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观后感2.58W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年的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1

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百年孤独》,印象最大的不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是近一百年来布恩迪亚家族里那一种流传已久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虽然在最后的那场飓风中消散了,可是,这种孤独感不是因也不会因为墨尔基阿德斯的预言或许是诅咒而消散,这种孤独感是发自内心的。

家族里的每个人在成熟之前都像乌苏拉说的那样很乖,可在胡子长出来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这种变革,我认为大概是他们自己的生命到了与自己的孩提时代告别的时候就突然迷惘了。这种迷惘,来源于自己与环境与生命的关系。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没有了方向,在建立马贡多之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率领着他的朋友们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布恩迪亚上校发动的那三十二场不成气候的战争其实是为了一种高傲,奥雷良诺第二先前的花天酒地难道不是一种空虚吗,连这个家的主心骨乌苏拉,谁能说他的内心不也是孤独的吗?每个人的孤独,导致最后的心理畸形,也就演变成了命运的畸形。

人是应该自经历某些磨难,经历某些事情,或者是在无风无浪的生活中悟出一种态度,这一种态度可以使我们不孤独,也许身边没有多少人,可不会让我们为一味的孤傲去发动战争,在失败后把自己锁在房子里作小金鱼。不会让我们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每个人都有书中的那些人孤独的趋势,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要不要那样的`活着,像布恩迪亚家族的那些人无病而老死?答案肯定是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现实的,有时候想得太多,会导致这种孤独的迷惘。

孤独让自己把自己锁起来,自己把自己锁起来又增加了孤独感,乌苏拉不会明白,他想把自己的子孙培养成教皇的想法的关键不在于看住他,而是在于教育那种温暖,家庭的温暖,生活的美好向往,自己的人生仍是空白,可以在这张白卷上写下辉煌。这样,孤独不会持续一百年。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2

花了大概半年时间完成《百年孤独》的第二遍。虽然是第二次,但感觉还是很难理解。看完整本书,我很累,不知道自己懂了多少。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似乎没有坚持下去。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坚守着自己所谓的理想。也许是因为上帝不希望人太幸福;所以,当上帝怀着无限的善意创造万物时,它就会被魔鬼毁灭。就像马尔克斯说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街上的女人会让人流血,家族里的女人会生下猪尾巴长的孩子,斗鸡会杀了男人,让男人终身愧疚,子弹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轻率的职业生涯只会让人迷失和疯狂.当老乌苏拉离开时,整个布恩迪亚。梅尔基阿德斯是一位睿智和先进的代表,他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的重要成员。他预见到了一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所有人死去,家庭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明白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人类无奈的表现吗?乌苏拉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作为来自马孔多的第一代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他们也衰落了,带来了战争、流血和瘟疫。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微缩的世界,一切,人类特有的躁动不安的心。或许我也应该说说奥雷连诺布迪亚上校,直到他去世我还是不理解他。我不明白为什么阿玛兰坦-乌苏拉回来和马孔多过着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是业主?她的祖母也有类似的精神和意志力,但她从来都不是乌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变态”的爱情。不知道这么说合适不合适。布恩迪亚家最后的爱,结束了这个曾经辉煌却寂寞了一百年的`家庭。就像神秘的羊皮纸预言的那样,家里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可能我看不懂书里更大更深刻的含义。一本书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理解。只看到了他们拼命想拥有的一些感情,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也许他们自私,也许我们也一样,但他们应该一直努力工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3

家族的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这个固执任性的孩子独自一人离乡多年,后返家乡,却又执意迎娶妹妹丽贝卡。最后离家而居,终未团聚。

奥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他的兄弟毫无相通之处,就像是两个染色体不同的物种。他继承了家族的传统,专注,坚持,有着狂热的追求精神与坚不可摧的意志。他参加过内战,有卓越的功勋。但结局,却是紧锁门窗, 与世隔绝,不停的将被自己融化的小金鱼炼成另一条小金鱼。

阿玛兰妲是第一代兄弟的妹妹,另一位是丽贝卡。阿玛兰妲爱上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害死了自己不恨的姐妹,逼死了深爱自己的爱人。她悔恨终身,烧伤胳膊,企图在紧紧残绕的黑纱布里挣扎着活下去,再未嫁人。后来 ,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丽贝卡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个家庭的,她面容阳光,内心却似布满苔藓般潮湿。她爱上了姐姐中意的音乐家,音乐家也为她沉迷。那阵子她似雪花飘舞,喜不自禁。被姐姐从中阻挠万般不得,心灰意冷,雪花挥发,寒气逼 人。后嫁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再未出门,直至尸骨腐烂,仍孑然一身。

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而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

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4

《百年孤独》,是我用时最长,阅读下载最仔细、又最意犹未尽的一本书。不要说阅读下载时偶有跳跃,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名字之相像、情节之迷离,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可你若看进去,我保证你不想将目光移开,这本书吸引人到不想吃饭、不想睡觉的程度,连我现在写书评都是激动的。评论名副其实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确是实至名归。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给你讲了个糅合了现实与虚幻的传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一个家族,七代人,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百年兴衰,所有扭曲的战争、放纵、欲望、疯狂都写的万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欢这本书,最大满足了好奇、探险的阅读下载体验,并细细读出了《百年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还功不可没捋顺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经在喜马拉雅听过《百年孤独》,可只几个章节就因各种复杂放弃了,听书无论如何没有阅读下载过瘾,许多时候连反应、品味、咂摸的时间都没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经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极棒的,自然而然在书堆里会继续拿起他的《百年孤独》。读书可以发现自己的浅薄,读的越多发现越多;而读书也能带你经历许多人生,你可以读读《百年孤独》,因为只这一本书就可以带你经历许许多多人生,那些梦幻的、疯狂的、有趣的、孤独的人生……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5

《百年孤独》,是我用时最长,阅读最仔细、又最意犹未尽的一本书。不要说阅读时偶有跳跃,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名字之相像、情节之迷离,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可你若看进去,我保证你不想将目光移开,这本书吸引人到不想吃饭、不想睡觉的程度,连我现在写书评都是激动的。评论名副其实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确是实至名归。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给你讲了个糅合了现实与虚幻的传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一个家族,七代人,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百年兴衰,所有扭曲的战争、放纵、欲望、疯狂都写的万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欢这本书,最大满足了好奇、探险的阅读体验,并细细读出了《百年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还功不可没捋顺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经在喜马拉雅听过《百年孤独》,可只几个章节就因各种复杂放弃了,听书无论如何没有阅读过瘾,许多时候连反应、品味、咂摸的时间都没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经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极棒的,自然而然在书堆里会继续拿起他的《百年孤独》。读书可以发现自己的浅薄,读的越多发现越多;而读书也能带你经历许多人生,你可以读读《百年孤独》,因为只这一本书就可以带你经历许许多多人生,那些梦幻的、疯狂的、有趣的、孤独的人生......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6

“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就显得风情和动人了。

然而,他是这么嘲笑的。追求科学与外世界的被科学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环球漂泊见多识广的最终还是回到这里离奇而死;一心操守家业,默默打理内务的被煎熬而死;参与战争、起义和游行活动的因对斗争的恐惧而死;纯真的升仙,恶俗的堕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全部被意识卷走,剩下干扁腐化的.躯壳。

最后得知墨尔基阿德斯为这个家族早就准备好密码羊皮书,我仿佛看到了长满绿斑的吉普赛老头闪着黑色浑浊的眼睛嗤嗤地笑,笑这个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缓缓地进行。每个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和与其有关联的外人本都拥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处互相烘托,却在暗处抵消。让孤独占了上风。

我们在看着,仿佛自己成了最后的奥雷良诺,阅读一本已经铺叙好的镜子,在镜中是否看见自己与周围不断的执拗着,孓然一身。我们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线笑着小说中人物的愚蠢,笑着不同民族的无聊,笑着旧时人们的落后。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么精明发达?我们的本性就是旁观者,却没法旁观自己,这部书终于反射出作为旁观者的卑劣。

我们被同情地嘲笑了,不过我们还好有这面镜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7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文坛。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8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 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 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最佳解释。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9

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百年孤独》一书中,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个欢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经营彩票生意,喜欢请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却依然反复地说着,人生短暂。热闹终归会沉寂,孤独如影相随,每个人都深受折磨,但临床表现却不同。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晚年,终日把自己关在梅尔基亚德斯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每打造出一尾,便将其投入冶炼的火焰中烧毁,如此反复,在那羞涩而凉薄的时光里等待死亡降临。阿玛兰妲则坐在糖浆般的阳光里,日复一日地编织寿衣,白天织,夜里拆。丽贝卡从童年开始就在兜里装满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样恋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头骨却总在每个梦魇之中嘎嘎作响。还有思维像滑扣螺丝一般的老布恩迪亚,终日被绑在棕榈树上,风吹雨淋,他瞪大双眼,究竟在想什么?从来没人喜欢去享受孤独,为何我还渴望更多的人来喜欢此书?借用一下摇晃着存在主义旗帜的那些人理论,先将自己逼到绝望的天涯,再回过头来建立希望的天国,唯有这样,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们不需要悲剧,但应该有悲剧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这斑斓且喧嚣的世间,也该沉下来,挨着土地行走。

在时光里,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节奏行走,并非只有第五交响曲,才流淌命运的旋律,即便踽踽独行的人,也并非只有一进一出的呼吸与每分钟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许,下一秒就会春暖花开。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10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他们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在马孔多这一片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每天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乐的。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繁荣。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曾向妻子抱怨说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地过日子。”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颗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荷塞死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也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导致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到最后整个马孔多就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刮走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因为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这么地害怕孤独,讨厌孤独。我们每天都生活再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是不是节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仓促了?是不是该停下来,寻觅一份安静,让心灵歇歇脚?可是只有停下来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停地往前赶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只有不停地创新,不断地进步,我们才会快乐。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11

读了大半个月,这本《百年孤独》总算是读了一半。然而,我也终于再也读不下去了。也许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太高,虽然无数文学巨匠都大力推荐,但我还是没有读出他的好来。当然,再次强调,不是自己浅薄得要批判这本书,仅仅是作为一个低水平读者记录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为自己这半个月做个总结。

第一,如很多人所说,文章里面的名字实在是太类似,甚至完全一样的。当然理解这是一个家族几代人,但是还是想吐槽南美人的名字真的太贫乏了。这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

第二,故事性缺乏。读了半本,几乎没有觉得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情节。也许是文化差异,总觉得故事的逻辑太简单,或者说里面人的'逻辑太简单。两个人遇见对上眼,之后没有铺垫,没有逐渐的升华,两个人就至死不渝了…再比如,吉普赛人和那家人的感情也让人觉得不能理解。总之就是大家做事的因果关系都让人觉得简单到不能相信。有人说,这书是南美的红楼梦,我实在不能苟同。红楼梦里面那么多复杂的关系,每个人说的话,掕出来都能细细的品半天,细腻又含蓄的感情也比这本书里那些简单粗暴的感情更加抓人。

第三,文学性的角度好像也没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描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读了半本,对我而言,整个村子的情形还是很模糊,或者说只是一个素描。而红楼梦读完,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雕梁画栋几乎跃然于眼前。

哪怕同样拿翻译的书对比,每当读到基督山伯爵的出海的时候,地中海蓝天白云,孤舟白帆也能马上在脑海浮现。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自始至终都在一片朦胧中看一批人来来回回的做一些逻辑简单的事情,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

当然了,最后再次强调,这只是我浅薄的读后感。有几乎百分百的可能性是我没有看懂,然而我却实在提不起兴趣再去看了。谨以此文做个了结。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12

去年的时候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传给我,《活着为了讲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跟自己说,我是不会去阅读《百年孤独》的,因为害怕表达出来的情感会过于悲伤幽怨,惧怕自己承受不起,后来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过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喜欢到可以盯这样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这样,我还是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旅程。开始时,我脑子只冒出这样的词:荒谬,荒诞,荒唐,不可理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意识到孤独无处不在地包围淹没这里面的每个人物,虽然有多处情节描写了令人充满激情愉悦的欢爱场面(好吧,我觉得这欢爱场面的描写一点也不含蓄。),但是,很快,应该是眨眼间有恢复了孤独的气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标,还充满活力,但是那孤独就像空气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书中的人物,书中描写的生活场面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差太远(也许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才会觉得这样奇特。),在书中,金钱,名利,生死,悲伤,亲情等这样世俗的事好像一点都不会干扰这人们的生活,爱情会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够翻篇,也许也没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个人为爱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饭了这样平常的事,在那个世界里,人活得虽然孤独,但可以活得自我,不会被外界所累,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怨天尤人的叹息,虽然荒诞,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纯粹。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13

在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百年孤独》这本书里面的一个章节,当时泛读了一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四年后,经历了一些世事儿,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就觉得这个书名都那么富有哲理。完整的看完这本书是在大三参加夏令营的那个暑假里。

重复的名字,不同的孤独演绎出一场波澜壮阔的孤独史,更准确的说折射出民族的辛酸史。一百年的岁月,7代人的故事在马贡多重复更迭,到最后却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拉丁美洲民族摆脱不了历史因袭的圆周率,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就像中国近代一样,充满了心酸血泪。但有些不同的是,中国近代的的国民是麻木,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而拉丁美洲国民是孤独,一个人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其自生自灭也不愿意相互交流。中国麻木的国民似乎还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当侵略者的屠刀举行同胞的时候,有的还可以不约而同的'爆发出笑声。

布恩迪亚家族他们脸上那种一望便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是那个时代民族的符号,马尔克斯入木三分刻画出时代的悲哀。在这场波澜壮阔恢弘的史诗中,你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仿佛你就生活在马贡多小镇上,目睹了一切事物的发生。我们急切的想探知羊皮卷的秘密,就当羊皮卷破解时,我们呼吸急促,揭露谜底的那一刻总是动人心弦。然而,当羊皮卷什么的面纱被揭开之时,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代人被拖进了蚁穴,马贡多也在沙暴中消亡。

在我看过的作品中,没有哪一本给我如此的震撼。《百年孤独》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孤独的本质含义,跟让我看到了拉丁美洲悲催历史的根源。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与现实脱开又回归现实,审视着这个世界。现代人的孤独感有来自与何处?人类越来越了解外太空,却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人类在喧嚣中恣意畅欢,却在也是人静时不觉得感到空虚。科技带给了我们财富,也带给我们孤独。

人类何时会逃脱孤独的枷锁呢?或许科技的发展,人类用于不会了。只会越陷越深了。

《百年的孤独》读后感 篇14

那日逛书店,没有什么合适的书。

突然看到这本,隐隐约约记得上学那会好像读过。唯一记的,书中一段情节,开始时干旱,后来就开始下雨,一连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长了绿毛。其他的,真的一点记忆都没有了。直到现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个年龄段看这本书。

其实,这次读,也没办法,还要借助网络。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感觉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网搜索别人的读后感。

以下来自网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样。很多人都要整理出来族谱,才能走出迷宫。

其实,还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至少让我懂了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实的魔幻和真实发生一样,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鬼之间的对话、交往没有任何隔阂,就像平常我们面对面随便聊聊今天吃了吗一样简单。

生活中,原来很多人都是孤独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独。

而那种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的孤独,有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周围的亲人、朋友。

标签:读后感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