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节日范文 > 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清明节1.18W

导语: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下是《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及参考!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篇一、《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字词,从整体上感知清明节是怎样来的。并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割肉奉君进行学习,感受介子推的人格!

在与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我的以下几点做的比较成功:

其一,我的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就三大板块,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在学习词语时自然过渡对第二板块——抓住本文的重点词语“弄清清明节是怎样来的?”而后将目光聚焦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其二,抓住重点词句,层层推进突破课文重难点。课文较为长,学生对课文又很生疏的情况下,弄清“清明节是怎样来的”的这个问题就显得较难。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首先将清明节的由来故事情节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重耳流亡期间;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后;介子推死之后。然后我就将每一阶段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本文的重点词语展示在课件中,让学生在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下,一步一步弄清清明节的由来。其实这也是将那么长的课文浓缩成了三段话,老师又根据这三段话把它浓缩成一段话,让学生自由朗读,把清明节的由来读成一句话(清明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的。),继而又读成一个成语。(感人肺腑),抓住“感人肺腑”理解其意义,老师顺势引导,文中谁最让你感动,他的什么让你感动,自然就引出文章的两处重点内容:(1)——介子推割肉奉君;(2)介子推以死明志。最后将目光聚焦到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所做所说让人深深感动。老师做相应的板书。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其三,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次学生在读课文时,都是有目的的去读,带着问题去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比如,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我及时告诉了学生这一学习方法。当然,其它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并且及时的运用了激励手段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等方面我也做的不错。

教学永远也是有缺憾的艺术。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说说清明节的由来时我完全可以多找些学生来说,这样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介子推的言行如何感动读者上不够成功。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打动人心,假如我再上这节课,我应该在引导学生理解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试着先在下面自由读一读,同时引导学生读时想突出介子推的不自私,还是他为国为民,还是想表现他说话时的的真心诚意,发自内心。那么,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读好某个词。这样,才能真正读出味道。

总之,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多多学习!

篇二、《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晋文公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

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和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

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书,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插图、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感悟,认识到这份书表明了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希望他多想些之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清明的国君。写书中有几个重点词语知道学生揣摩理解。比如:“奉”、“尽”、丹心”、但愿、“主公”.学生从介子推的割肉奉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崇高品质。

整节课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篇三、《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书,你是怎样理解的?重点理解 “清明”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从介子推的割肉丰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高风亮节。

整节课虽然看似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总觉得还有那么一些学生, 他们好像都是在云里,雾里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