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音乐

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

音乐3.22W

音乐欣赏课作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教育对象与大学的其他主体专业不同,主要有选修课学生、艺术特长生、函授生三个层次之分,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也各异。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音乐欣赏课程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目前,该课程在教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机制、师资素质的提升上仍存在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我国在实现了“一纲多本”之后,教材的选用一般由各校任课教师决定。由于大学音乐欣赏教材种类繁多,加上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故所选教材优劣参半,有些甚至是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目标有较大距离。

(一)应择优选用教材

为确保教材质量,选用全国高校通用和公认的优质教材尤为重要。比如,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计划”的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近三年新出版且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等。音乐欣赏课的教材应主要从上述几类教材中择优选用,任课教师要严把教材质量关。

(二)应研究和处理教材

教材作为实施课程的依据和载体,是最基本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就在于研究和处理教材。目前大学音乐欣赏教材在内容上普遍缺少多学科渗透、时代感不强、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对所选教材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更新,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弥补教材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1.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多学科渗透、交融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构架、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获得立体、丰满的艺术体验,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均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多学科的渗透和教学内容的'综合,不是对拓宽的内容进行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各门知识之间的互相开放和渗透, 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和孤立,将它们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从孤立型转向联系型。

2.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我国的大、中、小学之间目前尚未从音乐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建立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即未能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既体现不同教学阶段特点,又保持教育连贯性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既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又使音乐教育体系失去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音乐教师在充分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更需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3.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注重时代性。从现今的音乐欣赏教材看,有不少教材增加了世界多元音乐文化、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及通俗音乐的内容,填补了过去音乐欣赏教材中这些方面内容的不足。但其强调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的欣赏方法,有直接套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欣赏方式之嫌。音乐欣赏教学固然离不开相关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但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音乐欣赏更应该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另外,从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方面考虑,教学内容可结合本土民歌及一些著名作曲家采用本土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同时,还应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三)应积极关注教材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高校均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力度,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关注国家规划教材和高水平教材的编写,有条件的教师更应争取参与。

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而应该在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由知识传授型向多元立体化的转变,实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教学。对较高水平的学生,还可展开研究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一)综合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许多教学法均注重教学形式的综合。如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注重每门课程本身不同形式的综合。到了本世纪初,综合性教学方式更为普遍。如德国黑森州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就专门提出:除聆听和表演音乐以外,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1.在图画中和用图画与音乐打交道(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想象,接受所听的音乐形象化的联想,用图画将音乐的结构和元素表现出来);2.在身体律动中和用身体律动与音乐打交道(律动游戏、情节表演、哑剧表演、舞蹈等);3.在语言中和用语言与音乐打交道(讨论音乐、写诗文说明音乐、将音乐转化为语言、将语言转化为文字等)。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 》中谈到:“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的综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渠道,发掘学生各种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传统,向现代迈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程与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理解、接受知识的模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传统施教方法中,知识的传授注重循序渐进,这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是其局限性,音乐教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问题。音乐欣赏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要留给学生需要的思维空间。除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音像、图画、文字等文件辅助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应多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到图书馆、internet 上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讨论;或是利用校园网络中教师的网站为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延伸和拓展。培养他们独立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扩大对外交流,追求教学实效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公共艺术课之间的交流不深入,与学校其他主体专业之间的交流不充分,校际之间的交流不频繁,与国内社会文化及国际间的交流更为稀少,在对外交流上突显出相对的自闭性。这既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自身的活水流动,不利于服务社会,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处于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前沿,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应积极开展与其之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综合,不断吸纳音乐艺术的最新成果,吸纳普通高校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以及音乐专业院校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成果和经验,才能源源不断向学生、向社会传递和渗透它的精神、思想。在这种吐纳的过程中,音乐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教育与其对象之间才能形成双向回流。

(四)有别施教的两面性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应该说在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教学安排太强调规范性,不区分知识背景结构,不区分学科,不区分新、老教师的差异,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标准。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教师们的创造力,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提得较多的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但教学环节中的差异性和可塑性不仅仅表现在学生方面,针对各具特点的教师,是否也该有别施教呢?例如,知识背景深厚的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理性、逻辑和研究能力入手,开展研究型教学;操作、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可开展实验型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整体、操作技能等。教师应承认差异、扬长避短,在统一性、规范性下寻找多样性。

三、量化评价指标和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由于音乐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转变都会影响对教学的评价, 同时恰当的教学评价会对课程建设、对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促进作用。根据目前对普通音乐教育“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形式多样, 既关注结果, 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趋势,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探索、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教学方法评价指标模糊,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方面明显力度不够。评价中,仍主要看板书是否工整,层次是否清晰等;对是否融汇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具体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多为空白。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朝立体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各个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更为完备,之间的发展更为均衡。

(二)建立全面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

建立全面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从教学工作量、对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参与学校及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考核评价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师业绩,旨在调动其由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中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

(三)评价形式多元性和组合的多样性

音乐审美感受力评价和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在对其感受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可采取口头分析、写小论文等形式来促进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

四、全面提升师资素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教师业务精良且颇具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就具备了重要前提和必要的条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充分的保障。

(一)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面对学科背景各异的教学对象, 综合性大学音乐欣赏课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自身在历史、天文、地理、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底蕴也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探索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进修、访学等多种方式勤奋钻研音乐表演技艺,积累丰富的演唱、演奏曲目。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为提升专业业务素质、艺术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学技能创造条件。

(二)科研教学相长和加强学术交流

科研要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教学亦激发科研、激发创造,教学科研互补、教学科研相长。同时,应加强学术交流,扩展视野,了解本领域最新学术动态,有利于在前沿领域开发新的研究课题。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

虽然近几年电化教学已有很大发展,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齐全,但没有现代教学理念,光靠改善硬件条件根本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立足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①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本质。音乐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点,应具备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多层面拓宽、挖掘音乐欣赏教学深度的能力。只有根据课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

结语

音乐欣赏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传承人类文化艺术结晶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掌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变革,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1-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