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历史

历史讲评:我看韩信

历史1.84W

历史讲评:我看韩信

历史讲评:我看韩信

韩信的功过历史早有评论,笔者试从其人性角度进行有关分析。

《史记》上记载有韩信成名前在家乡的三件事,三件不光彩的事,其实是韩信一声性格的真实体现,这三件事对韩信影响巨大,造就了韩信的悲剧命运。

第一件事是韩信年轻时无产业又不劳作,每日寄食于一亭长朋友家,后亭长妻子有怨,故意错开开饭时间让韩信无饭可吃。应该说,亭长妻子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韩信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青年,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赖在亭长家混饭,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但韩信却不是羞愧而是大怒。韩信的心态应该是:我韩信不是一般人,到你这里来吃是给你面子,你还不识好歹!

这件事反映的是韩信内心的一种极度的骄傲、自尊,但也可以看到在骄傲与自尊下隐藏的自卑。应该说这件事发生,韩信内心一定是咬着牙说“等我今后成功立业,一定让你们看看,让别人管我的饭,你们后悔去吧!”事实上,韩信后来也是这样做的,他功成名就后还不忘专门羞辱一番那亭长。

韩信无处蹭饭,又不屑于劳作,就发生了第二件事。他在河边闲逛,同时也是饿得不行,巧遇老妇们洗涮。一老妇看韩信可怜,将自己的带饭给韩信吃,而韩信干脆又连续来河边蹭老妇人的饭。还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报答你。老妇人说话很直接:“我是看你一个年轻人可怜,才给你饭吃。你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说什么将来报答我?”应该说老妇的话深深触动了韩信,此时的韩信定是羞愧万分,他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让他警醒到要想成功不能光说不练,必须要付诸实践。如果说老妇人只是警醒他,那接下来的第三件事就是彻底扒光了最后的自尊,也就是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的经过不再赘述,但其中对韩信的影响显然是灾难性的,一个如此骄傲而自尊的人被人当众羞辱,一定在家乡被传为笑谈。韩信此时没有任何退路,唯一能做的就是离开家乡创一番事业,而后洗刷自己的耻辱,可以说韩信投军也是因为在家乡没有任何尊严了。所以后来韩信衣锦还乡不但重赏了当年赠饭的老妇人,也赏赐了羞辱他的人,并给他当一个小官。因为实际只有他知道,是那个人让他真正走上成功的,虽然是一种无意行为。

以上三件事其实说明韩信是一个真实的人,也因为这三件事使他对功名的渴望远远超过他人,因为他需要功名来雪耻。所以他也在乎功名,得到功名后生怕又失去功名。

后来韩信投军,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而背逃刘邦;在刘邦手下不得重用而再次想要背逃。都体现出他对成功的异常渴望。

韩信跟随刘邦后在战场的功绩自然不须再说,但他在战场上几次违背刘邦的意愿都是因为功名心。比如刘邦已经派人说服齐国投降,韩信还是催兵剿灭了齐国,因为他不愿意让一个书生靠三寸不烂之舌,成就和他同等的功劳,而且刚刚灭赵的他也希望用灭齐来增添自己的荣耀。后来刘邦被困荥阳和垓下合围两次要求韩信出兵,韩信不但不出兵还与刘邦将价钱。韩信对刘邦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的政治体制是诸侯制度,韩信不过是想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但肯定他的行为已经让刘邦对他发生了憎恨,而他却茫然不知。

刘邦得到天下后,最大的问题是诸侯王问题,汉代以前多是诸侯抢得救主的天下,包括刘邦自己也是作为诸侯抢了项羽的天下。特别是开国诸王,因为军功高,有自己的山头更是帝王潜在的威胁。如果说刘邦自己有信心制约这些诸侯王的话,那么他最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能否驾驭他们。其中韩信、彭越、英布显然是最危险的。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云梦巡游擒韩信。

韩信在汉朝成立后封为楚王,韩信在垓下合围之前最能造刘邦的反的时候没有造反,说明韩信对刘邦是忠诚的。到天下初定韩信反而害怕刘邦剥夺自己的地位,因为刘邦曾两次轻车简从夺取韩信的兵权。此时刘邦与韩信是各有所惧。

项羽的亡将钟离昧因与韩信旧好前来投靠,韩信明知道刘邦怨恨钟离昧却依然收留了他。一方面说明他够朋友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太把刘邦放在眼里,至少他认为自己的面子保得住钟离昧。但当他感觉到刘邦已经对自己有所怀疑时却立即要了钟离昧的人头,用来向刘邦献媚,用来表现自己对刘邦的忠诚,因该说还是功名至上统治着韩信的心。此时应该说刘邦开始明白韩信也是害怕自己的,从而为接下来的擒韩信奠定了信心。

云梦巡游擒韩信实际是一处刘邦与陈平自导自演的闹剧,在刘邦心中韩信毕竟比照彭越、英布不同,因为韩信是他的旧臣,刘邦一方面不想为此激怒彭越、英布等人一方面也想为千古留下君臣佳话,所以刘邦把韩信降为淮阴侯留置在长安实际相当于软禁,韩信此时对刘邦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韩信、英布、彭越、韩王信几个实力派全是在公元前196年被诛杀,其中彭越、韩信直接死于吕后之手。而刘邦在次年即逝去,说明刘邦、吕后二人为后代江山稳固有合演双簧的嫌疑,有意无意地促使这些重奖造反或指控其谋反,然后剿杀之,因为刘邦的太子明显没有刘邦的雄才,倒是吕后颇得刘邦真传。

韩信的谋反是最值得推敲的,笔者以为是刘邦与吕后的污蔑。

关于韩信谋反的证据《史记》中记载韩信与陈?在无第三者在场情况下合谋造反。但两人的商谈内容从何得知,《史记》并未说有谁人作证,吕后也根本不让韩信辩白与对质。而陈?在韩信死后不久直接在战场上被汉军所杀,双方的密谋也没有陈?的口供。可以说韩、陈谋反只是由政府直接宣布。另一个证据是韩信舍人之兄的告发,更无法令人信服,舍人是被韩信处罚过的,其兄本身与韩信有怨,而且吕后同样没有给韩信辩白、对质的机会。换一个角度,如果吕后或刘邦真地有韩信谋反的证据不可能不经审问就直接处死韩信,因为吕后在宫中已经捉到韩信,案板上的鸭子根本不怕跑了。

从情理上推讲:韩信一生为了功名而拼搏,在最能造反的时候不造反,在最不可能造反的时候来造反,显然是违反常理的。因为韩信的才能在为帅而不是为将如果真要造反,最好的办法显然是先逃离长安,然后竖旗招兵。但显然刘邦早就派下多少明岗暗哨钉死韩信(不排除那舍人本身就是刘邦的线人),韩信的一举一动早就在刘邦的监视中。韩信平时与囚犯管理职务没有任何关系,韩信如何能释放、调动那些囚犯?就算得以成功,这些囚犯怎能组织得起来,怎能有战斗力。韩信想要发动囚犯谋反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发动囚犯谋反一事,只能说明吕后为了证实韩信谋反而鉴于韩信手下无兵,故意冤枉韩信。因为要策反囚犯这个罪名可以任意嫁给任何人。

综上所述,《史记》对韩信谋反是曲笔,司马迁希望由读者揣测,得出韩信是被刘邦与吕后合谋杀害的事实。

当然韩信的悲剧结局有很多原因,但其本身性格的缺陷是造成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

标签:讲评 韩信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