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案例

语文5.84K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案例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色彩》的第三课,共2个课时,本堂课为第2个课时。在本课时里,将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和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前面2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孩子们对科学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研究透镜》第1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进入到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本课时,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比较实验,认识两种透镜的镜片特点,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透镜的分类及各自的镜片特点。

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能通过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作用。

能够通过回忆旧知,总结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作用,是因为光进入透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情感目标】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实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光的不同作用。

  【难点】: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贴纸、实验记录单、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

“159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课时安排:共2个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看“冰能生火”视频,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为什么改变形状后的冰块能够生火?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活动:1、观察透镜,认识透镜在形状上的不同。

2、师生交流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镜。

3、习题分辨,巩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1】用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 分别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察桌上的文具。

② 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 凸透镜能使近处物体放大,凹透镜使近处物体缩小

【实验2】用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① 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屏幕上的图片

② 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远处物体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3】透镜对光线的变化

教师演示:光线“会聚”和光线“发散”现象。

② 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 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四)拓展应用

1、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观察变化

2、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展示生活用品图片,学生说出它属于哪种透镜,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回答课前问题——为什么“冰能生火”。

  (五)回忆旧知,巩固新知——为什么透镜会有这些奇妙的作用?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回忆第一课时的“光的折射现象”,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奇妙的现象,就是因为光线经过透镜时传播方向改变了,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六)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再通过师生交流巩固新知。

  (七)欣赏水滴图片,感知大自然的美

展示水滴图片,感知水滴也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让孩子们乐于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升华孩子们发现美,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凸透镜 放大 倒立 会聚

凹透镜 缩小 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