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摄影

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发展论文

摄影1.97W

【摘要】在以数字技术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审美样式及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首先是摄影文化真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其次是摄影的创作理念及手法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再次是摄影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趋于平民化与大众化的特征。

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网络化;摄影文化;摄影创作;摄影传播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博客、手机报、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超越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成新的传播环境。摄影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在新传播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数字影像被传播到网络中,它们通过博客、网络论坛、电子相册等新兴传播工具发布、转载、收藏,公众在此过程中已经不只是影像的接受者,更成为影像的发布者、讨论者、收藏者,这种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让公众获得了平等话语权的机会。新兴的传播媒介让影像生成形态、传播方式和影像观看方式及诠释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改变促使摄影文化发生转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新传播环境下摄影文化的转变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趋于“去中心化”,摄影在此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仅摄影行为被极大地民主化,而且传统摄影文化的精英化特质被消解,摄影成为大众化娱乐方式,摄影艺术也从象牙塔走向民间。数码摄影的出现,使得摄影的生产方式、审美样式、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数码摄影技术的采集及传播比传统摄影技术的掌握更加简便,它的娱乐性、随意性、便捷性越来越明显,摄影成为一道方便可口的快餐,摄影文化成为快餐文化。数字化技术通过摄影的设备、图片储存器、数字影像处理软件以及传输设备将摄影拍摄方式推向民主;数字化改变了影像的生成方式,通过数字后期处理技术,影像被复制、修改、拼贴、组合、创意,为摄影创作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网络数字化改变了摄影传播的方式,图像的生产、传输、观看的方式被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取代。在新传播环境下大众摄影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摄影的文化态势,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技术同样给传统摄影艺术带来了变革,如何在图像泛滥的时代体现自己的风格,表达出自己的特色?摄影艺术家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摄影艺术的真谛,传统摄影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记录为主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摄影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它迫使艺术家们更多地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关注人的情感存在而非客观存在。艺术的创造性被看做为体现摄影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对摄影来说,与绘画抗衡意味着乞灵于原创性来作为评价摄影家工作的重要标准,因而原创性也被等同于一种独特的、有说服力的感受力的标志”。[1]在这个大众摄影时代,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成了大众表达的媒介,创新性已经成为大众摄影文化的特性,把摄影艺术的创新性与大众化相结合是当下摄影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新传播环境下摄影创作的拓展

数码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伴而来,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它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与生存空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毋庸置疑,数码技术为摄影创作创造了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照相器材的更新换代,更带来了摄影艺术观念的改变,传统的摄影习惯、摄影方式、传播方式、观看方式被动摇,随之而来的是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诠释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数字蒙太奇”:用电脑绘制图像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摄影创作最大的变化是影像的后期处理从暗房走向明室。数字影像处理技术改变了摄影的形态,动摇了摄影的传统属性,极大地拓展了摄影创作的空间。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家便运用暗房技法对摄影形象进行拼贴组合,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的雷兰德借用了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的构图,将32张底版组合印成了《人生的两条路》,这是早期画意摄影的重要作品,也是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照片上的形象和画布上的形象可以互相快速交流,一切新的手段都用上了:在照片上自由移位、挪位、变形、模仿、伪装、复制、重叠,还有特效。对形象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是新鲜事。其灵活多变、毫无顾忌使人开心不已。”[2]如今的数字影像不再需要摄影家在暗房中艰难摸索实验蒙太奇式的照片,而只需要摄影者使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实现天马行空的想法,“数字蒙太奇”是影像创作者处理影像、完成影像制作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传统暗房蒙太奇手法的延伸,是数字技术的产物。“数字蒙太奇”将影像的素材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新组合、拼贴、修饰,最终完成摄影家的创意。

“进入数字影像时代,影像获取的方式扩展为三类:A。拍摄镜头前真实存在的物体。B。将照相机所拍的不同景物在电脑中进行合成,生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视觉真实感的物体。C。完全由计算机软件创造出景物,也可以将软件生成的景物再与照相机拍摄的景物合成,形成新的物体影像。”[3]“数字蒙太奇”除了将影像素材重新合成,创作出全新的影像之外,还包括由动态与静态、二维与三维等数字影像软件直接创造的虚拟影像。在摄影从传统到数码的技术革命中,缪晓春无疑是一位先行者。在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的影像作品中,他用自己的形象创建了数码模型代替了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中的400余位人物,将艺术史上的二维绘画作品转换成虚拟的三维场景,再用电脑中的虚拟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成“静态照片”或者是“动态影像”,经过渲染后再打印出来。缪晓春的影像作品打开了新的虚拟世界,在改变了传统的表现方式和观看方式的同时,也为艺术史上的名作带来了全新的诠释及意义。

2。数字影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越界

数字技术发展时期正是后现代文化繁荣发展时期,数字影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不但表现手法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在创作方法上也跨出了单一的局限,与其他媒材综合并用,逐渐从摄影传统的社会记录性发展成为艺术家抒发个人思想感情、表达个性和大众传播所需要的影像。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技术,再加上摄影本身的记录属性,摄影被看做与绘画的颜料、铅笔一样,成为艺术家使用的创作媒材,它自然成为其他艺术家乐此不疲用来创作的表达手段之一。在艺术摄影中,摄影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所从事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创作活动发生着联系,从而衍生出行为摄影、装置摄影等艺术摄影样式。实际上,摄影不光具有记录属性,最能表现它的艺术属性的还是它的表现性。当影像被当做记录媒介的时候,摄影艺术家们也在考虑如何使摄影由记录工具提升为表现手段。数字影像技术和后现代文化思潮为摄影表现属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首先,数码影像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为其培育了艺术土壤。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摄影观念,摄影已从“照相”演变成了“造相”,再演变为子虚乌有的“虚相”。[4]数码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造成了一种虚幻的虚拟现实感的产生。后现代摄影与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联手,促使了摄影创作手段的`拓展,带来了艺术摄影的发展。

  三、新传播环境下摄影传播的延伸

传播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数字时代,传播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类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人们的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也随之改变。图像传播也在此期间发生转型,成为传播领域的重要载体,而摄影作为图像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手机通信及拍照功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趋势。“摄影公民”、“公民摄影”成为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代名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不仅可以借助摄影记录生活,随时拍摄身边的人和事,留下生活中的美好;也可能成为匿名的社会忠实记录者,即时记录新闻突发事件,揭示社会边缘事件。拍摄照片后可以及时地、自主地在网络上发表、展示,博客和个人空间成为人们相互展示与相互交流的最好平台,人们从中获得了摄影公共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拍摄照片、上传照片、下载照片,“现代社会中,拍摄如同言语、写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正当的拍摄,就是用影像发声,记录当下的实景,传达个人的体悟。”[5]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变得平民化、大众化,人们从拍摄的客体变为主体,参与到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行动中来。

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新闻摄影的技术解放,使得新闻摄影的拍摄及传播变得快速、便捷;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大众化让专业新闻摄影师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摄影者最先面临的是拍摄工具的改变,摄影设备的数码化,让摄影者彻底摆脱了传统拍摄方式的束缚,首先让摄影者省去了冲洗胶卷、放大照片的时间;其次由于数码照相机立拍立现的功能让摄影者可以边拍摄边查看,避免了传统胶片相机拍摄时的不确定性;再次,数码照相机拍摄过程中的几乎无耗材,大大节约了拍摄成本。图片编辑是新闻摄影者在数字时代面临的第二大改变,一是数字时代的摄影作品传播篇幅越来越多;二是数字摄影作品编辑的技术路径多样化。新闻摄影者可以自如地对照片进行网上编辑和处理,将摄影作品制作成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甚至与视频、音频技术结合制作成多媒体作品,刚刚兴起的流媒体[3]形式的摄影作品将是未来摄影图片编辑及传播的一种趋势。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发展,还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从单向变成双向,传播者可以及时得到受众的反馈;另外,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完善,使得图片传播可以在网络上与文字、声音、动画结合,图片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新闻摄影者在数字技术的潮流中面临的不仅仅是拍摄工具、图像制作、图像传播等工作方式上的改变,更主要的是新闻摄影者的专业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数字相机的普及、手机拍照功能的成熟,人人都能成为影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尤其对于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专业摄影者与业余摄影者的界限已经变得很模糊。2005年,一个名为“Cell Journalist”(手机记者)的新闻供稿服务机构在美国田纳西州成立,其创始人帕克·伯利德认为:“今天,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着手机照相的过路人,而不是专业摄影记者。”[6]手机记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对传统的新闻领域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它的大众参与性、及时性、互动性使得新闻摄影从专业性走向平民化,并且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

  四、结语

新的传播环境使影像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方式产生剧烈变革,数字技术解构了传统摄影的确证和记录的本质,给新闻图像的真实性带来了信任危机;摄影艺术创作不再拘泥于摄影本质语言的表现,结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技术把摄影从记忆中的现实空间转化为想象中的拟像空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摄影越来越多地与各种传播平台发生交互与融合,发挥着摄影独特的传播地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34。

[2]福柯。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57。

[3]朱炯。数字影像创造虚拟个人世界[C]。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4]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81。

[5]陈文。勃兴与伪像: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断想[C]。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6]黄文。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