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1.5W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摘要:当今社会,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之间,抑或是在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都存在犹疑和顾虑,都面临着一个选择,往往这种选择会让大学生迟疑、拿不定主意。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已经获得了全社会的关心,因为这一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但是在他们中,思想上存在问题的不在少数。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奇葩之一,其自身饱含的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修身养性,褪去浮华和稚嫩,变得更加稳重和成熟,此外,茶树自身的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会逐渐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落后,基本上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形同鸡肋。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不仅能够创新教育方式,同时更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本文旨在揭示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茶文化的概念,就茶文化如何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动做出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互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存在普遍的理解问题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我们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实:实际上,我国高校已经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重视,但问题在于即便采取了措施,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表明存在理解问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存在理解问题这一现实我们应当分开来看,才能分析出其中的具体原因:第一,从大学生自身找苗头。大学生毋庸置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方式,但这个理解方式尚未成熟,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难以消化,其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没有足够的兴趣,或者说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不认真导致跟不上;第二,从学校和课堂的角度出发,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到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只将自己的关注点投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形成了上述的结果。

1.2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课堂,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这件事,说实话,言传身教比课堂灌输有用得多,亲身实践比言传身教有用得多,而我们现在的高校采取的是下下策。高校普遍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课程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体系进行引导和指正,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和人生态度。但是这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方式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无法读死书。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社会实践在这里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很多细小的道理书上说多少遍,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过眼云烟,但是一旦自己亲身体验过则会变成永远忘不了的教训和经验。因此,除却理论知识的教授外,高校应该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时用来组织进行社会实践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1.3教师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的引证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在课堂里进行的,因此,学生能够受到健康思想教育的时间基本集中于课堂,这时候,如果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没有趣味性,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了。而现实恰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教师过分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的引征,更不必去谈论趣味性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东西是死的,学生自己粗略的浏览一下就了解了个大概内容,这时候教师如果还过分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就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教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社会上的新鲜事、热点甚至自己身边的小事、趣事结合起来,同时,当然也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但要保证这些案例一定不是满大街的老话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2.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民族的伟大历史重担,少年强则中国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伟大中国梦的美好蓝图能否实现完全依赖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是由于大学生依然是学生,虽然他们大多数是成年人,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浅短、社会经验的匮乏,导致他们的思想和看法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地方,而高校基本上算是学生继续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将这些不成熟的、幼稚的想法剔除,那么这些消极的态度就会伴随大学生走出校园甚至伴随终身。而且,正是由于他们思想上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及其容易受到社会腐朽思想的毒害,当今社会面临的诱惑太多,一旦大学生走入歧途,伤害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损失。因此,在这个关键性的时刻,高校着实有必要进行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2.2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我国已经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它基本上和华夏文明保持高度的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自从有了华夏文明,就已经诞生了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无论是在历史地位还是现实意义上都举足轻重,其中饱含的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瑰宝之一。翻阅历史我们发现,中国茶道的创始人,《茶经》的作者,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将唐以前的茶文化经过毕生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首先,茶的特性温和,想要真正喝一杯茶,是需要花费一点儿功夫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你不够耐心,最后的茶也就不会达到你的期待,因此,要么不喝、要么耐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喝上一杯好茶,就会耐下性子来。一旦人们沉下心来,浮躁的情绪就会淡化,要知道,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保持一颗平淡的心是多么的不易而宝贵。这不正是儒家的和谐思想吗?在品茶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耐心远比在课堂里满堂灌有效。其次,茶叶在水中慢慢张开,然后将水的颜色进一步改变,这一个过程是相当微妙的,我们大学生在观察这一过程时,看到的不仅是表面的变化,更是整个大自然的变化,这就是道家思想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本身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因此,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茶文化中饱含的精神、气节以及茶树自身的环境选择、与恶劣天气对抗对大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激励效果,都是对于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稳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无论黄昏拔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和它的根连在一起。而且,当今社会浮躁之风愈演愈烈,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显得更为珍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是为了重塑大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三观和思考方式。这两个目的和茶文化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茶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3.1茶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最后达到的效果绝对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它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单的饮茶、泡茶以及茶艺中都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无数前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观点,这种茶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然具有不灭的启发精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思想受到严重的撞击,自己的三观也逐渐开始动摇,甚至会被外界的消极文化、负面思想所左右,在新时代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显得重要而迫切。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似乎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继承与发展,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茶文化中饱含的精神和气节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思想,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3.2茶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茶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个人修养的提高,个人境界的升华。有句话说,我们不止是我们肉身,我们更是阅历、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经历和过往完成了我们。对于茶道的学习会让我们逐渐培养出淡定的个性,让自己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迷失了自我。其次,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包括思想道德的提升。茶树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忍不拔、茶叶多功能却不炫耀的低调都会逐渐变成大学生的一部分,都会成为他们的品格。

3.3茶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平心静气,褪去浮躁

喝茶可能是一件很快的事情,抓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倒热水,一共五秒钟的事情,但是品茶则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一门学问,前者是“饮牛饮马”而不是品茶。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心中充满了欲望和利益,浮躁充斥着人心。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虽然没有走出校门,但是社会上的坏风气却学得比谁都快。茶文化里讲究的天人合一原则,就是要让人沉下心来去让灵魂得到应有的休息。我们现在都崇尚读书和旅行,因为这二者能够让人看到自己生活中缺少的部分,能够让心灵得到涤荡,品茶亦如此。在所有人追名逐利的时候,你静下心来思考,你会发现事情有很多个角度,放慢脚步有时候走得更远。

4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4.1有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我国大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像洪水一样涌进我们国家,这种进入是没有办法经过筛选的,因此,无论是好的内容还是消极的内容都一并进入。这时候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的变迁和沉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古老世界的文明尚且能够流传至今的只剩下华夏文明。其次,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是受到孤立的。上面两点表明我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要想保证自己的独特性,就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尘埃,被忘却。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4.2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全面的价值观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明辨是非黑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做什么。这个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可能会伴随终生。茶文化中蕴含的哲理和精神气节像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伫立在那里,用它的生命在诠释着艰苦朴素、谦虚低调、坚忍不拔等等概念。茶文化里,茶叶不仅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具有多重其他功效,如防癌等等,但是它却没有通过妖艳的花朵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这一点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样的价值观导向比传统的教科书有用得多。

参考文献

[1]朱生东,赵蕾,董慧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0-24.

[2]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xx(12):69-75.

[3]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227-228.

[4]安建良,边宇璇.校园茶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7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2

摘要:现代社会离不开商业,商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商业文化也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给校园文化带来冲击,对高校的大学生价值观、学术文化和校园环境有着较大影响。而如何在商业化下建设校园文化成为教育者面对的一个课题。从普及商业文化知识、围绕商业开展主题活动、促进人文精神融合、筑平台健体制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影响;对策

一、商业文化内涵

商业文化的含义是:与商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受社会制度及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通过商品交换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总和。文化是商业的灵魂,商业是文化的表现,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商业文化源于商品交换,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商业文化是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吸收外国的优秀商业文化,加上现代的商品意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现象[1]。这种文化的形成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其既继承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的鲜明性和进步性。

二、校园文化商业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商业化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教育,符合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因为高校毕业生要成为在商业经济领域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商业文化教育必不可少。校园文化商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价值规律的调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更新[2]。高校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与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用。校园文化商业化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各种文化冲突在校园内部上演。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顺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趋势,应实现校园文化与外来商业文化的互动对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优秀校园文化应该在全校范围推行,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以及美学等特色,当商业文化走进校园,由于盲目扩张和无限追求私人利益,利益相关的商业生产的商业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利益的追求在于现实和功利,往往非常在意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感,把金钱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感官上的享受当做是一种追求。从而使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变得低俗,严重的还会导致个人主义意识的膨胀。高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不好的变化离不开这种商业文化的侵蚀,很多学生甚至觉得那些在图书馆学习的人很做作,认为他们在图书馆都是在装样子,没有什么用,就算是认真学习的那也是死学习不会学习的书呆子,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校园环境逐渐开放,学生的个人视野也随着逐渐扩大,由于价值观评判标准的不同,大学生更多的表现出世俗性与复杂性,甚至许多不合理现象都采取“理解”的态度,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商业文化对校园学术文化的影响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在这个学校文化水平和氛围上,大学不仅要有“建筑物”还应该有“大师”,人才和有名的学者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研究成果上,对于校园文化也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好的学术氛围,这是发展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前提。在大学校园中,学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很多形式,比如: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当企业走进校园文化中时,帮助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也就是说从中谋取利益,想通过这些活动来寻找潜在的消费群体,从而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或许很多学校老师觉得企业协助学校在校园里举办活动目的在于双赢,企业在寻找自己的消费群体,而这些消费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想通过学校这一渠道来拓宽自己的市场,弘扬企业文化[3]。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也试着给学生上一节课,即步入社会的社会实践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让过多的商业文化步入到校园中来,以免侵蚀了校园这片干净的文化领域。

(三)商业文化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校风和教师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都也体现在学校的建设上,比如花草树木,让周边的生活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的另外一种资源。校园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更能够给人启发。如果有过多的商业文化进入到校园内,商业广告的进入破坏了校园原有的风气,甚至会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比如:宣传栏原本是用来宣传校园文化或者是与学生交流,方便学生利用宣传栏及时了解校园情况,而现在由于商业广告的介入,学生丢失了及时了解学校文化的机会。而且,由于商业文化介入校园,校园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多数学校里的基础设施都变得十分相像,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东西逐渐变少。许多著名大学在校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和景色,因为他们十分注重景观建设带来的效果及影响。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蔡元培、李大钊以及朱自清的塑像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博大精深、深远持久,同时也饱含历史岁月的沧桑。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理应少一些商业意识,把重点放在整体布局和安排上,让学生感受到视觉上美的冲击,随时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

四、商业化下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一)普及商业文化知识,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商业文化进入校园有很多种形式,第一,当然最好的形式是把商业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商业文化基础知识,根据学生需求并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这一相关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商业高校应非常重视这一点。那种对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过去我们没有重视,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亡羊补牢,还来得及;第二,商业文化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承,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有关的内容贯穿到教学中去,这个办法被广泛应用。到现在为止,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许多有关商业方面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商务信息管理、现代推销技巧、商品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说到底,这些课程都隶属于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范畴。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带进课堂,这样可以实现高效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繁荣。

(二)围绕商业文化主题,开展各式活动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社团,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可以围绕商业文化主题来开展,允许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文艺社团就可以举办“流行时装表演”诸如此类的比赛,文学社团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报告、专题通讯征文比赛,在原有的征文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高校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自行组织关于“强化商战中的文化意识”这一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中去,使社会主义商业文化逐渐发展以致繁荣。通过上面所举办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而且还加强了教师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得师生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熏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更能够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

(三)促进人文精神和商业文化有效融合

俗话说,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希望,那也就等同于没有灵魂。许多伟人也同意这一观点,比如,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他可能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可是他不会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就是先让他对价值有所理解,同时还能产生强烈的感情。而他就一定得具备对道德和美的辨别能力[4]。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许多方面都混淆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物质至上,很多青年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泯灭了勇于尝试探索的想法。在学校里不免出现看重实用知识,不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功利化学习倾向,青年人的探索能力变得扭曲。根据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首先,学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变化;其次,大力宣扬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修养,最后实现人文精神与商业文化相结合。

(四)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章立制

现今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当然必不可少的会与外部市场有关联。我们应该适度的把商业机制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注入全新的血液,但是如果引入过度的话,则会导致一些麻烦。所以,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地尝试通过建立有效的系统和流程来对商业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样方便高校校园文化步入正轨。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一个这样的平台:第一,利用学校里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指标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借助身边的资源来追溯校园商业文化的来源;第二,使用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预测,即对高校内部校园文化进行预测,把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三,制定关于高校校园管理商业文化趋势的对策。在商品经济盛行的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不能够独立存在,离不开商业经济活动。为了应对商业文化给校园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勇于迎接挑战,做到不但能够推动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更应该把学校本身的核心价值保护好。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

著名学者李大钊曾经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为大学的纪念。”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基本特性,是大学的精神根源所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是兼具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传媒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学术活动月”摸索高职学术文化建设的特点与规律,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学术文化精神与内涵,并潜移默化地润入师生心田,使学校师生认同并践行之。

一、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文化构建

学术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们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氛围,人们秉持着相同的学术思想和理念,相似的学术使命,并共同遵循着学术规范。学术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之一,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功能均以学术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

(一)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传媒产业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术文化成为推进传媒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标志性动力。学术文化氛围与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是传媒类高职院校提升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与水平的重要助力,也是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增加值。

(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术文化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推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活动月项目实行责任制,旨在培养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建立稳定的学术管理队伍;另一方面,项目通过团队创新学术研究思路,提高学术团队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队伍。学术活动月项目培养的学科带头人,其实就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决定了学科的学术地位、声誉和发展方向。而学术团队在学术活动月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中打开视野,开拓研究领域,寻求学科新的生长点,进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对学科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常规手段,学术活动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掘学生专业探索性、培育学生创新性的推动力。密集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内化成文化素质。

二、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文化内涵

学术活动月集中在一个月内,开展水平较高、辐射全院的学术讲座、学术高峰论坛、学友沙龙等学术活动,旨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

(一)学术活动月的制度化管理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活动月项目,首先成立了学术活动月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术活动管理机构,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分工,全盘规划和掌握;其次,建立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形成以科研管理处统筹为主,各二级学院、系(部)、行政处(室)、研究所、工作室承办为辅的稳定而长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再次,在现有学术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文化的特点,拟定《学术活动月管理办法》、《学术活动月流程图》等项目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学术交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对学术活动月项目进行全程管理。

(二)学术活动月的视觉识别体系

学术活动月项目实施品牌化管理,强调传播效果与视觉传达,通过整齐划一的识别系统来进行宣传,主动将项目的各个特征向师生展示和传播,使师生对其形成一个标准化和差别化的认识,增强对项目的认同感与识别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术活动月项目,定制了专属项目LOGO、专属宣传海报、专属PPT、专属成果汇编封面、专属纸袋、专属座签等风格统一的识别系统,各部门实施学术交流时,都使用专属识别系统。该识别系统呈蓝色基调,与学院的标识设计相得益彰,整体由水墨笔触组成,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传统文化中透露现代气息,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构建学术活动月的多层次交流平台

学术活动月项目聚焦传媒产业发展、传媒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学院发挥传媒人才汇集、智力密集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反映学术动态,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水平,不仅邀请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也邀请业界、政府的精英和领导来讲学,使学院与业界、政府的学术观点、学术政策无缝接轨,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打造出富有传媒特色的多层次学术平台。

(四)提高学术活动的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需要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学院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制定了《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规范管理制度》,明确提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的工作要求。学院连续两年举办《维护科研诚信恪守学术规范》专题讲座,积极推进学风建设,打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五)推动学术活动月的成果化建设

学术活动月每年出版本年度的学术成果汇编集,汇总学术活动月有关材料,总结学术月成果,及时交流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三、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文化成果

20xx年至20xx年,学院把打造学术活动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学术交流活动以制度为规范,以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在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的包装下,学院、各二级学院(系、部)、行政处(室)、研究所、工作室每年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每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有本校资深专家、教授为引领主讲,还不断拓展校外高层次的学术交流,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学者,以及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规划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教育厅科技处、省教科院等政府部门和研究院的专家来学院讲学、指导和交流。同时承办了第二届湖湘高峰论坛“大学文化与文化大学”,举办了“高等学校间的共性与个性”、“传媒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四力成就传媒人才”、“什么是好的教育”、“全媒体融合下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曹操与杨修》的前世今生”等多场具有传媒特色与专业素养的学术报告。20xx年,为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团委牵头开展了《大学,读什么》专题学生学术沙龙,积极拓展学生的学术意识与学术思想。三年来,学术活动月编辑出版了三本成果集,其中包括本年度学术活动月期间的重要领导讲话、学术报告,以及优秀论文选登,是全校师生交流经验、讨论学术、展示成果的一个平台,也是学校提高学术水平、推动学术发展的一个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

1.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体育部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部建立了体育部网站,网站中对各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进行公布,网站中栏目较多,有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群体竞赛、体质测试等栏目。对体育部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进行公布和公告。体育宣传栏建设:目前,学院的教育宣传栏较多,基本上张贴一些先进个人、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宣传栏,体育专用宣传栏只是在体育比赛前后才出现在宣传栏当中,比赛结束后,这些地方就会被占用。各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体育宣传栏。体育比赛建设:体育部负责的主要校园体育比赛是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其他体育比赛如迎新生篮球赛、公寓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部分学校开展较为积极。能够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2.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的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0%的高职院校达不到省评估要求。风雨操场建设较落后,在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在课外活动高峰期间,一些主要活动场地如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严重不足。

2.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篮球变形、乒乓球怕脱胶、羽毛球怕断线、断柄严重,而且数量较少,许多班级晚借一会,器材就没有了。操场周边的路况器械损坏较多,无人维修,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体育比赛组织较乱

许多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比赛都是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对比赛规则的理解程度,往往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3.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议

3.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体育场馆、场地建设,修建风雨操场,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在器材方面,需要不断的补充体育器材,不断的更新,遇到有质量问题的器材及时处理,以免带来安全问题。器材需要对学生开放,在课外活动期间,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锻炼器材,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3.2课内外有机结合

体育课堂内容要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结合。在体育课堂中,要保证学习的体育课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体育课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调教材内容,而忽略了他的实际价值。学生只有把体育课中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体育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有效组织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

体育比赛是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展现学生个性以及提高班集体凝聚里的有效办法。学校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好各类体育比赛。比赛前期要对裁判员和组织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做到秉公执法,公平竞争的原则。学校定期邀请一些体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代表队或个人来学校表演,如篮球表演赛、足球表演赛、武术表演、健美操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4积极做好宣传

体育宣传的内容很多,宣传方式也多样化,在校园里,最直接的宣传方式主要有板报形式宣传、网站形式宣传、校园广播宣传。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可以把校园体育比赛、全国体育比赛、世界体育比赛等人们比较关注的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对这些赛事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以及对一些运动员的积极评价等;学生参与的体育比赛获奖情况可以通过这些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比赛中,为自己争光,为学校争光。

4.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系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否积极,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发展,能够展现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使高职院校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5

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相投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校园组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排,属于农村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各种有益活动实现对学生的课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有自身特色的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在农村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较为艰苦,因此更有必要通过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小学生社团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能在符合学校各项章程规定、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社团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打破年级界限,促进学生交流

农村学校正常课堂教育主要是同班级、同年级之间师生的互动,不同年级师生之间很少有交集,这不利于校园文化整体的发展。而小学生社团覆盖范围较为广泛,有良好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渗透性,能够打破小学生年级、年龄的界限,更加灵活地开展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调查显示,在农村学校,参加社团活动的小学生占绝大多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交流,互相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又使优秀的校园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号召力强,便于开展活动

因为学生社团的成员遍及各个年级,并且社团成员对社团有着高度的认同,所以社团的号召力、凝聚力较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各项活动,这也是其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的有效号召力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社团处在学生和学校之间,为学生与学校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较为滞后,因此,利用小学生社团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不仅能够将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还能够及时反映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意见,促进学校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新形势下,在农村学校办学过程中,学生社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予以重视,促其发展。

二、小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学校小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社团之间的差异逐渐显露,主要体现在会员流失严重,部分社团濒临解散等方面。社团的存在根本是社团活动的质量,社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壮大队伍。但是一些社团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社团活动老套,不能够及时推陈出新,导致社团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小学生社团成员年龄较小,开展活动经验不足。一些农村学校没有认识到社团存在、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足,对小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不到位。此外,农村经济条件滞后,学校能够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也限制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2.应对策略

一方面,小学生社团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创新工作,通过高质量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应当重视社团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引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为社团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小学生社团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推動校园文化的建设。农村学校应当加强对小学生社团的监督和管理,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韩慧玲.“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5).[ZK)]

[2]米平平,张偌菁.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发展思考[J].大众文艺,20xx(19).[ZK)]

[3]许增站.以社团为依托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对新时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各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得到改善。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逐步加强。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探究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至关重要。

1.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强调形式,不能彰显精神文化内涵。有的高校把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和意义看成是建几栋漂亮的高楼,增添若干先进的硬件设施,津津乐道其数量、质量和外形。这种脱离了高校精神文化内涵,单纯的高校校园物质建设就失去了其文化建设的意义。

2.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时代特征不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理想观念多了些功利色彩。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学历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更不用说社会责任感了。

3.校园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用于企业,厂家的校园宣传,分散了大学生的思维。现在一些高校文化活动主要以娱乐为主,层次较低,不能起到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只是单纯的进行大学物质、环境建设,离开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使得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也使得校园自身的文化功能无法彰显。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深层次研究。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的研究仅仅集中传统文化、校园自身文化等的研究上,路径较窄与实践结合不够,方法上不够创新,既没有与时代精神的发展相结合,又缺乏系统性、创新型。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力度不够。高校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物质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活动的引导性。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下面我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提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是创建宜人的校园环境,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即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第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营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校园内各项建设始终都不能影响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高校还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注重自我特色的体现,将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国家特有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各个物质设施和场景中。第三,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等,这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课堂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学习手段,快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适合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实践活动。第四,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是培育特色的校园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质。首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使我们的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质、掌握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本领和丰富知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祖国共同成长、与时代共同进步、与人民共同奋斗,这对于确保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判断力。

其次,总结、整理和提炼高校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充实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无论高校建校时间长短,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传统文化,而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挖掘本校的自身特色,紧随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着眼于社会大局,传承和发挥学校传统与优势,发挥自身的潜力与特长,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及在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师生立身行事上的个性体现。最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构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平台。第一,凝练精神,激励创新,发挥大学精神的指引作用。高校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承者,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价值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产。第二,转变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在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服务管理理念。高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他们还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进行深入细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认真组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三是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精神的成长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搭建广阔的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第一,根据育人目标开展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首先着眼于积极举办学术科技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举办“电脑编程比赛”“物理建模大赛”“博客论坛”等,用这些符合科技发展潮流的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为大学校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第二,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影响。首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通过校园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应重视校园活动的实践功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强化育人成果。最后,通过校园活动帮助学生调节心情,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1加强组织与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领导层对校园体育文化是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此项工程的建设,所以,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的整体规划中,建立一套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有章必依、依章必严,建立透明、公正的管理制度,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1.2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中,物质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不论组织形式如何,要想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就离不开物质条件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条件的建设,优化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对促进学生体育活动具有保证和导向作用,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

要构建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全新模式,加强体育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与影响.高校应将健康知识与体育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体育课程目标之中.抓住体育课堂主阵地,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营造积极活泼的教学气氛.在课程的评价上,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和练,既看结果,更要看重学生学和练的过程.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运动竞赛、体育俱乐部等课外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逐步提高,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地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中.

1.4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优势

高校体育教师是开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能力爱好、兴趣和专业特长等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创造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优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

1.5借鉴成功经验,发挥比较优势

高校应积极开展中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吸取国外失败的教训,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使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高效校园体育文化跨越式发展.

二、结束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的环境内,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建构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和全面整体的视野去研究、分析和思考,根据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共同营造一个气氛浓厚、富有本校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使校园体育文化沿着科学轨道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8

摘要:在现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政治多极化等进程日益加速趋势下,异域文化、异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越来越大,呈现出和国际潮流、社会生活互动并且对接融合的现象。更加开放、包容与自觉成了跨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园的鲜明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青年学生就较容易产生一些和我国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冲突的文化问题。而高校文化建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对措施,旨在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方向的道德养成进行指导,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建立扎实,把大学生对于文化的反思力培养起来。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校园文化;潮流;道德养成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就是一个人对自身所有的文化有所了解,了解它从何而来、怎么来、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是对他人文明的反思,同时,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里明确自己的位置,通过自身的融合与适应,对各种文化吸取借鉴、取长补短,以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二、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文化自觉的意义

大学生自身思想上的特质与其得以生存的状态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尤其是道德意识。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其文化人格有分裂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不代表他的人格也同样高尚。知识和人格、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文化自觉和道德自觉的建立培养、互相促进非常重要。在当今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引领者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碰撞,很多青年学生也很容易产生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有文化自觉,而这种自觉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所影响。大学生有主动性的文化自觉对其明确自身的民族归属感非常有益,有利于大学生的视野及胸怀开阔,并激发其对祖国的热情,帮助其找准自己的定位,设立道路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道德层面上来说,文化自觉有助于大学生的道德底线界定,使其在三观形成的道路上不发生偏差。在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形成上,文化自觉可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升。

三、文化自觉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1.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基础进行夯实。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基本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内涵方面升华并且价值方面创新的结果。所以,大学生有了传统文化自觉之后,更有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其内心拥有充分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这两点也是学生人品与学品相互融合的最好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当多的可取之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帮助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形成的力量也非常大。在当代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当中,大学生无疑是其创造者、建设者及培育者,所以说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对其自身有好处,宏观上讲,这也是对于当代文化的一种责任。2.使大学生拥有文化反思力。文化自觉本身就是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深刻思考。文化反思力就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拥有的反省、思考与鉴别能力。我们要让大学生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有了解并认同的情况下学会理性反思,不管是对传统文化本身还是将其与异国文化进行比较。让大学生有能力将反思中所寻找出的闪光点进行融合、吸取、借鉴,取长补短。

四、目前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上文说过,跨文化形势当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觑,一些由于外来文化带来的弊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外来文化的优点我们也要吸取,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同时,也对外来文化的优点有所吸取,将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创造出来。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各国的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同之处进行正确处理,使其处于多元和共存的状态内。对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高校校园文化来说,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相同之处如我国在校园文化中所一直倡导的“团结”“博爱”等。而不同之处如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缺少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教育”,而我国则不具备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内的“竞争意识”与“效率意识”等。2.每一个国家的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对我国校园文化中缺少的优点进行吸取。文明与文明之间不是对立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非常可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与吸取,将自身文化进行丰富与发展的正常途径。3.要把控吸取正确的国外高校校园文化长处方向,使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民族个性,在欣喜多国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之余,也要注意国外校园文化的糟粕之处,对于国外不好的校园文化时刻保持警惕,以保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总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态度,指导大家的价值观走向正确的方向,它不是一套具象的规则与纲领,但却能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学生指引,使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高级感,也能令大学生的思想模式和方向理性、激情。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9

一、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文化建设滞后,并且质量不高。比较明显的感受是,近些年,校园在物质建设方面,可以说是进步明显。学生学习的教室、宿舍楼、食堂、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日益完善,而在精神文化领域,并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创新,整体上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对于学生价值理念的引导、学习氛围的烘托效应不明显。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同现代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发展不协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学校的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但是,学校教师和校园的一些单位,对于文化内容的建设,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深入融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话语权较少,在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方面,需要处处进行报备,在征得学校相关部门的同意之后,才可以进行。总体来说,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在学校管理机构方面,并且在文化建设领域,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学生的课余活动管控较严。

(三)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不够强。一个时代的文化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小部分,校园文化的发展,既受到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校园的特殊结构,校园文化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校园文化在继承和弘扬先进的时代精神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强,在个别领域掀起的文化思潮,持续时间很短,没有形成凝固成核心校园精神的文化内涵。

二、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校园文化的主体价值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要逐渐由物质建设向精神建设转变,提高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新的时代形势下,还要构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价值观。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营造一种符合大多数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融合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延伸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主体价值观的框架思维下,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培养现代意识。校园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社会意识日益增强,学校在这方面应该走到时代前列,让学生举起现代社会文明意识的大旗。建设现代化的校园文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时代责任。

(三)整合多元化的文化,实现兼容并包。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独立进行,处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引进和吸收优秀的外界精神文化。正如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鼓励学生学术自由、大胆创新。兼容并包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不断更新,吸收新鲜的元素,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四)培植有能力的教育者,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当代缺乏优秀的教育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优秀教育家的作用非常大。正常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以教育者为引导,学生发挥主力作用。从现阶段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就是缺少这种敢于突破创新的教育家。学校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牵制,学生自由、活跃、开放的思想,受到很大程度的束缚。因此,学校教育要认识到这种不足,从培养优秀的教育者做起,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优秀的教育者是学校宝贵的资源,他们以自身专业的知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培养有能力的教育者,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在充分尊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基础上,以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为校本培训目标。二是以健全的机制培养人。除着力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规范与制度外,通过“资料学习、组内学习、专家引领”的三级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展教师的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交流平台。增加教师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鼓励教师争优创先。

(五)对校园文化的子文化进行系统整合。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目标,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民族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则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必备条件。

(六)以未来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在当代社会,要注意将科学探求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之中。通过科学的精神培育,让学生们树立起对知识、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在学术方面的研究兴趣,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学生的道德层面,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符合未来社会文化进步发展的方向,并且要用学校先进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引领社会文化不断前进。社会文化领域,日渐开放和包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兼容并蓄,吸收优秀的经验成果,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并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互融合,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继承和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提升现代校园的人文气质内涵,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新的时代呼吁新的校园文化,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认真思考校园文化未来的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统一、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丰富活动、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共性建设与特色发展以及科学规划与统筹协调这八个方面理清关系,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八大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正确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不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但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坚持正确的方向,任何创新都会失去根本。

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始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明显。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师生思想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使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锐意共进的精神纽带。

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体验,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素质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师德修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管理干部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把管理育人落到实处。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全校上下要形成业精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培育良好学风密切相关。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风建设既要关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助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依照学风建设的要求来策划和开展,学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巩固和加强。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形式而不考虑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参与面而不注意实际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中文专业可开展“中文之光”、外语专业开展“外语文化周”、教育专业开展“美丽教师”等活动,把专业学习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院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还可长期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陶冶情操,进而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以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好“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的关系

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科研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灵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

很多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把物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条件,把建设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精神熏陶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和教化功能。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校园“硬”环境建设要体现美育功能。在校内设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和景墙,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书画、美工作品,重视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建造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美校园。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使学生、教师产生美感,在思想品德、法律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和思维品德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软”环境建设。校园“软”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园“软”环境建设主要涉及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校纪校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软”环境的建设中,应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校精神”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意蕴。

五、正确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的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益的精神食粮。但是,满足需求决不意味着放弃对校园主体文化消费的引导。要在符合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校园文化导向健康、高格调和高层次。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做好清理整顿消极文化现象的工作,把那些有害的、丑恶的东西挤出校园,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它们在校园的影响。繁荣和谐校园文化是清理消极文化的前提,清理消极文化是繁荣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满足需求离不开对需求的引导,否则,满足需求就成了迎合需求。引导需求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需求,是以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愉悦代替粗俗。所以,满足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而引导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六、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与学校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应当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要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既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既要让学生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就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把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和伟大的社会实践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就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心其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团队活动的锻炼中成才;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在集体温暖中成长。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就是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活动、文化沙龙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求知之火,形成奋进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新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与能力、文化与素质同步共进、和谐发展。

七、正确处理好共性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非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就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培养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时,未能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特色不明显。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这意味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师大人淡泊名利、质朴和谐、敬业爱岗。可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个性化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二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三要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八、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既要满足眼前利益的需要,也要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有总体的建设目标,也要有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既要系统建设,也要重点投入;既要统一部署,也要分项落实。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是统一的。没有统筹协调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没有规划目标的引领就难以推进统筹协调。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在统筹协调的思路框架中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校多区或一区多校的办学格局下,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更为重要。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学校校园空间的扩展,更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培育。在进行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进行论证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不仅要在新校区中培植老校区的文化优势,而且要创新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做好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仅要加强新校区的物质建设,而且要抓好文化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不仅要持续推进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而且要统筹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xx(12).

[2]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xx]16号.

[4] 李湘健、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xx(7).

[5] 彭磊、徐锋: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xx(5).

[6] 黄永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1).

[7] 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xx(2).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1

从现有的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运行情况来看,由于领导及专任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校园文化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状态。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欠规范。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无教学体系,往往是由任课教师随意安排。一些高校教师从观念上并没有明确什么是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认识模糊,更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参加实践,忽视发挥参与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内容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教师在将诸多内容有机融合时,跨度和难度很大,易出现实践内容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相互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割裂的倾向。实践教学过程随意性突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管理中缺乏统筹和规划,与校园文化活动安排计划没有做到紧密衔接,也未能形成党、政、团、系等各方面的力量组合起来的“大思政”互通立交桥,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实践规则、经费支持等方面受到制约,各种力量之间配合协调存在问题,各行其是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德育资源不能做到高效组合,阶段性主题教育格局难以形成,实践教学就会因学时、经费、场所和教师等客观因素影响会断断续续,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上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单一考评方式,以书面作业为依据给定成绩。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他评轻自评、重量化考核轻定性研究,使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因此,如何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程序合理性就成为完善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设立的,及时回应、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全球化时代、媒体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处于多元和无序的状态,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实践教学的主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同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化环境中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同时凸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关怀[3]。这就要求我们在事前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预期,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及时掌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社会也十分关注的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针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

高校教师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实践主题,创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的情景体验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实践证明,“运用校园文化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往往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武装大学生”[4]。为此,我们既要充实和更新校园文化传统载体,又要不断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新型载体的渗透力和引导力,达到“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将校训、校歌、校徽以及绿化和书画等融于校园景观之中,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和管理中,提升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现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有效互动。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利用管理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多种活动,通过采取讲座、交流、专题演讲、互动辩论、知识竞赛、情节模拟、问卷调查、汇报展演等形式,将一些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论、政治规范、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以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类社团的优势,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社团立足校园、服务同学,面向社会,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充分利用高校的BBS论坛、QQ群、MSN和博客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网络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还必须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的信息监管机制,加大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讲求一个“精”字。打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做到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主题和校园文化载体的紧密衔接。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各具特色,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有的载体突出个性化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的载体突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塑造。高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载体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切忌开展走马观花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二是讲求一个“特”字。即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开展要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不拘一格,注重创新。如一些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热点问题半月谈、大学生宣讲团、个人成长导师制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有益的价值观念。三是讲求一个“广”字。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辐射面广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学习参与和实践体验中内化践行,把社会主流价值诉求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行为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2

摘要:高校是能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加强校园低碳文化建设,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

关键词:低碳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观念

值观念乃至国家权益的深刻变革,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碳文化来提供软实力的支撑、传播和引领作用。现在,“低碳”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高校要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创新社会风尚的高尚责任,更应该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建设低碳校园,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去。

一、校园低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沿阵地,当代大学生思想先进,思维活跃,是传播低碳文化的一支潜力巨大的重要力量,应当成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并在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进程中,改进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升综合素养,加快健康成长成才的步伐。建设校园低碳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活动互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践行低碳生活,提升师生的低碳意识,建立低碳行为习惯。

低碳教育是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师生具有智力资源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点,并能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含义,而且也开始了一些相应的研究,所以在高校校园中倡导低碳生活、进行低碳作业,建构一系列低碳指标,可以为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模式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建设低碳校园,包括节约型校园、可再生能源示范校园和生态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二、校园低碳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1.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校园低碳文化建设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低碳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阵地建设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完备的管理制度给置身其中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套完备的低碳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制度的理解、实践而内化为低碳行为习惯,最后升华为低碳精神惯性,同时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也有利于使低碳工作从少数专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转变为全员性的活动。

校园师生应牢固树立养成和争当低碳文化先锋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文明风尚、努力探索推进和加深低碳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践行符合和适应低碳文化要求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消费的主导,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低碳校园环境文化的有效路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设立相关研究与教育机构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成了全球公众关注的热点,各高校也掀起了一股“低碳研究”热潮。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通大学也成立了“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高校低碳研究与教育机构的设立,提升了收稿日期:20xx-04-20作者简介:肖文左(1971-),男,辽宁铁岭人,实验师,硕士。

基金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基金项目(20xxRWYB-1007);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xxlslktglx-75)。

低碳文化建设水平,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在低碳技术与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同时为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节能、绿色、生态意识的宣传员、践行者和科技人才。

3.探索灵活多样的建设载体

积极发挥文明校园建设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带动作用。通过积极植绿护绿,美化校园,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整洁,环境育人成效更加明显。积极开展以“节能环保共建文明”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例:对食堂经营者的卫生消毒水平和学生对其一次性筷子、餐盘卫生消毒水平的信任度方面做活动。创建绿色校园活动,对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手段多样化、教育趣味性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积极普及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将生态文明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校园和谐,以校园和谐带动低碳文明教育,实现生态文明与校园和谐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鼓励和扶持成立一批宣传低碳经济的学生社团,主要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和“低碳校园”进行宣传,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宣传实践,营造一种低碳理论学习和宣传氛围。

4.重视个人生活中低碳价值观念的树立缩短电脑进入待机的时间,每节约1度电,就相当于节省了0.4千克煤的能耗和4升净水,同时还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每生产1个塑料袋相应消耗0.04克标准煤,产生0.1克二氧化碳,不禁感叹到要是大家每天都能早起10分钟在食堂吃早饭,每周就可以减少许多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要知道一次性木筷子的广泛使用可是消耗了大量的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30%的一次性木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万吨。看着盆里换下来的衣物,起身走到了水龙头前,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手洗衣服。手里洗着衣物,心里算着,只要我每周手洗一次衣物,那么一年我又能减少15.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呢……在校园生活中,只要用心留意,就可以找到很多节能的窍门。

校园生活不仅仅是青年人获取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习社会责任,参与解决类似环境保护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地方,树立低碳环保相应的价值观念应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做起。

5.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包括多重含义的教育新理念新思路。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校园和节约型学校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由单纯的资源消耗单位向节能减排示范基地转变,开展创建“绿色校园”等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公民。

6.积极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

首先,高校师生具有智力资源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点,并能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含义,而且也开始了一些相应的研究,所以在高校校园中倡导低碳生活、进行低碳作业,建构一系列低碳指标,可以为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模式建设提供经验。

其次,当代大学生是传播低碳文化的一支潜力巨大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坚力量,是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对低碳文化的内涵的理解与吸收,是影响以后社会低碳社会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较高、群体庞大、思维活跃、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期较为短暂,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追求时代潮流的思想浓厚。并且以个人为枢纽,带动更多的人为实现低碳社会而贡献青春、热情和才华。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3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重视氛围建设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餐饮浴中心、建造了学校标准化厕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绿化了校园,规范了校园布局;还建造校园网、计算机房、各班、室全部装配了电脑、上了互联网,进一步改善住校生的生活条件、配发了刷牙器具、配备了专职生活教师。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依山观水,绿树成茵,环境清幽。

1.2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我们在墙壁上科学的设置了名人名言、警句、师生书画作品、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学校充分发挥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通报栏等作用,及时报道学校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还将庄基石坎美化建起了祖国在我心中长廊、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礼仪长廊、安全长廊、卫生长廊等。各功能部室、教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部室文化。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1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思想和严谨细实、创新求真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三项教育”。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抓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八个一”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教师“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实行校本教研工作负责制,要求做到有实在目标、有清晰主线、有梯级层面、有细节管理、有展示平台;开展技能型、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学习型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教研探索过程中,教学研讨常规化,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一课多上”和“同课异构”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研究解决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行集体备课,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以老带新;广开渠道,邀请市、县教研室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给他们传递教改信息,传授教学经验。坚持用幸福的理念培育人、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灵体悟人、用艺术的手段启发人。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1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做文明学生、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第九、学校或班队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演讲、富有纪念意义的歌咏比赛会、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等;以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拔河比赛等。还开展诸如:校少先队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英雄做好事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国旗下的演讲、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3.2抓好系列主题活动。学校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如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教育;以“安全在我心中”的安全教育周活动;以“讲文明语言、做文明事”为主题的三月文明礼貌活动;特别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学生的言行更加文明、宿舍更加整洁、文明祥和。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3培养学生能力。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的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让学生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各班开展的“今天我当班长”“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校如家。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只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摘要】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影响是通过渗透进行的,具有潜移默化性、导向性和暗示性。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师生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4

一、校园无线广播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校园广播的方便性和及时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是广播教育德育功能的立根之本。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的一部分,该素质被认为是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诸多素质中最核心内容。高校校园广播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社会媒介以及新兴媒体无法达到的优势。第一:校园广播覆盖范围极其广泛,学生们可以在校园任意角落接收广播传递的信息,利用奔走在各教学楼的闲余时间收听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其便捷性、参与度较高。

(二)传递信息,传播正能量

校园广播同时具有领域可控性强、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内容翔实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等优点,校园广播选取时下最新潮的流行元素最新鲜的实时资讯及时广播,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准确而快速的信息。节目内容适合学生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与共鸣。在节目内容选取上,既可以通过报道国内国际的信息等信息使广大师生“治国平天下”,也可以通过报道本校内发生的种种事件方便师生“修身齐家”,体现当代大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如果这样,校园广播的内容能够拉近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小众化带来的负面情绪。而且,一篇具有客观性的报道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更有说服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用辩证的眼光审时度势,以便日后踏入社会得以立足。在时间安排上,校园广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师生的需求。学生可以在清晨去教室的路上获取最新的资讯,了解国内国际主要新闻,适当的科普类或音乐类节目也可以普及知识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一天,校园光播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传播工具。午播时段,播放轻音乐,美妙的旋律立即驱走师生一上午工作学习的辛劳,放松身心,校园广播适时创造了一种愉悦的午休氛围,又能够提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黄金时段中通过传播各种信息促进学生对学校内各种活动进行了解,对各种优秀人物的典型事件进行理解,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提出批评,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事件和榜样的学习,以及促进在校园内推行优良的学习工作作风,积极传播校园正能量。通过这一天的传播,师生便可对国内国际事件以及校园事件做一个整体了解。

(三)利用校园广播的迅捷性营造良好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有属于本校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传统。校园广播因其远优于社会传媒和网络传媒的迅速性与方便性以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提高学校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工作为例,校园广播可以及时地对纲要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进行宣传,推动全校师生对纲要的积极学习、充分讨论和理智分析。校园广播传递的是大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校园建设建议,吐露心声分享故事,既能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又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校园广播的工作核心是为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发展进行服务,每件重大工作的工作筹划、工作准备、前期的工作宣传与后期的工作开展均离不开校园广播的参与。

(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校园广播对大学生不仅能起到灌输教育提高其知识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改变其行为与生活习惯。当校园广播工作时,声音不由自主传入耳中,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又会以其知识性、准确性、趣味性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校园广播电台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深入浅出的说理式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尽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提高其思想素质。只要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善于挖掘出“情感点”、“兴奋点”和“兴趣点”,从而真正贴近大学生生活,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必须加强校园广播的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校园广播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校园无线调频广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老化问题

校园广播的设备大多都存在设备老化的问题,这在各大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这些设备使用周期过长,且使用频率远比校园其它设备要高。话筒,连接线,耳机,调音台这些基础设备几乎每天都要使用,设备可能磨损较为严重。电脑作为播放节目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新速度很快,电脑的使用存在系统老旧,硬盘不足,内部硬件老化等为题,一旦出现死机现象,便会影响节目正常播出。露天广播的音柱长时间暴露于室外,风吹日晒,长此以往,也会出现故障。较好的硬件设施是无线调频广播系统全面,正常,高效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传统调频电台的技术与应用的滞后性

传统调频电台因其技术方面的落后性导致其在应用上的信息滞后性。传统调频电台的信息多储存在磁带、光盘等非数字化存储媒体中。这种落后信息存储方式既不利于信息的检索也不利于信息的播放。而且无法直接利用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

(三)电台无线电发射频率的偏移

电台的无线电发射频率必须与无线耳机的接收频率始终保持一致,若不相同,就会影响收听效

果,产生杂音。但是由于电子产品的发射终端会因长期暴漏在室外而使发射频率产生偏移,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广播。但随着新技术特别是频率合成技术的应用,电台的无线电发射频率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频率偏移问题便可以得到改善。

(四)话筒受外界干扰

校园无线调频广播在播放期间,可能会受到外界信号干扰,产生杂音,影响广播质量,特殊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无音现象。当这种校园广播的无线电故障情况出现时,可通过调校广播电台内的SQUEICH静躁器来消减干扰信号。具体的方法和流程如下,首先要调整无线电天线位置并保证无线电发射机处于关机状态。其次,要锁死接收机的输出增益功能。最后,利用无感应螺丝刀顺时针调校SQUEICH静躁器至所有干扰信号消失,并在所有的干扰信号消失后,再顺时针稍稍转动少许。

三、校园无线调频广播未来的计划

(一)加强与听众的互动

校园广播作为本校的校园媒体,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对于自身而言存在必要性,同时也是在校大学生对校园广播的合理要求。与听众的互动是必须的,互动可以采用电话、短息、邮件等,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校园广播可以利用人人,微信,微博等听众都会使用的方式进行互动,既方便又有效,还能增强趣味性。因此互动是必须建立的,并应该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增强内部的交流

对于校园广播电台而言,内部的沟通交流同样重要,在校园广播电台的队伍中,新的台员应该多向有工作经验的前届台员学习,加强内部交流,不同的节目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各取所需,才能相互学习进步,提高广播电台的质量。节目直播时,导播与播音的沟通配合更是保证节目完美播出的关键。

(三)弘扬校园文化

广播在校园文化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耳濡目染,锻炼了同学们“听”和“写”的能力,在课余时间丰富了精神世界,扩大了课外知识,接触了在课本上,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例如加强了播音,采写,编辑和网络等课外实践能力,在校园中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充分发挥了学校广播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使之成为校园的特色文化建设之一。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服务。建设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实际,应本着高效、适用的原则,严格规范校园广播系统。认清目前校园广播系统建设的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是满足层次的教育信息化需求,为教育教学提供划时代的变革服务,为教育教学的革新变通提供决策性依据的根本性实现平台。因此,一个完备的校园网,应在教师备课教学、学生学习、教务管理、行政管理、资源信息、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辅助、支持功能、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高全面、切实的支持。我们应该通过校园广播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之具备社会所需的各种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以及行为习惯。这不仅仅是为满足当前教育改革所需,更是可以全面提高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同时校园广播也对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的多样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

茶文化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发展的4700多年过程中,茶文化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代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围中,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养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1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

人们通过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了确保学习到完整的茶道、茶礼、茶俗,以及各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在保证宣讲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与“敬”的概念。学生之间通过坦诚相待,来交换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证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二字所体现的“理、敬、清、融”的含义。学生可以融洽地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时,学习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人类现代社会需要追求一种和谐的文化理念,为了确保人们之间可以更加团结,也为了保障可以促进社会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学校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以茶文化的思想进行交流,让彼此可以建立友谊。学生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为立国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时,结合现代文化的特点,发展多样性茶文化精神。我国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于其中具有仁爱亲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现代人去学习,所以,众多高校在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当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学术理念,才能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茶文化讲究相互之间互相尊重,这正与和谐校园文化相统一。学生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并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本质而言,茶文化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证以尊重人性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促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以科学、民主、人文、开放为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正确的看待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识学习工作。

2.1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脑、降低血压以及调节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功效,与国外的咖啡或者可乐等饮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们在饮用的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依赖行为。同时与可乐相比,茶水具有低热量、低糖分的优势,因此,可以被广大青年所接受。由于人们追求一种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现代年轻人更渴望饮用的一种饮品。通过大量的种植茶树,在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固土防沙的同时,还能确保可以有稳定的收益,由此可见,茶树的种植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为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们需要大量的种植茶树才能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同发展,也能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茶农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附带一定的情感和智慧,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茶文化知识理念的同时,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统一生存的教学理念。为确保学校有更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校需要组织学生不断完善校园的生态环境,比如种植更多的绿色树木和植被,让校园更像是大自然一样,生机盎然,环境优美。学生以花、鸟、鱼、虫为伴,在绿树成荫的文件下学习,则能让学生的心情变得更加豁达开朗,也能够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课程当中。

2.2人与社会相互和谐

人在社会中生存,或多或少的会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促使在和谐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学习了茶文化基础课程以后,能够用正确的态度以及大量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众多问题。茶文化可以促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和有礼貌地进行交流,以和为贵才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以礼待人才能确保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谊。学生由于学习了茶文化知识,因此,做事情之前都会以照顾他人为基本的处事原则。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举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与意境是相互统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种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积极友好的生活态度,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围,才是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真正目的。

2.3人与内心相互和谐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精神的状态,为确保学生可以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确保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总体来说,只有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也才能让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学习心态,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需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习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制定张弛有度的决策力,有侧重点地传授学生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涩,这正与学生的学习压力相一致,只有能够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丝苦涩,才能有更加坚韧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完整且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学生注重应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品格与修养。学生学习了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不同事物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的同时,不会因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绪上产生波动,只有以平和的心态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进校园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沟通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学习到更加细致的茶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识。教师在教授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课程的同时,又要让学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历史,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课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中的拜金现象和享乐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为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并且不被这些客观因素所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处理在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茶文化讲究和谐的社会理念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学生了解茶文化以后,能够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处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关爱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为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高校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学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时,需要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基础,维系校园秩序稳定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轻松、团结、美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更好沟通的同时,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关系。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学任务的分配工作。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完善教学理念和知识水平的同时,热爱教育、关心同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需要不断的激发,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构建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学校以科学有序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校园布局为基础,才能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通过不断的绿化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才能确保师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第四,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人文知识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在语文、政治、历史、美术等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以确保学生学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学校可以开展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学校有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保证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牢固学生的人文思想,对学生更加关爱,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制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以及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以及学生综合修养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居倪萍,周玲,侯艳等.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2-14.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xx(3):23-25.

[3]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xx(1):56-58.

[4]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xx(4):34-36.

[5]徐伟娟,赵丝嘉.北京在校大学生茶饮料消费调查[J].茶世界,20xx(3):45-46.

标签:校园文化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