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文化

[必备]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文化2.86W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王道士到底是来了,他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看不透他的内心,余先生说,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原是一个逃荒的农民。为什么说他“畏畏缩缩”呢?是因为他本就没心没肺吗?还是心中已对未来自己做的事感到不耻呢?

一个道士,当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烟,他们无人问津,无人关心,如同守护他们的僧侣一样,孤独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来了命中注定的“伯乐”——斯坦因。是的,一叠银元,成交,五箱经卷,余先生说他怕自己的笔会不沉稳,所以只能简略地说,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车队出发了,一位年轻诗人说,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会在乎那个流血的民族,或许,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谢那稀世的文物等来了知音,而他自己则是拯救了中华文明的“英雄”。

合上书卷,掩面沉思,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个王道士,真是个罪人吗?我听不到回答。他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是来逃荒的.,来时并没有任何恶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如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对的时候遇上了错的人。

时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我们只能轻声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读后感2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四篇《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

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初开篇便是《道士塔》与《莫高窟》,那个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却是没有一个游者对它的解读深刻。只记得,乐僔和尚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王道士“打开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门,丝路花雨滋润了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任岁月剥去红装,无奈伤痕累累。荒凉的古堡中,谁在反弹着琵琶,只等我来去匆匆,今生的相会……”一曲《飞天》奏响在耳际,只觉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闻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辉煌灿烂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处荒芜。那片翠绿已被烈日化为干黄,那曾经的碧蓝只留下洁白的晶盐,只有苍穹依旧是不变的蔚蓝。那高架的`铁塔撑起了多少人的现代梦,那纵横的缆线又牵来了多少人的小康梦;然而,当所有的中国梦都实现的时候。有谁还记得,敦煌,这座古城的梦想,千年如一的梦想。

曾经的她,年轻气盛,任由祖国有志青年在她身上开采探挖;曾经的她,壮志凌云,任由原子弹绽开的蘑菇云在她脚边开花;曾经的她,豪气冲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带走她的经书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疮百孔谁看得见,她的满怀心酸谁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谁倾吐!寻梦的路,为何这般艰苦?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文化苦旅》写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国各地的旅行后,结合历史写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自然景观加上一些纯朴的当地特色。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白发苏州》。

之所以称之为“白发”苏州,是由于,就在前些年,苏州悄然过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虽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却没有什么名气。只因它没有一份金陵王气。它不愿换件衣裳,领受那份王气。但当政府腐败之至时,却是反抗的最为激烈。一向柔婉的苏州人,变得凶狠起来,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着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魏忠贤。的这次浩荡突发,使整个中国史都对另眼相看。可再看他们,只笑一笑,又变回原来那个柔婉的苏州。

“做了……同义”只是由于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气,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见中国古代会由于这封建主义思想害死多少人那。为什么就去注意一点点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优秀的地方,为中国做出了多少宝贵的贡献,却不能得到了一个公平的对待。

苏州,与世无争,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块地上。同时它还培育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戏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书,不仅展示了余秋雨那优美的语句,还有着相当多的历史知识可见一斑。

文化苦旅读后感5

仅仅是那么几页,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起了转儿。《文化苦旅》给人的是无限的震撼与感动,区别于小情小爱的矫揉,来得更为汹涌,来得更为真实。这是凝结在中华五千年山川日月间的永恒不朽,这是生长在炎黄子孙心口与生俱来的特殊情结。

翻阅书卷,我几欲呐喊,几欲哭泣,为那曾惊艳了世界,如今却面临凋零的中华文化之花。循着墨香,我仿佛也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而去,沿着长江黄河,沿着茫茫大漠,沿着重峦叠嶂,沿着累累白骨……中华之文脉,中华之历史,但凡细究,皆是血泪。这个古老的'国度,至今犹立斜阳,而斜阳如血,风起云涌,伤口不愈,它仍孑然一身,身后事瑰丽,亦是不堪,身前却黄沙四起,风烟弥散。然而这一身素衣所沾染的斑斑血泪,它竟不知怪谁。是怪那用炮火轰开国门的蛮夷,还是怪世俗、现实的儿女?唯叹奈何。

文化苦旅读后感6

在这个寒假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好。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读后感7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从一千年前射过来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觉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却让一个不懂佛教的、无知的王圆箓来当家?他就象一个老农看护自己的院落一样,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去,大片精妙绝伦的壁画瞬间灰飞烟灭。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把一个个洞窟打开。这样在他晃动着的铁锤下,藏经洞里封存着华夏儿女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没有了。

当时在无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经洞打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强国家。他们的'所谓考古探险人员纷至踏来。其中有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籍的匈牙利人带着一个叫蒋孝琬的翻译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经洞的大批经卷和绘画,打包了整整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29个木箱,在一个黄昏下午,大车,马车的拉走了,而王圆箓站在凄艳的晚霞中,数着那历历可数的一点点钱!

如今在游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们看着王圆箓这个小人物,不免要发出长长的叹息,心中有的只是绵绵的恨!

文化苦旅读后感8

文化苦旅整个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历史构成。

从《道士塔》中,我们了解到了莫高窟的神秘色彩和悠久文化,同时也知道了一个千古罪人—王园禄,他变卖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这里也反映出了那时社会的腐败。从作者锐利的笔锋中,处处可见对腐败官僚和庸俗的中国平民的讽刺,中华灿烂的文化从他们手中失落!

《莫高窟》的字里行间透漏出一种激情和壮阔,莫高窟不再是“尘封多年的洞穴,而是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强悍的'舒美的灵魂,他屹立在一个锦绣的中华天地中。从他色彩无息地变化中,作者联想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朝代,完全陷入了流沙中,我似乎看到了他的动,他的流畅,它不得不让人有股冲动,它的蕴含全部囊括在这文化的神窗中,人们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人性全被它的神韵所表现出来。一个宗教胜地全被展现出来,他不愧为超越宗教的宗教,胜于明珠的明珠!

文化苦旅读后感9

假日闲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尔后受益匪浅。而这其中又以《华语情结》一文,令我感触颇深。

余秋雨先生的笔风犀利并含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致于我拜读之后,感触良多。《华语情结》一文讲述了华语一路走来的艰难以及对于当今格局的审视。名家之作,必有大将之风。余着实受益匪浅。

唐朝国力强盛,华语因而得以流传。 外来的波斯商人后代圣旨写出了“云带雨,浪迎网,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蓬底睡。”一个外邦人也能够写出如此富有诗意的文字,足见这华语在唐代时对异邦人的影响。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上述影响便开始减弱,西方国家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崛起了。华语文化受到了难以预料而又来势汹汹的`冲击。欧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经极为脆响的话语稍稍变得有些嗫嚅,这使得华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态势。当然,显而易见的,华语文化处于劣势,并且在国内有些地方,华语甚至有了些“虎落平阳”的境况了。

念及于此,不由令人深思。唐代与明清时期,华语处于两种极端的态势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作者在书中既有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后的畅快,也有自己内心中的伤古伤今。我书中开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对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画中的飞天等经典形象的叹服,更多的是对那些已经轶失的古经卷的叹息和那位守护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纂愤恨和无奈。

因为王圆纂个人的愚昧无知和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对这些经书的漠视导致了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客走他乡。此时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这个“苦”字含义,其中有对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种对文化遭到破坏的愤恨和无奈,所以这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个苦旅。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只是浅浅的阅读了书中的一部分章节,但是书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们也倒不是非要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去走完这一段的.路,但是走这一段路程抱着何种态度很重要的。

我们大可嬉笑怒骂、走马观花的走完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到心底的东西又能所剩几何?所以我感觉要像作者那样带着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领略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程。沿途我们会经过诸多风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独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过,而不是短暂的来过。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在充满了欢乐的寒假中,我被推荐读到了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它是一本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密谛。其中“阳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凉的黄河文明的盛兴与衰败和历史的深邃苍凉,而“白发苏州”以及“江南小镇”描绘了形神俱佳的世态人情和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其它许多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我从未知道的地方,了解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历史,了解到了我从未触及的知识……

《文化苦旅》这本书十分深奥,仅管我有许多不太懂的地方,但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一句话:“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读了它,我开始深思:是呀,艺术是无处不在的,绝不会局限于某个方面。

历史遗留的文化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朋友们,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便可和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木窗、石板路、乌篷船和纵横交错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桥,组成一座平和安静的江南小镇。

行走在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关于“江南”这个话题的有很多,唐诗宋词赞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时归隐选它,现代影视拍个古装片的拍摄是它,它似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一块远离喧嚣的城市,洗涤浮躁心灵的“世外桃源”。

当你乘船游览在小镇时,你会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排排粉墙黛瓦的矮屋,你会看到的不是一辆辆疾驰的汽车,而是一条条冒着炊烟的乌篷船,你会看到的不是喧闹的城市,而是渔民划着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的淡泊安定。这是一种脱离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着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这种美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正如书中所说,江南小镇没有河边吊脚小楼的`浑朴奇险,没有前险滩,后荒漠的气势磅礴,没有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只是他们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平稳、内敛,不张扬,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我愿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静舒适,传承中华民族的安然祥和。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我,仍旧读得一头雾水;我,仍就想要努力回归作者的心境;我,仍旧不够好。好在,我坚持了下来。

就像书中所写,每当作者游历一个地方,总会追溯在此地留下过哪些历史人物的足迹亦或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变故。我也总会在网上找寻这些并不熟悉的景点、人物,渴求从这些资料中找到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虽然是用这样的方式。略知背景一二,不免在读书时各种情思混杂其中,甚至和作者的.某个观点产生歧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平静。交给历史去判定吧,我还不够资格。也因此,读到最后,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样也好,人本就是天地间最微小的存在。我想,当作者面对这些“无言”的历史遗迹,也会产生自卑感吧!

我愿意相信,历史这个老人家不是无言的,每一个经过他认真擦洗的景物,每一个经过他悉心照料的人文景观都是有生命的。缺少的是认真解读他的人,更缺少的是回归于他的人。就像如今,为了争夺历史人物故里而吵的死去活来的开发商,也许连此人生平都不甚了解;为了表达自己观看景物的激动,一些人小刀潦草一挥刻上个“ 如果有这样一次机会,我愿意去踏访一个个历史遗迹,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回归平静,慢慢叩开他们的心弦。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首次接触《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书,而是选入中学教材的那篇《道士塔》。还记得那堂课,全班空前的寂静。

曾久久地盯着这首诗: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阳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看一遍,泪水朦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细读全文,欲哭无泪。剩下的是内心久久的伤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惨白!那不是文化掠夺,根本就是拱手让人啊。

我好恨,跟着先生一起恨,跟着那么多学者一起恨。

但是,恨什么呢?恨无情的历史无法重写?

只有叹息……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记恨,不时有秽严凶讯传回门庭。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黑暗的社会中,存在着怎样的心灵净土?一场文化苦旅,走遍了人生悲痛与苦短,就像笔记中的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由健。”

第一次读这一本书已经颇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再次翻开此书,再次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迫不及待翻开‘莫高窟’这篇章节,感受将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包含在内的佛像石窟,那看似毫不起眼的石窟,却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精彩。

历史总是肃穆的`的,维系着一个民族灵魂发展以及不接的的源动力。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和注定是一场苦与乐的较量,而在这场较量中,注定苦之胜利。这场苦旅无疑是一场严肃枯燥甚至有些沉闷的工作了,但却丝毫不敢有所懈怠。无论他们隐匿于山水之间,亦或是荒野村庄,终会被现代文明所侵蚀。但是,不断地侵蚀,带给我们的真的是辉煌吗?

历史在叹息,在倾诉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听听这山谷的足音,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标签:读后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