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后感

英美文学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3.28W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英美文学名著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英美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一:《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部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伟大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持维护独立人格,最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女性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小小年纪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以至被抛弃送进环境恶劣的劳渥德学校。读到这里,我既为简爱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又为这些人的冷酷无情而感到气愤。道貌岸然的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不但当着全体师生的面诋毁她,还让她在众人面前示众。可以说简爱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在这些不幸和苦难面前,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顽强地面对,把它化为战胜不幸和苦难的动力。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同时也取得了全校师生的理解。

同样,在那些贵族小姐和绅士面前,她也始终保持着高贵的尊严。面对嘲笑与挖苦,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一样受到别人的尊重。“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也正是因为她的正直、高尚和纯洁,深深打动了罗切斯特先生,使他感到自惭形秽,对简爱肃然起敬。最后,简爱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正是这种敢于向恶俗实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让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形象获得了永生。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主人公简爱的身上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一个生活贫寒的牧师家庭,幼年失去母亲,受学识渊博的父亲影响,从小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家庭的变故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注定了她的文学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终于写出了这部有着深远影响的《简爱》。

法国作家维尼曾说过:“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从简爱和夏洛蒂身上,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篇二:《失乐园》读后感】

爱情从来都没有错,可是不顾一切地相爱,往往会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只是爱情的代价,有时失去的不只是亲人朋友,还有生命。当相爱只能用死亡来成全,悲壮到近乎疯狂的爱,犹如灿烂的烟花。

对于大多数人,一生中不止会出现一个人,爱情是有保质期的。年轻时候轰轰烈烈的相爱,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这是残忍的现实。婚姻之于爱情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答案不是每个人都确定,因为一切都在变,人的思想也会因为变化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当平淡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平稳跳动的心久违了激情的光临,早已忘记了怦然心动是如何的美妙,此时,另一个人的出现给了这些逝去的事物一个重生的机会,年轻时的感觉突然而至,而且愈加强烈,这是爱情再一次降临,让人兴奋不已。人到中年,更加懂得了爱情的真谛,因此这样的爱情该是如何的让人难以自拔,让人忘乎所以。

终于这张爱情的网将两人紧紧捆住,他们互相依偎,寻找温暖。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了,时间和空间也不可以。人在爱着的时候总是盲目的,以为在彼此怀里就能脱离开现实世界,而对方就是全部。人们不会相信自己那时有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在爱情的世界里奔跑呼喊,乐此不疲。人们更不会想到,那种强大的力量会有用光的一天。

平静的生活已经完全打破,家庭、婚姻背离了原来的轨道,失去了控制。无论是眼泪还是恐惧,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连时间都束手无策。美满幸福的结局只停留在童话里,现实是无情的。漂泊的爱情找不到立足点,只能在空中飘飘荡荡,没有归宿。归宿,其实有的,现实世界承受不了这份沉重,于是把它交给死亡。

死是一件那么简单又困难的事情,终于,死亡让两个人以爱情的名义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而这份代价过于昂贵,爱情化身,消亡的不仅仅是生命,爱的火焰也渐渐熄灭。

在脸周围消融的雪,还有那个恐怖的爱情故事,都是有阴谋的,黑色的如同头顶忽然飞过的乌鸦。而我们又是如何地后知后觉,过分浓烈的'爱情成了杯中之鸩,我们却欢笑痛饮。

  【篇三:《蝇王》读后感作文】

《蝇王》是一本以孩子为主角的书,但却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书,荒岛上的儿童世界只是现实生活中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世界,在一场战争中,当疏散儿童的一架飞机途经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时,找到了袭击。飞机坠毁了,大人们都在这次空难中不幸遇难,唯有一飞机的孩子侥幸生存。

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孩子们开始了在岛上的冒险生活,这看似平静的开局没有延续。故事的一路发展出乎了所有读者的预料,读者被故事的情节所震惊也被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面貌而震惊。

岛上的孩子中最突出的要算是十二岁的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拉夫尔,有着一头耀眼金发的他举止优雅、自信乐观。初至荒岛,半长大的他为脱离了大人的管制获得自由而欣喜若狂,与此同时面对大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吹响了海螺,成为了这群孩子的领袖。延续着文明社会的秩序,孩子们以自己对于民主的理解,建立起一系列的规则秩序,开始了短暂的和平相处。

然而随着唱诗班在杰克的带领下一次次和野兽进行血腥地厮杀并获得胜利之后,原本不属于这个年纪孩子的本能开始膨胀。人类千年积累下来的社会文明不禁推敲,在数次打猎之后就开始丧失,小岛上的和平也在渐渐被打乱。人类千年的文明可以在瞬间崩溃,因为在它里面,是千年不变的人性。

“海螺”和“蝇王”是文章当中两个相对的意象。海螺能将所有的人汇集到一起。海螺被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出于对吹响海螺人的崇拜,拉尔夫被选为头头,并制定了一个规则,只有持海螺的人才能发言。也许规则在短时间内能够得以执行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刚从文明世界出来的孩子,惩罚的恐惧还在迫使他们遵守。然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蝇王”的神秘出现打破了平静。“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蝇王似乎只是一个模糊的象征,那么蝇王究竟是何物?

怀着这个好奇继续阅读,我们发现有一个人也像我们一般在探究这个问题。他是“西蒙”。当感到恐惧的孩子们为“野兽”的事情争论不休的时候,西蒙这个“瘦小却挺有精神”的小孩发现了所谓“野兽大概就是我们自己”的真理,却遭到了众人的唾骂。为了弄清“野兽”的真相,他决定到山顶看个究竟,在中途休息时偶见被当做贡品的爬满苍蝇的野猪头。神情恍惚中,西蒙仿佛看见一个硕大的苍蝇之王对他说明了“野兽”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并预言了他会被众人杀死的下场。到了山顶,西蒙发现大家所畏惧的“野兽”其实是一个飞行员的尸体,于是不顾虚弱的身体下山去告诉大家,却被众人误认为是“野兽”而杀害。

孩子们杀死了唯一一个了解真相的人,西蒙之死也是真理之死。对西蒙的谋杀,是孩子们内心“恶”膨胀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他们道德良知的毁灭。在他们看来,蛇、水中怪兽、空中来的怪兽,甚至他们追逐的野猪,都是“野兽”,他们甚至把已经变得邪恶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兽,所以他们毫不顾忌地将西蒙杀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堕落和独立人格的丧失使这群孩子经受了最为深重的打击,野兽“的预言得到了证明。接下去的发展就更像是一部恐怖电影。暴力犹如细菌传染一般在孩子们间蔓延。

随着打猎的进行,杰克带领猎人们跳舞并重复单调的歌词、无法停止的狂欢、西蒙被杀后孩子们集体的舞蹈,都像是宗教早期的萌生。人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产生本能的恐惧,从而祈求通过对动物以及未知事物的崇拜来祈求自身的平安。

哲学家告诉我们,人性在本来不可分的意义上统合以下三重属性。即:人性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人性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而有之;人性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这篇小说也被很多读者认为是在崇尚”性本恶“的理论,开始在我看来不过是告诉人们适者生存的规则罢了。打猎、吃肉不过是人们生存下去的一种本能追求。

在一个更黑暗的时期到来之前,拉尔夫终于还是盼来了救援的船只。”文明“终于的再次到来无疑是对小岛上”野蛮“文化的一次冲击,”希望“再次降临。文明的进化亦或是退化,也许只是根据环境相对而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