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后感

易经的读后感

读后感1.78W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易经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易经的读后感

易经的读后感1

难得放一天假,照旧在书城中度过。

本来我的兴趣,比较侧重于小说和散文,偶尔也涉足诗词歌赋和杂文,最不愿意碰触到的是古文,感觉既深奥又乏味,所以每每略过,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古文,大多是智者写下的奇书,在文字堆砌之间,往往埋藏着某些博大精深的奥秘,或涉及人生哲理,或涉及历史文化,或涉及宇宙万物等等。有意避之,只能说明自己知识层面和文化底蕴太浅,领悟不了这些历经千年考验又必将继续存在的智慧丛书。

譬如说,各种经卷和佛典,各个时期的史记,各方面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难以概括,一辈子也研究不完。说句题外话,曾经有过一段否定自己祖宗的历史和文化事件发生在华夏大地,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晦涩难懂的古文,其实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最具智慧又贤能的人的精神文明,堪称为各领域的艺术瑰宝,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都代表着不同类型的最高成就——诚然,也会有某些方面的陈词滥调,但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古板之人学后自然迂腐,精明之人学后自然通达。假如硬是要一概而论,统统否定古人留下的智慧,进而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只能彰显其不怀好意,历史也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最终还是要拨乱反正。同样的道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好的东西,有的只是由于人的劣根性所吸引的糟粕,需要各人去甄辨,自己去领悟,当然,最好是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时间用在哪方面,都将必有所收获。

说了那么多的综合性论述之后,回到主题上来。在半天的时间里,我本打算继续挑几本小说来读,并想在世界名著中选择能够影响和开导自己的书,但走在古典类型的书柜前却突然止步了,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种缘,我看着那些既有古言文体又有新人所注解的文本,慢慢消减了去翻阅小说的欲望,先是挑了本《金刚经》,再是《道德经》,最后是《易经》。就那样子站在书柜前,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一本书放下,另一本书又拿起,时间就在翻阅和思索间不经意地过去了。

粗略一看,不难发现,单就这三本书来说,都是通天彻地的奇书,其内涵不是只言片语所能描述的,有多少感悟也只有在心中才能明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三本书都达到了最高层面的东西,可以归纳于艺术了,共同点也是修身养性,即“心诚不起妄念”为第一要点。

佛与道的理念相通,我在发表东南早报《道可道,非常道》的文章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多言,用余下的篇幅来谈谈我所理解和领悟到的《易经》,需要强调的是,不可能全面,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和境界。

《易经》在开篇,就标注,学此书,需要心正不邪方可利用。其中内含就包括此书破解了天地奥秘,是大智慧的书,不可用在不义之事上面。粗略读之,也确实。仓颉造字,让人通晓万物,其中的字固然各有其意,深藏天机,然而《易经》用其字,更是系统性地破解了宇宙万物的奥秘,涉及了天地人的繁衍生息和兴衰交替。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前世今生。可以推演,不能改变,重在修行,应当:以善为根本,以道为理念,以德为行动,以信为前提。

纵观世界各地,每当发生某种灾难性事件,都是缺失了其中的某些因素所导致的结果。譬如,政府若无道,自然丧失了善,也无从谈德,言而无信导致公信力极差;由此,民众自然要遭殃。同样的理念,又譬如,民众若无道,便丧失了善,也无从谈德,言而无信导致横行无忌的只有谎言;由此,整个社会要遭殃。

再次回归到主题中。五行相生相克,代表世间万物,既能繁衍,又有天敌,才能世代交替,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虽说此是天理循环,但是,人在触类旁通之时,学会避其害而用其利,自然是对自己有益的。当然,对于此种前瞻性的预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重在修行,有助于逢凶化吉,而若真是天命,则不可违。

说完五行说阴阳。阴阳代表雌雄,无雌或无雄,则不生;因此,两者需要平衡,延伸开来,天地万物,皆是这个道理。而所谓物极必反,除了说明循环往复不可阻挡之外,再有就是强调需要平衡。所以,举例而言,现在的华夏,男多女少,正是当初的重男轻女和计划生育相叠加的必然结果。正所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就是这样的意思。

而太极八卦,则用形式涵盖了这些内容,具体化,让后人可以在推演中知晓前世今生,来自何处,将去何方?

最后才是神学,表明在解析和洞察其中奥秘之时,头上三尺还有更高层次的神明在主导,不可为非作歹!

另外,我学了半天的占卜推算法,当然是不好在这里仔细说明的,权当是一种参考性质的娱乐吧!

易经的读后感2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还有像广场舞的音乐声变成了扰民声,共享单车乱象跌出,更有为制止“中国式过马路”而在街道安装了智能过街的交通闸门,看到这里,我认为这些道德陋习应从思想意识上纠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产物来进行约束。老子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觉主动的,出于自然,所以表面上没有“德”的痕迹,而那些被动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现,这种道德已经变质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呼唤着道德精神的指引。“不义富且贵,于我与浮云。”社会竞争,不应该忘记我们身体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为师者,以袁文婷为标,传道授业,德诲桃李;为官者,以沈浩为标,廉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商者,以海尔为标,先义后利,商场竞争不忘道德操守。为国者,更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弘扬传统美德。日本地震,我们以德报怨,积极的救援,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道德风范。

品读经典,我读懂了自强不息,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代的君子们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读懂了厚德载物,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当代的君子们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责任,让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不仅是个人,社会中也需要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国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富强民主。如此,才能启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华夏雄。

品读经典,含英咀华,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浩为标,廉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商者,以海尔为标,先义后利,商场竞争不忘道德操守。为国者,更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弘扬传统美德。日本地震,我们以德报怨,积极的救援,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道德风范。

品读经典,我读懂了自强不息,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代的君子们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读懂了厚德载物,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当代的君子们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责任,让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不仅是个人,社会中也需要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国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富强民主。如此,才能启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华夏雄。

品读经典,含英咀华,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易经的读后感3

在读到南怀瑾老师的易经杂说以前我对易经的理解停留在大多数人的程度,总是将易经与算命的半仙形象联系在一起——头顶瓜皮帽,鼻梁上架一副小圆墨镜,高颧骨,八字胡,满脸沧桑与猥琐,拉着主顾的手飞沫子,想凭自己三寸不烂舌挣点糊口之资。

拜读南老师大作以后我对易经的理解稍有增加,这点理解连皮毛都谈不上,但也算是为我自己扫盲了,让我以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懂易经确实有预测未来之功效,甚至这也是一些人接触易经的目的,但是我感觉易经之预测并不是以前想象中的那样能够预测出某月某日我能在那条街上捡到钱,易经预测的并不主要是一件具体的事,而是预见事情的走向,预测形势的发展。有人对搞易经的人矫情,让算命的说自己接下来将会迈哪条腿,这其实是不了解易经的人的做法。打个比方,民谚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说,说见到早霞那么这几天有可能刮风下雨,最好不出门,看到晚霞那么接下来一连几天可能都是晴天,可以出远门。这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积累下来的经验,这条谚语教我们通过观察天空预测天气,这就是看“势”,不一定出了朝霞就一定有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说这条谚语是假的不科学的,知道这条民谚的人看到朝霞还是会做好防雨的准备。同样地,一个人通过自己了解的周易的知识预测接下来几天可能会有灾祸发生,那么他可能会有针对性地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易经就是伪科学,但是算硬币丢下来那面朝上之类的事易经的能量大概还是达不到。

说到这里有个易经真伪性的讨论,易经被一些人斥为封建迷信,有些人又过度迷信,什么事都要先算一算再行动。我自己还是相信周易这个东西不伪,但也不必要什么都算。姑且不论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算得精准,即使精准,“洞察渊鱼者不祥”,知道太多太细终归不是件好事。对未来走势有个模模糊糊的大概判断就可以了,那样的日子过起来也有意思些。

我们说易经一般就是周易,但是追根溯源易经起源于很早的一个年代,甚至南老爷子还在书里说易经可能是史前文明的产物。伏羲时有连山易,黄帝时有归藏易,文王时期才出的周易,后人的注解使得周易渐渐复杂丰富起来,但是实际上周易的本质是一本无字天书,该天书揭示宇宙中一切规律。几千年来,把玩、研究易的人数不胜数,不乏博古通今之天人、见微知著之鬼杰,确从未有人胆敢声称自己已经参透了易,能明明白白向世人公布自己的所有发现。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世界上只有几个人能看懂,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困于同一场论而不得脱身,爱因斯坦算是全人类中几代才能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只是想在物理方面抽象出一个总结性的东西都如此困难,假如坦爷真的成功了,那么极有可能是个极为简洁但是极难理解的东西。易包罗万象,几千年来没人能真正参透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易经不真。

早期的哲学家都有一种解释万物最基本构成的冲动。古希腊是个出哲人的地方,出现了一大批牛逼闪闪的哲学家。其中有些人就对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泰勒斯认为万物皆水;阿那克西美尼宣称气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火……现在我们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分子下有原子,原子下有夸克……虽然古希腊先哲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是思考的方向却是值得赞美的。在今天我们不会采取他们的观点,却仍然称道他们的智慧。那么反过来看中国的先哲呢?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很有智慧的解释,反正在我看来超过了一切他国先哲的解释,我们的祖先说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上升了一个高度,而且到现在我们也不会去推翻它,因为这个观点超越了今人与古人在科学上的差距。单凭这一点也足够我们自豪的了,这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易这个东西不会简单,很有可能是经得起时间推移的.考验的。

另外,从易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人生启示比用易来算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益处。我们说的错综复杂、潜龙勿用、自强不息等词都来源于易,易提出的概念已经成功穿越了几千年,贯穿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正因如此,读易的人更加会从“变”的角度看问题,更知道水往哪流风往哪吹,解读卦象要联系时机和环境,其实最后的解读内容更多依靠的是解读者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人生阅历,所以有人不读易但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预判。同时,易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很大一部分出自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中不乏有人受易的引导与影响。掌握了易,我们就掌握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更深刻理解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所谓“规矩”,就能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发展,试想孔夫子七十岁才到的境界,我们若是能早些达到,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一个水平?而且越是上层的精英人群,就越是懂得规矩二字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以正合以奇胜”,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时刻不能忘记什么是底线,时时刻刻都要遵守哪些真正的规矩。

我相信易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玄妙不可言的世界,来豆瓣抒发一下心中的惊奇,贻笑大方,不知所言。

易经的读后感4

想必80后的人都对这种题材的文章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他们在小学和中学时代最常写,最头疼,最痛恨的一种文章。说实话,以前写读后感都是被逼的,但这次是自发的,由衷的想写点东西。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呢?因为看了一本书,有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对一本书的理解,或者对一些观点和事件的解读和看法。书是死的,要讲的事情都在里面,但读书的人各有不同,我认为世界上最难懂的书是《庄子》,只举例子,完全不讲道理,因此1000个人的脑子里有1000种解释。我想以后我的空间里多一些这样的文章比较好,一是支持独立思考;二来,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三是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是有局限性的,多接触事物,去糟粕留精华是有好处的。我想,分享一些智慧,交流一些理念,达到明理的目的,不是比转载一些类似于“20xx年十大最囧的事”,或者记流水帐的文章要好很多吗?总之一句话,各有所爱,各取所需,不喜慎入。

废话说到这,先来谈谈读书,本来《易经的奥秘》央视10套“百家讲坛”的系列节目,某天“不慎”换台瞅了一眼,就这样一直看完了,没看的还要在网上补,后来又买了这本书。题目用了“浅谈”这两个字,实际上书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了,有时先翻翻目录,觉得哪一章有意思就翻出来看。为什么要反复看呢?首先是信息量比较多,有的内容看过就忘了;其次是作者在讲道理的时候有些推理过程由于时间的限制而省略掉了,因此需要反复推敲。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去网上下载视频,而要去买本书回来读的原因。说实话我痛恨读书,喜欢直观的东西,多省事啊,不费脑子,但哲学这玩意不“参”是不行的。视频固然好,一句话说完即逝,当你还在回味它的道理时,别人早都讲到下一个意思上去了。而书则不然,想停就停,想读就读,随心所欲,给你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可能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说说《易经》,作者认为《易经》揭开宇宙一切一切事物的密码,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它。不论你懂不懂易经,你都会不由自主的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因为它是大自然的法则。因此,《易经》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一般的知识。我认为讲的确实有点悬,但可以接受,不至于是万事万物的密码,而起码是中国人行事的法则,是中国人的智慧。这里必须做下解释,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在于,知识是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而发生变化的,比如人们发现了中子,电子,质子,认为它们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能再分,这些都是知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夸克,那么这个知识就被更新了。但智慧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是事物发展的本质,无论外部的现象怎么变,这个本质是不会变的。比如是人都会死亡,自从人类出现至今5000年无一例外,我想以后也不会例外。因此《易经》告诉人们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想在中国从好事,做好人,就必须学习《易经》。它是永不过时的,只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们需要根据社会的现状去理解它,这个“时”是很重要的,这也正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之一。

《易经》本没有深浅之分,而是悟道之人各有高低罢了。古书都是这样,很难有准确的解释,而作者理解的《易经》的道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即不学术气(抠文字,多论证,脱离现实意义),水平又很高,把《易经》解释的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真是古为今用的好例子。为什么说作者的.水平高呢?这得从作者曾仕强的背景说起。首先他是管理哲学专业毕业,而且有着丰富的留学背景(美国读的硕士,英国读的博士),可以说他了解中西方文化。这点在他的书中体现的很到位,一说中国人怎么怎么样就一针见血的切中要害。他经常拿中国人和西方人做比较,能够发现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差异,通过总结这些差异得出结论。可以说他比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经常照镜子的人看不出丑,经常看别人的人才明白什么叫美,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易经》的道理被他从观察中国人的行为当中描述的相当准确。其次,我推断他的《易经》启蒙受到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影响。南老的《白话易经》我也瞅过两眼,比较学术化,但水平是相当高的。曾先生学得南老的精髓,就连行文用字都偶尔体现出南老的风格,也算是师出名门。最后,他是管理哲学科班出身,把《易经》赋予哲学化思想而为民所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因此对于这项工作而言他是相当专业的。

《易经的奥秘》这本书主要还是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思考,对《易经》的解读也侧重于功名利禄的仕途之道,而对家庭,子女教育等问题,只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去介绍,实在不能说的很全面。另外,有些解释其实很牵强附会,不过也无伤大雅,不至于威胁到他核心的思想。因此,我想读书的目的还是在抛砖引玉,通过这本书传达理解《易经》的一种思路,而最后悟道的工作还是要亲自去读《易经》原文,至于能有多少收获,全凭个人的慧根和修为了。

标签:读后感 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