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丰收的喜悦音乐说课及课后反思

语文2.38W

《丰收的喜悦》这节音乐课是以教材为载体,融表演唱、欣赏感受、伴奏表演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音乐课。教学分三个步骤走:一是歌表演《采金秋》,意在复习歌曲,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桔园丰收的情景,掀起课堂的第一个高潮。这个环节是平时课中已经完成过的,在这儿只是一个展示过程,由于是现场摘桔子,真实模拟丰收情景,所以学生表演很投入,课堂的气氛成功地被营造起来了。

丰收的喜悦音乐说课及课后反思

第二个环节,也是课的主体部分——欣赏民乐合奏曲《喜洋洋》。欣赏前,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层次小,欣赏能力的培养的少,在教学的设计中尽量降低要求,学习目标的门槛放低。但又要体现出主题内容的充分性,于是还是设置了重难点,设置了一些欣赏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感性上思考:听完这首曲子,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你对这首乐曲的印象?此处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答不准确,于是启发学生看老师在欣赏时的情绪表现,当时有一个同学说出来了:老师听得很陶醉!我连忙抓住“陶醉”问:为什么曲子让老师那么陶醉?你们陶醉了吗?从而有机地突破欣赏的第一个重点目标,那就是感受乐曲的情绪:欢快。

第二环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景或画面。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想到了丰收的情景,还有的想到了过年的情景。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很简单,没有充分想象喜庆的场景,过程,教师也没有深入启发。因为只要充分想象了就能积极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内心将画面和乐曲融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绪。

第二个环节的第三个重点是认识作者刘明源,了解我国一些民族乐器,并辨听乐曲演奏的乐器,分段聆听感受。为了加深乐曲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让三年级

第三个环节是为乐曲伴奏伴舞。课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课前稍微突破了一下,就是简单熟悉一下各个打击乐器的伴奏方法。但真正能否合着乐曲的节奏,听着乐曲伴奏不能预计。学生往往拿起这些乐器就兴奋激动,课堂会出现混乱骚动的情绪。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课前进行预设,首先是课前就把这些乐器提前放在他们的桌子里面,不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在聆听前将课堂的气氛小小的骚动一下,即让他们拿出桌里的这些乐器尽情地玩一玩、敲一敲,满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个初步认识,练习怎样打击的一个过程,然后再让他们收进去放好暂时吊一吊他们的胃口,激发他们下一个环节更好的表现。

当真正要来伴奏的时候他们不再是骚动,而是信心十足,跃跃欲试了。因此在课堂中小组分工,很有秩序跟着老师的指挥进行练习,最后合着乐曲成功地进行了伴奏。由于时间的有限,没有进行分段的伴奏练习,因此直接合奏时乐段转换时,中间的同学们一会拍桌子一会儿舞彩带,着实有点手忙脚乱。但,这就是课堂,有缺陷的课堂才是最真实的课堂,不完美中的完美感觉——学生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就是完美的了。

最后一个环节,一个拓展欣赏。即欣赏《喜洋洋》的视频演奏,感受演奏者的投入表演,对这首曲子建立一个完整印象,从而激发他们对我国民族乐曲的热爱。

总之,课堂设计及教学呈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欣赏与表演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动于静,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使单调乏味的欣赏生动活泼,课堂气氛高潮叠起。二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感受乐曲的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景是感性;认识作者,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并辨听乐器,激发他们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乐曲是理性。三是三个环节脉络清楚,目标适当,环环相扣,完整合一。环节与环节之间自然过渡,教师的语言设计具有激发性,连接性。

不足是课前做过一些准备,有些表演的痕迹,看起来很完整,很完美,学生感官充分调动和参与了,但是自主创造性的表演却没有,教师也不敢放开,一是怕耽误时间,二是怕出不来效果。另外略感不够的是课的设计仍还嫌单薄了些,虽然时间紧了又紧,最后还是拖了三分钟左右。如果课的开始不表演《采金秋》直接进入给乐器玩一玩的环节,有感觉太随便平淡了些。课后我还反思了一下对于欣赏类别的课该如何分年级去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课的内容既不单调枯燥又富有层次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听,赏,析,奏,唱,更多的是还要将学生的心和情感带进音乐之中,让他们用语言,用声音,肢体去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