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教育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教育2.13W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1

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著述《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所表达的洞见,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教育者是很有价值的,在这本书里,他告诉我们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还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教师自然地绽放。

请注意,学校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是学校的目标之一,毫无疑问,这是古今中外各大学校都要牢记的使命,是不能改变的“根”;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也是目标之一,有些教育管理者总是把帮助学生当成唯一追求目标,面对教师的时候只剩权威和自己过去的经验——毫无疑问,这是教育领域里的“薄情”事件,纵使教师忙忙碌碌,却没有了教师热气腾腾的心灵世界的欢声笑语。

克里希那穆提用简单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常常是深刻而微妙的,你必须要以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只蚂蚁,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触角、它的腿、它的躯干、它的颜色、它的体态和它的活动。他说教师有两件事情:使学生从过去的伤害中解脱,和防止将来的伤害。对于“学生受伤了,而教师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进一步的伤害”这一事实,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指向教师内心,同时他表明:它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样牵涉其中,这个牵涉是教师需要面对和观察的核心点。这个真相需要教师用全部的内心和生命去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什么状态?当下,教师工作异常繁忙,教师有没有时间和心情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的脑子里面被塞满了大量的信息,我们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太过聪明了,以至于我们时常被囚禁在自己的自负和傲慢里面了。《道德经》 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的智慧,并不一定就是知识,智慧是一种懂得,是一种对人性的了解与担待。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教师更要紧的是观察自己,而且不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去观察自己,也不是出自信念、成见或结论观察自己,这种观察有点类似于无所事事地闲逛于街头,它是 不可测量的,甚至不需要理解的,同时也是拒绝经验的。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有经验的人是一个危险的人,因为他被困在自己知识的监狱里了。

观察自己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要我们在观察,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观察鸟,观察树,观察天空,夜空的星,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观察自己为什么思考这个或者那个,观察自己的日常行为,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烦恼……只要你在观察,就意味着你在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当我们通过观察自己来学习时,你自己就成了教师和学生,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真正的样子以后,我们的内心会逐渐不再依赖任何人、任何书和任何专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观察自己的学习就像火焰一样将愚蠢和幻想燃烧殆尽。当然,前提是我们不带任何形式抵抗和反应地观察自己。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育者,而不是相反。理解这点,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这种智慧又来自敏感的观察。观察,不同于随意地看并迅速略过,以至于从来不知道身边一片叶子的细节,这种观察是将自己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去看待,没有否定的阴影或随便的认同。这种观察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不被固定在任何一点。这样的观察中没有重复的活动,只要我们柔和地持续地深入地研究它,我们的内心会渐渐收获安全感。只有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被观察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没有冲突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种观察是深刻、清晰而敏锐的感知,除了真实的存在还是真实的存在。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如果能立即看到它是如何开始的,我们就能很快结束它的满腔怒火。

教师对自我的 观察并不局限于学校,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和学生交流知识,我们必须关心品行,关心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关心一种生活方式——善的绽放。我们要和学生交流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人类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可能会永远生活在冲突、悲伤和痛苦中……这种关心,需要教师突破时空的限制去理解观察以及观察这个行为。身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拥有深刻而真切的关怀为目标,我们要努力解除自己头脑里的局限,这种解除不是静止的,也从来都不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帮助学生解除头脑的局限。

教师对自己的观察越深刻就越容易帮助学生从每一种好的或坏的影响中解脱,使他们自己看到什么是正确的行动,而不是被别人告知什么是正确的行动,从而逐渐拥有看清虚假和真实的能力和动力。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智慧,以使他们能够理性地面对生活和它所有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思考能以什么方式带来智慧的品质和能力。来到学校的小学生总是受限的,粗心的,贪玩的,淘气的,偶尔他们会相互欺负,竞争,等等。我们不要把这些问题丢给自己独自解决,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理解,让学生逐渐有独立的能力面对这个世界,研究和学习整个内心世界。

观察自己,使我们不再柔弱。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2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源于克里希那穆提写给学校的信,里面分享了印度作家克里希那穆提对于教育的一些见解,以及引导人们如何认识自我,用自信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唤醒孩子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当理智、情感、身体处于完全的和谐时,心灵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绽放”。如果能够这样,孩子们应该是越学越精神,越学越有创意,越学越会质疑的。联系到我们园目前大力开展的幼儿自主游戏,与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不需要“教”孩子怎么做,而是给他们条件、环境,静待花开。

下面是这本书的一些观点,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自由不意味着做你喜欢的事情,你绝不可能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企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所谓的个性自由,是根据你的愿望来选择行动,这已经给世界造成了社会的和经济的混乱。对这种混乱的回应就是极权主义。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担负着人类未来的幸福。教师的'创造能力就在于非常仔细地去观察自身和学生根深蒂固的制约。这是一个共同的过程,不是你先检查你的制约,然后告诉别人你的发现,而是你们共同去探究和发现事情的真相。这需要一种耐心的品质,不是时间性的耐心,而是一种恒心,和出于完全的责任感的勤勉关怀。

我们生活在伪装的世界里,而它已经变成了现实。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从那个急流中取出一桶水,这点有限的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局限和永远的悲伤。

看完这本书,我想:人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更贵在自我教育;教师在解放学生之前,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固有意识中突围出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都能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啊!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3

寒假中,无意间与微微老师的相见里,“巧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一本书,并幸运地加入到“弘毅读书会”的组织,读书会的半途加入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与书的缘分,更是一次约束与挑战。要了二宝后的生活忙碌到没有自我,就连读书都成了一张奢侈。忙碌的生活好像永无止境,心灵的恐慌却与日俱增,心底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告诉我,读书吧,让读书充实自己荒芜的心灵世界,带着这种约束与读书的渴望,整个寒假里逼迫自己忙里偷闲读一读,哄娃入睡后睡眼朦胧中看一看。说实话,初读时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是晦涩难懂的,浮躁的心情很难沉入其中,我抱着“虐你千百遍”的心态去读:读不懂,就拿出笔圈一圈写一写;读不下去,就倒着读,跳着读;读不明白,就边读边做笔记……

读着读着,似有所浅显的感悟,克里希那穆提的精神智慧不属于印度,更不属于“通神学会”……他提出的见解与心灵的感悟超越了国度,他属于全世界!

编号6“责任”中提到它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家庭,不是为了某种观念或信仰,而是为了整个人类。一个人的文化和他所处的社会会限制了我们的责任;编号8“根本的改变”中说世界各地现有的制度都是腐化、衰败和完全不道德的。编号19“问题”中说我们对整个人类富有责任,作为教育者对整个人类负责就是从自己和学生开始,然后遍及整个地球;编号30“合作”中称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包括组织化的宗教,都在加剧排外和分裂。这种合作的缺乏最终会导致战争和人类的毁灭。只有在危险和灾难当中我们才会聚在一起,而当他们结束的时候,我们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文字中,我了解的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价值定位超越了个人或国家的思考,上升到全球和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

叩卷沉思书名,这本书信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写给学校的,不仅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也是写给家长的,更是解放教师的心灵的。从小,老一辈人就告诉我们“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进学校接受教育,读书好就意味着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寻求一份成功的职业。为了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进行着一项项所谓的“爱”的工作:学校管理者,为了评价学生,创设“七彩少年”争彰活动,每个学期末量化考核,评选一次七彩少年;优秀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班级管理细则,明确加分和减分的每一项,周周公布,月月总结,学期评选文明优秀学生,美曰其名班级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友谊和上进,带来了进步和自信,带来了责任和压力,带来了团结和奋进;学科教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周小测验,一月一月考,每次考试成绩不仅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布,更要发布在班级群里公布成绩,宣布名次……所有的一切,社会响应,家长肯定,教师也被附上认真负责优秀的桂冠,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愧于教育,无愧于社会和家长。

然而书中却告知为整个人类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完全责任感的人,“完全的责任感就是爱”、“爱是对全人类的”、“善是爱的绽放”、“善意味着自由”、“休闲意味着自由”、“学校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善不会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在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时,双方都受到伤害”,“学校毕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地方,而不是受欺负、受考试恐吓,被一套模式、制度强迫着去行动的地方。它是一个传授学习的艺术的地方。如果学生不快乐,他就不能学习这门艺术。”……

对比世界心灵大师提出的爱,我们的方式对吗?我们的爱有分寸吗?我们是在爱,还是在摧残?我们一边高举爱的旗帜,一边大搞特搞学校、班级间各种各类的竞争和评比,在所谓的竞争中孩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竞争中感受到的是恐惧。

回过头看自己,如果你眼睁睁看着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精神恍惚,濒临崩溃的时候,你就知道,成绩!名次!绝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关键的东西!绝不是!我们可以在乎孩子们的成绩!但更要在乎孩子们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一切为了成绩而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理解,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简单粗暴,有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我的学生呢?他每天必须学好每科功课吗?次次考试必须及格吗?否则就是“潜能生”吗?需要每科老师不厌其烦的辅导和教诲吗?人,不是全才,也许从小,他的老师、他的父母,就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儿,他们肯定努力了,但最终放弃了!就无所在意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应当生活得有滋有味!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项,使他们快乐成长!如果你以极强的“责任心”,去关注一个在学习方面有弱点的孩子,整天地对其辅导、教诲,你不烦吗?我认为简直是对人性的摧残!

你是教师吗?你有没有以爱的名义摧残过孩子们呢?你还在以分数的高低去评判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吗?你再回顾一下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所谓没能成才的孩子们,他们在社会上不是一样活得有洋有味吗!你的观念转变了吗?

假期播放火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从小与众不同的她,给妈妈带来的大多是麻烦,上学后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妈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妈妈的突然离世,贾玲内心深处一直想让妈妈脸上有光,是啊,时光的倒流可以让妈妈是厂子里第一个买上电视机的人,可以让妈妈嫁给官二代拥有一个有体面职业的女儿……其实,我们都想多了,妈妈一生所愿,不过是儿女健康快乐,就行了。

是的,教育,我们赋予它的太多,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让孩子拥有友善和爱,在没有恐惧、自由安全、休闲的学校学习,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4

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挺有深意的,此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作者生于印度,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本书收录了作者写于印度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的关于教育的72封信,字里行间表述了导师对于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打开这本书,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我似乎看不大懂他所表达的意义,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但有些词句的含义我还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就对有点感悟的几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这种悠闲看起来有点难懂,但细细评味作者也许就是让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随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它不能被强迫的,而是满足内心世界的需要,所以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其实也强迫不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心态,爱上学习才是真道理。这些理解似乎不是作者真正的表述,但也是我的一点思考吧。

二、知识——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读这篇文章,一开始的一段我颇有感受:“知识不会通向智慧。我们积累了关于很多事情的大量知识,但是要按照学到的知识去明智地行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学院和大学传授有关行为、宇宙、科学和各种技术的知识,但是这些教育中心很少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人。”作者提到的“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就是单纯的知识,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宇宙知识、等等,很多事物的知识;而智慧又需要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像知识只要接受就可以,它就是觉醒,就是思考,也许知识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的,只有会思考,会觉悟的人才是智慧的,才会弃旧迎新,创造新的世界。新世界需要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培养一带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让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知识不能产生智慧,但智慧可以运用知识。

三、教师——教师与人类的绽放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思想里,认为离开学校的时候教育就停止了,不把整个人生当作一个持续的、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来看待。作者面对这些,提出: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做些什么?教师是什么?仅仅传递知识就能成为教师吗?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本想教师不就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于自己的学生,让其也充满知识,从而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经后将碰到的问题。看来这样的思考太狭隘了。把书看下去,想理解作者对于教师的解释,他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尽管最不受尊重的,因为如果教师拥有深刻而真切的关怀,他就是在解除人们头脑的局限——不仅是他自己的头脑,还有学生的头脑。看起来似乎是想教师解放自己以及学生的思想。也许是他所在历史背景下所思考到的教育的意义。而在现在,在中国,我们也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只是传递知识吗?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培养,至少让他们懂得以后要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正面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看这本书,我是真的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也有些许收获,也许我该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教师,会与时俱进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不会更新自己,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叫我老师的孩子们。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5

读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觉得挺有深意的,这本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细细品读文本,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克里希那穆提说:“在学校里我们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人的生活方式。”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提倡:“做人第一,学习第二。”克里希那穆提讲到:“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机械。无论是在科学、哲学、商业方面,还是在我们夺取的其数值上,我们的心都在沿着狭窄的轨道运行。”因此,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我们不但变得机械,而且残暴。完整的教育“善—悠闲—恐惧—知识—责任—学习。”这是我对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初印象。不禁感叹,相见恨晚。现在的我们都试图扭转学生受教育只是为了一份工作的局面。但是我们在唏嘘之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跟着老师走,那也只能变得更为机械、残暴。看看我们的自然,看看我们的家园,正在被我们亲手毁灭。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不能单单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应该在他们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为完整的成长空间。

师生合作发展,构建一个不以老师主观设计而是以大家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发展型”班级。在这个平台上,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有自由。让那份朴素的善在自由中绽放。我们不走老路,只走新路,走自己的路。人本位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倡导的善。他说:“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只能在行动中表达。善没有对立面。只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或者斗争,善就不存在。经过计算的,或有意或无意的都不是善。”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善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宽厚,更是对于生命成长历程的尊重。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我们的教育行为,更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去刻意设计班级或者学生的发展路径。我们要做的是还成长以自由、还成长以晴天。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陪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不认为以一种主观的判断来施爱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因为主观的东西太感性,有些甚至没有依据,但爱是正确的。真正的爱学生,就应该向对待孩子学走路一样。只要孩子没有出现涉及安全的事情出现,就让他去跌倒。这是自然赋予孩子的特权,自己跌倒,自己快乐地站立,他们享受这个过程。但在教育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以爱为名去扶持。这样孩子虽然没有感觉任何的不快,但是他们却失去了贴近自然的机会。连最基本的走路都会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更是如此。我们陪伴着他们,但我们又不能碍着他们。我觉得以一个合伙人的身份出现比较合适。我们是一伙的,你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们是一路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在进步,我也在进步。我做的比你好,你明里暗里地向我学习,你做的比我好,我低头向你学习。

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也许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优越感,老师和学生都在学习。我们的内心没有功利化指标化的纷扰,一个没有分数概念的班级,一个没有恐惧的班级,一个和谐并快速发展的`班级。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心中的恐惧。而这个工作不是班主任自己能做的。他需要让放手,让学生在这个平地上实践,再跌倒中自然地去体会。只有自己真正体验过自己曾将惧怕过的东西并最终走出来,人才没有恐惧。当一个人能谈面对恐惧的时候,它已经被放下了。渐渐地孩子们会认识到,人生在于分享,分享的越多,自己收获的也就越多。而学习也一样,你成就了一个天才,同时也就成就了你自己。学习为人,不为己。这就是责任。带着责任去生活,去感悟。无论做什么都是高效的。因为你快乐,快乐是搞笑的前提。一个人,为了一群人;而一群人也会为了一个人。这些都是知识之外的收获。

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向自己坦诚,认清自己内心的恐惧,我们不是圣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恐惧。怕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等等。正视它,放下它。向自己内心坦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老师。明确自己的本位,我们与学生之间没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必然关系,虽然我们的工作赋予了我们这个职责。但我们必须放下它,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