么新的潜力。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有:

采用行为主语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按这种观点描述学习目标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分别列出认知、情感与技能领域)、行为结果、行为条件以及行为标准。

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由于行为目标阐明法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故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理解、掌握、欣赏等内在的心理变化,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教学目标的层次: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将教学目标用双向细目表表示出来。

3、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

(1)基本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励或允许学生透过生成教育目标、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向其它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的好处。即学生透过自我带给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

替代性策略:就是倾向于透过带给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推荐,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指导性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较易为广大教师熟习和操作。包括四个阶段十五个步骤:导入阶段、主体阶段、结尾阶段、评价阶段。

(2)教学顺序的确定

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

布鲁纳提出,儿童的认知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动作把握阶段、映像把握阶段和符号把握阶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儿童认知的每一个阶段上反复教授,复杂水平也逐渐提高。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师不把教学资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带给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言语信息之间几乎不存在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好处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要按必须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典型的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生提示本课资料的结构。其教学顺序设计要点,能够归纳为:带给先行组织者、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好处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态度的教学顺序

加涅认为,建立和改变态度的方法是运用人的榜样。步骤如下:

第一,学习者观察人物在做合理选取动作;

第二,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

第三,透过观看这类表演,使学习者的态度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

加涅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受到学习者环境的外部事件的强烈影响,这就为媒体选取带给了依据。此外还务必创设条件激发学习者的期望。

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先教局部技能,透过超多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认知阶段;

第二,分解阶段;

第三,定位阶段。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播放教学法

播放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分为远程播放与课堂播放两大类。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形式学习。实施步骤为:

第一、提出和设计探究目标

第二、引导探究,提出假设

第三、分析论证、检验假设

第四、总结提高、应用迁移

(4)教学媒体的选取

影响教学媒体选取的因素

罗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响媒体选取因素模型,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七个: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管理因素、经验的现实条件、教师特征

通常认为,学生任务和学习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能够根据与教学活动关系的远近来划分主次因素。

教学媒体选取模式:

一般采用流程图分析模式,将选取过程分解成一套按诹排列的步骤。

 4、方案编写和成果评价

(1)方案编写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能够文本、框图、流程图、表格等形式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2)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的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核心资料,其评价过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评价计划

第二、制定或选定必要的评价工具

第三、教学设计产品的试用

第四、收集教学活动的信息

第五、归纳和分析评价信息

第六、报告评价结果。

什么是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学生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学生能用采访、观察等调查方法了解大人们的学习情况。

3、学生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学生还难以理解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他们还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在不断飞跃,奔向繁荣富强的明天。农村小学生尽管不如城市学生那样强烈感受到新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但他们也同样在感受着农村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不管是发达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孩子们身边那些“学而不厌”、“学而不止”的大人榜样与事例比比皆是。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当今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社会变化给人们提出了不断学习的新要求,并从大人们“学而不厌”、“学而不止”中受到鼓励,获取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尽量按如下操作来突破本主题的重难点:

1、落实学生课前的小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大人们都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引导他们感受到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不学习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学习将伴随我们一生。

2、学生交流观察,了解身边大人们认真学习的榜样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受到启发和鼓舞,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

2、教学难点:学生感受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学生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的小调查:了解身边大人们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的小调查

1、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及课前调查,交流讨论:家里或周围的人们都在学什么或想学什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学?

[出示图表:大家都在学调查提纲]

2、学生交流。

3、小结:为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学;不学习跟不上要求;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而学习。

活动二他们在学什么

[播放视频:他们在学什么]

提问:你看到人们在学什么?为什么学?

2、学生交流。

(板书:他们都在学什么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信息)

3、小结:大人们学习的原因:一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二是时代发展了,只具备过去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三是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三大家都在学

1、提问:观察图上的这些人他们都在学习什么?

[出示图片:大人学跳舞;老人小孩练书法;学钢琴;美容培训班]

2、提问:图上的这些人他们都在学习什么?他们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不学行不行?

3、学生交流。

4、小结:通过你们的调查大家知道了除了学生,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在学习,学习在伴随着我们整个生活,随着科技与生产的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每个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社会。当今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

六、板书设计

他们都在学什么

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信息

什么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本课11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水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水在一定情况下会变成气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气候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1、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水循环往复的反复变化。

教学突破:在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中去了解水的循环往复并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去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打擂:打擂本课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浮、雹、暴、躁、灌、溉、器、淹、稼、毁、灾。

2、出示词语:飘浮、雹子、暴躁、灌溉、机器、淹没、庄稼、冲毁、灾难。

二、做猜谜语游戏,揭示课题:

师导: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玩猜谜游戏,请同学们仔细听,猜猜我说的是什么?(师随机板书)我是什么

提示:打一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听好。(学生说谜底,教师板书)

第一则谜语: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第二则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雨

第三则谜语: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

第四则谜语: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雹子

第五则谜语: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轻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汽

三、学习课文。

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最后一段的答案。(谜底——水)

㈡分段读文提出问题:水都能变成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㈢分段学文:⒈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知道水能变成汽和云。

⒉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②出示课件,提出问题。a、谁知道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找人回答b、这段中说了哪几个气候现象?这些气候现象是谁变化的?c、我们填的这三个词都是什么词?这三个气候现象为什么填不一样的动词呢?你能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

③全班加动作齐读。

⒊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想象倾听。

⒋同桌齐读第四自然段,了解水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提出问题,德育教育。

⒈生活中你还知道水做了哪些事?①学生说②出示图片

⒉出示浪费水的图片,学生发表见解。

⒊出示干旱的图片,学生谈想法。

五、总结课文

⒈学生总结。

⒉教师总结。(板书珍惜资源,节约用水。)

六、出示课件,渲染气氛,配乐读诗。

七、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

水汽雨

珍节↓

惜约云雹子

资用

源水雪

什么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空气: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空气,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没有空气。这个实验方案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师:好!实验方案通过!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水: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水。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热,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说明含有水,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师:其实,这个同学的方案没问题,但是描述的有点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气凝结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含水少怎么办?

验证腐殖质:我们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质,我们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灯烧,如果有烧焦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如果没有那种气味,则说明里面没有腐殖质。师小结: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验证养料、养份:师:养料、养分的验证实验比较难,这样吧,我们先来验证前面的四项内容,最后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什么是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短文。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晒、飘”等14个生字,会写“冷、冰、江”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冷风、江河、坏事、平常。学习新偏旁小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写字,了解水的特性和用处。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呀?(播放水的视频)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我是什么》(板书),全班齐读课题。

3、质疑激趣: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吧?此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疑问)“我”指的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先标出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

2、检查自学情况。

(1)、下面的字你都认识吗?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想办法认识它们。

晒飘浮傍冷珠硬雹溪奔洋舞灾坏

(2)、出示字词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以下生字的读音。

翘舌音:晒珠后鼻音:傍冷硬洋前鼻音:奔平舌音:灾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4、朗读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三、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2、交流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效果怎样?

雹晒飘浮冷硬洋这些字可以用熟字加部件的方法识字,并联系实际说说部首的意思。

3、给这些生字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生字,学生拼读字音并给这些生字组词。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的字形。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冷:左右结构,左边是两点水,右边是“令”字。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右边“令”字最后一笔点不要漏掉。

江:左右结构,与水有关,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工”字。

坏:左右结构,左边是提土旁,右边是个“不”字。

极:左高右低,与熟字“级”比较识记。

常:认识“小”头,指导学生写好带小字头的常字,与“党”字比较识记。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五、朗读全文。

1、和同桌一起合作读课文。

2、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条谜语,看看你们能猜到谜底吗?

(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2)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

(3)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

2、这三条谜语的谜底都是水,课前咱们收集了许多有关水的资料,现在咱们互相交流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水的资料)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是什么》这篇课文,这里的“我”指的是谁?(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水会变化吗?会变成什么呢?

2、水的魔力无穷,通过读课文你知道它能有多少种变化?你认为最难理解的变化是什么?(水能变成“汽、云、雨、冰雹、雪”)

3、学生交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评价。

(1)“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是怎么一回事?

请学生看课件后解释:水在太阳下晒,慢慢地变成了一股热气,往空中升腾。这就是水被蒸发了变成了汽。这些汽升到空中,大家在空中集合在一起,连成一片就形成了云。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汽是怎样变成云的?你们所看见过的“云”有几种颜色?

(3)这些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如果碰到冷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讨论什么是雪?雪在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是怎样形成的?

4、指导朗读,读中要体会意思,读出感情。

5、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6、刚才大家朗读了水的变化,现在大家来填一填。

我会变,变成,变成,变成……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水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后回答。(池子、小溪、江河和海洋)

2、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水的不同形态,来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是怎样的情景?

4、同学们,这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都是谁才会做的/(人)对,这是我们把水当作人来写。大家能不能把水的'调皮、可爱读出来呢?

5、指导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水在池子里是怎样睡觉的?(池子是静悄悄的,水面上没有一丝波纹,明晃晃的池子就像一面大镜子,水好像睡得又香又甜。)水散步的时候,慢悠悠的向前流淌,请你们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和温和,在江河里奔跑,流速快,在海洋里跳舞、唱歌。要读出水的汹涌澎湃的气势,语调稍强。

6、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播放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的录像,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画面内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2、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教师给予评价反馈)

水做的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水做的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3、课文是怎样说水的利弊的?(教师指导学生读文)

4、“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这里是写水的什么?“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管住水,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让学生感悟到人的本领最大,能叫水听从人的指挥,为人类造福。)

5、指导学生朗读。

水做好事与做坏事的口气要不同,读做好事时是对水充满了赞美,读做坏事时对水要充满厌恶。

6、齐读、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齐读第五自然段。

1、最后一个问句要读得亲切,表现出水天真活泼的情态。

2、读后一起说,我是什么?(水)

(五)、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水是奇妙的,是大自然的精灵,人类可少不了水,让我们珍惜,爱护身边的水资源吧!特别是我们小朋友要节约用水!

什么是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儿歌,认识春天的特征。知道春天动植物的变化,人们衣着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主动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变化,在观察大自然变化的过程中认识春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涂涂画画,读读诵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

[教材分析]

教材以春天的景物图引入,展现了春天的典型季节特征;柳树绿了,桃花开了……,让学生对春天有初步的感受。通过学习富有拟人色彩的儿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听一听春天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童趣的“诗园”,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更多的春天的足迹。“童心岛”的游戏,强化学生对春天大自然的美好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

[教学难点]

在观察大自然变化的过程中认识春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歌曲《春天在哪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小朋友们,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新的春天又到来了,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暖暖的风,细细的雨,滋润了大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花草树木。太阳渐渐朗润,阳光渐渐明媚,鸟儿开始歌唱,大自然中的万物演奏着春天的圆舞曲。在上课之前,请你竖起小耳朵,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请你边听边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播放《春天在哪里》)

(这首歌唱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有红花,有绿草,还有小黄鹂……)

二、说春天

1、你喜欢春天吗?请小朋友们看第二页的主题图,说说春天里有什么?

(有绿树,有红花,有丁冬的小溪……)

2、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物,为什么?

(我最喜欢绿草,因为碧绿的草地让我感觉到生机勃勃。……)

3、春天,景物都变得那么美了,春天究竟对他们说了什么他们才变了呢?我们来念一念第四页的诗园。

(1)、用最最好听的声音,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2)谁能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

(齐读)

4、你发挥想象力,想想春天究竟说了什么话。

(预设1:春天到啦,冰雪快溶化吧,化成甜甜的水让小苗喝个饱。

预设2:春天到啦,花儿快张开笑脸吧,蜜蜂要来采蜜啦!……)

5、学习儿歌《和春天捉迷藏》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捉迷藏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念一首有趣的儿歌:《和春天捉迷藏》(生表演)

(1)、用最最好听的声音,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2)谁能来给我们加上动作,表演一下

(指名表演)

(3)我们一起来做着动作念一念吧

(齐读)

三、找春天

春天到了,一走进校园,我们就看到校园里嫩绿的小草,黄色的花儿,还可以闻到阵阵的花香,可是春姑娘在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起去找找她吧!

1、做观察准备

你知道什么叫观察吗?

观察有很多方法,看是一种,你还知道什么?(看、听、闻、尝、摸)

2、找春天

接下来让我们带上这五件观察法宝到校园里找春天。

(将学生带到操场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春天)

3、汇报

你找到春天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春天到了,燕子飞回来了;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花开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大自然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到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沙沙沙、轰隆隆、呱呱呱……你还知道什么声音啊?是谁发出来的?

(春雨沙沙沙,春雷轰隆隆,青蛙呱呱呱,小鸟唧唧喳喳,泉水丁丁冬冬……)

四、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说了春天,找了春天,和春天玩得真开心,相信小朋友们对春天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喜欢春天了吧!

五、课外延伸

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户外去找找春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次布置了让大家去户外找春天,观察春天,你能来说说你在哪儿找到了春天吗?

(西湖边的柳树发芽了,桃花开了……)

我们找到了春天,小朋友们想不想用美好的语言来描绘春天呢,让我们来试试吧!

二、写春天

1、填诗

春天给你留下最美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花点缀在绿草上特别美……)

(出示〈春天的.歌〉)这是一位小朋友没有完成的春天多美的作品,请同桌讨论,一起完成。等一会我们就要来一场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填的词最美。

(同桌共同讨论完成)

2、交流

你愿意把你的作品读给大家欣赏一下吗?

(春天,来啦,柳树,绿啦/发芽啦,

冰雪,化啦,小草,长高啦/绿啦,

雷声,响啦,小鸟,叫啦,

小河,动啦,桃花,开啦/红了,

春天,来啦,小朋友去玩耍啦/上学啦!)

三、画春天

小朋友们把春天写得可真美,接下来我们一起动动画笔,可以根据诗的内容,把你眼中美丽的春天画下来。我们来办一场“春天在我眼中”作品展示会。

1、自由创作

2、我们来交流交流,评一评谁创作的春天最美。

(个人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

我们通过说春天、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小朋友们肯定已经和春天交上朋友了,你想对春天说些什么吗?(春天,你真美! 春天,我真喜欢你!……)

[反思]

本课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春天的特征,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了解和体会春天这一季节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从而更加喜爱春天。学生们观察时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

什么是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科学态度:

1、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壤样本、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烧杯、水、玻璃棒、放大镜、湿毛巾。以上材料每组1套。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流程:

第一单元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实践——观察土壤的成分

科学实践——观察土壤的成分学习任务一

:观察土壤学习指南:

1、小组合作学习;

2、用看、闻、摸及使用放大镜等方法观察土壤;

3、小组讨论后将观察发现及时记录在学习卡片上。

温馨提示:接触土壤后要将手擦干净。

科学实践——探究土壤的成分

1、把土壤倒入水中,有什么发现?

2、用玻璃棒搅拌水中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3、静置一会儿再观察,有什么发现?

科学实践——探究土壤的成分学习任务三:

加热土壤学习指南:

1、小组合作学习;

2、用究酒精灯加热土壤并观察土壤的变化;

3、小组讨论后将观察发现及时记录在学习卡片上。

温馨提示:小心烫伤,不要用手接触。

科学实践——探究土壤的成分地面上腐烂的植物、动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

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糊臭味。腐殖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科学实践——说一说土壤的成分有哪些?它为什么适合植物生长?

什么是教学设计14

活动名称:一分钟可以干什么

思路:

本活动是在“我要上小学”主题中的一个生成的内容。是实施新课程,实践新教材,并尝试着自我创新的内容。

针对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上小学情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参观了小学;采访了哥哥姐姐;认识了书包、书本,但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孩子做事拖拉、性差,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以后怎么办,特别怕早上迟到。所以我选择了符合他们实际问题与需求的切入点,希望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积累粗浅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着安排计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意识,知道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知道小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早晨准时到校。

2、初步具有按计划做事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录像(记录小学生早晨上学前的.生活情境,以及记录大人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课程表、书包、笔、纸张、卡片等(见操作材料包“小学生的早晨”)。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1、播放记录小学生早晨上学前的生活情境录像。介绍小学生从起床到出门上学做的每一件事情及花费的时间,比较早晨上幼儿园和上小学有何不同。

2、讨论:这个小学生早晨做了哪些事情?

3、运算:要花多长时间?

教师将幼儿说的时间记录下来,并出示给孩子们看;与幼儿共同进行运算,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时间。

4、提问:早晨上幼儿园与上小学有何不同?

小结:上小学和上幼儿园有很多不同之处。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会为你准备好一切需要的物品,但是,上小学以后就需要自己动手做准备,因此,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十分重要。

二、共同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迟到?(如闹钟提醒,家长提醒,晚上整理好书包等)。

小结:有计划地做事才能保证上学不迟到,要早睡早起,合理安排时间。

2、提问:我们每天早晨在上幼儿园前要做些什么事?怎样安排这些事的先后顺序,以保证上幼儿园不迟到?

小结:合理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才能确保不浪费时间。

三、向小学生学习,抓紧每一分钟

1、体验“一分钟可以干什么”?

2、播放录像:大人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如营养员阿姨包小馄饨,警察叔叔抓坏人,医生救病人,运动员比赛等。)

3、竞赛活动:一分钟整理书包。

四、延伸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一日计划,从日常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养成

什么是教学设计15

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2、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子。引导学生与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读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3、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二、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夏暗躲藏喳案就猜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诵读。

1、教师示范,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演读。

1、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

四、讨论。

1、课文里提了多少“为什么”?

2、“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天到晚我都在心里猜”是什么意思?我心里猜出了些什么?

五、拓展探究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练写,小组评议。

3、老师小结,指导重点。

板书设计

17为什么

为什么不知道

弄明白想知道

标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