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艺术

观《流浪北京》有感:艺术需纯粹,现实很物质

艺术7.24K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完影片,我对“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流浪北京》打破了什么模式”的感触不是很深,也不能用更精准的话语去总结它的意义。感触最深的是艺术创作与物质匮乏之间的矛盾与挣扎,他们追求梦想却又无法脱离世俗。

观《流浪北京》有感:艺术需纯粹,现实很物质

作为一个俗人,我佩服他们追梦的勇气,认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但是我不认可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

在“住在北京”部分中,关于“吃”“住”方面,他们都很无奈,寄宿在朋友家或学校里。一分钱没有、住宿极不稳定的张大力说的很实在,“就是想有个安稳的住所”。他们靠去朋友家蹭吃蹭住维持生活,在谈话中对稳定住所的向往,让人难以置信。这样的生活靠对艺术的执着对梦想的坚持维系着,令人佩服。

但我不能理解他们靠朋友生活这样理所当然的态度,特别是像张夏平在影片中说的“一直住朋友家,有的住很久有的住很短,因为别人家还有别的事。但是不会有什么难受之处,只要去找不是个难事,北京的朋友很多,很善良也很愿意提供帮助。而且我比较细腻比较受欢迎。一开始他们对我很好,但是有点过了,可能我这个人比较个性……”她有点盲目自信且过度自我,而不站在朋友的角度考虑。或许那个时候的朋友和他们是“一类人”,可以理解他们对艺术狂热的追求,但是一直“理所当然”的麻烦朋友,不是一个成年人在为人处世上的长久之计。

辞掉工作追求梦想,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理智。影片中张大力说:“漫画在国内还不被看好,没有人会买,他们觉得买一幅画还不如买油盐酱醋,只能靠外国人买。但是靠漫画维持生活还是很困难的。”看到这里时,我突然想起了经常辩论的话题“是否应该把梦想当成自己的工作”,被大部分人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把梦想当作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这也显示了大部分人的选择,先要有生活的条件,才有追求梦想的资本。

当然,家里人对他们选择的态度影片中是没有提及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选择和大部分人不同,还有更重要的是没有承担起家庭或者社会的责任。放弃工作投身艺术是一种对艺术纯粹的执着,但换个角度而言,也是过于自我过度彰显个性的私念。

再一点,关于张夏平的`疯病,与经济的困难有很大关系。从影片前半段的采访中,张夏平崩溃式的哭泣,到后面把持不住破口大骂至精神崩溃,都说明她孤独的内心无人能懂,同时她又高傲,有一种“迷之自信”,这些与现实生活的双层打压,让她喘不过气,一次次险些支撑不住,最终还是爆发了。爆发的导火索我更倾向于是张慈的出国。张慈的出国给这个孤傲的文艺青年重大打击,自己的孤独无人欣赏也无人赏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而且以前一起奋战追梦的伙伴去了国外有了新的天地,这种内心的极大不平衡最终使她崩溃。

以上是我对当时他们的这种选择的不理解。但是影片的珍贵之处就是真实的记录了当时有那么一群人曾经为梦想执着过,或许后来或妥协或坚持,但重要的是他们来过。

“不听也不想/不敢回头望的遗憾/掩着伤抗下了梦想/要毅然决然去流浪……”听着《飘向北方》陷入深思,一批又一批的北漂,是想离梦想更近一步还是随波逐流,是对梦想的执着还是对名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