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汇编15篇)

观后感2.27W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傅雷家书有感(汇编15篇)

读傅雷家书有感1

每个父母都无比切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再身处在何方,他们的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书的作者傅雷用笔将这“父母心”写在纸上,让爱化成家书,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

父爱如山,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高尚,纯洁,无私,因在外留学,傅聪的中文越来生疏。作为父亲,傅雷与儿子的书信交往绝大是中文。在家书中,傅雷曾给傅聪指出他的语法和字句的错误,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为,让傅聪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需要继承和发扬。

在傅雷严格的教育下,傅聪不仅蜚声乐坛,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强。出国留学期间,他刻苦勤学,美妙的琴身博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誉。但傅聪并没有过分骄傲,相反在家书中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与父亲商讨方法加以改正。因此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傅聪师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和赞美没有减少他对艺术的谦卑,并且把父母当做最为信赖的人,时不时向他们在信中汇报自身情况,这便是他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正是这样,儿子遇到了挫折,父亲的一封家书是极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谆谆教诲。在必要时将会是最为有效的强心剂。因为它很质朴,令我们不断越过困难险阻,因为他是亲人的期待,令我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家书将遥隔万里,身处两地的父子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份家书,承载着浓浓的父子情。世界上最真诚,最令人感动的爱就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了。

读傅雷家书有感2

人与人本就是那么的有所不同,也不知他们每个人的性格是否一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傅雷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非常的严格,后来所写的家书的开始就是写的送别大儿子傅敏。前几封家书都无时无刻的提起傅雷对儿子的道歉,一次次后悔自己年少时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年少时,傅雷脾气暴躁,对待家中的人乱发火,伤到了自己的家人,老了之后便懂得了许多道理,在心中无数次愧疚,希望得到儿子的包容与原谅。

之前的傅雷与我妈现在差不多。

她十分的强势,她想什么都叫我硬听着,没有任何资格去反对她,哪怕她讲的是错的,一旦你顶嘴了,她,又将你数落一顿。

有一次,她在教弟弟写作业时,我在一旁看书,此时的我时而看书,却有时被他们所讲的提醒,我在一旁静静的听着,时不时的还偷看一眼弟弟的题目,渐渐的发现她讲的越来越不对,我就忍不住开口告诉她,说她讲错了,她当时听我的话,脸色顿时下拉了一大截,当时,我并没有察觉,还是继续盯着我手中的书,顿了几秒之后,她便没有再讲什么了,继续按照刚才的思路讲题。我听着听着发现,她还是按照刚才的思路讲的,就又一次指出她讲错了,她顿时就发火了,怒气冲冲的对我说:“叫你教你又不教,还说自己要看书,现在让你看书,我来教,结果你自己又在这教,你到底想干嘛?”听完之后,我一下子欲言又止,顿了顿,拿着书走开了,想离她俩远点。内心还十分充满不满?明明是她讲错了。

现在将她和傅雷放在一起想了会吧,也许再等她老点就会感觉到不对了吧?也许会像傅雷一样后悔吧!

想想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一次又一次流露出对儿子的关心,也在信中一次次提醒着儿子,早些给自己回信,她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如此?等我们长大之后会时不时的关心思念我们?长大后的自己会不会体谅他们?都回家看看?未来很远,但步步很艰难。

读傅雷家书有感3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难道“家书才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在傅雷先生教导孩子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拳拳爱子之心,更是溢于言表。

读完《傅雷家书》,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怎样高度负责饿精神与心力对社会,祖国及人类世界尽到自己的责任。

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这样一对夫妇是中国夫妇的典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即使生者已不在,可是他们的精神却会伴随着我们,用新的勇气和信心来面对更加美好的明天。惨痛的教训的背后,人们一定会清醒,一定会用正义的力量来阻挡魔鬼般疯狂的黑暗,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读傅雷家书有感4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先生对古今中外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部家书中汩汩地流淌,润泽的不仅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万千读者。作为教师的我,边读边用卡片摘录其中精华片段,以用来细细品味。如:

〈一〉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二〉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三〉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四〉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五〉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七〉……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傅雷家书》连同卡片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翻阅,仍会有新的启迪。我觉得:人是为社会之人,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傅雷以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己任,这种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效法。

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亲,也真真切切体会了“心疼”一词的滋味,自以为母爱炽热,然读《傅雷家书》而知不足。与一些有“责任心”的家长一样,或期望值过高或急于求成,记得我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逐渐的凸显,出现偏离的时候,我就小声告诉自己,要冷静,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地交流。这样无数次的下来,我的性情逐渐变得温和,处理亲子关系也变得巧妙。虽然只有周末的陪伴,孩子内心强大的独立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令人欢喜。我想这就是《傅雷家书》给与的智慧吧!

天高任鸟飞,读《傅雷家书》懂得了对孩子既要定位高远,又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器乐。平时不轻易增加孩子课外作业负担,每逢假日,带孩子参观革命英雄胜地,让他对中国历史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开拓视野,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提高其文学素养。今年六月孩子已经初三毕业,毕业的同时,发现了他的变化: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做人处事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让我欣喜的是,六年后的他,也将成为我们教师队伍的一员。

我成为了母亲的同时,我还是一个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十分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要求他们生活俭朴,学习专注,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恰当的时候,在他们犯错、矛盾、成功、喜悦的时候,我会运用小纸条、小奖励、小短信形式给与鼓励与劝慰,甚至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这些小小的举动,我想都是莫大的欣慰!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有指引人,需要有支持鼓励他的“父亲母亲”。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读傅雷的父亲,我想起我的父亲对我的教导,我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父亲在部队呆过八年,因此在他身上总可以感受到军人所特有的精神与毅力。部队复员后,父亲和母亲共同经营一家生活用品店,也正因为诚信经营,口碑极好。如今商店已经经营有38年了,父亲常年的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打拼的同时,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从小学到初中,父亲对我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做人方面给与我很多的教导,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在那时,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一直以来,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身体力行的去实现。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读傅雷家书有感5

《傅雷家书》讲的是傅雷在他长子赴波兰留学时给他写的信。信中他们聊音乐,聊生活,聊理想,聊恋爱。他们是父子,也是老生,更是朋友。傅雷身为父亲更是对孩子关心有加,几乎是每个月就要通两回信,不论是忙与不忙,回的信长或短。他总是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看过去,再一丝不苟的回信。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我觉得正是这一份份爱为傅聪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打下牢固的地基。

其中的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当时傅聪因出国不得已与初恋相隔两岸,他的父亲立马察觉到傅聪被恋爱所困扰。但他并没有立马让傅聪停止交往,只是提醒他,他的理想和学业的重要性。那孩子自己去明白道理。为了方便傅聪,傅雷花了不少钱弄了两个麻绳方便搬运。一位普普通通的翻译家却为了孩子学习了不少音乐专业的知识。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呀!正如温家宝所说:“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幸运的是,我也有一位这样爱我爱的深沉的父亲。几年前的一个暑假。窗外是辣的太阳毒蛇吐着信子,虎视眈眈的盯着我,真叫人待不下去。此时,在门外站的汗流浃背,满脸焦躁,面红耳赤。心中是数不尽的懊恼和倔强。

那天,和母亲因一件极小的事大吵了一架,一气之下,我站在门外不肯吃饭。谁知也听见母亲摔门进房间的声音。就这样站在阳光下暴晒,心却渐渐静了下来,却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门开了。父亲把我拉了进来,凉爽的空气轻拂着我的面庞。他没有说话,默默的为我添了一碗饭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我吃。“以后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不吃饭。”父亲依旧是那样面无表情,眼底闪烁着是不易察觉的关心呵护。他声音沉稳宽厚,听不出多余的情感,可能声音铿锵有力。穿透了我最后的倔强,心中的委屈与愤怒都随着泪水流了下来。父亲递给了我一张纸巾,欲言又止,终是没有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转身便去厨房洗碗。哗哗的流水声,宽厚的背影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是孩子最依赖最坚固的后盾,他们拥有着世界上最尊敬的称谓——父亲。他们的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他们没有优美的言辞去表述爱意,却用一个个微小的动作去传达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6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后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的镜子’,不论在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艺术的,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读傅雷家书有感7

古人云“未得还乡泪欲珠,一书封了又踌躇。”傅聪身为一名钢琴家,不断往返于世界各地,这一封封薄薄的家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为人处事。一封封家书有的不仅仅是用亲情和社会阅历汇成的字迹,更是无法丈量的爱。

每一位父亲都是爱他的孩子的,然而,傅雷的爱并不是含情脉脉,他,始终将国家放在一地位,对孩子深沉的爱放在第二位。他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更是傅聪如此优秀的主导因素。

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正如文中这样,儿子遇到了极大的挫败,父亲的一封家书,是极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谆谆教诲,在必要时,是不会觉得烦的,它是最有效的强心针。因为它很质朴,令我们不断越过困难险阻;因为它是亲人的期冀,令我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在家书中,傅雷曾给傅聪指出他的语法和字词的错误。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为之。我认为,傅雷这样目的是让傅聪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人都有神圣的使命去传承他,维护他,不能有任何差错。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正是如此,傅聪才开始更加热爱热爱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甚至熬夜练习,以求不辜负家人的希望。但同时,傅雷又告诉儿子“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只有亲人才会不厌弃烦的告诉你要注意什么,减少那些弯路,直通人生的彼岸。

《傅雷家书》中的每一篇,都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8

尊敬的各位前辈、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首先祝各位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

在这个家人团圆的日子里,跟各位分享一本充满着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的《傅雷家书》。20xx年离家到成都读大学,第一次主题班会,辅导员让我们每人给父母写封信,那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家书,开始只是当作作业来完成,写着写着,回忆起昔日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情景,不禁落泪,平日羞于用语言表达的对父母的感恩和爱,都借助信纸上的文字尽情倾吐,这可能也是书信被称作"最温柔的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该书是由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妻子写给儿子的信编成的一本书信集,摘编了傅雷自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书信的内容,除了一般生活琐事外,较多篇幅都是在和儿子研究艺术,讨论人生,傅雷年轻时留学法国,面对同样年纪轻轻就孤身在波兰求学的儿子傅聪,他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直立。";点评儿子傅聪演奏"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在肯定儿子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他还教育儿子道"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最要紧的是‘人’。在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同时,对儿子的社交礼仪、作息习惯、理财技巧,恋爱婚姻等问题也进行了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曾经说过他写信给儿子一是为了讨论艺术;为了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还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音乐、绘画,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上星期我替恩德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 "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声势雄壮。至于《长很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王的nobleness ,更是千古奇笔。……"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傅雷也通过书信培养留学波兰的儿子建立起对国家的热爱,有别于口号式、图景式地说教,傅雷告诫儿子从一个乐段的处理着眼,从对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做起,具体而细微地构建对国家的情感:"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父亲细心呵护儿子的成长,但同时我对傅雷式的教育也略有些质疑:他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时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术",为孩子亲自编制教材,制定课程,严格督促,完全执行,反复地灌输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和心得,他在国内为儿子准备好他认为的正经书邮寄到波兰,让儿子不要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他会一一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甚至是教儿子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有网友把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培养和郎朗父亲朗国任对郎朗的培养概括为"中国式天才教育".傅雷信中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爱,但这种爱在我看来也略显紧绷:傅聪没有及时回信,他上升到品格高度进行解读,并且在每封信中都要督促傅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注重乐理的学习,不要有太多的交际以免占用学习的时间,树立"科学的"生活论……

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儿女们青出于蓝。走过青春期的孩子们或许会慢慢卸下逆反心理,逐渐地听从父母的教训,那也是孩子们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对生活有所体验感悟后对父母苦心的理解吧。纪伯伦有诗: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梦中你也无法前去那儿探访。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流,也不会驻足在昨日。

读傅雷家书有感9

这两天刚刚看完傅雷1954年的家书,也就是傅聪刚去波兰那段时间傅雷夫妇写给他的。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家书,一直都以为家书都是父亲训儿女,成天说一些大话来教训儿女的那种,但今天只看完了傅雷写给儿子家书的一小部分,我就被家书的内容,语言和情感彻底感动了,迫不及待地来写读后感。我一直以为,像傅雷这样伟大的翻译家,像他和他的夫人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应该成天在信中督促儿子干好本份的工作,练好琴,跟着老师好好学习什么的,但看过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庸俗,天底下的父亲母亲都是一样的,都对子女怀有深深的关爱,都会对背井离乡的儿女嘘寒问暖,而不只是说大话,满嘴教育的口吻,甚至他们比普通的父母还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情绪。唯一不同的是,在书信里,他们会用比普通人的书信更精湛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诠释他们内心无法抑制的思念和关怀。

傅雷写信的开始,是傅聪刚离开上海,去北京等待出国到波兰的消息。在那段时间里,傅雷几乎是几天一封信,偶而他的夫人也会写一两封,不重傅雷没有提到的内容,可见他们夫妇俩对刚刚离开上海却还没有出国的儿子是多么怀念。家书里,他们无所不提,从傅聪当时的学琴与学乐理,俄文的进度,告诉他应抓紧乐理的学习,俄文倒可先放放,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乐理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涯是多么重要,且在心里提的不止一次,有时甚至一封短信里就提醒两次要抓紧时间学乐理。可见傅雷对孩子的学习和今后的事业是很看重的。除了学业,傅雷长提的就是傅聪的爱情,告诉他他现在年纪还小,应及早的现将学业,事业稳定,将基础打牢,爱情这事儿暂时不要谈。

他还告诉他: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甚至傅雷夫妇还拿他们自己的爱情劝说傅聪,不要太早谈恋爱,要把心思供给自己的第一个偶像:巴赫,贝多芬,肖邦等等。心中的话语,俨然一副朋友的模样,完全不像长辈。做为父母,傅雷夫妇也没忘教孩子一些出国的礼仪,例如"搔头的习惯务必革除,饭桌上勿忘伸懒腰"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练琴别太累,练琴时要学会收束自己的情感,多出去走走等等类似的嘱咐。家书中无不透出一对父母对儿子深切的爱子之心,这对管得宽父母,不停对出国在外的儿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儿子进行远程监控,语气却又那样平缓,温柔的像一对多年的老友,以至于让人不时地生出无限的感动。

我想傅聪,这位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应该会为他有这样一个理解他,关怀他的父母感到温暖与自豪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10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在读《傅雷家书》这本书之前,我从网上了解到傅雷的一个儿子傅聪是钢琴大师,另一个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我不禁感叹:两个如此厉害的人那么他们的家长一定也很厉害。但是,厉害的家长不一定教育出厉害的儿子,而需要很多品质才行。例如要负责,有耐心,而且在教育的同时还要付出很多,比如说时间,体力,脑力等等,而傅雷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

事实上,不仅仅是傅雷,所有的父亲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也许一些人会常常被父母唠叨,自己非常非常的烦躁,还在想如果父母不再唠叨该多好。那你就错了。父母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事,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费时间费力的帮你管你教导你,你还不一定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么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费力却不被你理解的事情?难道他们还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只要看着这些,就足够了。他们并不期望你长大后报答他,孝敬他,只要能在一个地方默默地看着你发展的更好就足够了,甚至他们都担心老了以后会成为你的累赘。如果说孩子是为父母活着,那说明孩子错了,如果说父母是为孩子活着,我想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我们之所以存在,是父母的力量在支撑。就算你做了什么错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抛弃你,父母永远都会等着你,等你转身,等你回头。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做了错事责怪父母,不要让父母为你做完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顶嘴,不要大声对父母说话,父母的年纪大了,不要在他说话时提出他的错误,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给你好的一切,因为父母给你的一切就已经是他们的一切。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好孩子。还不晚。

读傅雷家书有感11

在寒假里,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古句说的好“家书抵万金”,《傅雷家书》则是傅雷及他的夫人写给他们儿子傅聪和傅敏的家信,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使他们分别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和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

其中在1954年一月三十日晚的信中“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句话使我感触非常深刻,父母总会知道你的想法,就像我一样,我在想什么,妈妈总会知道,什么也瞒不过去。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教导,为我们起着领导、典范的作用。读了《傅雷家书》你会发现,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爱的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却不懂得如何理解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1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

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时,感到的是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读傅雷家书有感13

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答:“我,就是风暴。”——题记

时光作渡,眉目成书,从此深情都不被辜负。每一段青春都会老去,但是,总会为梦留一抹空域,记忆,永远会因梦而绮丽。

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取得成就后,于信中,将心中的千言万语融在寥寥数语之中。难以控制的激动骄傲,不加隐藏的表扬鼓励,平静后的语重心长,那些父母在子成龙时的种种情绪,自然地从纸间流露,淌入心中。一缕欣喜又平淡的情绪随傅雷先生的笔触缓缓飘出。在信末,他对儿子更高的期望——无法得到却终生追求的完美,引人深思。从字里行间,隐隐体会到,这个小伙子,面对过多少险阻,经历过多少磨难,挣扎过多少矛盾,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终于换来自己的成功,家人的自豪,老师的认可,听众的称赞。时光,从不会辜负每一个有心人。

这让我想起这世间另一位有心人——羽生结弦。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羽生就是这样一位惊艳的男花选手,在2018平昌冬奥会上,成为66年来奥运历史上第一位蝉联冠军。

羽生在14年中国杯预热时不慎摔倒,头部留血,却依然不顾众人劝说,头裹绷带入场。因为受伤造成的失误,羽生一次次狠狠地摔在冰面上,却依然固执地完成了整个自由滑节目。在冰面上犀利如旧他下场后却步履维艰,疼痛难忍。他对比赛的尊重,让人想劝他放弃却又忍不住给他打气。解说员陈滢在采访中表示,她解说花滑这么多年,头一回看到裹着绷带上场的选手,让她由衷感动。

今年的冬奥会,面对四周跳小将们的挑战,羽生丝毫没有退缩,拼尽全力完成了五个四周跳的高难度节目。他今天的成就,值得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为他起立鼓掌。但在比赛()的背后,每个运动员都有无数的不为人知的血与汗。脚踝的扭伤,身体上斑驳的紫青色摔痕,头部因摔伤而晃荡的感觉……在常人不知处,他们独自奋斗。为了个人,为了国家,一切咬牙坚持,不惧流血!

在赛场上,音乐、跳跃、旋转、步法,哪个不是运动员重复过无数遍的?但从羽生的眸中,总能看到他独独在冰场上才有的眼神——对花滑无可比拟的热爱与敬重。那样坚毅的情感,足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一次次死亡后果敢地重生,点亮更亮丽的天上虹。

何不如傅聪先生一般,将自己投身于音乐,用潺潺流水般的音符,滋润人们几近干涸的灵魂;用浓烈似火的热情,点燃听众内心深处的火把。

这类人所共同追求的,何不是那“完美”二字?让人心动,甘愿为之毕尽一生。作者:2016级11班:越绎芝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感谢在我们最美好的年纪遇到的你们,在我们心底埋上一层梦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发芽开花,指引我们在塑造完美的路上翩翩起舞!

读傅雷家书有感14

指尖轻抚过纸页,透过一个个文字,我仿佛看到灯下那对深邃明亮的眼睛,空气中弥漫的深沉父爱,字里行间跳动的赤子之心。

远隔千里,忧思纷飞,一对望穿秋水的眼睛,天空中仿佛有滑翔的鸿雁,为远在异乡孤独的傅聪带去了心灵的慰藉与方向。他明亮的眼睛,如同一盏希望的烛台,其中睿智的光芒闪烁在迷茫暗夜中,是如此遥远却又如此亲切,点亮了内心的火花与热情。

“心酸的眼泪是你培养心灵的酒浆。”留学生活中的困难一个个接踵而至,年轻气盛的傅聪只能无奈地仰天长啸,他告诉儿子人生的本质,哲学理性的生动语言根植于儿子的记忆之中。

楼适夷先生曾经说过:“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他,钢琴艺术大师,却不以家长权威自居,摒弃高高在上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坐”下来与孩子平和的交流,流露出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真诚坦率,同时表现出对傅聪的关心。

他非常关心远在异乡的儿子身心健康,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爱使那海外游子感受到来自家中的温暖。

其中,对儿子的感情问题他几乎每封家书都有所提及。

爱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生机勃勃的青少年,似乎一张纸条、一瞥目光、一次冲动,都会以为那就是美好的爱情。可是,这朵美丽的花终究会随青春狂热的逝去,而被遗忘,又何必执着于美好梦境而沉溺过去?

敌人的可怕并不一定在于面目的狰狞,和颜悦色,一腔热情,同样会耽搁我们宝贵的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把过剩的情感,投入重要的学业中,脚踏实地,向前看。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曾在书信中说过:“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

难道这颗“星”,就是赤子之心吗?赤子之心又为何物?它是什么样的?

也许傅雷早已为我解答。

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也不怕挫折,不怕打击;只要坚强,就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只要坚强,就永远不会孤独,即使孤独也不怕了!

坚强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江声浩荡,滔滔不竭的黄河,长江,敲响了“复旦”的钟声,钟声复起,天已黎明,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爱国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读傅雷家书有感15

在异地的父子俩,给对方写信,两人的交往在艺术上,思想上,文化上产生了靓丽的火花。这本书最亮眼的地方就是父子俩之间的深情,但让我格外关注的就是他们身上具有的自我批判的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吗?

傅雷,脾气暴躁,常常因为两个兄弟的顽皮而动手。但在第一封信中,他强烈反思并批判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教育方法。最终迎来了,父子俩之间的谅解。傅聪,因为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不但努力改掉了演奏时身体抖动的坏毛病,而且迎来了父亲的赞赏。

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便是曾子的自我批判。大家都在各自的路上行走,这一条路是不是弯的?是不是通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在忙碌当中,没办法知道。只有停下来,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批判,才可以及时调整,纠正自己以往的错误。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精神,那么,他将会一错再错,而这种人,恰恰也正是自满骄傲的人。

自我批判不但要在个人上有所体现,而且要在一个集体,国家当中有所体现。在面对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中央进行了强烈的自我批判。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以后,把军队的掌管权,死死的握在了自己手上。文革以后,中共中央承认了文革的失败,不在于阶级为纲,将重心转移到抓生产,促改革身上,大胆的平反冤假错案,使人民团结一心,才有了今天中国繁荣昌盛的模样。

批判与自我批判,所以能成为有力的武器,也就在于它能培养冷静的科学头脑,对己,对人,对事都一视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检讨。而在当今社会,这种批判的精神,似乎也普遍缺乏。人们在被责怪的时候,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到自己错了,而是大声喊着某某人怎么样?承认自己错了,就这么难吗?我们应该勇于自我批判,善于自我批判,让自我批判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