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呼啸山庄》观后感

观后感1.5W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啸山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啸山庄》观后感

《呼啸山庄》观后感1

“我很想驻留在那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去,永远没有烦恼,不是以泪眼的朦胧去看它,也不是以痛苦的心情去追求它,而是真正的和它一起,在它之中。”

这是希斯克利夫在影片中,作为吉普赛人没有表达出来的心声。世界的黑暗,人类的冷漠,竞争的黑暗,平添了他对世界的怨恨和报复。

历史上的吉普赛人,身上淌着流浪的血液,有着保守和倔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世代保留对于浪漫的向往和流浪的追逐。当凯瑟林到外面接受 “文明洗礼”回来后,希斯克利夫感觉眼前的这个女人陌生而又熟悉。他不愿意改变自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他依旧内心奔放,热爱流浪。但他却担心凯瑟琳的灵魂离他远去,他害怕凯瑟琳不再是那个追求无限自由和向往浪漫的情人。即使她的奔放,她的美丽,她的迷人,那么的魂牵梦绕着他拿不羁的灵魂。

而故事的悲剧,也就顺着希斯克利夫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凯瑟琳变得“优雅、从容”,她寻求安稳的生活和一个温柔的的丈夫。

灵魂的距离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拉开,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已经开始背离。凯瑟琳兄长亨德利对希斯克利夫皮鞭和辱骂的“伺候”,无疑加剧了故事的矛盾点,希斯克利夫开始伺机报复,邪恶在他的身体里滋生。凯瑟琳和埃德加德的婚姻,更是助长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邪恶之火,他开始对亨得利有计划的实施比死亡更可怕的生存折磨。

浪漫,是吉普赛人的天赋,在吉普赛人看来,这从来都不需要学习。而希斯克利夫即时仇恨,即使失望于凯瑟琳的婚姻,依旧深情款款于“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样,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凯瑟琳血液里培养的浪漫和对自由的向往,让她的灵魂相伴希斯克利夫。然而埃德加温柔的守护和爱恋,让凯瑟琳无法摆开婚姻的束缚。在埃德加的守护和希斯克利夫灵魂的召唤中,这场“三角恋”缠绕着爱与恨的压抑。

希斯克利夫决定,不是决定,是吉普赛人天生的倔强,使他死守爱情。他要惩罚一切让他失去爱人的人,尤其是亨得利。他想带着凯瑟琳在爱情海里面翱翔,而一旦他的爱情之翼被折断,他身上所有美的圣洁和浪漫,却也消散开去,他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他要统治邪恶和黑暗,正是这样双重的矛盾,带给他无限的压抑。这种压抑,伴着凯瑟琳的存在而存在。却没有伴着凯瑟琳的离去而消散。

他要惩罚,他要报复。他不放过亨得利的儿子林顿,他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过多的仁慈。他让小凯瑟琳和林顿结婚,他不甘心用亨得的死亡弥补失去的爱情,他要让死去的亨得利痛苦,让活着的亨得利灵魂——林顿,继续偿还他父亲遗留下来的情债,可怜的林顿最后抱病死去。他报复了整个事件相关的人,却赢不到肉体和灵魂都与他同在的凯瑟琳。在儿子和小凯瑟琳的相爱中,他似乎看到了那个她。于是他怀抱着对凯瑟琳独一无二的回忆和占有离去。

死亡,终于为这场阴暗和压抑的报复,画上了句号。

《呼啸山庄》观后感2

呼啸山庄,我舍友以为是武侠小说,其实跟中国的武侠小说,这本英国文学名著着实平淡很多,多到没有丝丝让你想读下去的欲望,就像同学说的,这是一部让人半途而废到欲罢不能的作品。可是对一本书不能完整的读下去的那种欲罢不能的.不甘却不断的驱使着我一页一页冷眼旁观着故事里的人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命运。

是的,这是一部充斥着黑暗和堕落的黑,出版后一直受排挤,甚至觉得作者有病才写出这么变态的小型社会以及主人公之间如此炽烈而又畸形的爱情。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本书的价值也慢慢的凸显出来,19世纪的伦敦,如果还写的出来鸟语花香那倒是真的不正常了。

第一本没有一口气想读完的书,最后还是读完了。毕竟,看了那么久的故事,看到主人公最悲惨的时候,就此搁置,心里总有惦念。不过对一个大三了还没正经八百谈过恋爱的女生来说,理解里面所描绘的那种刻骨噬心的感情真有点力不从心。

“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更像自己。”这是女主凯瑟琳说的。不是说互补的两个人才更合适吗?所以,凯瑟琳没有嫁给本书的最大boss希斯克利夫。因为当时的希斯克利夫地位太低,而当他足够和她匹配的时候,她却早为人妇。但即使这样,他也不值得可怜,如果知道他以后的所作所为,我甚至觉得他不配得到凯瑟琳的爱!当爱到最后剩下的只有恨,整个世界都会氤氲在一股让人窒息的空气里,而希斯克利夫的恨,毁了两个大家族。

这是第一本男主角让人深恶痛绝的作品。说他不是人,这肯定不是我说的,这是作者说的,是包括男主自己的所有角色说的。但看到最后,我却自扇嘴巴地可怜起他来,这个“可怜”我真是用的小心翼翼的,生怕这个人会从书里走出来撕烂我一样。因为即使最后会让人可怜,他还是非常有“个性”的走了。结果就是甚至仆人都不敢走进他的尸体。他用最后的他自以为完美的姿态走完了他的一生,而我,就在合上书的那一刹那,突然不恨他了。

人的认知真的很可笑,一个一生光明磊落乐善好施的人,如果最后动了点歪念吞了点善款,便会被人打上坏人的标签。而一个穷凶极恶打家劫舍的人,最后把他的最后所得捐出来,却可以给他的晚年贴上美名,这是多么的不公,可明知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却管不住自己的思想,更管不住自己的心。

不知道是否剧透了太多会影响大家的阅读,但既然提到这本书也免不了说上那么几句。我萌萌哒舍友说剧透什么的最讨厌了,不过这本书说不说剧情都一样,因为看了简介估计也猜到了结局(作为一中国游客绝无贬损英国文学之意)。或许是所属的文化不同,所以理解上缺少了那么点意味。但就文学的角度来说,人物性格形象还是塑造的很成功的,气氛渲染的也是可圈可点,叙事方式就当时来说也算别具一格,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