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作文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1篇)

作文2.78W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朗诵稿吧,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朗诵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朗诵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1篇)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1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就学术思想而言,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

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内涵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中间呈现的诸多问题,常常离不开文化的思考。就是说,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现代社会,有可能把很多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单一的政治解读、经济解读、军事解读,都不容易把一个国家和社会研究明白。

我的一个看法是:社会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文化,文化的问题在教育,教育的问题在文化。这是一个文化与社会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循环圈,这个循环圈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现象作文化解读的可能。我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但我觉得,当代中国文化方面的欠账太多。因为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把文化混同于意识形态,以至文化排斥多于文化建设。殊不知文化建设是需要依赖社会的。经济的市场化自然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社会不能市场化,社会的教育与学术尤其不能市场化。人类的道德理性(譬如操守)和美好的情感(譬如爱情),不能市场化。总之,经济强国的建立,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条件。

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问题,有一个自我的文化身份和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走向现代,那么传统呢?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试图与国际接轨,那么自己呢?所以,便有了对自身角色作文化辨认的需要,而角色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说一百年前、三十年前,可能还会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不相容的,但今天,已经很少再听到这种声音了。我们长期反思的结论是:现代化不能完全丢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离开自己的出发点,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唐代就已经迎来了自由歌唱的历史时期,唐代的多元繁荣是中国文化史的最辉煌的记忆。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如此的不同。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吗?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一年我参观河南的博物馆,看到黄河流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各种鼎器的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后来馆长带我去看另一处存放的青铜器,一排的鼎器,但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馆长让我想想是哪里出土的?我说可能是三楚。他说是啊,“楚王好细腰”嘛。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由这一点可以看出,楚文化确实有自己的特点。长江下游的浙江则有大规模的玉器出土,就是有名的良渚玉器,不光有人身上佩戴的饰物,而且有生产工具和军事器械,例如玉斧、玉刀、玉箭、玉剑等等。所以考古学家怀疑,我国古代是不是可能有一个玉器时期。这些洁白坚硬的玉器,或许也可以让人联想到浙江人的一些性格特征。

所以,不仅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不同,长江上中下游的文化也有很多差异。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佛教是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到中国的,这么一个外来宗教慢慢变成中国自己的宗教,是由于儒家的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道教的产生也在东汉,当佛教思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起来进行反驳和讨论的居然不是儒家而是道教。因为道教是宗教,所以对另一种宗教的理念不能认同。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写过有名的《神灭论》,就是批评佛教思想的。他为什么写这个文章呢?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范缜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都信仰天师道,这是道教的一个分支,他反对佛教,是由于他有道教的家传影响。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中国文化自有令人自豪的不间断的传统,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和汉字有关系。汉字我们使用了两三千年,从秦朝的统一文字到现在,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电脑盛行原以为会使我们的汉字遇到危机困难,实际结果却并非如此,现在汉字进入电脑极为方便,说明我们的汉字在现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文明不间断的有功之臣。相反,20世纪初前半期,许多志士仁人以为汉字将成为现代化的“累赘”的想法,未免是杞人忧天。不过从清朝中叶以后,中国的发展落在了世界文明的后面。不少史学家喜欢讲清朝如何不可一世,喜欢讲“康乾盛世”,但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国落后的直接触点其实还是发生在清朝。由于康熙晚年到后来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与外人建立正常的交流关系,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唐朝为什么那样强大而且繁荣?胸怀宽广地与中亚以及其他国家建立稳定的文化商务关系,是重要的一因。十七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很愿意跟中国交流,但是清朝统治者不接受他们伸出来的手。显例是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率船队来华,带有乔治三世国王给乾隆帝的祝寿信,希望与中方签署一项贸易协定,并在双方首都互设使馆。清朝认为根本无此必要,价值1。56万英镑的600箱礼物收下了,马戛尔尼则除了拿到一柄精美的玉如意,等于空手而归。我以为至少是此次,不是西方而是清朝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交流的历史机会。否则,如果当时能够主动打开和欧洲经商的通道,后续的发展也许就不是后来的面貌了。

到了晚清,中国的大门被西人的船坚炮利打开,欧风美雨狂袭而至,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发生了危机。1911年持续几千年的帝制解体了,最后一个皇帝被赶下了龙椅,以“三纲五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就是传统社会的大传统,还能够继续发用吗?中国的固有文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或者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传统中国经过怎样的途径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还有意义吗?百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直到今天仍不能说已经获致完全的解决。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2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为人子女应孝顺,不孝之人罪滔天。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穷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侍候莫厌烦。

爹娘都调莫违阻,吩咐言语记心间。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敬意面带欢。

大小事情须禀命,禀命再行莫自专。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宝局钱场休我往,花街柳巷莫游玩。

保身惜命防灾病,酒色财气不可贪。

为非作歹损阴德,惹骂爹娘心怎安。

每日清晨来相问,冷热好歹问一番。

到晚莫往旁处去,侍奉爹娘好安眠。

夏天爹娘要凉快,冬天宜暖不宜寒。

爹娘一日三顿饭,三顿茶饭留心观。

恐怕饮食失调养,有了灾病后悔难。

休说自己劳苦大,爹娘劳苦更在先。

人了一日老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

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扳。

此篇劝孝逢知己,趁早行孝莫迟延。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

幼儿咒骂我,我心好喜欢;

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

一喜欢,一不甘,待儿待亲何相悬?

劝君今后逢怒,也将亲作小儿看。

儿辈出千言,君听常不厌;

父母一开口,便道多管闲。

非闲管,亲挂牵,皓首白头多谙练,

劝君钦奉老人言,莫敎乳口胡乱言。

夫妻携钱包,买衣又买糕;

罕见供父母,多说饲儿曹。

亲未膳,儿先饱,爱护心肠何颠倒?

劝君多为老人想,供养父母光阴少。

市上检药物,只买肥儿丸;

老亲虽病弱,不买还少丹。

儿固瘦,亲亦残,医儿如何在父先?

割股还是亲的肉,劝君及早驻亲颜。

富贵孝亲易,双亲未曾安;

贫贱养儿难,儿女无饥寒。

一条心,分两般,亲则推贫儿不言;

劝君莫推家不富,薄食先亲自然安。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兔年景色依然艳,龙岁春光格外明;龙年的春天到来了,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个文化。

然而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用创新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只是辉煌的过去?

不,我认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做的就是用创新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做为手段,影视做为载体,再以特色做为亮点努力开辟世界这个窗口。

美国可以用肯德基推广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将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而我们有各种菜系和多元文化,没有理由挤不进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民族单一,文化也没有呈现多元化,但是他们善于在自已的影视作品中添加本国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很好的弘扬了本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国元素,努力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注意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功夫熊猫》不用改是外国人的作品。

我觉得,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也从不停止,不断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趋同这一时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就成为建构世界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进路。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性研究不失为在历史转折关头全人类的文化战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老子》《论语》《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可以为新科学的诞生提供有意的启示,就成为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为东方的雄狮更应该利用创新的手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底蕴厚重。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4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5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6

《和谐的经典——弟子规》第一章(孝悌)

音乐响起……(heartstrings)

学生齐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

光,透过玻璃窗,装饰着古拙的画轴,

厚重的色彩反射着斑驳的光影交织在孩子脸上,

天真的好奇夹杂着求知的渴望映在母亲眼眸,

母亲解说《24孝图》的声音在画廊里轻声回荡。

男:

从弃官奉亲的潘岳到卧冰求鲤的王祥;

从笼负母归的鲍出到上书救父的缇萦;

从望云思亲的仁杰到忠孝双全的云英。

字字句句传递着爱和思想的火光。

女:

孩子侧头,认真倾听,若有所想,

不知不觉,一粒名叫“孝”的蒲公英飞进了小小的心脏。咔嚓,

一声破土拔节的脆响,

孩子似乎明白了课堂上,老师所讲:

(学生齐诵)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男:

秋雨夜眠,异地求学的孩子,耳边响起的是父亲的叮嘱,没有华丽的辞藻,

父爱永远都是如山般的沉默和伟岸。

“天冷了,多添些衣服”,也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以心,以一颗真挚的心,才可体悟父爱的用心良苦。

女:

芸芸众生,一如你我,其实都是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父母的血泪写成,有时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离去,

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法破译。

男:

于是,孝成为了一种稍纵即逝的眷恋,一种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如风中蛛丝般无以附丽的飘荡。

女:

虔诚祷告,如何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重演,祥云乍现,灵光一闪,圣贤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学生齐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二章(总序)男:

源远流长兮我华夏文明幸甚之至兮我华夏子民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丰厚的经典摊开其中的任何一部都像是摊开一双宽厚的大手他们抚过了无尽的沧桑岁月

抚过了无数的孱弱心灵

拂去了嘈杂的历史烟尘

还原了生命的本真

女:

是这些经典告诉我们

人与自我和谐是大美

人与自然和谐是天道

而只有人与人的和谐

才会成就这美好的一切

(学生齐诵)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男:

是孝悌成就了家的和谐

是谨信成就了社会的和谐

是家和社会的和谐成就了国的安宁

是国的安宁成就了我们幸福的校园生活

女:

远离经典的校园是荒芜的

漠视经典的校园是茫然的

诵读经典,我们汲取了古圣先贤的力量

诵读经典,我们打开了智慧心灵的天窗

诵读经典,我们展开了飞天逐日的翅膀

诵读经典,我们将沐浴和谐的未来阳光

(学生齐诵)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

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

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

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

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

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7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为人子女应孝顺,不孝之人罪滔天。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穷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侍候莫厌烦。

爹娘都调莫违阻,吩咐言语记心间。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敬意面带欢。

大小事情须禀命,禀命再行莫自专。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宝局钱场休我往,花街柳巷莫游玩。

保身惜命防灾病,酒色财气不可贪。

为非作歹损阴德,惹骂爹娘心怎安。

每日清晨来相问,冷热好歹问一番。

到晚莫往旁处去,侍奉爹娘好安眠。

夏天爹娘要凉快,冬天宜暖不宜寒。

爹娘一日三顿饭,三顿茶饭留心观。

恐怕饮食失调养,有了灾病后悔难。

休说自己劳苦大,爹娘劳苦更在先。

人了一日老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

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扳。

此篇劝孝逢知己,趁早行孝莫迟延。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

幼儿咒骂我,我心好喜欢;

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

一喜欢,一不甘,待儿待亲何相悬?

劝君今后逢怒,也将亲作小儿看。

儿辈出千言,君听常不厌;

父母一开口,便道多管闲。

非闲管,亲挂牵,皓首白头多谙练,

劝君钦奉老人言,莫敎乳口胡乱言。

夫妻携钱包,买衣又买糕;

罕见供父母,多说饲儿曹。

亲未膳,儿先饱,爱护心肠何颠倒?

劝君多为老人想,供养父母光阴少。

市上检药物,只买肥儿丸;

老亲虽病弱,不买还少丹。

儿固瘦,亲亦残,医儿如何在父先?

割股还是亲的肉,劝君及早驻亲颜。

富贵孝亲易,双亲未曾安;

贫贱养儿难,儿女无饥寒。

一条心,分两般,亲则推贫儿不言;

劝君莫推家不富,薄食先亲自然安。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8

中国有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我最喜欢的是古诗,它在中华文字出现之时就有了。我读过好多古诗,有《山行》、《望天门山》、《静夜思》……古诗大多是来抒发感情的,我特别喜欢。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草》这首诗,它是唐代的诗人写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写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竟然连小草都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变得坚强一些,不能让“野火”伤到我们。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都要去奶奶家,爸爸妈妈离开的时侯,我就会特别伤心,这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菊花展喽!”人们的叫声把我的脚勾了过去,啊,广场的菊花白如玉,黄如金,红如火。白菊花那娇嫩的样子最引人注目;黄菊花又像磁铁一样把人们“吸”了过去;红色的“大火把”又好像人们:“谁敢不过来!”菊花美丽动人,我忍不住喊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好优美呀!

古诗就是这样抑扬顿挫,栩栩如生,古诗陪伴着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它成了我的至爱。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9

从小人们总爱多看几眼我的双手

说这是传统美的手,修长白皙柔软

这样的手应该弹琴奏曲

南方热辣的夏日我赤着双足

同样多看几眼说

这是传统美的脚,玉足纤纤

这样的脚应该伴歌起舞

我有着传统美的纤手玉足

却没有抚琴而歌,翩然起舞

而是将传统的双手拥抱平凡

留下每一个真实的脚印

但一种情结融入我的内心

那是从小的追寻——

寻觅中华千年的传统美

走进传统美的女人

于是我走进了《诗经》

《诗经》中的女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蓝天白云下,邻家女孩淳朴天真

她美在自然,清新健康

让多少男子憧憬想象

她是君子心中的最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随风而起的芦花,那么触手可及

却是那么飘渺如梦是幻

仿佛那氤氲在水中央的伊人

看不清你的容颜

却无限向往去苦苦追寻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雅温柔的女孩,娇涩含羞

偷偷藏起,又轻盈走出

赠给爱人“彤管”的野草

和那放牧时手摘的芍药

让浓浓的情谊静静蔓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锣鼓响起,大红灯笼

掩映着新娘如花的容颜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相夫教子,伺奉长辈,其乐融融

带走时光,留下那悠远的幸福

这是献给女人最美的快乐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芙蓉花般的姑娘

青春美丽,高雅风姿

和那打动人心的美德

怎不叫人爱恋难忘

《诗经》中的女子

如诗如画,如歌如曲

河畔上、月光下、稻田中

芦苇旁、水中央的精灵

翩翩舞动,带着令人沉醉的芬芳

穿越千年的岁月

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和对美至高无上的追求

这是古老《诗经》中的美

这是中华女子最传统的美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10

中秋乐·十五将临

觅中秋,捕捉月,溪水架桥半木朽,

摘落黄叶流水息,毅然看去,白山怂在嫦娥门。

小道旁,红柿绣满树,同于火球齐,谁将碎月来修补。

阳台上的陨石

阳台上有贝壳,还有陨石。

很素,很天然,原始得无人分享。

平素只知道拉开窗帘向远处望或回望,总是要借点光,要透点气,总是忽略了对阳台上的仔细观察。直至那次孤独来袭,和对着阳台的发呆。

风肯定是吹卷过,雨也肯定是溅湿过,也许还积累过雪,沾过霜。这些痕迹在薄薄的一层积尘上都能寻到。

阳台是自然的,天然的,寂然的,漠然的,淡然的,超然的。

一片枯叶在阳台的角落,是楠树的?檀树的?桉树的?楝树的?或者是枣树的?

叶子卷曲着,不仅隐藏了她的外形,也隐藏了她的秘密,她来自何方?何时到此?

我的兴趣并不在叶子。

阳台的中间有一些脚印。

大的如婴儿的手掌,小的甚至无法辨清。

青蛙大概到不了这里,蛇也没有足。那一定是鸟足了。

阳台的近处有两棵,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许也是枣树,她躲在了一棵的后面,而且要矮的多得多。

这脚印一定就是喜鹊的了。因为枣树上有雀巢。尽管我从未见过她的身影,也没有听过她的叫声。

她大概是一只低调的喜鹊。

我放下放大镜,重新拉上了窗帘。

那只蜗牛又要大胆地伸出她的头,朝那颗沙粒爬去了吧?

传统文化朗诵稿 篇11

清明的雨

清明的雨,飘飘洒洒,如泣如诉。北疆大地,雨雾茫茫,一片雾蒙。春风轻舞,纸灰飞扬。雨细如丝,悲声戚戚。雨点如针,扎人心上。痛煞心肺,泪洒衣襟。

细雨默默,落满草地。草儿静静,风儿轻轻。鸟儿悄悄,花儿凄凄。溪水沉痛,悲悲切切。哀号阵阵,向东而去。小河哭泣。哽哽咽咽,泪流如水。倾泻而出。天公流泪,感动大地。大地流泪,感动小河。泪如雨下,泪如泉涌。泪洒大地,悲天动地。

雨水如泪,流在心里。前面墓地,坟丘座座,一片死寂。雨水轻轻,蹑手蹑脚。树林静立,默哀久久。小草茵茵,低头鞠躬。野花朵朵,捧心祭奠。

雨飘如风,纷纷扬扬。泪流如泉,涓涓细流。雨落心上,悲从胆生。祭奠亲人,雨泪交加。雨中默哀,祈福天堂。雨丝如麻,缠绕心间。悲苦如影,挥之不去。失亲之痛,如雨似影。

雨意绵长,哀意幽深。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多少哀思,多少哀戚。尽情飘洒,尽情诉说。雨意朦朦,悲痛凄凄。多少悲伤,多少痛苦。雨中流淌,雨中纷飞。

清明的雨,淅淅沥沥。痛彻大地,泪水涟涟。

标签:朗诵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