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生活范文 > 祝福

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

祝福6.09K

鲁迅的祝福是经典的语文教学科目,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

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

“我”在文中起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我的眼光,来描述祥林嫂的遭遇,所有的一切围绕我的所见所闻展开, 我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人,对祥林嫂有着深切的同情,然而我的懦弱,却最终让我对祥林嫂予以漠视,封建迷信思想的顽固,最终使我放弃了固执己见,只得压抑自己的思想.

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意味的形式” , 是小说虚构的关键所在。简单来说“我”作为叙述者的独特性在于“我”是一个生于鲁镇又离开了鲁镇的有着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在这一出悲剧里“我”是一个旁观者 , 又是一个在场者;“我”直接面对了祥林嫂最后的**子 , 见证了鲁镇众人对祥林嫂的嫌弃、排斥和冷漠;“我”的心理感受、自我反思考验着、提醒着读者的良知;“我”的软弱、动摇、妥协反映了 20 世纪 20 年代知识分子在唤醒与救助底层民众方面的无奈和力不从心。由叙述者“我”对祥林嫂的态度作为阅读的切入口 , 我们可以打开多层面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 最终读出鲁迅先生的深刻用意。

但是“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我是个连接故事情节的线索。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鲁迅祝福中我的人物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以我作为叙述者,借我来他祥林嫂与鲁镇我与鲁镇我与祥林嫂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故事。鲁迅先生所以选择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是大有深意的。钱理群认为,看和被看是鲁迅小说的两个基本叙述模式之一。在祝福中,鲁镇人看祥林嫂、我看祥林嫂、我看鲁镇人这形形色色的看与被看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背后,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在看祥林嫂的苦难、看看客的残忍与麻木,看我对故乡的隔膜和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看我的软弱与逃避。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标签: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