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

在开头第一篇,司马光就提到了要维护礼教,由次可见礼教的重要性。而礼教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不能乱了辈分。比如说:父母和孩子的辈分。古往今来,只要有道德的人都知道,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孝敬父母。我们应该知道是父母培养我们长大成人,这样的恩情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么大的恩情,儿女绝不能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回报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秦朝,他们不重视礼教,推广法律,加重刑法,可还是有很多人触犯法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刑法并不能让人们彻底从心里觉得偷盗、抢劫是一件不对的事情,再加上秦朝的暴政让人痛苦不堪,很多人为了生存,只好冒险去犯法。而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多啦!——正在推行礼教。可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法律,所以时常有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发生——坐汽车、火车逃票,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却不扶,更不敢送他们去医院,都怕赖上自己……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逃票主要是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做的:“他们主要是想省一些钱,觉得这些钱很少,没关系,到这里我又要反问他们,既然钱很少,你又为什么要做这些出卖自己良心的事情呢?”再说你每天积累一点点儿,时间一长,就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犯下了天大的罪恶。只有他们明白了这些礼教的道理,他们才不会继续做这些不道德的事情。见到有人摔倒不扶主要是他们担心赖上自己。其实是有些人很恶毒,自己不想付医药费,便想出了一条毒计——说别人撞了自己,要别人承担费用,还索要赔偿金。据统计,全国老年人摔倒案件有百分之八十的都是敲诈的,这非常恐怖,所以礼教在这时是非常重要的,礼教可以让他们觉明白这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情,还可以让他们痛改前非。

接下来讲的是仁厚,也就是品行。晋国的君主立继承人的故事,君主想立智瑶为继承人,大臣智果听说后,便前来苦口婆心地劝君主说:“智瑶虽然有美而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这五项长处,但是他的人品却很差。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他就会用这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变得无恶不作,那智氏宗族的人一定会灭亡的。”可君主根本不听劝说,最后,因为智瑶的无道,晋国被韩、魏、赵三国打败。所以选择人才,不仅要看他的才能,更要看他的品行。

《资治通鉴》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鬼谷子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鬼谷子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鬼谷子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资治通鉴读后感: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

时隔多年,再次下定决心全文阅读《资治通鉴》,耗时四个月,终于将二百九十四卷全部看完,重新温习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我读的是中华书局本(全四册),印刷很好,里面的人名、地名做了标注,比较易懂。但字体不大,是文言文,读起来颇费眼力。

这么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常读常新,看了总是感慨万千。但也是随看随忘,最后想想也没悟出个啥。今天五一劳动节,手头有点工作,处理完之后,大脑一清净,突然有了想法,就这样匆匆草成,一下子写了好多,看了看,自己不满意,就删减成现在的样子。就当一乐呵,感兴趣的朋友就看看。

一、表动景随,身正令行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尔孙尔曾,象其仪刑。”无论安邦还是治家,仪刑者,效法、风范也。也就是说你做个样子,后面的跟着学。尤其是,为首者的式范效应更强,更需慎之又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史论的形式说道:“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以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这个论断虽是后见之明,也是中肯可贵。

纵观唐代,皇帝承继以弟代兄者不在少数。同时,唐代的太上皇产生的比较多,我没有仔细的统计过,粗略估计或是历朝之最。唐朝的太上皇不似宋朝,多是非正常状态下发生的,大多是兄弟反目、父子成恨。这一切,虽不能全归咎于唐太宗,但也难辞其咎。

司马光也为唐太宗作了回护,说其“为群下所迫”。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为主者如何勤勉不懈,排除诱惑和干扰。

唐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曾言道:“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

所以,为主者的标杆作用非常关键、特别明显。李世民从谏如流,故而魏征敢谏。又如“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故而,应先立其表,再观其景。

修为在身,无需说教。唐代宗时杨绾出任宰相,杨绾清简俭素,制令一出,朝野相贺,举朝文武景从之。史书记载:“夏,四月,壬午,以太常卿杨绾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绾性清简俭素,制下之日,朝野相贺。郭子仪方宴客,闻之,减坐中声乐五分之四。京兆尹黎?郑?愦由跏ⅲ?慈帐≈??勾媸?铩V胸┐蘅恚?谏岷瓿蓿?交俪分?!绷?Ω翘煜碌墓?右嵌几┦兹绱耍?饩褪恰捌渖碚??涣疃?小钡牡浞丁?/p>

二、慎终如始,勿开恶例

“事有不便,必戒于初。”“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些,教导我们慎始、慎终,始终如一。切勿因图一时之便,纵一时之欲,逞一时之气,而突破成例,首启恶端。

南朝刘裕首开恶例,杀害禅让之君,自此,后世朝代更替,逊位之君,得以全身者,鲜矣!刘裕的子孙后代,当然也在被屠戮之列。

所以,恶例万万开不得。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历史上英武盖世的`君主,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杜甫曾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惜,之后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一切的美好,开始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混乱时期。

其实,这一切的祸根在玄宗执政之初,已然埋下。所谓,履霜有渐,坚冰自至,其所由来者远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观其政事,至少有三点。

一是宦官之祸自玄宗始。太宗时,对宦者的品秩有严格规定,且宦者不预政事。玄宗时,开始崇信宦官,“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是后,“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而且宦官开始干预朝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以致,唐代后世君主畏宦官“若乘虎狼而挟蛇虺”,甚至畏惧而泣。宦官则胁迫天子如玩弄婴儿,生杀予夺、拥立废黜皆出其手。

二是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已萌其端。唐初,沿袭前朝的府兵制,战时为兵,平时耕养,师出点将,兵还将归,既强干弱枝,又防止将帅拥兵。而且,日常注重军事训练,士兵的荣誉感很强,战斗力也强。玄宗时,随着政治腐败、均田制的破坏等,府兵制已难以施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此分析的比较透彻,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比较易懂。之后,边镇将领累年不移,且集军权、财权、事权于一身,边镇之兵则成为将领的私人亲兵。再之后,就演变为骄兵悍将,不受朝廷节制。

三是禁锢兄弟,阖宗破灭。玄宗历经武后之朝,韦后之乱,又消灭太平公主等上位的,得位来之不易。一方面,他觉得兄弟相残,实在不忍。故而史书记载“上素友爱(兄弟),近世帝王莫能及”,然而“专以声色畜养娱乐之,不任以职事”,还修建了“花萼楼”,寄托花萼相辉之意,又让兄弟环居于此。于是,他的兄弟们在安乐窝里消磨了意志,一味地声色犬马,一旦政乱,毫无辅翼之用。事实上,唐末这些皇族后代生居沿袭,多次被乱军集体屠戮,零落殆尽。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司马光说,明皇即属于这类人。

三、思无邪,尽人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所谓“最美不过《诗经》”,《诗经》之美,就在于其“真”、其“正”。也就是说,不要有邪念,不要走邪道。

而不少人往往就滋生出歪理邪念,琢磨一些歪门邪道。比如,看《资治通鉴》,古代的很多皇帝都迷信术士,服用丹药,结果适得其反,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一命呜呼。在唐代,有多位皇帝就是这么死掉的,英明的唐太宗也不例外。

不乏有识之士,在当时就对此进行了抨击,提出了警醒。唐中宗时,左拾遗李邕上疏,以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则秦始皇、汉武帝得之矣;佛能为人福利,则梁武帝得之矣。尧、舜所以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宠此属,何补于国!”李邕劝诫中宗多“修人事”,可惜中宗不听。

唐初的太史令傅奕身体力行破除邪术。面对胡僧所谓咒人死生之术,指出“必为邪术,邪不干正”,并以身试之,遂破其诈。他还提出:“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建议朝廷罢黜佛教,遣散僧众,益国益农,补充兵源。

圣人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是教导我们“尽人事”而已。凡是不修人事,迷信鬼神,供奉神佛的,大多无善果。北魏胡太后虽礼佛甚恭,但整日胡乱,不免被乱军沉于黄河。梁武帝萧衍,礼佛甚勤,怠惰政事,亦未得善终,饿死台城,虽终年八十有余。后晋亡,晋主及太后被契丹迁置,举家忧恐,上下冻馁。时被拘在封禅寺,李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独无一人想念邪!”僧辞以“虏意难测,不敢献食。”此类,数不胜数,足以资鉴!真是,千佛万窟人来塑,求神不如去种田。

“天命”亦由“人事”。商纣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陆贽论曰:“天命由人,祸福由人,盖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

有句话,大家很熟悉,“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是后晋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说的。他恃勇骄暴,似乎一语道破天机,说穿了五代的政局。其实,安重荣没有当上天子,威风一时,最终兵败被杀,他的头颅,被石敬瑭割下后,“漆之,函送契丹”。说明,兵强马壮者不一定可为天子,行仁义,修人事,自然兵强马壮,或许可为。他的这句“名言”,就是典型的“思有邪”。

也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资鉴的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个快乐无邪的人,这就是应该有的样子。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

有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还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种种这些,让我坚定的认为爱上历史,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之前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之前的我,觉得历史很遥远,所以避而远之;之前的我,一直专心学习语文课本,却忘了了解我们华夏五千年来的历史。

不过,庆幸的是,我改变了学习观,开始认识历史。这个寒假开始,我们班展开了历史研学活动,通过音频学习历史,记笔记,在研学群里交流、探讨。老师也会适当指导。

历史学习内容是由“熊大叔”来讲解著名的《资治通鉴》,“熊大叔”那幽默风趣的口吻和《资治通鉴》那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着实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也没那么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复一日,我对历史从感兴趣逐渐变成喜爱,又从喜爱渐渐变成热爱,我的笔记也变得更加实际性,现代化。

学习历史,让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间的人情世态;学习历史,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种情绪,我们虽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们能借鉴前人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让一些悲惨历史重演,这些这些,足以看出,学习历史的好处不胜枚举。

回望历史,我们直视着无数有才华的人。

功绩显著的君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建立汉朝的汉高祖。

廉洁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

文武双全的将军:孙膑、岳飞、吴起、辛弃疾。

才高八斗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他们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记载,如此之多的伟人,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纵观悠悠历史,历史上的失败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怕失败,越王勾践不怕,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孙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奋,最终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点,只要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终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来学习历史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更繁茂,更和平。争取让中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基于此,《资治通鉴》便是明智之选。

拜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封建统治有此认识,更何况我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