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BBC文艺复兴第一季》剧评观后感1400字

观后感3.2W

开篇绕的有点长,转到正题之后内容就开始变得比较有意思了。先说了下拉斐尔学习绘画技巧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这个就不用我说了吧?人家可是文艺复兴三杰啊!好吧其实我是记不清楚那一长串人名了,就隐约记得他爹是个帮贵族画画的有钱画家,果然艺术这种东西还是要靠天分,从娃娃抓起的!像楼主这种基本就是注定没救的),然后阐述了一下他的绘画风格:

《BBC文艺复兴第一季》剧评观后感1400字

1、有选择性的写实主义中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

比如拉斐尔早年给自己画的自画像中,关于五官和发丝的勾勒细致得无与伦比,而服饰等其它部分的描绘却仅以寥寥数笔带过,形成对比,以凸显其脸部的精致(真是自恋得无可救药了),使得画面显得既真实又不真实,而这种画法被广为应用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中,以凸显神性既融合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高于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

2、利用互补色来造成色彩间的互动

将所有你可以看见的颜色都变成了“光”,比如《草地上的圣母》中,圣母身上红色的衣服与草地的绿色形成了对比,而蓝色的裙摆则与另一片嫩黄色的草地形成了互动。顺便说一句,在基督教中,蓝色代表神性,红色代表人性,不信的可以研究下文艺复兴时期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壁画,身着蓝色服饰的不是圣母就是耶稣。这幅画作中圣母着红衣,身上披着蓝色外套,表示圣母虽有一定的神性,但本质仍是人。而在圣经中,圣母死以后虽然也可以升天,但在地位上却相对比“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要低一个等级,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存在。

3、利用最基本、简洁的几何图形进行构图,以达到画面的稳定和赏心悦目(比如《草地上的圣母》就是利用了大三角形的构图,而雅典学院则是利用了两边对称双三角形的构图)。

比较有意思的是,拉斐尔曾和同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共同为当时的教皇服务过(我说的当然不是你想的`那种奇怪的“服务”!想歪的同学自动面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米开朗基罗阴郁暴躁的性格注定了他总有一天会被拉斐尔彻底架空。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拉斐尔在为罗马教会创作《雅典学院》时,曾通过好友的关系偷偷进入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并且借鉴了他当时画作中一位人物(没错就是西斯廷大教堂的穹顶画《创世纪》),并最终成为了《雅典学院》完美构图的点睛之笔,这与其说是拉斐尔在向这位大师致敬,我倒更觉得他是在向教皇展示米开朗基罗的可替代性,并最终导致了米开朗基罗的被驱逐(所以说斗争什么的古往今来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啊)。

都聊起《雅典学院》了,那索性再说说这幅画作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拉斐尔在创作这幅画作时,将当时教皇身边的学者、大师们的形象一一对应了进,比如达芬奇变成了柏拉图,而和他关系很好的一位建筑师(也就是放他进米开朗基罗工作室的那个人)被画作欧几里德,米开朗基罗则衣衫褴褛像个乞丐一样位于画作中较为显着的位置,他自己处于画面一角,作为画者默默看着画布中的其它人物。所以说得罪谁都不能得罪艺术家啊!据说曾经有个谁得罪了卡拉瓦乔,后来那个人就被画作了地狱中某一层被剥了皮的坏人,还有个人在画作中被蛇咬住了生殖器。。。。所以说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报复心真的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拉斐尔自己其实也并不随和,他在和另一位画家共事合作时,根本不顾及另一位画家的构图,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作画(与其说是自我,不如说是故意让人家下不来台),所以到现在我们仍能看到这两幅原本应该是一体的壁画中人物比例完全失调,眼神和构图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说和大师真的是不能合作 啊,让他们单打独斗吧~~

不过话说回来,为嘛人家22岁的时候已经画出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了,我25岁了还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呢~~果然每个人天分都是不同的,我还是做个安静的美女子好了~~

屁话说了一堆好像都没《草地上的圣母》什么事儿~其实应该是一定有的,但是楼主年过25以后好像记性就不行了,各位看官放心,等楼主二刷的时候一定补上~嗯!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