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教育

智慧教育

教育1.69W

智慧教育1

读一本好书,收获百味人生。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最强烈的让我感受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心学习的过程。

智慧教育

阅读《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你能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教育案例、教育名言、教育经典中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文化积累是多么的重要。要做一个教育的智者,首先你应该是个学者。只有孜孜的学习,积累了丰厚的自己,才可以谈智慧的问题。

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师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组织者,是学习中的首席。如果不学习,我们将首先失去“首席者”的资质,没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没有充满激情的教育情怀,没有理性的教育智慧,怎样做一个成功的“首席者”呢?教师不仅需要知识的积淀,更需要思想的修炼。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自觉,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情怀,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智慧。

一、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二、要做有爱的教师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参透悟到的都是徐建平老师不甘平庸,用心学习而厚积薄发的智慧。有人曾说,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奋斗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爱,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热爱学生,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充满底气,热情不减。

三、要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责任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能促使人追求工作尽善尽美,因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类拔萃地完成任务。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孩子们希望老师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

(二)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教师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观察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学生的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现不尽相同,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

人的精神境界层次有三:一是随遇而安,二是尽力而为,三是全力以赴!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状态。随遇而安的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注定一生波澜不惊,与世无争,难有成就;尽力而为的应该是比前者要好些,但比起全力以赴的来说,又要略逊一筹了。人生苦短,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一搏,既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又可以因此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智慧的今天,做教育光靠认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智慧。认真只能让你正确地做事,智慧才能让你做正确的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学理念,学技术,学习育人的艺术,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看徐建平的《释放你的智慧》,我也想用心释放我的智慧,我也希望大家,用心释放我们的智慧。因为,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智慧教育2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智慧教育3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智慧教育4

在美国,有位白人妇女带着6岁大的儿子出远门,找来了出租车,司机是位黑人。

这6岁的儿子从未见过黑人,心中非常的害怕,就问妈妈:“这人是不是坏人,为什么会长得黑噜噜?”

黑人司机听了很难过。

此时白人妇女告诉儿子:“这位司机叔叔,不是坏人,他是一个很好的人。”

儿子沉默半晌再问道:“既然他不是坏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所以上天在惩罚他?”

黑人听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很想知道这白人妇女怎样回答?

妈妈说:“他是个很好的人,也没有做坏事。 咱们家花园的花,有红、有白、有黄……是不是?”

“是啊!是啊!”

“那花的种子是不是都黑色的?”

孩子想了一下,“对啊!都是黑的。”

“黑色的种子,开出色彩鲜美的花朵,让这世界多采多姿,是不是?”

“是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说:

“那司机叔叔不是坏人喽!感谢司机叔叔,您让这世界多采多姿,我要为您祈祷。”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祷告着,黑人司机的泪水夺眶而下,心想:

“身为黑人被世人瞧不起,今日,这位白人妇女如此温婉地教导孩子,解除孩子心中对我的'恐惧,为我祈祷与祝福。真得好好的谢谢她。”

此时,目的地到了,黑人司机赶紧下车为白人母子开车门,感激的说:

“夫人,谢谢您,您的一席话,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谢谢您!”

很美丽的女子,是不是?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第一次听到时,深深憾醒沈睡的心。

我不止一次地赞叹这位美丽女子那高度智慧的言语,教育孩子不要有歧视的同时,更温暖了伤痕累累的心,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智慧教育5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智慧教育6

中队长方芳同学,被全票评选为三好生。可是她却沉默了。

我轻轻的搂着她,关切地问:“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应该很高兴啊,你怎么会闷闷不乐呢?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我能帮你吗?”

她说:“赵老师,你一会儿有空吗?我有事找你。”我把她带到了教师阅览室。

她从衣袋里拿出一封信说:“赵老师,这是我爸爸妈妈让我交给你的信--------”我接过信,说:“我现在看行吗?”她点点头,同意了。

信是他爸爸前天深夜亲手写的。“赵老师,方芳又说谎了。上周六,她居然瞒着父母,没去参加英语班的学习,和她的朋友到公园里玩了一个下午-------人的品质是最重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再次说谎,我们很担心。为了给她留下深刻的教训,我们要求取消她评三好学生的资格。”

我说:“你父母这样做,是在给你机会,让你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用行动改正,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知道你把这交给我,需要很大的勇气,可你还是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所以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别怕,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这个缺点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方芳不禁流泪了。

晚上,我们全家来到了方芳家,对方芳的父母说:“我今天不是来家访的。今天在学校看到方芳爸爸给我写的信,我为你们对孩子成长的高度负责所深深打动。我今晚带着爱人和孩子,是来向你们夫妇俩学习的。”

方芳的满怀歉意地说:“赵老师,一年前,你曾经为了方芳说谎的事来过我们家访问,我们也一起努力帮助她改正缺点,没想到她现在居然又--------哎。

我说:“她现在还在说谎,我也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让方芳改正缺点。取消她的三好学生,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如果我们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这件事,或许对她会有更大的触动。

“谢谢你为孩子的成长考虑得那么周到------”方芳的妈妈说。

在一旁默默流泪的方芳再也忍不住了,她坚定地说:“请你们相信我,这一次我一定会彻底改正,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我高兴的对她说:“相信这张奖状已远远超出了它原有的意义。好好珍惜,为它争光吧!”

智慧教育7

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吕爸爸就是作者吕红兵,是怎样的一位优秀的爸爸呢?既然是以爸爸的身份写的书,那么,一定要了解一下这位爸爸。

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吕爸爸不简单呢,头衔还真不少,他一位心灵导师,“爱自然生命力”体系亲子导师,青少年潜能激励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杰出校长。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吕爸爸培养孩子们的家教智慧吧!

培养孩子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灵,因为培养孩子,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既要身心健康。而心灵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责任心。“四心”的培养,是精神人伟大、卓越、幸福最核心的四方面,这四方面贯穿一生,和学习、做事、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吕爸爸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培养四心,以及在家庭中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对四心培养的影响。

懂得孩子的心理营养需求,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一样,孩子们的心理,也是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在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营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但同时,如果孩子缺失了心理营养,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难养”状况。我也上过心理营养的课程,对这个内容特别的认可!特别是孩子到了上小学和青春期的时候,如果心理营养不足,孩子会呈现出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比如,拖拉,撒谎,胆小,叛逆等等。

传递孩子成功七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孩子充满信心,良好的心态,也能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对孩子而言,拥有这七个好心态,就会处于一个有安全感,内心充满力量,自信,阳光,有价值的状态。这样,做事也会很轻松,其实,大人也一样。

掌握父母九大基本功,做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职业薪酬不高,返利不确定,风险又大,不可预测性太多!如果掌握这九大基本功的话,或许在父母的从业过程中会少很多坎。这些基本功虽说基本,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中,才能让自己更为坚强,坚定的成为孩子的后盾。

智慧教育8

这本书细看了一遍,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像前言说得一样,的确不断地给我带来触动和启发,为我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这本书汇集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通过记录、对话、文选这几个环节全面、深入地为我们展示了优秀老师、校长的成长历程。有大家熟悉的李镇西等名师、有令人敬佩的康岫岩等著名校长、有耳熟能详的魏书生等著名改革家、有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的张思明等中青年教师。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经验,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示出来,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如此丰富……

我们可以通过一本书初识16位教育家,继而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找到感兴趣的教育家,追他的著作,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从中获得启发,思考,继而更好更快得寻找自我、做出自我、展示自我。

(一)爱心:真心的爱每一位学生

魏书生:“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张思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李吉林说:“我爱儿童,一辈子爱。”

李烈:“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

全国劳模林崇德教授:“疼爱自己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李镇西的爱与教育更是阐明了这一点……

爱心是每个优秀老师都必须具备的,仅仅具备好的业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自内心的爱心。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心交换心,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原动力,并转化成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而体验到周围的人间真情和社会责任。当然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特别是初职老师将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统一起来!

(二)恒心: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魏书生一直坚持两种日记,一种是工作日记,一种是记叙、议论、抒情、抄写、说明相结合的日记。11年多来一天不缺,至今已经写完了26本170多万字的日记。

李镇西每天坚持完成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于漪老师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坚持三年,成为了上海市名师……这些无不体现了大师们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实看了那么多优秀老师的自述,我们都不难发现:不断地写作好像是老师成长的快速途径。因为只有不断的写,才能促使你要不断的去想,不断的去思考。想我最近尝试着写东西才知道不易。你脑子里想的是一回事,但要把这些想法全部写下来又是一回事。常常是词不达意,或者是欲辨已忘言。而持之以恒又是一大挑战!我们都发现,给了你成功的途径了,那为什么优秀老师还是少数呢?我想优秀还是属于少数人的。如果所有的人都优秀了,也无所谓优秀了!优秀、成功的人往往是孤独的,他们需要忍受大部分人不能忍受的艰辛和一开始的.异声。

(三)包容心: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李镇西:“宁可暂时被学生欺骗,也不冤枉学生。”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杨瑞清的“赏识教育”

你面对的是世界上最纯粹的、最真实的、最可爱的群体,一个优秀的老师时刻不能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学会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用一个欣赏的眼光看孩子,那每一位就是天使,你也就天天生活在天堂。

(四)上进心:积极上进,努力拼搏

魏书生:“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坚持写日记。三、坚持写文章”。魏书生有个很经典的比喻,我十分喜欢:他说教师学理论有点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

李镇西:“反思自己,读书写作,老师才能成长。教书、读书、写书、思考,这是老师每天都应该做的。”

张思明:“人是有惰性的,第一个打倒自己的,常常就是你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克服,形成惯性,你就能取得意想中的成绩。”

教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我更同意张思明老师说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要开凿一眼泉,这样才能胜任今天和明天的教学。只有老师不断跟上时代的进步,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作为学生的欣赏者,以身作则,不令而行!

读《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有感

刘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概括起来其实也就两个: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又包含了为什么教;怎么教又包含了这样教好不好。看似老生常谈,细读之后才发现大有文章,不信请看:

一、教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思考一对概念:文章与课文。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教课文,就是教文章。事实上这二者有很大区别。任何一篇文章,都具有无限的可解读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这篇文章的赏析重心。所以教一篇文章时,不同的教师,完全可以从不相同的角度来组织学习内容。但教课文就不行了,因为课文是教材的有机组成,承担着既定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大体是固定的,是受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制约的。也就是说,教一篇课文,往往不能,也不允许面面俱到。通常情况下,就要紧扣目标,突破两三个重点难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怎么教

先说说备课。备课其实重点不在于备知识,而是应该备问题。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由一个又一个问题串联而成。这些问题,由浅到深展开,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广阔空间中。至于知识,应该装在大脑中的。当然,备问题,要注重学情,更要注重目标。现在的三维目标,其实很科学。可惜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落实。一节课要有三个在场:知识在场,技能在场,生命在场。

接着是导入,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分散听课的注意力。直奔主题,不是坏的手段。上课要从学生的已知开始引入,然后走向未知,也就是说,是从思维开始入手。

其次是解读文本,包括初读、细读和研读。解读文本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弄明白到底是谁在解读。很多时候总是用教师的解读,取代学生的解读,文本解读便难免艰深。教师很投入,挖掘得很深入,学生却云里雾里的,根本不知所云,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解读和学生解读的关系。

然后是总结。作为教学环节的收官之作,课堂总结活动依旧必须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而展开。刘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几种课堂总结的常见技法,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课堂总结为课堂留一丝悠长的余韵。

最后是写作。刘老师认为,作文的好坏,首先体现为作者的心是否受到了真正的触动。在养成一定写作兴趣的前提之下,写作思维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他强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需要借助教师的培养而形成并发展。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思想过多干预学生的思想,而是要接纳并包容学生作文中体现出的各种奇异观念,并依照其特性,予以适当的疏导。

读完这本书,深深赞同刘老师的观点:语文老师应竭尽所能地修炼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人类崇高精神的栖居地!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中有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给我流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有书才可读,环境可育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在班上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

(一)在班级建图书角。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有了这个图书角,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二)挤时间博览群书。

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其次是按排读书时间,午饭后的30分钟设定为读课外书时间。另外,我们还把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继续读;也可以到学校网络教室,去畅游学校网上“书库”。至于阅读方式,不做特别要求,他们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读,也可以几个人一块读;可以边读边议,也可以边读边记。

(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的。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学校在每个教室里贴几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引发的是学生的理性思考;通过班级环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对同学们而言,潜移默化中使之产生“我要读书”的内在驱动力。

二、课外阅读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指导。

针对有些同学读书时走马观花,读多少、忘多少、丢多少,就像竹篮打水,结果一场空,不得长进。有些同学虽然读书很认真,当时凭脑子也记得一些东西,要用时,则什么都捕捉不到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呢?我采取了以下几步措施。

1、学习老前辈的阅读方法

①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法

②王梓坤的抄读法

③苏步青的多读、精读法。

2、指导几种课外阅读的方法。

1.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4)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分别用各种符号做下标注。

(5)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6)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读后感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光看名字就很有吸引,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认真阅读。这是一本好书。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哪几件事?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知道的事情。

1、永葆激情

这是一种生活姿态,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转换、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最终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

2、张扬个性

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不谈。创意教学,形成风格。

3、业精于勤

每一种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成长需要机遇,但机遇绝不能依靠等待。于无声处,与不为人知处,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机会总会对你倾心眷顾。

4、读书养气

不仅静默涵咏、静思体悟、更要高声吟颂、激情喷涌。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5、合作共进

沟通心灵、理解他人;倾听意见,分享经验;心有多宽,路有多远。

6、内省致远

以澄澈之心求洒脱之态,与繁琐事外求自由宁静。

7、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

8、公共情怀

拒绝坐井观天、目光窄仄,关注时事,放眼世界,紧跟时代文明的脚步。

9、笔耕不辍

这既是积累经验的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10、关注细节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

11、善待教材

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怎样使用它。

12、尊重写字

字,人的第二容颜。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学好汉语,当从写好第一个汉字开始。

13、黄金分割

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考虑怎样实现“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

14、理性视点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收获,而非评委们的打分牌。风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本人特别同意这一观点)风起云涌之时,要用理性的视点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己

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智慧教育9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基本上就是两种方法“讲道理和恐吓”,什么是讲道理?就是父母给孩子看很多关于安全的书,讲很多关于安全的故事,背很多关于安全的儿歌,告诉孩子哪些事是安全的,那些事是不安全的。这样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是不免有些“纸上谈兵”。什么是恐吓?告诉孩子很多不安全的事情,例如有坏人会抢小孩啊,有孩子玩火把家里烧了啊,拿着刀子跑步扎到眼睛里啊,看今日说法告诉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啊,这样的安全教育其实没有必要的,这样负面的信息只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怕”,让孩子越来越担心,越来越不敢面对真实的生活,所谓“怕什么来什么”,这样可能让孩子离危险更近。

那我们来看看究竟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加安全,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呢?首先,孩子需要很多方方面面的安全基本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这样的图书和音视频资料特别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观看,用正确的安全知识武装孩子就可以了,这一点需要做到,也必须做到,做到这一点也相对比较容易,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或者只做这一点就认为做好了安全教育,那真的是纸上谈兵,真正打起仗了,很快会败下阵来。

其次,安全教育的核心是孩子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不慌张,能够把学到的安全知识应用到事件当中,大家想一想,孩子有安全知识,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着急,慌张,害怕,恐惧,甚至情绪波动很大,您觉得安全知识有什么用吗?所以安全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态,有敢于面对的能力和遇事不慌张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点,我相信不仅仅是安全问题,你的.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可能没有面对和解决的能力。我女儿参加夏令营和我说,“爸爸我害怕虫子,看到它们我就害怕,有些虫子可能还是有毒的,我怎么办啊?”我告诉女儿说:“爸爸有办法让你不害怕虫子,那就是和虫子交朋友,把自己当成一个虫子专家,我们在网上搜集虫子的资料,了解虫子的习性,知道它们的名字,在现场你看到的虫子把他记下来,要么问老师,要么回来我们查资料讨论,当我们了解虫子的时候,我们就不怕虫子了,你说呢?”,我的女儿很快就不怕虫子了。我和孩子交流的过程是解决孩子“怕”的问题,引导孩子只有了解就不害怕的道理。让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态,有面对的能力,这是安全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第三,安全教育的基础是”经验“,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有经验就会有智慧,带着孩子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比如,你和孩子说山林里有蛇,孩子脑子里知道了,其实问题就来了,第一,孩子没有见过蛇,真有一天见到蛇的时候,说不定吓都吓死了,第二,孩子因为错误的教育从此害怕蛇,更加不敢面对蛇,真的面对蛇的时候更加害怕。在我们的夏令营里,会给孩子抓来蛇,用透明胶带把蛇的嘴都粘住,让孩子们去接触蛇,去了解蛇,去和蛇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克服了内心对蛇的恐惧,有了这样的经验,再讲关于防蛇的知识,孩子们不仅不怕蛇又在真实体验的环境中学到了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就深入心里了。我和家长们说,我们的夏令营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前说好道理,然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体验后让孩子总结经验,慢慢的孩子有了经验就能面对此类的安全问题了。

请父母记住,最好的安全教育有三个步骤,安全知识要记牢(基础),敢于面对是核心(自信),拥有经验是保障(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有经验才会有智慧)。很多父母只关心第一步,后面两步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

其实,把孩子置于不安全甚至危险境地的可能是父母,第一,不重视孩子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不负责),第二,总是担心孩子,凡事都往坏处想,总是用负面信息教育孩子,让孩子缺少自信和积极面对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遇到问题和危险的时候无法面对。(总担心),第三,过度包办孩子,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的机会,没有经验和知识去面对问题和人生。(总包办)。

说实话,孩子最大的安全问题是父母的”包办“,我们接触了这么多孩子,我们看到被父母包办,被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面对问题的能力,那他们更没有面对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最最危险的,很多孩子遇到事情”我不会,我害怕,我不行“,再多的安全教育对这些孩子都是没有用的。

智慧教育10

摘要:当前,英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进入了迷惘期。文章分析了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产生智慧,对英语教育中的引导智慧生成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探究,总结出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育;智慧教育;引导智慧;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出来,而作为培养英语人才的英语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效果却事倍功半。英语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迷惘期,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英语教育应该转向专门用途的方向发展,取消或减少英语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使英语成为工具性课程。然而,社会所大量需求的是掌握英语语言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把英语作为工具的其他专业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育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树立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理念。

1.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英语教育中仍以考试为主导,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低效。学术界内各种观点不一,致使教育理念模糊不清,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固化,目标不明晰。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模糊。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稳定发展和改革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改变。根据变化,我国重新编订了各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重新定义了各阶段英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但在教学要求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教师却对要求理解不到位,再加上要求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尚不完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虽然要求中对英语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观念的固化和目标的不明晰,改变的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其实质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然而十几二十年的社会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当前英语的教育环境。在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观念的固化阻滞了英语的教育发展进程。(2)英语教育的主导文化———应试。当前,提到英语教育很难与考试脱离关系。在实行英语考试初期普遍受到重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实施以来的几次考试改革中,改革的只是考试结果的形式和试题结构,而对形成考服务于教、教服务于学却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教师仍处于热衷辅导应试技巧的提高,而忽视了对考试内容的理解和英语表达的加强。(3)兴趣的缺失。由于英语教育以应试为主导,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单一性。在教学形式上仍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教学内容上与之前学过的英语语法重复率较高,除了词汇量有所增加,并无实质性变化。这种被动性和单一性的学习,无法在基础上对主动学习和个人知识生成及其他方面进行引导。形式和内容上无实质性改变的英语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单纯地停留在对英语的过关考试目标上,无法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英语教育中的'引导智慧生成

2.1智慧教育

要实现英语教育的要求,切实达到英语教育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入智慧教育。在学校范围内,教学与教育在我们理解的教学条件下其含义并无区别。通常所说的教学是指书本知识的讲授,内容上往往选择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基于上述对教学的理解,那么教学与教育则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非认知心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那么教学就接近于智慧教育了。智慧教育才是英语教育的根本方式和根本途径。知识是智慧的载体,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途径,发展智慧教育需要以教学的形式开展,传统的知识教学中通过考试来判定学生。只有把知识教学转化为智慧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对智慧和数据、智慧和信息、智慧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归类总结出智慧具有的三要素:知识、思维和人格。该关系显示出资料、信息、知识、智力和智慧五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从资料到智慧的路径和条件。这五元素之间资料是原始组成,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信息,信息被内化后成为知识,知识重组个人心理过程,使个人智力得到提升。运用智慧教育的理念来引导学生智慧的生成。在智慧教育中,一般将引导学生智慧分为四个阶段:(1)对资料的加工和处理;(2)对信息内化后产生知识;(3)重构学生心理从而使学生智力提升;(4)引导学生生成智慧。分成四个阶段可以明晰智慧教育必须包含的基本阶段和要素,而我国当前的英语教育处于仅仅是教授学生对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第一阶段。由引导智慧的四个阶段和智慧的三要素可知智慧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加工处理资料的基础上,使用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知识重构自身心理,从而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

2.2人文教育在引导智慧中的作用

当前普遍认为狭义上的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这种狭义上的观点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特点,即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学生在通过言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引向智慧,而不是单纯地教授给学生一门技能。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是组成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引导智慧中引入人文教育,就是要在英语教育中以人为导向,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学习过程,实现人的发展,是在内涵上向学生提供人生的启示。这启示中包含了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同时也包含了对语言学习的精神、毅力、思维和策略。

2.3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途径

针对现在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指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目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弱化其工具导向的单一性,发挥其语言教育的功能。当前英语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其教育目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正因如此,英语教育陷入了迷惘期。面对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在提出转向的同时,也要谨慎思考。当前提出转向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增强国际竞争力;(2)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3)国外英语教学就是学习专门用途的英语。根据这三点可以看出其转向的根本原因就是工具导向,即将英语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工具,让学生快速掌握该工具。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语言教学,即普通英语教学,而非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只有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育,使学生掌握好普通英语之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专门用途英语。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专业术语和行文风格。专门用途英语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再开始学习的,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英语教育不适合直接转向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智慧引导生成才是英语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若要改变英语教育现状,则应将智慧生成设定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引导学生智慧生成可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培养。其中知识习得是基础,思维训练是关键,人格培养是根本。根据智慧教育和语言学习的理论、语言和思维、文化的关系,在英语教育中要达到教育内容的和谐,就必须使知识习得在内容上要求语言和文化并重。在知识习得的引导过程中强调观念意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筑认知、建构和探索的过程,在该环节使学生生成个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向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实现智慧的发展。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不能忽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智慧的本身不是兴趣和质疑,但它们却是导向智慧的重要元素。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直觉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智慧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智慧生成的关键所在。在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上主要有激发兴趣、鼓励质疑、提升直觉和发展隐喻。隐喻是思维和认知方式,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指向了智慧的生成。学生语言学习思维的发展需要兴趣、质疑、直觉和隐喻的综合发展和共同作用。好的语言学习思维发展能够激发学生乐学善思,使学生向智慧型的学习目标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同时,作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师智慧是学生智慧发展的原动力,在培养学生智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人格的养成。它在引导学生知识习得和思维训练等方面同样重要,因为人格养成是学生智慧生成的灵魂。事倍功半的英语教育发展进入了迷惘期,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社会所需的英语专业人才又需要英语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许多学者将这个矛盾指向英语教育的转向,并将英语教育目标重新定位,甚至提出英语课程的存在是否合理。这些言论的提出恰恰说明了英语教育的目标不明晰,教学质量不高,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育的改革不是转向,而是如何进行科学定位和高效学习。智慧教育是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智慧生成,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宝红,金志茹,徐媛媛.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xx(6).

[2]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xx(10):48-54.

[3]王寅,李宏.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xx(6):140-143.

[4]陈国华.重新认识英语和英语的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4).

[5]程晓堂,岳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中国外语,20xx(1):51-57.

[6]何晓斓.从知识教学到智慧教育———“五I”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及其实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xx(3).

智慧教育11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智慧教育12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习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智慧教育13

教育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的教育教学观,现代教育教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所以说我们如何改变教育教学观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智慧的教育呢?

一、智慧的教育要善于理解和评价学生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需要,教育才有针对性。不了解、不理解学生有时就容易出现“冤假错案”。如:“遇到过个别学生不听课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其实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自己已经懂了,就没有必要听了,所以自己去主动探求别的知识。这类学生其实是很优秀的,我们没有必要批评他。也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听不懂教师的课,干脆不听的,所以我们在课后应该及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二、智慧的教育要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充满着变化和问题。有位教育工作者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应当像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静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波澜。

是的,大海是富于变化的。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

就像我们班里的孩子一样,参差不齐什么样子的都有,在我的'课堂中就有一名学生很与众不同:他上课时经常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对他真是想尽一切办法,他经常不带学具,我就耐心的下课后多次提醒嘱咐他,为了他能在课堂中动一动,我总是偷偷的帮他带一套学具备用,上课时他要是没带我就拿出来让他用,他的作品刚刚看出点眉目,我就及时表扬,起初效果不错,他真开始动手了,好景不长,这招没用了,他又开始了静坐,当我问他的时候,他说我累着呢,或者说我不会,我想这孩子真不省心,怎么办?没办法我就手把手的教,他看到我这样,很无奈的自己开始动手了,呵呵,我成功了。显然我为他付出的比别的孩子多!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智慧的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结果。有些原本有兴趣学习的学生,变得没有兴趣了!这跟老师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如:“我们班里有个孩子,上课纪律很差,不光自己经常不完成作业,还在别人完成作业时给人家捣乱,可是说是个让人很头疼的孩子,但一个小发现,让我觉得他在手工制作上是很有能力的,这个孩子很喜欢在课下,自己折点儿什么、粘点儿什么,效果还不错,很多孩子愿意围着看和他一起玩。上课时,我就发挥他特长,把他叫到实投下为学生演示纸造型的制作步骤,作品刚一成型,我就带领学生们及时给予鼓励的掌声,他可高兴了,还说以后的演示都由他来做,而且以后他的课堂纪律好像也好多了。”这就是我们把学生的兴趣用智慧的教育方法展现了出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所以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就要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智慧教育14

为加强“智慧教育”建设,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就推进以“精准作业”为突破口开展课堂精准教学。

一、课前慎思

在准备《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时,我碰到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教材内容呈现的是三个板块:①描边线;②认识周长;③数周长,了解周长是有长有短的。但三年级部分学生对周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我思考教什么。

教周长的定义?教周长的测量?教周长的大小比较?那能撬动孩子主动学习的支点在哪里?这节课能否让学生感受周长?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图形,是否能“转变”而巧求它们的周长呢?我想试一下。

第二,我思考怎么教。

本节课周长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六年级算跑到的周长。如果从三年级开始就惧怕周长的知识点,六年级的内容将更加排斥。我更希望学生能把数学看作玩具,玩数学。

省教研员斯苗儿在讲座中讲到,课堂的三个环节是:①你说说,我说说,大家都来说一说;②你问问,我问问,大家都来问一问;③老师出一些好的题目诊断。所以这节课我要营造温暖、开放的学习环境,在玩中,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周长。因此,“周长”这节课就基本成型了。

二、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用尺测法、绳测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上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你是怎样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部分同学对周长有些了解,还有部分同学不是很了解。接下去,同学们翻开书本第45页,找找看什么是周长,并和你的同桌说说。

[环节说明]利用你?f说,我说说,大家都来说一说;你问问,我问问,大家都来问一问,初步感知“周长”

(二)形成感知

师:谁来说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怎样才算一周?这样算吗?这样呢?这样呢?(师拿数学书演示)哪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一周?谁看清楚了,谁还想上来演示?

[问题步步深入,了解什么是一周。]

师:刚才我们找的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们也能从自己身边选一个物体,找找他的一周吗?找到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

师:现在老师要把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搬到黑板上,仔细观察,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是(长方形)。

师:长方形是由什么组成的?(4条边)也就是说,数学书封面一周其实就是数学书封面的4条边线。

师:你能找找你刚才从身边选的物体的边线吗?谁来说说?

师:我们刚才找的物体一个面的一周,其实就是它的边线。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它是4条边线组成。边线是有长度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是指(图形边线的长度。)那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要测量几条边?一定要4条边吗?

四、再次操作,加深感知

师: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小组汇报)

师:你表述的真清楚。而且学以致用,没有测所有的边,相同的边只测一次。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师:它的'周长又该怎么测量呢?

课件出示:

师: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听清楚要求:

课件出示:

①可能有哪些测量方法?你们准备用哪种?

②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③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

(1)规则的→尺测法。

(2)不规则的→绳测法(化曲为直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师:那你能用刚才这些方法测量出你刚才找的物体的周长吗?把你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环节说明]通过对这节课的回顾,让学生在总结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本质,培养数学理性精神。

课后反思:“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使其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先了解学生对周长有多少了解,做到精准教学。

4、作业的设计,层层递进。精准评估学生学习结果;精准运用学生的评估结果。

郑毓信教授提出,数学课中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养成一种新的精神,通过实施精准教学,及时诊断和反馈教学质量状况,为教与学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不正是朝这个方向前进吗?

智慧教育15

通过学习徐校长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对书中很多例子、想法都深有感触,我觉得对于显得枯燥的日复一日的教学教育工作,免除或减少职业倦怠感,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鼓励冒尖与容忍落后”,“教育需要智慧”,“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师而有德皆富人”,“上课绝不是简单地把备好的课讲给学生听”,“如果我们养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每天就会自觉写一点教学随笔”,“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思维品质,影响你一生的幸福”,“感受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用平常心看学生的正常错”,“把家长会开成表彰会”,“原谅比指责更有杀伤力”……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有:

一、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这是徐校长在一次吃饭中对“碗”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徐校长说:“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不管课程怎么改革,学校大部分工作还是常规工作,怎样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才是关键。”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乐趣与无奈兼有,让老师的工作充满了活力。但更多的是每天重复着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与教育工作:在教学上,书本上的知识不变,即使进行教材的改版,也是“换汤不换药”,教师的上课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怎么改变的,每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被戏称为年年“炒冷饭”。在教育上,学生正常的犯错,不外乎就是不交作业或未完成作业,上课开小差或捣乱,下课追逐打闹,未能完成卫生清洁工作,乱丢垃圾,欺负同学或吵嘴打架,顶撞老师等,所以老师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既然我们总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无法改变,我们倒不如像徐校长说的“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多点读书,多点钻研教学教育思想与方法,研究优秀老师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而寻求教育智慧,改变自己的工作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创意,就如徐校长所举的例子——把家长会开成表彰家长会,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每学年举行1——2次,是常规工作,如果作为班主任,平时就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挖掘、积累素材,收集每个学生的优点,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肆表扬学生,从而使枯燥的家长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新意,有创意,从而将教师的'教育效果做足做大,这样还能提升班主任的影响力。

二、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每天就会自觉地写一点教学随笔。

徐校长认为,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将平时的灵感不断积淀、不断提升、不断迁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我发现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是经常有“灵光一闪”的,但却很少有人会拿笔记下来,我们总是找借口“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写不出来的”,“我的笔钝了,不会写了”,“没什么好写的”等等。徐校长却认为“君子出书,十年不晚”,“如果我们能坚持一天、一天地记载,一次、一次地修改,一年、一年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腾一点时间整理、修改,就可以出一本书。”徐校长举的例子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很平凡的小学语文老师徐良英,把她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所感悟出来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讲出来,一点、一点地写下来,一年、一年地坚持积累,终于写出了一本书《享受语文之美》。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做法很触动人心,我们不一定要出一本书,但最重要的是把“灵光一闪”的感悟写下来,逐渐积累一笔属于自己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思考,我们会获得很多的感悟,因此我们会拥有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我们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素养,我们就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会增色不少的。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学生的知识和见识也越来越丰富,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超越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释放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教育工作者。

标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