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历史

历史的典故(通用12篇)

历史7.23K

历史的典故 篇1

华清宫内集中着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等五大文化区和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骊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谏亭、石瓮寺、遇仙桥等景点星罗棋布,“骊山晚照”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历史的典故(通用12篇)

中国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华清宫精彩上演。华清御汤酒店坐落在华清宫景区九龙湖南侧,是国际精品温泉酒店体验目的地。

所以,到陕西西安旅游,有“六看”,即兵马俑、华清宫、钟楼、城墙、大雁塔、舞剧《长恨歌》。

华清池的历史典故

地方志记述

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时的温泉名“星辰汤”。《三秦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规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汤。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温泉宫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诏琯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览”(《唐书·房琯传》)。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白居易《骊宫高》诗:“骊宫高兮入云”。骊山似锦若绣,一名绣岭,宫因山名,亦名绣岭宫。唐代诗人崔涂、李商隐、崔道融咏华清宫,皆以“绣岭宫”为诗名。从文献记载和野外的实际考察中,大抵可知华清宫的范围是:南至骊山西绣岭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县城北什字。东至石瓮谷(寺沟)。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宫城(即罗城),南至山根,北到今县城南什字,东至东窑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华书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营业楼,发现了用青石砌成的宫城北墙的墙基。1981年春,城建单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发现了同样的北墙基。1982年冬于寺沟村南的山坡上探出东缭墙两段。从调查和发掘所见遗迹及文献资料所记,华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曲折萦回,规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华宫苑,供一己之欢娱,然曾几何时,“渔阳鼙鼓”惊破了他的美梦。华清宫楼殿汤池,遂渐次破坏,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

今日记其遗迹,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并以此为借鉴,建立一个新时代的风景旅游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唐代华清宫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为一座结构严谨、富丽堂皇的庞大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开,利用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同时还有青松翠柏、荔枝园、芙蓉园、梨园、椒园、东花园等分布其间,把整个华清宫妆扮得格外妖娆。华清宫的建筑依山面水,鳞次栉比,除宫城(罗城)外,还有缭墙环绕。缭墙之外,又罗列不少建筑,清乾隆《临潼县志》称:“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人文历史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寝殿。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华清宫”。“华清池”由此得名。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今天的华清池,名山胜水更显奇葩,自然景区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园林南部为文物保护区,千古流芳的骊山温泉就在于此。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 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 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贵妃池”建筑群。

“莲花汤”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占地400㎡,是一个可浴可泳的两用汤池,充分显示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威严。池底一对约30cm的进水口曾装有双莲花喷头同时向外喷水,并蒂石莲花象征着玄宗、贵妃的爱情。

“海棠汤”,俗称“贵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汤池的平面造型颇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专供贵妃沐浴。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杨贵妃在这花朵一样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个春秋。“星辰汤”修建于公元644年,是专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汤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测是工匠模拟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可见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汤后面还有温泉古源。

“太子汤”是专供太子沐浴的汤池。“尚食汤”是专供尚食局官员沐浴的汤池。

出了贵妃池向前行便进望湖楼,先见荷花池然后经飞霞阁,传说此阁是贵妃浴后观景及晾发之处。九龙汤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贵妃池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

为了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华清池内又新添了中外书法碑林、梨园及其它艺术展馆。构成了集旅游、文物、园林、沐浴、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游览场所。堪称北方皇家园林之典范。

随着考古发掘,在唐华清宫保护范围内发现了唐梨园遗址,清理出“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贵妃池)等五处皇家汤池遗址及大量建筑材料。同时在唐、汉文化层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泥质陶片,为研究华清池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历史的典故 篇2

说的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那年间,咱们中华大院里头很不消停,虽说尚有个透风漏雨的花架子一样的周王朝,可是天子家不争气,产的龙子龙孙成器的少,玩儿闹多,结果是黄鼠狼下豆杵子——一窝不如一窝,传不过三五代,国运江河日下,有点儿本事的主儿,拉帮人就敢抢地盘、圈地界,占块地儿就敢称国,什么侯国、公国、王国等等,顶得好端端一个炎宗黄祖开创的浩荡神州是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直闹得春秋无序,战国烟浓,民不聊生。能耐大的、成气候的,自然要扩大疆域,吃掉小的、弱的,就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渍泥一样,搅了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就在这大小林立的众多国家中,有一个叫卫的小国。别瞧这卫国国小,故事倒蛮多。卫国最初的君主是和周武王姬发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亲兄弟康叔。老姬家人可不含糊,早几辈子就瞅准殷商的蔓蔓儿快拉秧了,趁势忙不迭占住渭水北边的岐山,揭竿竖旗,招揽天下,到武王姬发时一举灭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封爵分地时,康叔因与王室有着极亲的血缘关系,得到了商纣都域朝歌及其四围的大片沃野,并赐国号卫,被立为卫君,同时还兼着周朝司寇之职,参与王事并严治亡商遗民。毋庸讳言,人寿是有限的,卫国祖爷康叔再能划拉,再能撑持,终归是难免一死。他死,儿子继;儿子死,孙子继……家天下么!所以,只要是这个窝里蹦出来的崽,即便是呆傻痴苶,哪怕是个怪胎,也是有资格坐上君位。就这么着,卫国一代代地弄出来不少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大都不怎么美好,多系家丑之类,什么宫闱丑闻,君位之争,父子、兄弟相残……总之是磕磕绊绊地传了十来代,就传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起来了。这个“蚂蚱”名叫姬赤,古籍上还真有他这么一号,史称卫懿公,也就是咱这篇故事的A号人物。

要我说卫懿公这主,虽说是个亡国之君,可盖棺论定,卫国人却给了他一个很不错的谥号——懿。不信,您就翻翻《史记·史记正义·谥法解》一段,那上面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温柔贤善曰懿。”句下又有仨小字标示:“性纯淑”。您说这人的德行还赖吗?多有“爱心”的一位君主呀!只是此君爱的不是人类!他爱的是禽鸟,而且爱的只是禽鸟中的一类——鹤!是个宠物爱好者,是爱鹤宠鹤没了边的鹤痴,堪称养鹤、玩鹤的绝代宗师。

说起卫懿公畸形独特的爱好成因,似乎颇受其家族的熏染和基因遗传的影响。卫懿公的祖考爷卫宣公姬晋最大的本事就是贪淫好色,不知羞耻。早在卫宣公做世子的时候,搞不清是他爹卫庄公的第几号小妾了,只知道名头很响,叫夷姜,是个十分动人的佳丽,把一个世子诱得吃不香,睡不稳,没白没黑地瞄着他爹的卧榻……常言道,不怕鬼叫门,就怕鬼惦记;他这一上心惦记,还真就把个小继母夷姜惦记到了自己的热被窝里,很快珠胎暗结,私生一子,取名曰伋。您说卫庄公这个老王八窝脖不窝脖?卫庄公气死了,卫宣公才得以上位,夷姜也自是扶了正,伋子亦得见天日,且因母贵被立为世子。至此一切都归正常了吧?其实不然,伋子长到十五六,他爹卫宣公宝贝似的为世子忙不迭地张罗儿媳妇,很快就聘定了齐僖公的女儿齐姜。孰料,这齐姜天生丽质,实乃一绝色尤物,诱得卫宣公心痒难耐,没着没落的,竟不顾纲常伦理,以出使外交的名义支走儿子,硬是霸占了儿媳妇,还恬不知耻地美其名曰“宣姜”。如此一来,这天大的国室家丑不光成为时人街谈巷议的话把儿,而且也为我国不朽的《诗经》留下了一页警醒世人的名篇《邶风·新台》,让后人听到了一个悲剧女子愤怒的怨诉:“……燕婉之求,篴篨不鲜……”说白了就是:……年少英俊的如意郎君原是我求得的佳偶,而今陪伴我的却是令我恶心的鸡胸驼背形同癞蛤蟆的糟老头……

癞蛤蟆如愿以偿地吃上了天鹅肉,徐娘夷姜自然就成了处理品;尤其在宣姜生了寿和次子朔两个儿子后,没处打发的夷姜索性被扔进垃圾堆,任之自灭,其子伋子也大大掉了价;特别随着寿、朔二子岁数渐长,伋子更成了卫宣公和宣姜母子眼前的一只绿头苍蝇,怎么瞧怎么膈应,只恨一时找不着苍蝇拍拍死他。再说已是少年的寿、朔,无疑是宣姜的指望和靠山。宣姜力逼宣公废伋立寿。偏偏寿又和伋子友善,不仅不愿夺兄长之位,还处处护着这位异母长兄。而朔,别看年幼,却另藏一副奸诈险恶心肠:伋子他是必欲除之,而亲兄寿,亦不可活!二人不灭,自家安能即位专权?为此,他阴招武士,私落亡命,撺掇宣姜,诱惑宣公,极言伋子恨父欺庶母,夺儿妇,丧尽天良……直气得宣公七窍生烟,严命伋子速速离京,却于半路伏兵密令杀之。朔见己谋得逞,暗派所养武士换下伏兵,只待伋子到来。不想,寿于母宣姜处得知内情,忙借送行饯别之机告知伋子,并将伋子灌醉,自己先行上路,急去阻止朔的行动;熟料,寿一进入埋伏地就被射杀了。伋子酒醒后,闻听弟寿代己已行,唯恐不测,慌忙追去,自投罗网,成了朔的刀下鬼。就这样,黄泉路上,一对冤魂兄弟倒做了伴儿……

朔阴谋得逞,卫宣公却日丧二子,连呼上当,悔恨不已,眼睁眼闭,都是夷姜、伋子和寿儿的冤魂鬼影,自此精神委顿,寝食难安,不久就窝囊死了。老东西一死,捡便宜的无疑是朔。他即位当上了卫惠公,却无日不在仇杀和动乱中度过,根本无暇顾及治国理民之事,死后丢给儿子懿公的,只能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破败不堪的卫国。

卫懿公倒也想得开,整个一甩手掌柜。他心说,家底儿既然给爷、爹败光了,咱又没什么回天的本事,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虱子多了不痒痒。治啥国?伤那脑细胞呢!就说船破了,船破还有帮,帮坏还有底,底烂还有钉呐!何况一国钉子,兑换成钱,尽俺一人造足够了。卫懿公这么一想,索性玩儿呗,他什么都玩儿。但他最喜爱的就是玩儿鹤!他玩儿鹤,简直玩儿出了圈儿。他养的鹤,何止百只千只?个个都是毛色洁净艳丽,鸣声清亮,舞姿婆娑,宫廷苑囿无处不见。就是这样,卫懿公还不满足,还下令要国内的臣民百姓竭力搜求进献,凡是进献的鹤可对他的心的,金钱美女、官位宅邸,那是得什么赏什么,简直大方得没了边儿。后来他的鹤养得太多了,就越玩儿越不成体统,居然给鹤划分等级,且按等级封官爵,加俸禄。上等鹤享受大官的俸钱,当然是吃得美,住得好;次点的官禄就差些,吃住也掉点儿档次,等等,以此类推。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每当卫懿公出游,总要叫群鹤分班像官员似的陪行,并用载乘士大夫以上官员的豪华马车拉着它们在前面行进,号称“鹤将军”,比那些真人仪仗队还威风尊贵。在卫懿公那里,凡是养鹤的人都有丰厚的工钱,而且比朝中的官员都有保证。当然卫懿公玩儿鹤的巨大费用,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得来的,因此,短短三五年间,就榨得国民骨枯髓尽,到处可见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又过了几年,北狄人看透了卫懿公这个荒唐的废物,知道卫国是真的没得救了,就一举侵入卫国。卫懿公一下子慌了神儿,急忙命令臣民抵抗,可是人们都向山林荒野逃避去了,谁也没有作战的心气儿。卫懿公好不容易抓了一些官员,想叫这些官员带头上阵;不想这些官员异口同声地讥讽顶撞他,你用“鹤将军”打仗就行了。结果北狄兵马如入无人之境,灭了卫国。卫懿公也死在了乱刀之下。

至于那些鹤,好在都有翅膀,一飞冲天,鸣声凄清响亮,在弥漫的烽烟中,也算是给宠爱过它们的主人招魂了……

历史的典故 篇3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故事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罗贯中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讲述的是曹操和袁绍在白马对峙时,曹操营中大将关羽斩杀了袁绍阵营两大猛将颜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绍派遣颜良出战前,帐营中的谋士曾告诫袁绍说,颜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单独让他带兵出战。

但是,袁绍没有听从该谋士的意见,一意孤行地让颜良去进攻曹将刘延。曹操的谋士荀攸让曹军假装在延津渡河,让袁军误以为曹军要偷袭他们的后方。于是,袁军会分散兵力入驻延津,如此一来曹军便可攻袭白马。袁军果然中了曹军计谋,当颜良距离白马十公里时候,已经看见曹军在前方。颜良震惊之余,仓皇准备迎战。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攻打袁军,关羽骑马走到队伍前方,看见对方将领颜良。关羽骑着马冲入袁军,还没等颜良反应过来,关羽已经冲到颜良面前,立即斩杀了颜良的头颅。袁绍和文丑得知颜良已被曹军杀害,心中万般悲痛。决心前去与关羽交战,为好友颜良报仇。文丑与关羽大战数个回合后,文丑感叹对方实力太过强大,于是文丑驾马沿河而逃。关羽哪里肯放过文丑,关羽乘胜追击,快要追赶上文丑的时候,关羽使出绝技拖刀斩,将文丑诛杀。

《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全文经典的一个故事桥段,后来读者认为,文丑和颜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不可能轻易被关羽诛杀。

历史的典故 篇4

【出处】

《韩非子·喻老》。

【释义】

讳:忌讳;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长心语】

闭目塞听的人,往往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结果却背道而驰。蔡桓公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绝扁鹊的劝告,结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要认真接受他人纠正过错的好意,这样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

历史的典故 篇5

谓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一词,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人对“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通宵不眠为“守岁”。守岁的“守”有对即将过去的上一年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

历史的典故 篇6

孔子说:“颜回啊,你先过来。你想想你家境比较低微,为什么就不去做官,然后以弥补家用呢。”颜回回答道:“对于做官这件事情,我一点儿心思也没有,城郭外面我有50亩田地,我可以用来耕种粮食;在城郭内部的40亩田地,我们可以养殖蚕和种植麻;我有着自娱自乐的方式,那就是波动鼓琴,并且夫子你跟我说的那些道理足以让我感到愉悦,我又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先是变了一个脸色,说:“说的实在是好啊,我知道这是你心愿。我听说善于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来使自己劳累;那些安闲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但是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畏惧;注重自己内心修养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惭愧。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让我有了收获,可喜可贺。”

颜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顾忌这些,日常的贫困对他来说,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着自己的乐趣。

历史的典故 篇7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将刘岱和王忠俩人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岱和王忠不敌刘备,曹军以失败告终。曹操得知后,决定亲自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备难敌曹操的攻击,兵败而逃。刘备下属关羽被曹操所擒获,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军营。

曹操早已听闻关羽的威名,便奖赏了给了关羽大量的物品,并任命关羽为偏将军。袁绍和曹操在白马作战时,曹操亲自率领张辽和关羽前去迎战。颜良是袁绍军营中勇猛的将士,关羽骑着马在千军万马中将颜良的头颅割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员,袁绍军营中没有一位敢出来与关羽抗衡的将士。随后,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不想让关羽前去刘备军营,曾以各种方法挽留关羽,但是关羽依然不为所动。曹操曾经派遣张辽前去打探关羽的心意,关羽告诉张辽说,曹操对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经承受刘备的厚爱在先,恐怕要辜负曹操的美意了。关羽随即告诉张辽说,等到帮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时,自己便会离开曹营,前去刘备队伍。张辽将关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后,曹操反而大肆赏赐关羽。面对曹操的执意挽留,关羽留下一封书信便离开了曹营。曹操手下大将劝告曹操杀掉关羽,但是曹操认为能人志士,各为其主,这不能成为杀害关羽的理由。这件故事流传到后世,百姓称为“千里走单骑”。

历史的典故 篇8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

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历史的典故 篇9

20xx年9月,由中纪委、监察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浩然正气满乾坤——中国廉政文物精华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金乡县送交的“杨震却金碑”有幸入选。此碑即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金乡县知事唐翼猷在县衙公堂门口左侧立的“汉杨震却金处”石碑。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东汉大儒,时称“关西孔子”。五十岁的时侯,接受大将军邓骘的推荐进入官场,曾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职。他一生为官清廉,而且经常为国举贤,效力国家。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当地的读书人王密才华出众,就推荐他做了昌邑(今金乡县境)令。王密非常感激。有一次杨震调任东莱大守,正好途经昌邑,为报知遇之恩,王密决定亲赴郊外迎接恩师。一天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至深夜。在王密准备告辞之际,突然从怀中捧出十锭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学生略备薄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我了解你,才举荐你做官,你却不了解我啊!”王密没有听明白杨震的意思,以为他在假意推辞,就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以前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才举荐你为孝廉,就是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期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就是为国尽忠,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只有在没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啊!”王密听完之后,赶紧收起金子,羞愧万分地走了。

“杨震却金碑”记载的就是这一千古传颂的历史典故。

历史的典故 篇10

【读音】:tòng gǎi qián fēi

【解释】: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钱》: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历史典故】

宋朝,虔州王汝弼,言行谨慎。东村刘良,西村何士贤,两家祖辈上都积德。崇宁癸未年,两家各生一子,聪明过人,延请王汝弼做两个孩子的老师。刘良与何士贤,家产虽丰饶,但为人很刻薄,德性远远比不上他们的前人。

政和辛卯三月,汝弼站在门口,看见人马从门前过去,象走过官府的样子。再看何氏门前,有人指指点点,到刘氏门前,也是如此。王询问两家是否看见这个情况,都说不知。没有多久,发生瘟疫,两家儿子都死了。

这年秋天,汝弼梦见自己被引到冥间,看见南面主官宝盖幢幡,喊汝弼,问道:〝你是陕西干州王汝弼吗?〞王回答说:〝我是江西虔州王汝弼。〞一查,禄寿还远。

王藉此机会叩问主官何、刘两家儿子死亡的原因。主官说:〝这两个儿子,都是栋梁之才,天曹记录他们祖父的阴德,将要使后代兴旺。没想到良与士贤,处心行事,全部与先祖相反,因此夺回贵子,不久就要没收他们的家产了。〞

王苏醒过来,已经过了两天,就喊来刘、何两人,把梦中情况详细告诉他们,两人哭着悔过。

从此两人都广积阴德,济人利物。乙未年,又各生一子,刘家的儿子叫兆祥,何家的儿子名应元,还继续请汝弼为老师。后来二子同登绍兴癸丑进士,地位显贵。

历史的典故 篇11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当时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xx多年前,中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泽东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间形成。中国桂花于1771年经广州、印度传入英国,此后在英国迅速发展。现今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以地中海沿岸国家生长为最好。早在20xx年前,就用桂花制酒,桂花制茶。至今,桂花酒、桂花茶在地方特色中仍具一席之地。同时,开发出了桂花月饼、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糖藕、桂花栗子羹等5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桂花与我国的传统医药有不解之缘。《说文》记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本草纲目》载有木犀花气味辛温无毒,“同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含,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同麻油蒸熟,润发及作面脂”。

据文字记载,我国桂花栽培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称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花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为桂花的故乡,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系由中国传入的,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桂花第一生产大国,有种植的桂花风景林、矮干球形的盆栽盆景。我国桂花的繁育、栽培嫁接、修剪、采收、储藏、加工等各项技术都居于世界前列。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的最佳月份。桂花与明月,很早就联系在一起,因此,“桂魂”、“桂轮”、“桂月”、“桂窟”等,都成为月亮的代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桂花成了生长在月亮上的神树,传说月亮上有座宫殿,又称广寒宫,寂寞的嫦娥仙子居住在宫中。宫中有一株桂花树,高五百丈,所谓“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就是指的这棵桂树。它生长很快,不砍月宫将容纳不下,玉帝就命一个修仙时犯了错误的人——吴刚,天天去砍,可是随砍随合,即砍树的创伤很快愈合,隐喻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这个传说中,月亮和桂树是两位一体的,桂树能与月亮一样象征长生,将桂花与月宫、嫦娥、吴刚联系在一起,颇具神奇色彩,使世人无不心向往之。毛泽东写下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浪漫诗句,伟大的情怀也融进了这美丽、动人的故事中。

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树的传说,便由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而且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考高中称为“折桂,”登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再联系到月宫中的桂树,便有了“蟾宫折桂”一说。宋代僧人仲殊在《金菊对芙蓉》中写道“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将桂花的花色——红(丹桂)、黄(金桂)、白(银桂)与科举中殿试的前三名联系起来,绝妙绝伦。杭州西湖一带的桂花,在唐朝时已闻名,当时主要种植于灵隐寺一带。“桂子月中落”的传说自唐朝广为流传。如诗人宋之问作《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瑚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白居易《忆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诗句,并作《东城桂》两首,其一曰:“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间城。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这都使桂花更加充满了诗情画意。每当金秋时节,绿叶上缀满一簇簇、一团团金粟银屑,香飘云外。花落之时,随着一阵秋风拂过林梢,浓密的桂粟纷纷飘落,霎时下起了或黄或白的桂雨,给人以仙境的感觉。

历史的典故 篇12

李自成骄奢毁功业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起义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因而屡战屡胜。但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功绩的显赫,他的骄傲情绪一天天滋长起来,贪图享受,拒听忠言,居然杀害了向他进谏的忠臣李岩,以致军心涣散,辉煌功业毁于一旦,落得个自身被害的结局。

标签:通用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