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生活范文 > 科普知识

分析深圳浪心古村村落规划

【摘要】本文在对深圳浪心古村细致调查基础上,就其村落历史进行梳理,村落规划作出分析,并对深圳广府民系传统村落特征作一定规律总结

分析深圳浪心古村村落规划

【关键词】浪心村、广府民系、村落规划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科研启动项目(C511.0205)

1.引言

浪心古村位于深圳宝安区石岩街道浪心社区内,地理坐标北纬22°40′48.00″,东经113°55′44 .82″,海拔47米。古村始建于清代,建筑南北向长约185米,东西向最宽处宽约75米。2007年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宝安区文物保护规划》纳入该区现存36座古村落中应进行整体保护的15座古村落中,并制定了紫线规划(图2)。笔者受邀参加浪心古村文物价值评估工作,在对该村进行大量实地调查、测绘、访谈基础上,对其村落规划分析如下。

2.村落历史沿革

浪心古村,原有袁、曾、黄、刘、叶、李、谢、潘等8姓族人,在以宗族势力划分居住区域的珠江三角洲传统社会里杂姓村落是不多见的,常见为单姓村落,或以某一姓氏占绝对优势为主,辅以其他姓氏,村民称为“大姓、小姓”。袁氏族人是八个姓氏中最早于此定居,也是目前人口最多的一个姓氏。现存传统民居主要为袁、曾姓氏族人所有。

浪心村相较石岩街道的其他村落不仅在聚居方式上(杂姓聚居)在深圳传统村落中显得与众不同,更在方言使用上迥然有异。石岩街道客家方言区,其客家山歌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浪心则为广府方言点,这也是目前石岩街道内唯一的广府方言点。袁氏族人早前在楼冈(现为与石岩街道相邻的松岗街道的楼村社区,距离浪心村约11公里,操广府方言)居住,袁氏九世祖来到乌石岩(今仍名乌石岩,为1950年以前乌石岩镇的政治中心,1950改石岩镇,距浪心村约1公里,亦属石岩街道,但操客家方言),初到时条件比较艰苦,宗族人口少、规模小、所占范围小,数年后,因人口繁衍,土地显得更为湫隘,于是族人再迁,此次来到阳台山下的一片荒地居住,时名“心”,现名浪心,因此浪心袁氏视九世祖为开基主。此后,袁氏族人锐意农务与经营,家族经济开始日益好转。

通过多年努力,袁氏族人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开始兴建公共家族建筑。先有立中书室(袁立中,袁氏十四世祖,立中书室已被改建),进而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序西书屋(袁序西,袁氏第十六世祖),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建少华袁公祠。同年即光绪丙午年,十六世祖袁荣倡议建造袁氏宗祠,宗祠于宣统元年(1909)竣工。少华袁公祠与袁氏宗祠两座祠堂竣工时间前后相距不过四年,并立于古民居群的北侧(村落座东向西)。

与袁氏家族迁入浪心时间大抵相当的是曾氏族人的入迁。曾氏由沙井街道新桥(该地语操广府方言)迁来,定居于浪心(座东向西),与袁氏为邻,在其东南侧,建筑数量相对较少、规模较小。之后,其他姓氏如黄姓等陆续迁来,同样建有自己的民居,这些民居分散在袁氏族人区域的东侧与北侧,有巷门相隔。再往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浪心古村内民居部分产权进行了重新分配,以至前三排的建筑产权也有不同姓氏的村民,但主要仍是以袁氏和曾氏为主。

3. 村落整体规划

浪心古村为梳式布局,这也是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最常见、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常见格局是村落建于前低后高的缓坡上,后为山坡或风水林,前为长方形晒坪、半月形或不规则长圆形水塘,民宅及公共建筑以横平竖直的巷道相隔,从而形成整齐划一,如梳子般排列的规整布局。现存浪心古村落背靠罗祖岭,村前(西侧)原有水塘(现已填平筑房),前晒坪(部分已筑楼房)有一株大榕树(已砍伐),祠堂、民居等建筑横平竖直、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梳式布局村落。浪心古村开村时间约在清代早中期,也正是梳式布局在珠三角广府地区盛行之时。一般而言,村落在草创时期,当宗族还不太强大、所历世代不多的时候,限于经济实力,其村落建筑主要由民居组成。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宗族人口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出于凝聚族人之需要,这时经济实力也得以提升,逐渐开始兴建祠堂、书室等公共建筑,这也是为何至十四世时,浪心村才有始建立中书室的原因。

从现存整体布局而言,浪心村袁氏族人所建民居与其它姓氏所建民居有着较为清晰的界线,即前三排为袁氏族人(北A1-3直至南N3)所拥有,而其后则为其它姓氏所有(北B4直至N6),袁氏与其他姓氏的民居,即前三排与其后民居之间,不仅巷道更为宽阔而且还设置巷门,可谓泾渭分明。袁氏民居排列有序,纵横交错,建筑质量较高,每户面积大致均等,基本为三间两廊形制,占地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左右,共28户,此外2座祠堂、一座书屋,南北向12列,长130米左右,东西向三行,长35米左右,建筑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之后则为其他姓氏民居,如曾氏位于其东南侧,现存住宅数量十余座,一座祠堂。黄氏和其他姓氏位于其东侧,现存住宅数量不超过10座,没有祠堂。袁氏以外民居相较而言排列不够规整,面积大小不均,大至130平方米左右,小至70平方米左右,公共建筑也只有曾氏熙寰公家祠一座,其余姓氏没有留存公共建筑至今。袁氏民居与非袁氏民居间的南北向巷道宽达3.2米,这与各东西向巷道平均1.8米的宽度相比较显然显得阔绰有余,更显得你我分明。不过前三排民居就目前状况而言,由于历史上民居部分产权进行过重新分配,建筑产权也有不同姓氏的村民,但主要仍是以袁氏为主。

4.小结

浪心古村在深圳诸多古村落中特色鲜明:一,是客家方言区域的石岩街道中唯一一个语操广府方言的村落;二,是深圳不多见的杂姓村落,历史上姓氏最多时达八个;三,更关键的是,村落规划以袁氏为重点,袁氏占据村落较好的地块,民居排列有序,宗祠、公祠、书室等类型较丰富的公共建筑彰显其家族威望与文化气息。因而,浪心古村综合文物价值高,是研究村落规划布局、民系变迁融合、民居特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

参考文献

[1]周庆翔,纪红宇.试论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

[2]吕晓蓓,伍炜.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2006(11).

[3]梁东哲.浅谈城市规划项目管理[J].林业科技情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