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其他

找规律评课稿锦集(15篇)

其他2.58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规律评课稿锦集(15篇)

找规律评课稿1

今天上午李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偏难,李老师处理教材独到,精心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课上老师思路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

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导课时,利用游戏和课件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规律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搬新家、请吃水果、帮小动物排队、设计规律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要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规律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借助课前小研究,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通过课上交流、汇报、课件的直观演示,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规律的特点,从而揭示循环排列规律的定义。

5、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我觉得要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整节课会更精彩:

1、小研究的设计应体现开放、浅入的原则,设计时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个示范,横着看的规律,竖着看、斜着看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即可。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多鼓励表扬学生。

3、在做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是哪几个图形为一组,是在每相邻两组图形中找规律。

找规律评课稿2

《找规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吴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吴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规律:(出示课件: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请大家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看看对不对(课件:最后一面变成黄色)?。你们是怎

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二、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吴老师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有学生说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有规律的,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的人的两只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

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3

xx老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排列特征及其规律。课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缝”简单导入,直接而又生动,很快引导学生感悟到“指、缝、指、缝、指、缝、指、缝、指”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她创设多种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她利用多媒体手段,鲜活的课件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手帕、栅栏、夹子等等多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观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规律,即: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种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xx老师的数学基本功也很扎实,教学语言干脆利索,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是精心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很好。间隔排列规律教学就是要搞清三点:

第一,什么是间隔排列。

第二,间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种间隔排列有什么特征,其规律是怎样的。

由于此课是第一课时,因此,第一个问题学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还不是很清晰,随着后面的学习,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建议:本节课上,利用已有的练习资源和教学情境,可以试着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后两点,步子再大些,比如,间隔排列的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会怎样?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又会怎样?当物体围成一圈时又会怎样?加强比较教学,在比较中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类别的不同特征,从而更好的揭示规律,并为下一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找规律评课稿4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习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习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5

本学期听了胡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节课,现在说说我的感受。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合理运用了课件,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收放自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良好。在最后的练习方面,练习内容还要甄选一下。找规律的过程要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对于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学走到这一步还是浅层次的,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要引领学生走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一一对应,让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对规律的本质认识。

规律的描述不应强求统一,而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不少教师教学时,先借助主题图教学“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其实教材没有给出标准的叙述。我想教材的意图还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只要准确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过变式去理解规律,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一一间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题中的两端相同的情况,还有两端不同,排成圆形的情况。通过画图、实物展示、动画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有剩余,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没有剩余,就同样多。通过变换的形式去认识不变的本质。

找规律评课稿5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组织开放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我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1、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生活化

本节课主要分5个情境展开,情境1:两顶帽子3个娃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实物模型摆一摆,采用了4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有了实物的模型,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情境2:两束鲜花4个花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第一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第2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学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组织学生外出郊游,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装与下装的搭配,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境4:为郊游准备食物,引出3种点心与4种饮料之间的搭配,引导学生有序搭配,从点心配饮料想起,每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4种方案,3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12种搭配方案,或者从饮料配点心想起,4一种饮料配3种点心得到3种方案,4种饮料得到12种方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再设情境:小红只有10元钱,她能买哪种糕点跟饮料,共有多少种方法,真正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里适时点拨,可以从从经济角度思考,从营养角度思考,省钱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学会数学方法的同时做到灵活运用数学。做好了郊游的准备之后,教师再设情,境情境5:教师给出了旅游路线,让学生有规律地选择旅游路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掀波澜,本课的情境创设均来源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数学课堂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反思、总结。例题教学部分,教者没有对有关规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根据问题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顾学习过程的方法进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简明的符号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画格子的游戏,选2种颜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让学生初涉探索过程。在第1个情境中,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用实物模型摆一摆,帽子与娃娃的搭配,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然后脱离实物,如果没有模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给出点拨: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帽子与娃娃的搭配。这里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再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创造,叙述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一一肯定,尊重学生的创造,通过学生经历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并相应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重视思维的有序性《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本节课教者在引发学生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出示了三种学生搭配的方法:一种是无序的,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容易遗漏,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为基准,与其他三个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为基准与其他两顶帽子搭配;这种有序的搭配是通过学生上台展示,集体研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提升,这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帽子的顶数和娃娃的个数与搭配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问题抛给学生,真正体现“找规律”的“找”字,使学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规律: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搭配——体会符号思想——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种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体现,如:衣服搭配问题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从衣服的分类开始,学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为上装和下装2类,通过实物连线,找到搭配的种数,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律:上衣的件数×下装的件数=搭配的种数。糕点与饮料的选择上同样突出了“找”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信息繁多的数学问题中,同样有规律可循:糕点的个数×饮料的瓶数=搭配的种数。尤其是最后一个游戏中体现更加明朗,同时仍2个骰子,每次朝上的数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种,面对这个数学问题,如果一一列举显然比较麻烦,直接运用规律可以很快得出结论:6×6=36(种)。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两数相加最大是几?最小是几?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重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不仅仅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更应成为我们教师平时课堂关注的焦点。只有课课重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较大空间的发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事情作为数学原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受学生欢迎。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本节课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几乎做到了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处处迸发着思维的火花,让我懂得: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却找不到书本原型。

商榷之处:1、帽子与娃娃搭配的时候,投影不清楚,建议直接用实物来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课中将衣服分为2类之后,提问学生可以怎样来搭配,一学生起来回答时,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装搭配得到5种,另一件上衣跟下装搭配再得到5种,这里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裤子搭配。我觉得这里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会更好,或者等学生叙述完这种方法之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吗?我觉得这样会更民主一些。

3、《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上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找”,而不是利用这个规律解决类似问题,我们检验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时,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这节课究竟我们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所以我们不必将视角唯一锁定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运用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寻找规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规律解释自己的数学行为,学会在比较中感受数学思维的简约性。课中也有这方面的小结,但是我觉得力度还不够。本节课教师没有整体梳理一下这节课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如在教学新课时或者在巩固练习时,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规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

找规律评课稿6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

、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

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找规律评课稿7

贾老师的这节《找规律》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一、是一堂“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课

贾老师在彩旗这一教学内容中,通过让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在学生的不断说出红、黄、红、黄时能够适时引导“小朋友都提到了红、黄就称为一组”,紧接着课件移动这一组“像这一样的叫做重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倒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当学生找出了灯笼中的规律时,学生表述“紫、黄、紫、黄”时,贾老师马上引导“你可以说得更简单点吗”,重点直指本节课的重点。

二、是一堂“形式简单,层次分明的”的课

在教材主题图的内容中,先是彩旗重点教学规律的内容,花朵和灯笼则是再次突出找规律的内容,在小朋友这幅图中则让学生体会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得出不同的规律,一层一层逐步递进,突出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练习中,也通过颜色、形状、颜色和形状、两个一组、三个一组、四个一组,对学生的要求依次提高,最后更是让学生创造规律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体现规律的美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内容很扎实但有显得内容样式不足。一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节课很好的扎实了规律这一概念但却在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如可以在规律的形式上,有声音的、肢体的,而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和形式上,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在规律上规律的样式不仅可以是—(横排的样式)找规律,可以以(环状的样式)、(竖排的样式)。在丰富的材料中,使学生的每个感知都充分去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找规律评课稿8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李晓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儿童节场地布置”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互动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三、体验数学

这节课把“寻找规律王国”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四、规则的建立

本节课设计了小组星赛,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为小组争得星星奖励。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找规律评课稿9

4月18日,学校教研活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在这次教研中,有幸聆听了王老师讲授的《找规律》一课,她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的课,受益匪浅。现在就王老师的《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有效。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王老师通过启发谈话,通过数学学习的口号,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划一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二、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

在练习中,王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图形的规律,数字排列的规律,声音动作的设计规律,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特别是创新设计声音与动作的规律排列,更是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习惯培养,始终如一。

王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四、改进建议:

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头表达的较多,自己动手做的较少,能否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一些题型。如画一画、摆一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找规律评课稿10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找规律评课稿11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操比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

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课堂生成的处理。如第一节课有位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了,老师别打断他,应该让他说完,说不定他的发现也有独特之处。

找规律评课稿12

X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这节课与传统概念教学相比,特别是新授课开始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下面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新课导入时X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例题教学环节,X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材料———密码门,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探索,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共同探讨中得出结论,进而又进行了验证。X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循环排列这一规律环节,X老师利用小精灵当向导,从画外音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密码门的设置,把知识与日常生活挂钩,又不失儿童喜爱的童话世界,如此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欲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上会有一些障碍,但在这教学环节上,X老师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琐不清晰,特别是当个别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从左往右看,或从上往下看得规律时,X老师就充分展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地位,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让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去表述规律,展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X老师的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这成功离不开X老师的精心备课,以及对课独到的见解,本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找规律评课稿13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担任张xx老师这节课的主评老师之一,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感受很多,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张老师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一组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二组没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第一组都能猜对而第二组都猜错了?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第一组是有顺序、有规律的。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知识。

二、张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使数学知识与语文词语教学相结合。在练习中设计了有规律的词语,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让学生接着说下一个词语是什么。

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如在新授环节先学习两个为一组的简单排列,再学习三个为一组四个为一组的排列规律。由易到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张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语言把规律说完整。如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的第二个练习中一个学生用了因为所以回答问题问题,张老师鼓励他说“你特别会回答问题,他会说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第三个练习题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学生说出了白天黑夜为一组后,张老师让他继续说,学生想了一下接着说出了重复出现,这样孩子就把这一组的规律说完整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张老师这节课尽管呈现了很多亮点,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过程缺乏趣味性。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张老师的这节课把教材中节日里用彩灯、彩旗等装饰教室这一情境完全抛开了,设计了狮子大象、蛋糕汉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的有规律的排律。虽然学生掌握了规律的含义、学会了找规律,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了趣味,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

2、练习的设计过难。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在新授环节我们学习了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在练习中也应以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为主。而张老师的练习中第一个就是以5个为一组的图形的排列,第2个练习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接着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中的第三个小题是四个为一组让学生猜,这两个练习都有点太难了。

3、除了颜色、图形、位置有规律外,是否应进行拓展,如声音的规律、动作、大小的规律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材料中,充分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4、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用语言表述规律的能力还是有所不足,并且学生始终没有动手去做一做。

以上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找规律评课稿14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7:毛老师在学生说出老师有戴眼镜的和无戴眼镜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指出错误,并强调怎么排列我们才能说这是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15

一、教学风格——大气亲和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 );第30组第2个是( );第100组第3个是( )。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标签:评课 稿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