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节日范文 > 除夕

除夕的习俗(18篇)

除夕2.86W

除夕的习俗1

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大年三十”。

除夕的习俗(18篇)

除夕的风俗活动很多。一是贴春联、挂年画。春联又名对联、桃符、门帖等。传说起于五代以前,人们对自然灾害和天相不理解,认为是鬼神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七八寸长的人样,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首以驱邪。五代十国时蜀国皇帝孟昶首次在桃木板上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一说春联始于晋代)。年画是由“门神”演化而来,早在尧舜时期即已出现。宋代有了木板年画,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明末清初,我国年画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画”三大民间流派。

二是守岁。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南宋《东京梦华录》亦载:“除夕…… 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古人歌咏守岁之诗很多。最早的有南北朝时梁人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后如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骆宾王《西京守岁》诗曰:“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苏东坡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三是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宿岁饭”。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一北方人吃夜饭一定得有饺子,常有“更年交子”之称。南方人则多吃年糕。饺子呈元宝形,年糕有“年高”之谐音,均取其吉祥意。饮屠苏酒也是古人除夕守岁的一种普通风俗。据南朝梁人沈约《俗说》的解释,屠苏是一种草房,传说有一隐士居其中,每到除夕夜,总会送给邻居街坊一帖草药,让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装入酒壶,全家饮用,便可祛除瘟疫。后人专制药酒,遂名之为 “屠苏酒”。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宋人除夕仍饮屠苏酒。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载:“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谒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谒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风俗亦多见之于明清小说。《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写除夕之日,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胜,处处挂桃符。西门庆烧纸祭奠李瓶儿毕,置酒后堂,合家大小依次列坐递酒。众丫头、媳妇、小厮上来磕头。西门庆与吴月娘赏赐手帕、汗巾、银钱。《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除夕换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然后祭宗祠,合府向贾母行礼,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合欢宴。由这两部文学名著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国除夕风俗基本上形成格局,千百年来变化不大。

除夕的习俗2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

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开门炮 :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除夕的习俗3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饮食习俗

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鸡:有积蓄

除夕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猪脷:大吉大利

猪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猪脷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被老街坊抢着来买的!

鱼:年年有余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您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除夕的习俗4

清晨最后一次年货采购

在北方年货一半都会在年三十前准备齐全,但是在南方人们喜欢新鲜的果蔬和鲜活的海味,冰冻过的海鲜河鲜已经失去了鲜活的口感,用来制作年夜饭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年三十一大早,最后一次年货采购正在火热进行中,过了上午10点之后菜场小贩就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

贴春联挂红灯笼

除夕当天除旧迎新是重要的事情,将屋里里里外外红红火火装饰一新,贴上新的对联和福字,还有各种生肖贴画看着都很喜庆。至于贴春联的时间各地都有不同时间观,有入夜之前贴好的,还有吃年夜饭之前贴好的,还有在中午十二点之前贴好的,各地习俗不同,说法也不同。

放鞭炮

虽然现在城里禁鞭,但是农村过年哪里有不放鞭炮的呢,除夕这天放鞭炮的次数很多,习俗不同讲究也多种多样。有些在贴完春联之后要放一挂鞭炮,祭祖的时候也要放鞭炮,在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还有晚上十二点新旧交替的时候准点放一挂鞭炮,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挂鞭炮了。而20xx年除夕也是立春,在立春吉时也要放一挂鞭炮,这是春天到来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候。

祭祖

一年中祭祖的时间很多,但是年三十是重中之重,在堂屋的香案上或者是去到坟头摆好贡品,与祖先一起过年。祈求祖宗保佑新一年能家宅安康,风调雨顺。在家族繁盛的人家,祭祖从早上就要忙到下午。女人不能参与祭祖就负责准备年夜饭。只有祭祖过后年夜饭才会开始,这是对祖先的尊重。

吃年夜饭守夜

可以说除夕忙活一天就是为了准备这一顿饭的,喜庆的团圆饭是很多人一年到头的心愿,这一顿年夜饭可以吃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家谈天说地,搓麻将,打牌,看春晚。一直到新一年的到来,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才逐渐散去休息了。

除夕的习俗5

又是一年除夕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似乎闻到了家乡浓浓的年味,闻到了饭桌上团圆饭弥漫的芳香,似乎感受到了亲人们团聚的欢乐,似乎看到了亲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

虽然已是人到中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盼着过年,可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来说,奔波了一年,唯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和一家老小团聚一起,平时各忙各的,为了自己的小家打拼,兄弟姐妹各自散落天涯,一年到头也难得相聚。唯有这一年一度的春节,才是我们期待团圆的日子,也是大家久别重逢后欢聚的时候。

其实,长大后过了那么多的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岁相同。”除了吃就是喝,除了电脑手机就是。没有人会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急切的盼望过年,也没有人会再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为了来年能穿上新衣服而虔诚的守夜。感觉社会发展了,年变了,年味也变了,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纯朴的年味,再也找不到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对于七零后的我们来说,因为当时物质的匮乏,所以格外珍惜那时候能够拥有的一切东西。包括过年时能够穿上的新衣服,有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盼望了一整年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年的除夕夜格外难忘。那时候的我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吧?暑假的时候去姥姥家,看到小姨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小小的心里很是羡慕,也很是向往拥有。小姨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我回家的时候,就送了四尺布给我,让我带回家让妈妈找人帮我做一条裙子。那是一块印有孔雀图案的花布,咖啡色,适合做裙子。

可是我拿回家以后,妈妈左看右看然后说:“这么漂亮的布拿去做裙子可惜了,还是留到过年给你做件新棉袄吧?”我虽然很想穿裙子,可妈妈这样说,我也只好答应了。

那一年除夕,晚饭后,哥哥们早早跑出去玩了,我和姐姐帮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们边包饺子边聊天,妈妈说:“今晚谁守夜,来年就有新棉祅穿。”

在我们老家的习俗里,除夕夜是要烧大大的树蔸子火的,说是谁家的树蔸子烧的越大,来年喂的年猪就长得越大。所以那时候,每年秋天,大家都会在漫山遍野寻找大树蔸子,把它挖回家,等到除夕夜烧大火。这也许有点迷信,但是最多的应该还是代表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而且除夕、初一、初二这三个夜晚,要烧整夜的香。从天开始黑烧到第二天天明,大约十二个小时。而且这香不能让它烧熄了再点燃,否则便是“断头香”不吉利。灯也要整夜通明,说是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来了。因为烧香要守夜,祖先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个盼头,于是便有了“守棉袄”之说。而且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也是当时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所以当妈妈问谁今晚愿意“守棉祆”时,为了来年依旧能够穿上新棉祆,我便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于是我便点燃自制的纸灯笼,去隔壁找来堂弟,又和堂弟一起去堂哥家,将两个堂侄叫来我家边打扑克边“守棉袄。”现在想来不免有些可笑,可是那时候的我却是认认真真的。我以一颗小小的虔诚的心去“守棉祆,”却守了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

犹记得妈妈装了很多炒熟的花生、葵花籽、板栗给我们吃,另外每人给了几颗糖。好像那时候水果很少,记忆中没有水果的成份。

于是爸爸便去堂屋教我如何上香,他教我将十柱香一齐点燃,擎起来揖三揖,然后先插中间香炉的三柱香,完了在插左右两边香炉的。为了防止烧“断头香,”所以点香时同时点燃十柱香,留下一柱看时间,差不多了可以去上香。我一一记在心里,在爸爸的注视下上完第一遍香,爸爸看我像模像样的,十二点放完鞭炮接了新年之后,就放心地去睡了。

我和堂弟堂侄边打扑克边吃零食,将糖放在火上烤软,扯成长长的糖丝吃。开始几个小时很新鲜,边玩边吃,乐此不疲。后来便犯困了,毕竟我们还是孩子,又没有熬通宵夜的习惯。所以到了鸡叫的时候,我们一个个困得东倒西歪,扑克也不打了,零食也不吃了,有的倒在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来。我也不敢叫他们回家,因为他们若是走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守夜会害怕。于是我强打精神的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突然我发现窗台上放着几盒达炮(一种用纸卷起来的手工炮,死劲扔在地上或者墙上会响,没有杀伤力)。那是堂姐夫年前送堂弟玩时,顺便送给我的几盒达炮,我没舍得放,现在看到了,便心痒痒的想放。于是我便叫他们起来放炮,他们一听,立即爬起来了。于是我们走到院子里,你一颗我一颗的扔了起来,将睡在牛栏里的狗吓得飞起来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瞌睡虫也吓跑了。

我们继续玩了一会儿,天渐渐亮起来了,堂弟堂侄他们便告辞回家,说是回家换新衣服然后去各家各户拜年。我也迫不及待地穿上那件有孔雀图案的新棉祆,换上新鞋,随他们去了。

这是我记忆深处印象最深的一次除夕之夜“守棉祅,”也不知道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我是否穿上了新棉袄?但是那一夜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却不料却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了。当年陪我“守棉祆”的堂弟,如今远在广州,功成名就,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而当年陪我“守棉祆”的两个堂侄,一个“远嫁”陕西,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个英年早逝,抛下了白发老母和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远在天堂。而我,为了生存,又漂泊在异国他乡。

时光荏苒,岁月绵长。我记忆中再没有在除夕夜通霄“守棉祅”的印象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年年守下去?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希望回到从前,在每一年的除夕夜,我都会陪爸爸妈妈“守棉祆,”陪他们慢慢变老。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够陪着我的孩子“守棉祆,”告诉他们这些传统的习俗,其实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因为现在的我深深知道,我们拼命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也深深懂得,孩子失去的母爱,也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真希望时光能缓,真希望岁月能慢,让我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还能够多陪他们在每年的除夕夜“守棉祆,”去守一份孝心,去守一份温暖,让我能幸福快乐地陪他们,慢慢走向时光深处。也让我能够陪着我的孩子,让他们的母爱没有缺失,让他们将这些优良的民俗继续传承下去,让年味在时光的隧道里,依旧越来越浓……

除夕的习俗6

古代除夕吃什么

1、古代除夕吃什么

1.1、先秦时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1.2、魏晋至唐宋,羊肉长期统治餐桌;野味丰富,鹿肉曾是“大众食品”: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1.3、唐朝禁止吃鲤鱼,生鱼片是古代文人最爱: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

2、什么是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3、除夕的历史记载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古代除夕的习俗

1、驱傩: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3、年馎飥: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类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馄饨,年馎飥的说法。大诗人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

4、试年庚:陆游《剑南诗稿》有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即将除夕这一天的赌博输赢视为预测下一年人生命运的游戏。另外陆游《新岁》一诗中,明烛聚呼卢之句便专指此游戏。

5、消夜果: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除夕的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

除夕的习俗7

汕头的除夕习俗有哪些

年前理发“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会忙碌张罗置办年货,潮汕人的年货清单可是相当丰富。除了鸡、鹅、鸭、鱼肉外,还必须要有柑橘、青橄榄等各式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在旧俗中,过年前男人必须理发,女人必须“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发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团年饭

除夕到了,团年饭是这一天的“重头戏”,是一家团圆欢聚的象征。在潮汕地区,吃团年饭前必须“拜公祖”,传承潮汕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拜完毕后,人们将饭菜摆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多是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另外,吃团年饭也有讲究。比如饭后不得先行离桌,意为团团圆圆。饭菜也必须有剩,且不能倒掉,意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长辈分发“压岁钱”,而且必须在饭桌上发。

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红色盘子装满象征“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厅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这一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过后,一家大小相互串门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主客之间互致吉祥话,共品工夫茶。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初七爱吃“七样羹”

传说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称“人日”。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制作用七种蔬菜组合而成的“七样羹”,潮汕有句俗语说:“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种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而且,过年期间吃惯了大鱼大肉,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一顿健康营养的“七样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除夕的习俗8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除夕守岁的习俗。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通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出了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的美德,这种互敬互爱的美德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家人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得到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一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通常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头,萝卜头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

在这一天当中,人们除了要吃团圆饭,还要做很多事,如:贴春联、燃爆竹、年祭祖等。

其实我们中国的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

除夕的习俗9

鱼:年年有余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鸡:有计

夕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蚝豉:好市

华南的年夜饭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蚝豉,也称“蛎干”,牡蛎(也称蚝)肉的干制品,是广东人民春节必食的菜肴。蚝豉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长年菜:长寿

我国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在除夕当天,人们切菜时,将蔬菜切得比平时长,因而得名,寓意长长久久,来年收益更多。而在除夕夜吃长年菜表示有剩余留到第二年,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年生活的期待。

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除夕的习俗10

1、除夕来源于先秦时期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3]。

2、除夕夜要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3、除夕当晚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4、除夕当天要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5、除夕夜当晚要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除夕的习俗11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除夕的习俗12

相传,在大年三十晚上,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守夜坐等天亮,这便是除夕守夜了。

吃过年三十的团圆饭后,我便期待着最后一出精彩的压轴戏除夕守夜。我们在户外,呼啸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我们的脸,两旁的大树发出“沙拉拉”的响声。我们不停地搓着手,同时不忘向嘴里塞一颗太妃糖,期待的,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十,九,八,七,六,五”随着倒计时的结束,新年到了!人们齐齐地欢呼起来,互相庆祝这新年的到来。随着一声巨响,五彩斑斓的烟花陆陆续续地升上了漆黑的天空:红的、黄的、绿的有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孩子们一边玩耍着,一边欣赏着绚烂的烟花,快活的像吃了蜜一样的甜。正在玩摔炮的表弟,看到天空中烟花的绽放,吃惊的睁大了眼睛,连摔炮也忘了玩,眼睛痴痴地盯着天空中的烟花,轻轻赞叹道:“多美啊”连旁边的大人,也露出了小孩子般的笑容,都纷纷凝视着天空中的烟花,似乎回忆起了自己美好又快乐的童年。

不久,鞭炮也响了起来。鞭炮素来有驱赶年兽的象征,故而声音特别响亮。鞭炮的响声,人们的庆祝声,给这里带来了一番热闹与年味。爆竹的火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显得亮堂堂的,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无一不闪烁出激动的光芒。

除夕守夜是春节的一种习俗,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除夕的习俗13

除夕的习俗

每当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上海:“开门红”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企求全家兴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 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海南:“吃新节”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拉萨:祈求

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经幡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连接而成,寓有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经经文。树经幡时.一般先将五色经文布披挂在树枝上,而后将挂满五色布的树枝插于房顶。树好经幡后,还要在房顶上摆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

江苏:“掘元宝”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除夕的习俗14

农村除夕讲究多,不懂这些民俗小心挨骂

大年三十这天一清早要贴对联,门神,挂大红灯笼之外,记住千万别说不吉利的话,最忌讳说带“死”的词。比如有些人的口头啴“要死了”吓我一跳,还有妈呀“吓死人了”,这种话老人听到后会当场训人。

记住:这一天要记得带儿孙去祖先坟前“上亮烧纸钱”,须心诚还得磕头,方能求得祖宗庇佑。

吃团年时还得再敬祖先,桌上最少四菜一汤烟酒茶点;烧香纸时先跪请各位祖先入席,再跪着禀告祖先要保佑后代子孙平平安安,来年生意红火,做事能发大财,十分钟后还要恭送祖先归位之后全家人才能上菜开饭。

记住:三十晚上最好都别睡觉陪陪长辈守岁,给老人小孩准备好新衣服,还有压岁大红包。

记住:三十晚上的柴火得烧旺,这代表“火火红红”日子会越过越旺,农村俗话“十五晚上灯,三十晚上火”,十五的灯指圆宵节

过节时:正月初一到十五(春节)

新年初一零晨三点左右要举行磕头敬天地,还有土地河神,香纸烧完后要放鞭炮庆祝,这里边讲究最大,要比邻居放的早,放的多,还要炮声响的长久,中间千万别断,长辈听到炮声比别人家好会高兴的合不上嘴。

初一开门得见院子一层厚厚的红色鞭炮渣,喻意开门红,老人小孩才会觉这年过得红火。打扫的鞭炮渣先堆在显眼的地方让别人知道你家过年放的炮多,别人会祝福你,说年过的红火啊,老人听了笑哈哈。

初一至初三,农村叫作三朝年,这三天基本都在家陪亲人。初一小孩老人都要穿一身新衣服口袋要装压岁钱,最好都是红票票,红包里装几张?以6张8张最有寓意,6代表六六大顺,8代表“发”。

切记不敢说不吉利的话,千万别惹老人小孩生气和弄碎了东西,有句俗话“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就这意思。腊月尾是除夕,正月头是初一。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为啥初一不出门这主要是怕撞到“太岁”,如撞到“太岁”迷信说这一年都不会顺利,还会霉运缠身。

每年的太岁都不同姓,今年姓朱,明年张,后年李,所以长辈都会提前告知年轻人太岁到底姓啥,提醒后人一定要注意。

初二拜家门,到初二可以全家都去叔伯家拜个早年,进门前有讲究,先放自己带的鞭炮,这代表诚心诚意,鞭炮当然越响越好。要祝福主人全家新年好,要有抱挙恭喜发财的手势,吉利的语言自己组合,主人爱听就行。

初三可以走亲访友,但有讲究,关系最好的要先去,穷点的亲戚家也应先去,记得红包要备足,要带礼物不能空手。

再看有哪些吊吊不懂会得罪人

1.吃团年饭时没敬长辈,得罪人(太没礼节)

2.请祖先烧纸时不虔诚,得罪人(不孝子孙)

3.除夕夜不陪老人守岁,得罪人(太没规矩)

4.三十初一说了忌讳话,得罪人(太没教养)

5.长辈家拜年没祝福语,得罪人(不懂尊重)

6.走亲访友先去富人家,得罪人(嫌穷爱富)

7.发红包的票票不一样,得罪人(瞧不起人)

8.空手不提礼物走亲友,得罪人(不懂人情)

9.拜年亲友家里不吃饭,得罪人(架子很大)

10.主家给的红包不接,得罪人(当他穷人)

哪些没做对会挨骂

1.走亲访友见到长辈不尊称,会挨骂。

2.三十初一说了犯忌讳的话,会挨骂。

3.长辈给的红包你拒不接受,会挨骂。

北方农村“拉帮套的”,是一种什么民俗现象

小时候曾经听过骂人的话,农村妇女会骂人你是个“拉帮套”的,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拉帮套不能算是民俗,应该算是特定时期的一种陋习,民俗一般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一些习惯,一般是偏正向,而拉帮套确实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农村种过地养过马的都应该知道,马在拉车的时候,可以分为辕马和串套马,辕马是主拉车的马,而串套马是辅助拉车的马,在两匹马都无法拉动的时候,会使用三匹马同时拉车。第三匹马就叫帮马,这种现象就叫“拉帮套”。

以前的时候,北方地区人烟稀少,后来各地区的人都闯关东,进入北方地区,而这些闯关东的人大多以男性居多,所以就造成了北方地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很多男人都无法娶到老婆。所以在一些山区和偏僻的地方,当地的家庭中,男人因身体重病无法负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的时候,妻子会在丈夫的同意下,再寻找一个年轻力状的男人帮助养家糊口,负担起全部的家庭责任。三人共同生活,人们把这种陋习称之为“拉帮套”。而等丈夫因病亡故以后,负责拉帮套的男人会和女人一起结婚,继续生活下去。

建国以后,婚姻法施行,所以这种“拉帮套”的陋习就逐渐消失了,拉帮套的陋习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和家庭极度困难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采取的一种婚姻方式,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了。所以说不能把它归类为是一种民俗。

除夕的习俗15

在中国,除夕之夜是多么美丽,多么精彩。街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好一派过年的景象。除夕之夜像一股团圆风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吹在了一起。总之,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夜晚。

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为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夕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古人在除夕之夜,“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可见在古代,除夕对于人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除夕,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饭尽其所有,尽其所好。吃饭时,指点菜肴说吉利话,如吃鱼说鱼吃余剩,吃豆腐说豆腐都富,吃猪肠说肠吃常有,吃猪舌头说“吃赚头”等,以期来年兴旺发达。

在除夕的年夜饭上南北方也有不同的讲究。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对于除夕夜不能归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份惆怅是刻骨铭心的:“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 名州”(唐·白居易《除夜宿洺州》)。;“旅馆寒冬独不眠,客心休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古人的这份惆怅和现代人是不谋而合的,现代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少人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城市打工,对于他们而言,春节是他们唯一的和家人相聚的机会,如果在除夕当天不能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口团圆饭,这份惆怅之情可想而知。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除夕夜已经变得异彩纷呈,物质的高度丰富,精神的多向满足,到处充满祥和吉庆的气氛。自从有了电视机,有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神州大地各族龙的子孙,在吃过团年饭后,便沉浸在节目带给我们的融融春意之中,真是“难忘今宵”。每逢除夕夜,吃完团圆饭,紧接着就是一家老小围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除夕的习俗16

1、关于守岁的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2、守岁的含义是什么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3、守岁的风俗有哪些

3.1、年夜饭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3.2、压岁钱

守岁之际,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

3.3、踩岁

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夜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夜吃什么

1、元宵

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2、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3、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除夕的习俗17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摊”的仪式,击鼓驱逐病疫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是最为热闹的,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除夕的习俗18

原因

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压岁钱历史起于汉代,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除夕夜晚,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适当的压岁钱

1、根据自己的收入确定:这一点很好理解,挣得多可以多给点,挣得少就少给点,关键是不要和别人攀比,根据媒体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压岁钱500元以下比较合适,其中认为应该给100—200元的人最多。

2、不应超过平均水平太多:即使是富裕人群,给压岁钱时也不要“有钱就任性”,而应该照顾到周围人的感受,你一个人给的多了,似乎是很有面子,但实际上却把其他收入较低的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3、兼顾其他情况:压岁钱毕竟属于人情来往,每个家庭情况不一,选择也不一样,晚辈中只有一两个孩子和有一二十个孩子,压岁钱肯定是不一样的;关系较近的和关系疏远的,压岁钱也不会一样。

其他习俗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标签:除夕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