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纲要》读后感

观后感5.04K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纲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纲要》读后感

《纲要》读后感1

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时间我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选择地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习时只能走马看花,攫取时则是蜻蜓点水,一次次的获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观点、不够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在撰写专题文章、设计活动方案、记录分析孩子行为时,我常常会陷入迷茫:我到底能用什么理论依据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呢?我在冥思苦想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寻求理论的支撑。

我要求自己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对《纲要》、《指南》的解读,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纲要》《指南》中提出的哪些内容和要求我们已经在做了,目前到了什么程度,孩子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哪些理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途径来拓展?

此外我还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与提高贵在日常的积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手头所有的专业杂志、教育网站、外出听课学习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我都能及时阅读和学习,并用最短的时间进行筛选和梳理,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以音乐活动为例,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结合我在音乐教研组学习的相关知识,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大鼓和小铃。机器人。小手小脚。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我深信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为此我也将会用加倍的努力和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的新型教师

新纲要的实施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曾经有过的迷茫和困惑,曾经经历的艰辛和曲折,都将敦促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考、坦然地去面对、相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定会在执着和坚毅中脱胎换骨,大有作为。

《纲要》读后感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的规律、个性特点,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班额过大,幼儿活动环境过分狭小,活动材料单一,又无统一教材,教育评价过杂,领导希望教师这样教,家长又希望教师那样教,而每位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又不一样,对活动内容感兴趣的幼儿自然非常专注,部分不感兴趣的幼儿就在一旁做小动作或者互相打闹,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就非常累,也感到非常的困惑。自从反复阅读了《纲要》,并细心研讨,便豁然开朗。

通过学习《纲要》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处处都有教育的环境和契机,抓住每一个契机,就能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这个简单的模仿游戏,我在幼儿园常常组织孩子们一起玩这个游戏,自认为其乐无穷。可就在今天,这个游戏让我清楚了很多。

吃饭前,我正带着孩子玩这个游戏,一向调皮的楠楠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跟你那样做”。我一听愣住了,马上停下来问他为什么?他摇摇头说:“就是不想,我想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听完后我想,如果强行拒绝楠楠,他一定会对游戏产生反感,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好,那楠楠就和老师做不一样的动作吧。”游戏又开始了,楠楠的每个动作都与我不同,我刷牙,他洗脸,我学小猫叫,他学小狗叫,其他孩子也感到游戏规则变化的乐趣,也都低声说:“我也要和老师做得不一样。”看到孩子反应这么强烈,我说:“好,我们把儿歌改成‘请你跟我这样做,我不跟你这样做。’这样每个人的动作都要和老师做得不一样。”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都特别认真,我每做一个动作,他们都仔细地看,然后做出不同的动作。一开始,有的孩子反应不过来,需要想一想,犹豫一会儿才做出动作,我就慢一点让他有反应的时间,说了几次后,孩子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了,有的还乐得手舞足蹈。我看到这样的变化比单纯的模仿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带动每一个幼儿都参与游戏,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为调皮的楠楠提供了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围着我说:“老师,这种玩法真有趣。”我很感谢楠楠给我的启示: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不要轻易反对或忽视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有时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纲要》引领我进入了神圣的幼教领域,使我看待教育现象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纲要》的精髓是无穷的,我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不禁想起小时侯常说的那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名言。那时我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这句话,并把它记在心里,时时激励着自己。如今,当我自己为人师的时候,我同样记着,还在嘴里说着,心里想着,更是用行动做着。

《纲要》读后感3

暑期,我阅读了《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针对书中分析的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我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

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数量上,认读“四会”汉字900个左右,继续鼓励学生大量认读“二会字”,而识字重点则要放在“字形”的把握上。在识字方式上,核心任务是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汉字量,用活汉字,欣赏汉字。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具体措施,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和移植。如:将教材里一个单元的生字按照类结构组成集中识字单元,编成若干识字课,如:按字音规律,编成同音字、音近字识字,按字形规律分为同偏旁、形声字、基本字加部首、合体字减部首、熟字换部首等识字课;按字义编成同义字、近义字、反义字等识字课。每课不超过十个字,将生字组成课文中的词和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上学期,我们祁老师就上过一节很有新基础味道的识字课,无论是在课前复习的鸟字旁和隹字旁的形声字,还是课堂中肉月旁和明月旁的形声字学习,以及最后“月字旁”生字的拓展,无不充分体现着类结构的识字教学法。这也说明,我们老师已经能够跳出以前点状地、单一地看一篇教材的思维模式,能够有一个单元和整册教材的'背景。书中还提到:集中学完一个单元课文中的生字后,再集中精力学习本单元课文,识一批字,读一组课文,识字阅读交替进行,文本理解思路不再人为中断。我觉得这种方式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相信孩子的识字效果会更好。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逐年下降而困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复的要求,陈旧的方法,太多的灌输,不能顺应学生发展需要,书中给出指导:识字教学中,用“教结构、用结构”的策略,通过“自学前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后交流检查”的课型,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切磋,老师的指导,提高生字识字率。这也就要求老师要随时分析学生的前在状态,不光是质量上也需要在速度上提出新的学习要求,比如:平时我们的课堂一味地让学生口头说记字方法,还总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单一且没有重点,可以适当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然后通过交流检查进行再次的巩固。识字课,动笔写字的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学生不光写了,还更好地记住了生字,同时,把识字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本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章节中,还提到了让我一直头大的问题,就是抄写生字数量的问题,过多重复、机械抄写,会造成学生厌烦情绪,对识字效果并不大,可不写几遍,总觉得他们掌握不了。而能分析学生的状态,考虑他们的基础,用汉字结构规律选择书写是适当减少书写数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一类字,可选择较难、可以实现结构迁移的的重点字书写,这样就能减少机械化却又没有效果的现象,也减轻了学生负担。比起机械化的抄写,更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是运用,大量阅读、汉字夹拼音写小日记、用易错字组句子等等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下笔书写先思考,根据意思选择字形。

以上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悟,今后我会继续研究新基础类丛书,不断学习,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标签:读后感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