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浅谈课堂延伸切莫过度

语文6.23K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让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当作给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但是我们也从课堂及教学案例中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亮点(尤其在公开课中)花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拓展延伸。很多教师和专家居然也给与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样是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人性光芒的闪现。这样的教学带来的实际效果如何呢?不妨让我们走进两个案例思考一下。

浅谈课堂延伸切莫过度

案例1: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3页,有一道这样的题:有几只小鸟分别衔着11-9、17-9 、13-9、12-9 、14-9 18-9、15-9、16-9等算式,旁边有几座房子,上面标有4、3、5、8、2、9、7这几个数,要求把算式和相应的的数连起来。

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这些小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大家愿意把这些小鸟送回家吗?

生:愿意。

师:请大家把小鸟和它的家用线连起来。

(学生做,老师巡回指导)

生:老师,没有“6”

师:这说明一只小鸟无家可归了,大家说应该怎么办呢?

生1:把它和别的小鸟放到一块。

生2:不行,因为它衔的的数是“6”,别的小鸟不会要它。

生3:把那只小鸟放到屋檐下。

生4:不行,天气太冷会着凉。

生5:晚上不安全

......(这省略的话语中还不知道有多少稚嫩的呼声)

师:假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大家帮小鸟建一个家。

师:好,大家动手帮小鸟建房吧。

(于是学生开始动手画房子......)

在数学课上,如此提问,如此进行拓展行吗? 这个教学片断后有教师的感想,他认为自己全面贯彻了新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拓展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画画与计算巧搭配,爱心教育从小抓起,环保意识渗入课堂,课堂充满人文性、情感性。一堂课汇集了如此多的功能、思想和作用,有必要吗?这种课堂延伸进行的所谓爱心教育、环保教育就是我们数学课上提倡的数学情感价值吗?谈起情感就把思想教育连起来,错兮!这样的延伸只会减削数学课的本质特征。到最后我们培养出的不是会思考有个性的学生,而是会大谈思想教育的“小大人”。我听过武穴师范附小彭老师讲过这一节课,我很赞成她的处理方法。学生连线后,马上发现问题:“老师,没有6,有只小鸟没有家”.彭老师笑眯眯地说:“那么你们就照着样子也给这只小鸟来安个家吧”。一句简单的过渡语省去了多少繁文缛节,省去了多少无意义的拓展!

案例2: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8~10页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课本的主体图创设了学生秋游去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在教学中,当讨论到“如何安排4个班的同学合乘2辆车”时,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其中方案3是: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36+34=70。对此学生出现了争议:

生1:正好70人,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不能合乘。因为学生有70人,再加上一个司机就是71人了,已经超过70人了。

(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70人要包括司机不就行了吗?如果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就让学生下课去问问司机不就完了。可是教师仍然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下去。 陷入了 现在的教学只能探究不能传授的误区。)

生3:可以合乘的,“准乘70人”不包括司机。

生4:不可以合乘,“准乘70人”当然包括司机,不然没人开车那怎么去啊?

生5:可以合乘。我爸爸的车规定只能乘5人,可我们每次都坐5个人,加上我爸爸就是6个人了。

生7:对。我知道,这个叫做超载!

........

这位教师是这样写自己当时的.想法的:一场精彩的辩论就这样展开了。两种意见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我作为一名忠实“观众”没有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还是让学生下课自己去问司机。

这个被教师自豪地认为是一场精彩的讨论和延伸,带给我们数学课的是什么呢?热热闹闹的背后究竟有没有学科教学价值。教师只需一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拨开迷雾见青天,何须这样纠缠不清?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延伸,课堂中一个好的延伸点也许就是一节课的生命线。但是我是极其反对把大量的宝贵教学时间用在这种不痛不痒的环节上的,因为教学质量下滑将就是这样教学的后果。我常常疑惑: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为何教师热衷不已呢?更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离吧。认为只有这种开放的课堂,这种由学生自由讨论的课堂就是我们的倡导的新课堂。其实在课改下,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邃理解;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自己的特色且灵活、巧妙;用自己专业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科,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能力。所以应是让课堂尽量“实”起来,而不是“花”起来。

老师们,你们把握好了课堂延伸的度吗?

标签:浅谈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