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节日范文 > 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2.38W

很小的时候,端午节是令人神往的。一可吃粽子,二可穿新衣,三可观看龙舟赛。后来长大了,上学了,听老师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听得觉悟,听得崇敬,听得愤慨。

记忆中的端午节

但毕竟年幼不更事,这些觉悟、崇敬和愤慨,又都是短暂的,肤浅的,缥缈的,引起不了心灵深刻而长久的震撼,而端午节所带来的种种实实在在的好处,依然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以至于每年春节过后的不久,便开始期待端午节的早日来临。

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事的增多,对端午节的情感渐渐发生着变化,直至许多年后的迥然相异,面目全非。很长一段时期,只要一提及端午节,便禁不住联想到饥荒、洪灾、仇恨和死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缺吃少穿现象依然存在,而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则是最难熬的日子。渐渐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每年吃的.粽子,穿的新衣,都是父母对子女的一份特别的爱。这些让今天的孩子们不屑一顾的东西,在当时却是十分的稀罕,十分的来之不易,是父母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办到的事情。回想那些让人一个个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饥馑岁月,便深深的感叹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的卑微与孱弱。而自己所经历的时代,相比于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更为艰难的岁月,其实不知要强多少倍。

每年端午节前后,往往是洪涝灾害肆虐的季节,而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又常常容易引发群体性械斗事件,甚至导致流血死亡之悲剧。

至今依仍未能明白:即使如此艰难的岁月,乡亲们为何还要兴师动众,耗财费力,坚持端午节赛龙舟呢?其实,他们绝大多数并不知晓端午节的来历,更不明白屈原为何人,《离骚》为何物。

那么,是祖先,祖先的祖先,亲历了屈原时代,为屈原而感动,而悲愤,于是叮嘱子孙:一定要裹粽子,赛龙舟,纪念死者,慰藉亡灵?而这种叮嘱一代接着一代,代代相传,千遍万遍,以至刻骨铭心,渗入血液,最终物化成了遗传基因?既然如此,那么,端午节该是多么沉重的日子啊!

遥想当年,汨罗江中,无数条搜救的船只神情紧张,急速穿梭,将一线渺茫的希望寄托于千分万分的努力之中。直至五月十三日,所有的努力均无结果之后,大家终于精疲力竭、灰心丧气地无功而返。

就在这时,一细心长者依然于心不甘,对着众人说:捞不上岸来也罢,可我们不能眼睁睁让屈大夫给鱼虾吃了啊!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设想陆续提出,又一个个被否定。最后,裹粽子喂鱼虾的办法被一致通过。

于是,众人纷纷回家裹粽子去了。再后来,汨罗江中,无数的船只缓缓而行,乡亲们一个个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边向江中投下米粽,一边轻轻呼唤着屈原的名字,乞求江中的鱼儿虾儿,不要伤害他们的三闾大夫……

可是,到了后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为何又成了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象征呢?是人为的刻意渲染,还是时间老人佛法无边,将沉痛演化成了欢快,将悲剧转换成了喜剧?那么,许多时候,我们的乡亲们为何既不去追念故人,又不去演绎欢快,而是节外生枝,制造另一种悲剧呢?

其实,每到端午节便想起屈原,恨起楚怀王的事,在经历了无数的时空穿越和心灵阵痛之后,已经淡化了许多。因为放眼望去,历朝历代,类似的悲剧远不只屈原一个。倒是屈老夫子常因此而遭晚生怨责,总认为他老人家是刚正有余而忍辱不足。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聪慧如斯,却为何不能隐忍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牵制腐败的朝野,牵引历史的车轮呢?退一万步讲,至少可以使本已不堪负重的人民,免遭一次痛失亲人的心灵重创。

笔者感慨如斯,屈老夫子,您不会怪罪晚生轻狂不恭吧?晚生这是在为您痛惜,痛极而生怨责——怨您聪明一生,糊涂一时,千不该万不该走上不归路,做出那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是啊,千万般痛,千万般恨,终将于事无补。好在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明在成长……

标签:端午节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