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电影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

电影2.41W

摘 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这说明在“我”之外,还有一个叙述者,它是万能的,可以随意颠倒事情的发展,有选择的讲述故事,并操控观众的喜怒哀乐。在影片中,所有的回忆都是由“我”来完成,没有第二个人进行叙述,而且当马小军说“我的记忆好像出现了偏差”时,说明没有人能掌握全部正确的信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开始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叙事的完成,就是导演的用意所在。 2 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一定的,银幕时间是可以操控的。故事时间和银幕时间有3种关系,一种是故事时间等于银幕时间,一种是故事时间大于银幕时间,一种是故事时间小于银幕时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采取了最后一种方法。男主人公马小军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一共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银幕上,导演将其压缩为两个多小时,使得叙事在进行过程中必须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和放弃。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叙述马小军的青年时代,对他的少年和中年时代一带而过,导演任凭记忆压缩或延长故事的时间,跟米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镜头变得唯美而缓慢,跟大家吵架后的时间过得飞快,这些都体现了叙述者对时间的掌握,看似混乱毫无章法,实则不然。细细品来,在青春中,美好的事情总是让我们记忆犹新,本片以个性化的表达、将青春美好岁月如梦似幻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 3 叙事空间

从叙事学角度来说,电影叙事由于能够通过一系列画面的排列与组合来刻画形象、描绘时间,从而获得了强大的叙事性表现力,电影叙事是以直观的视觉画面为基础来“讲述”故事的。

影片中,导演在色彩上的运用可见一斑。在马小军年少时,记忆里满是阳光,而在电影片尾中,中年的马小军和他幼时的朋友们坐在凯迪拉克上喝着洋酒,但整个画面的色彩却变成了黑白色,电影中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即青春和成长。这就说明,无论物质生活多么丰富,也比不上那些青春岁月,比不上那些记忆里阳光灿烂的日子。除了色彩、声音的使用也推进了叙事的发展,电影开头姜文磁性的男声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回忆的基调,把人们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另外,电影中有一段戏是马小军和伙伴们坐在房顶上,米兰弹着吉他,大家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电影并没有以文革年代的特殊环境作为背景,而是把焦点放在了一群未经世事的孩子们身上,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但能看到青春的符号,还能看到社会和人的缩影,每个人都近乎偏执和狂躁,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迷茫和混乱。

《阳光灿烂的日子》发生在文革期间,但导演并没有把故事建构在文革这个宏大的背景当中,讲述的是一群出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岁月,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将青春的美好、无奈、迷茫展现的淋漓尽致,姜文的电影中常常带有对社会环境的审视和对生活深层意义的探讨,他遵守制度,但又追求个性,喜欢展现黑色幽默,却又拒绝一味的低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