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后感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精选3篇)

读后感2.2W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精选3篇)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1

前不久听说公司高层战略研讨会上谈到了这本书,遂从公司阅览室借来看。作者的观点还是蛮有新意的,与之前读过的那些追求目标、效率、成功捷径的书完全不同,之所以找到共鸣,可能是我的一些内心追求和生活方式和这本书讲的有类似的吧:自主、专精、目的。

目前的工作类型是广告+管理+沟通,所在的行业是我喜爱的、工作的内容也是非重复的,每天到办公室以后面对的都是新的课题,唯一重复的恐怕就是一年一度的规划和预算制定。

具体到每项工作的绩效,实现的手段也有很多种,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工作起来虽然疲惫,但却充实,并不烦,工作成果与薪水并无半毛钱关系,所以更多支撑我工作下去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内在激励了。

在工作之外,还会抽空进行阅读,弥补自己的专业不足,这个时候专精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学校里为考试及格而看。

有这样的工作环境也是偶然,我想并非公司为驱动力3.0所创,但还是要小小感谢,希望以后能继续这样。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2

在“需求(动机),行动,反馈(激励)”这个三元体系中,驱动力2.0理论漠视了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结构(马斯洛需求理论),从而设计出“萝卜+大棒”的 激励体系(对较低层面的需求适用);驱动力3.0理论考虑了更高层面的人性需求,并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激励体系。

书中花了很多笔墨,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当激励方式与行动类别不匹配时,将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因此,在管理中应当引入人性需求这个因素,对人和工作进行分类,以便使用适当的激励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任务的多样性、不同人员的性格和需求差异,最适合采用的必定是2.0+3.0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型几乎总是优于单一模型,例子:硬盘+内存的混合存储结构,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

当然,我们能做到的可以更多,比如改造一些可以改造的任务,引入一些满足高层人性需求的元素:某些看似乏味的'劳动,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变得趣味十足。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3

由驱动力升级入手,多个案例讲解在当前公司,驱动力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在高科技、创意类行业中,一句话说来就是控制性的任务安排和“如果-那么”激励方式已经落伍了,在外部激励到了平均水平之上,内部激励开始发挥关键作用。

个人感觉,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体,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能得驱动力2.0和驱动力3.0齐头并进,尤其在欧美,社会福利好,贫富差距小,外部激励的作用已经非常小了,但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可能还谈不上这一点。

关于自主、专精、目的,与刻意练习有点类似、有点不一样,刻意练习的4个特点:目的、专注、反馈、走出舒适区,专精讲的的心流,要在不是很困难、不是很简单比较适中的阶段比较容易达到,而走出舒适区讲究的是不断挑战自己,当然书中又说了专精是痛苦的,不谋而合。

每个人、公司都要找到自己的目的,设置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走的比较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