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后感

【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后感1.45W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讲述的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各有所长,性格也迥然不同:有忠厚老实的鲁肃,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我最喜欢的当属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在蜀国担任丞相职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中这样描写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位“仙人”留下了许多惊人的事迹。利用大雾天气与曹操谨慎的性格,成功地从曹营“借”回了十万余箭;在司马懿大军快要攻来时,抓住司马懿多疑的弱点,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他的锦囊妙计总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连连告饶,我对他真是万分的敬佩。

但如果你认为诸葛亮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慧,那就错了,他最重要的是与刘备彼此的信任和一颗忠诚的心。当初刘备带着厚礼,三顾茅庐,最后连衣襟都哭湿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下定决心辅助刘备。他不但为刘备出谋划策,还尽心尽力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备那不争气的儿子。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打了败仗,连连败退。有一天,阴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刘备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下令召集众臣,交待后事。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道:“当初我没有接受你的意见,如今打了败仗,我觉得我快要归天了,烦请军师多多教导阿斗,如果实在不成材,军师方可即位。”诸葛亮望着刘备憔悴的面容,心中很是伤心,连忙跪下:“主公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辅佐好您的儿子,不会让您失望的!”然后哭声连天。

其实诸葛亮的智慧、才能都远在阿斗之上,他完全可以自己即位或是投奔敌国,荣华富贵和权利都唾手可得。但忠诚和仁义不允许他那么做,只要还有一口气,他都要奋战到底,绝不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所谓的忠诚、仁义是什么?就是一颗不离不弃的心啊!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如此。我也想做诸葛亮那样的人,与人真诚相待,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去出卖朋友、伙伴。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是弃他而去,而是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坚守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葛亮忠诚、仁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正是我崇拜他的原因。他在我眼里不仅是蜀国的军师,更是三国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代名著,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令人流连忘返:战争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兵器相击的鸣响;人与人的对话充满了无限的情意……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称赞的经典名著,我寻找到了许多……

割须代首

曹操有次带兵路过麦田,让兵管好马,不能踩踏麦田,违者砍头。可是,曹操自己的马在走的时候,一只斑鸠飞过,收了惊吓,踩到了麦田。曹操立即要人用军法处置自己的踩踏之罪。众人大惊:没有这个将领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头发代替自己的头割了下来。

其实,曹操用头发代替头的方法是一种象征而已。因为头发会长出来,可是头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来是以身作则,实质是逍遥法外。就像现在某些犯罪的人,他们自首,交出赃款,去除权利,甚至消除党籍,就可以减轻很多罪行了,难道不是和“割须代首”同种性质的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总是“割须代首”的人,那种人不能让人信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刘备身边当谋士,曹操想拉拢徐庶,知道他是一个孝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仿冒徐母的字迹写了信,让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更好的谋士。徐母知道了这件事,自杀了。徐庶在曹操这里一生都没有为曹操做什么。

看起来,徐庶想做到忠孝两全,但是其实是误人误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亲自杀。曹操手下除了徐庶还有其他谋士,徐庶的一言不发却使他的才华被自己埋没了。就像现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满足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埋没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乐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携民渡江

新野之战后,刘备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刘备在弃城逃跑之际,说:“现在这城已经撑不住了,愿意追随我的和我一起过江。”全城人都带着老老小小来了。刘备奔向江陵,众将叫刘备弃下百姓,因为百姓耽误了时间,刘备不肯。在当阳,曹操追到,刘备抵敌不住,独自逃走。

这段故事后人觉得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在真正的危机袭来的时候,独自逃跑。那么“携民渡江”应为“挟民渡江”,爱民实为害民。现在,一些官员要处理城市污水,让市民捐款,市民觉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们拿钱去挥霍,正事从不做。这也是“携民渡江”。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意气行事,要用理性来看到事情的本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古代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那时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其中令我感触深刻启示巨大的要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了。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设法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提到我们国要与曹军水上交战,但是紧缺弓箭,请先生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先生不要推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却好不推却地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能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都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论了,更别说三天了。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诸葛亮造箭,肯定不会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许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嘱咐他不要让周瑜知道我用这些材料,不然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那时大雾朦胧,雾就像一个白帐子笼罩在江边,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曹操用两眼眺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二十几条船,和许许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驶向自己的营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间,万箭齐发,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仓里尽管饮酒取乐,等齐刷刷的箭雨一直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个个草把子上插满了数百支箭。诸葛亮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六万支。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万支箭搬到周瑜那儿。周瑜一看,长叹:“先生神机妙算,我甘拜下风啊!”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算计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知道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一般人想达到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周瑜其实也是以为挺聪明的统帅,他担任着吴国的大都督,这可是一个很高档的职位。他曾经用连环计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这么聪明的统帅,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导致老是比不过诸葛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气周公瑾(为周瑜字),那时周瑜连用了三次破蜀之计都失败了,导致自己身体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后气绝身亡。那时的诸葛亮只是稍微地动动手指头哇。就是因为周瑜度量小导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做人一定要度量大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三顾茅庐》,它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前往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帮助自己恢复汉室江山的故事。听老师说,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这些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放学之后,我便请求妈妈帮我买本《三国演义》,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坐车来到新华书店,走进大门,就看到许多的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这么多的书叫我怎么找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每个书架上都做好了分类:散文,当代文学,近代小说……对了,《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那么它应该属于古典小说吧。我仔细按着顺序一个书架一个书架找,在最里面一排书架上面找到“古典文学小说”几个大字,“应该就在这儿了吧!”我自言自语道。顺着书架往下找:《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找到了,《三国演义》在这儿!可是它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啊,我要挑哪本好呢?连环画版的?里面插图很精美,人物画得也是栩栩如生,可是文字很少,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怎么能还看这么简单的书呢?青少版的?里面的故事改用了我们常用的现代语言,简单易懂,但是总觉得缺少了点“味道”,而且还删减了好多内容……就这样,我犹豫了好久,突然,我发现了一排硬面线装全文版的,我抽出其中一本:蓝色镶白边的封面上印着“三国演义”四个大字,上面白描了一个将军模样的人物,打开书翻看了一下,实在是太棒了!它不仅仅书中的内容没有删减,有一些生僻的字还加了注音,不常用的词也注了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每一回的开头都加了导读,让我阅读起来更加有了方向,还可以帮助我理解书中的内容。

回到家,我就坐在书桌前,迫不及待地翻阅起刚买回来的《三国演义》,原来书中不仅仅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善于用兵却又妒贤嫉能的周瑜,义薄云天的关羽,有勇有谋的赵云……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跃然纸上,仿佛把我带入到了那一个个场面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战场上去,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精彩的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

夜深了,我小心翼翼地合上书,回味着书中的一段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自从三年级,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就对它爱不释手。罗贯中根据三国史,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复杂、生动的人物形象。我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智谋、勇猛、忠诚赞叹不已,同时也为书里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贪婪、骄傲、自私感到震撼和惋惜。从三国的一个个故事中,我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宽广决定了他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曹操在当初以较少的军马打败了袁绍之后,搜查了袁绍的大本营,发现自己的部下和袁绍有过私下的沟通的信件。可是他没有处罚自己的这些部下,而是一把火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他的宽厚大量让这些部下对他感激不尽,后来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他也因此获得了军心,在这个混乱的时期站稳了脚跟。

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并不信任他,认为他只是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对刘备如此看重诸葛亮很是不满。没多久,夏侯惇带了几万大军杀到了新野,诸葛亮神机妙算,预料到了敌人的每一步动向,调兵遣将,提前做好了埋伏,最终杀得敌人落荒而逃。他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让一开始瞧不起他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刮目相看、佩服至极,从此对他马首是瞻。关羽和张飞没有因为诸葛亮的本事大就嫉妒他,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辅佐刘备成为一方诸侯。

然而周瑜心胸狭隘,在打赤壁之战时,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屡次想杀害诸葛亮,但诸葛亮怎么会想不到周瑜的这些心思呢,早就准备好了应对之策,还有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而周瑜最后也因为他始终容不下诸葛亮,认为既生瑜,何生亮,最终气郁而死。

再比如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不仅自己会败得一蹋涂地,还会给其它人都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诸葛亮北上伐魏时,需要守住汉中咽喉街亭,马谡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担此重任。然而马谡到了街亭后,掉以轻心,刚愎自用,认为把营寨安在山头,便可居高临下,打退敌人。王平极力劝阻,认为敌人一旦把山围住,断了他们的取水之道,并用火攻,他们就不能逃脱了。可马谡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蜀兵将决一死战,以一当百,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果不其然,蜀兵大败。马谡的骄傲自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兵失去了粮道,大势已去,只能退回汉中,失去了继续北上,讨伐魏军的绝好机会。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更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知识的热忱。唐太宗李世民有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可以让我们通过前人的故事总结得失,明白是非善恶,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我是一个特别现代的学生,并不习惯接触那些古典文学,因为我觉得里面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那些书在我眼里是古板的,让人刚拿起就想扔掉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三国演义》。

朋友远在广东,他十分了解我的脾性,叹息过我此生注定无法探寻出古典文学的奥秘。但此次,他还没跟我打声招呼就给我寄来这本黄色封皮的小说。并且在msn上给我留言道:“推荐你看这本书,以你最好的朋友的名义。”

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皮上镀着四个银光闪闪的大字——三国演义。

但很显然,我一整天就这么看下去了。这个城市笼罩在泛滥的白光里,在清晨星光还没有隐去的时刻,就已经悄悄涂抹起了天空,像是一个悠闲的公爵,在耐心地涂抹着他手上的全麦面包。

惊觉已经晚上七点时,这本书我已经囫囵吞枣似的看完了。这里面的人物让我记忆深刻,原本并不了解的诸葛亮与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渐渐了解了他们。

诸葛亮是谁?是刘备三顾茅庐好容易请出的人。卧龙先生熟读兵法堪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术。先生舌战群儒,智斗八方,三气周瑜,令其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增灶退兵,唱空城计,更是智勇超人,镇住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更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八阵图,七擒孟获……先生的天纵之才让人言之不尽,道之不完矣。先帝兵败,在白帝城托孤于先生,先生流着泪接下遗诏,誓要辅佐阿斗平定天下。泪潸潸,雨绵绵。天降小雨,为此哭泣。

刘关张三兄弟是谁?他们虽不出同一族系,但在桃园之中,以天为证,各喝下三杯酒,留下了“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千古美谈。刘备手持雌雄双股剑,关云长挥青龙偃月刀,张翼德舞丈八蛇矛,就这样一个阵容,欲要平定天下,创造太平盛世,真不愧有雄心壮志。关云长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死前的“愧对兄弟矣”,张飞因云长阵亡而大发脾气,从而丧失性命,刘关张的兄弟情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吐一口浊气,心中波澜起伏,三国演义中的种种事,让我如同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几乎无法自拔。

想起朋友那句语重心长的话,可能古典文学真的有它吸引人的一面。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美丽的眼神,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人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其实是最好的途径。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伴随着这首《临仙词》,我翻开《三国演义》,不禁融入那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又英杰辈出,常闻轶事的东汉末年。

提起《三国演义》,不少人想起的是“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想起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想起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想起的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细数我们熟悉的姓名,那是一条长长的名单:坐拥半壁江山的曹操,国富民强的孙权,得尽人和的刘备,以及笑到最后的司马炎……。然苏轼先生曾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其实,不难发现,那些三国中的“知名人士”,谁不是具有“过人之节”的呢?

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其人“长壮有姿貌”、“吴中皆呼为孙郎”英年才俊。其人品更是一等一的,《三国志》记载说“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而且极重情义,当年孙策临终将东吴托付给他,二十余岁的他就替孙权扛起了这个重担。赤壁一战,以五万人大破二十万曹军,将他与力主投降的张昭等人比较起来,简直高下立判。若不是昔时的忠心耿耿,哪来之后的赤壁风云?

“乱世之奸雄”曹操也是一样,他极有政治眼光,在乱世之中,迎回献帝,又于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之后降刘璋,破马超,灭张鲁,功绩累累。而他本人也不是小说家言的“奸诈狡猾,酷虐暴躁”。相反,他宽容大度,赏罚分明。当他战胜袁绍后,搜出了许多封营中数将于袁绍的来往书信,但他并没有一封封查看并治罪,而是一句“时孤尚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宽恕了他人。而当他犯了自己制定的践踏农田之罪时,也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割发以代首”,相当于判处自己髡刑。身为一军之将,实属难得。若不是当时的豁达开朗,哪来之后的半壁江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更不简单。他依法治蜀,铁面无私,在第三次北伐时,由于自己的决定错误,不仅自断臂膀,挥泪斩马谡,而且连书上表,请求自降三级,贬为右将军,这才使得蜀中居民安居乐业。而且他重德不重色,自己择妻不观颜色,只重才德,这种心胸又有几人能做到?若不是他恩威并施,法重如山,哪来之后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以弱图强?

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在这种境况下依然能保持气节,宽容大度,表里如一,想必成功也并不难了,我们更是要从小做起,培养自己的德与才,体现自己的“过人之节”!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在一千年前,司马光撰写了为后人所铭记的绝唱:《资治通鉴》。千年后,当我们翻动书页,去品味那尘封已久的书香、史香的时候,不禁感叹:此真经典矣!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感谢司马光,是他,让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尘埃,去看被掩盖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宋神宗的话。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去“鉴”哪些往事呢?应该怎么“鉴”呢?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于往事”。

司马光写的历史,不再是枯黄的纸页,不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这,才是历史。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这就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诸侯们的穷奢极欲,导致“名器亡”。以史为镜,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

千年后的我们,在赞颂,在品味赵武灵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时候,除了要感谢专属于那个朝代的史书,是否还要感谢司马光先生?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千年前,有一个人,为了告诉后人真相,为了写一部专属于自己、专属于历史的史书,呕心沥血,用了十九年。

后来人,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书,在一张又一张纸背后,挖掘智慧,发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甚至,超越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生动地记录了那时蜀、魏、吴三个大国之间的斗争。

这本书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更是脍炙人口。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真是很妙。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批古判今。《三国演义》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又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给予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增长见识。它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让我们大开眼界,更好的了解历史。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军事斗争以及社会矛盾。书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死于宝鸡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机智,勇敢,忠诚。他帮助刘备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诸葛亮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往往使人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也是波澜起伏,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可见作者多么“偏心”于诸葛亮。

读完《三国演义》,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热血沸腾。它让我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也让我观摩了各种大战。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中,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那心胸狭窄的周瑜,那英勇无畏的张飞,让我难以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反抗腐朽的东汉,后来被汉军镇压以后,东汉衰弱,皇帝无能,被奸臣把握住国家的大权,后来曹丕(曹操的儿子)逼迫汉末皇帝禅让其位,魏国成立;孙权入江东,独霸江东,消灭了江东所有的敌人,独霸一方,成立东吴;刘备是汉朝皇帝的后代,但是实力不足,后来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强大,成立蜀汉。东汉结束,三国鼎立。最后,魏国末代皇帝也被迫让位给司马炎,成立西晋,一统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我看见了武艺高强的关羽,看见了狡诈的曹操,看到了仁义的刘备……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神机妙算的鬼才——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曾经大摆空城计,草船借10万支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草船借箭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心存嫉妒,想要害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出话题,本来想让诸葛亮十天以内造出10万只箭,然后故意不给材料,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害死诸葛亮。

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计谋了,不过,诸葛亮为抗曹大局着想,为了水战能够成功,故意要说三天可以造10万支箭。他算好了有大雾天气,算好了以曹操狡诈的性格,绝对不会在大雾期间出兵,也算好了鲁肃的忠厚老实,利用草船,曹操“借”了10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真是一个全才呀!能算天气,能算人性,还想出用草船借箭这个好办法。诸葛亮让我们知道,我们要有更多的知识,做事才能胸有成竹,做成一件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非常敬佩诸葛亮,也敬佩仁义的刘备。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在三国中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他非常的仁义,他的仁义让他获得了很多的人才,机智的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刘备请诸葛亮,也让我非常的敬佩,他是非常的有诚意去请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三次去往隆中茅庐,只是为了能有一个贤才。

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等的都不耐烦了,关羽觉得诸葛亮是徒有虚名,张飞更是要冲进去把诸葛亮绑起来。但是刘备,阻止了张飞,还是在那里等。最终,刘备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为刘备忠心耿耿,打下蜀汉江山。刘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一个贤才的指教,你一定要带着十分的诚意。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在三国中逐鹿中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本事。是他们无法让我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近几日应朋友的请求,接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剧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现在要想写好这个剧本,所以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自从大三结束至现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经典的次数可谓少之又少,实在令我惭愧。

之前在当当网网购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没开封,这次借这个机会,终于动了这套经典。拿起书,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部分。还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有特别喜欢看诸葛亮出山到蜀国鼎盛之时。从这个点就可以知晓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发觉得人生当中好多戏份都是悲剧,那些不完美的,遗憾的,失败的,伤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怪有人说,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喜剧,喜欢看英雄,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主义,等到成年以后就喜欢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东西。等到在老了以后,对于一切看平淡的时候,就喜欢那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年少时追求完美,成年后经历挫折,人老后看破红尘。

这让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写的是人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听雨所见所闻所听所想,与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如今我再读《三国演义》,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更愿意去读《三国演义》前面的部分和后面蜀国衰败、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老将不老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孔明……他们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样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敌万,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刘备称帝前的落寞无助,关羽的自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残暴,赵云的愚忠耿直,甚至于诸葛亮也有其无可奈何的遗憾。

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我渐渐地不再去回避那些缺憾,渐渐地学会去面对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各种缺憾一样。智勇双全,忠义正直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被杀,粗中有细的张飞被人砍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五丈原陨落,这一切的失败现在我都勇于接受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在于追求的整个过程。

自己也好,亲朋好友也罢,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别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这几十年吧!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此为终。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夜,静悄悄的,我翻开《三国演义》,想再次回味那位令我疑惑的“神机老人”的风采。

忽然,灯灭了。四周漆黑一片。一股凉风扑面而过。不一会儿,桌上多了一根点燃的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中,我发现我的对面坐着一个人。

手执羽扇,头裹素巾,坐在一张木制花椅上,犹如仙人一般。我立即明白过来,便走上前去。

“前辈,”我开口了:“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走出茅庐辅助刘备呢?”

他一点也不迟疑,甚至用一种愉快的口气回答道:“先帝乃一守信讲义之人,心胸宽广,有王者风范。能够放下身份来请教我,已是很难得了。而我受他三顾之恩,又岂有不助他一臂之力的道理呢?”

“那,你既然为其效力,在华容道时,你应派其他将领埋伏于此,将败将曹操一举歼灭才对呀。”我说。他听了,笑一下,接着说道:“我若在此时将曹操一举歼灭,那曹操的后方一定大乱,使百姓又遭受战乱之苦。而关将军在此前,曾受恩于曹操,故我送关将军一顺水人情,借他之手,放了曹操。于敌于我,都是有利的。”

我沉思了片刻,又问了一句:“那你有没有料到,日后的蜀国会被灭掉呢?”听了这个问题,我竟发现他的脸上不再有愉快的光辉,取而代之的是不尽的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弄人。先主创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我也很痛心啊!可是,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在受先主拜访之前就已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很惊讶,他却丝毫未停顿:“先主的实力在当时是很弱小的。虽然后来有所发展,但实际上,力量根本无法同魏国相抗衡。魏国接受了汉的领地、兵力,大小诸侯多听命于他,这是我们所不及的。”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后主实在令人失望。他的所作所为根本无法同先主相提并论。这两点原因,是蜀被灭的根本原因。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我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点了点头,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它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他见我沉思,便又补充了几句:“其实,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没有谁能够阻止车轮前进或是改变它的运动方向。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是唯一不能改变的。”

我知道,没有人能够改变昨天的故事。

又是一阵凉风吹过,蜡烛灭了。他,走了。

昨天过去了,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今天呢,是否能改变?

静静地,我深思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我却和它之间却有一段从陌生、排斥到熟悉、手不释卷的经历。

记得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三国演义》。里面全是字儿,一张插图也没有;故事却非常复杂,光是人名就有一大串。我随手翻了翻,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便束之高阁了。

直到我长大一点儿,有一天跟着妈妈去凤凰书城看书,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一个个蓝色的锦盒,好像装着什么宝贝似的。是什么呢?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锦盒上印着四个大字——“三国演义”。我本想掉头就走,却又忍不住抚摸那光滑的盒面,于是轻轻打开了一个盒盖,只见一本本巴掌大的连环画整整齐齐地码在里面。我随手拿起第一本《桃园结义》,仔细翻看起来。那些人物画得栩栩如生,每个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武器都不一样,个性非常鲜明,一看就知道画的是谁。每一幅画都细致入微,连人的肌肉纹理、盔甲上的鳞片、武器上的花纹都刻画得十分清楚。再往后翻翻,故事浅显易懂,感觉就像说书先生在讲评书一样,一扫我对《三国演义》的固有印象。故事的每一言、每一语都和画中人物的神情、动作相匹配,把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坐在地上细细翻看,生怕错过了一个标点、一个字符、一幅插画。

我央求妈妈买下来,可妈妈没带够钱,我只好失望地回到家。可这书已经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小种子,对它的喜爱有如野草不停蔓延。妈妈在网上找了半天,网上都一直缺货,让我十分遗憾。

在我十岁生日会那天,好朋友送了我一堆礼物,其中有个包裹特别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惊喜地发现了那熟悉的身影。没错,那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函装蓝色本《三国演义》!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简直是爱不释手,上厕所也带着,吃饭也看着,家里到处都是小蓝本儿。你现在要是问我三国的典故,我可是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妈妈又给我买了原著版的《三国演义》,奇怪,我居然也能看懂许多了,那些文白参半的句式似乎也并不那么面目可憎了,我甚至慢慢感受到作者飞扬的文采和精巧的构思呢。我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抛出诸如“为什么曹操军事实力那么强大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之类的问题,让爸爸妈妈刮目相看;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经常拿来跟爸爸妈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呢。

看,这就是我与《三国演义》结缘的故事。这一本好书引领我从故事走进了历史,又从历史比照到现实。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试着去打破自己的陈见,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好好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而心生嫉妒,自己不去努力奋起直追,还不择手段地设计陷害,这样的嫉妒之心实在不该有啊。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在《草船借箭》中,心胸狭窄的周瑜因嫉贤妒能,看到诸葛亮处处都比自己技高一筹,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心生一计,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还让他立下军立状,由此,周瑜的心胸之狭隘可见一斑。而诸葛亮竟然说只需三天即可。只见第三天时,诸葛亮竟使用“草船借箭”的办法从曹操那儿真的"借"来了十万多支箭,这才使周瑜的阴谋落了空,技不如人的他只能暗暗自叹不如,气得半死。

“嫉妒"因何产生?又为何人们会嫉妒别人呢?当别人努力学习,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受到了身边人的肯定和赞赏时,就有这样的人,觉得自愧不如,自己有些懊悔,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继而生出嫉妒的恨意,他们不探究别人成功的原因与方法,不知道取长补短,只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不思进取找借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在背后诋毁、讥讽,甚至设计伤害,不择手段地陷害别人,可最后又于事无补,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有时甚至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见,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生活中,你可见过因嫉妒别人而自己成功的吗?如果清华学霸武亦姝,在学习生活中只是嫉妒别人,你认为还能否成就网红才女一一诗词大会的擂主?如果小飞人刘翔,在训练中只是嫉妒别人的成绩,还能否多次打破世界记录,成为世界短跑飞人?如果钟南山院士在工作中常常嫉妒别人,还能否成为引领中国抗击疫情的英雄?

反观自己,我不由得心中一颤,嫉妒的心理我不是也曾如影随形吗?曾经,因为没当选班干部而嫉妒当选的同学,也曾因为没被推荐参加比赛而嫉妒参加比赛的选手。可是,到最后,我除了嫉妒,又能收获什么?自己依旧在原地踏步,这样不思进取的小我还是那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我吗?有这闲情逸致,又何必浪费时间?还不如虚心请教,奋起直追,成为自己内心真正想成为的那个可爱的模样,那时,还有什么值得你劳神费力地嫉妒呢?

看看他人,瞧瞧自己。我们一定不要成为第二个因为嫉妒最后把自己气气死的周瑜。我们要杜绝嫉妒,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因为只要你肯努力,去拼搏,你就可以变得够优秀,最终成为那颗内心无比强大的最亮丽最耀眼的明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有一本书,我的爷爷爱不释手,我的爸爸爱不释手,我,也爱不释手。这本书就是——《三国演义》。每次读完一遍《三国演义》,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里面的诸葛亮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赵云浑身是胆,曹操狡猾、奸诈。但是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关羽。我尤其忘不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三国演义》中刘备败阵乃奔投袁谭,只有关羽死守,保护刘备妻小,关羽挨到天亮准备在整顿下山去战,突然见一人跑上山来,一看是张辽。张辽和关羽说过话后便回见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曹的事。曹操笑说:“我是汉朝丞相,降汉不就是降我。这条可以答应。”你看,这段话侧面的写出了关羽的忠义、宁死不屈,也写出了曹操的奸诈。

曹操亲自相接。关羽下马拜谢,曹操慌忙答礼,曹操对关羽承诺那三件事并不会食言,关羽拜谢。

一日,曹操请关羽吃饭,临散时曹操送关羽出府,并送他战袍,但是关羽不要,关羽说:“我不是节俭,旧袍是刘皇叔所赐我穿着它,就像见了兄长一样,我不能以丞相赐新而忘了兄长的恩赐啊!”曹操敬佩不已,虽然他在称赞,但心却不高兴。我读到这里心里非常的高兴,因为关羽不会忘了刘备对自己的情谊,不喜新厌旧,这是有情有义的人啊。

又一日,曹操请关羽吃饭,临散,送他出府,见关羽的马瘦,曹操问:“你的马为什么瘦?”关羽说:“我的身体很重,马不能载,所以很瘦。”曹操叫人牵了一匹马来。那马身如火炭,非常雄伟。曹操问:“关羽可认识这匹马?”关羽说:“这不会送赤兔马吧?”曹操说:“对。”他把这匹马送给了关羽,关羽拜谢,曹操不高兴了,问:“我多次送你美女和钱,你都没有拜谢,为什么我这次送你这匹马你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谢,这是为什么?”关羽说:“因为我知道这匹马日行千里,等知道刘备在哪,我一会就可以找到他了,曹操听了很吃惊,非常后悔。看到这我不经被关羽和刘备的情谊给震撼到了。

不久关羽知道刘备就在袁绍处,就要去见他,曹操知道关羽会来见他,所以他不见关羽,关羽只好写了一封信塞到曹操的门里。关羽在去见刘备的途中过五关斩六将,立下大功。看的这我不禁联想到关羽见到刘备后痛哭流涕、把酒言欢时的情景……

有些人不重视友谊,但对关羽来说,友谊是那么重要,即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见刘备,关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情义”二字。我好喜欢关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