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观初探

作文3.16W

一、中国危机管理观起源于传统易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观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真正把危机管理理念理论化并有据可循的是我国的经典巨著《周易》。《周易》一书的原功能就是用于防患于未然。比如《易经》上经第一卦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说君子白天小心谨慎,晚上反思警醒,就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断定吉凶征兆。梁韦弦先生在其著作《易学考论》中说道:《周易》虽是卜筮之书,但它绝不是天书,而是人间的产物,不能不蕴含着人们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关于吉凶祸害、利害得失的看法。而《易传》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揭示并弘扬了《周易》的思想内容,使之开始摆脱卜筮形式的束缚,成为一部反映中华名族祖先理性思维成果的宝典。

陈来先生在其著作《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中说道:春秋后期社会充斥的暴力、混乱、失范、篡逆、和不公正,激发了这一时代贵族有识之士的革新意识和忧患意识。这种危机意识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后果是强化政治秩序的努力和政治改革的出现。春秋时代以前,古人对于卜筮活动与卜筮结果有一种几乎迷信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在越来越理性思考的春秋时代渐渐衰落。而《周易》的卦爻辞也在春秋时代逐渐变成独立于筮占信给的文本体系,并在脱离占筮行为的意义上经历了文本的经典化过程。

二、中国文化中危机管理观的文化载体

(一)经典著作体现

早在殷、周时期,我国古代许多知名的著作就体现了危机管理的思想,《周易》和《孙子兵法》这两部中国的经典著作最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的危机管理思想。

甚至有人认为,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源头就是在中国,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已有3000 多年历史的文典《周易》。古人把卜筮当作是预测危机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在现代人看来固然是不科学的,但古人对危机预测的重视,又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纵览《周易》,无论是《易经》十篇或是《易传》十翼,处处饱含着危机管理的理念,表达了深重的危机意识。除此之外,《孙子兵法》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其中也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危机理念,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危机管理思想。

(二)歌辞赋表达

在整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当是文人志士们的优良传统。而宋代是我国危机文化史上一个相当突出的时期。冯天瑜先生的《中华文化史》中说道:朔方冲击的文化效应之一,是在两宋文化系列中引发出一种极为深重的忧患意识。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交织在一起,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三、中国文化中危机管理观的特点

(一)预防为主的危机管理观

如前所述,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既然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全过程的管理,中国人认为危机的事前管理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预先防范,有备无患。

(二)主动面对的危机管理观

中国人在应对危机时不逃避、不退后,这取决于一个良好的心态主动面对。《周易》说:君子以作事始谋。意思是说君子做事情是始于谋的,也就是始于主动去面对。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说做事情最后成不成功要看上天,但一定要先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这件事。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不畏惧,不退缩,相信人定胜天,这就是一种积极乐观、主动面对的精神。所以,主动面对的危机管理观就是敢于负起责任,积极主动应对危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危机管理观的特点之一。

(三)全局至上的危机管理观

一般情况下,一个危机可能是由某个局部的突发事件引发的,但是危机的危害影响会扩散到全局。因此,在处理危机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应该顾及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时,既分析了敌、我、友,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区分了优势和劣势因素,规划了分阶段的目标和整体的战略目标。这里有个如何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的问题。全局是由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局部组成。全局制约局部,而局部又影响全局。在局部和全局发生冲突时,要能果断地舍弃局部,以抓住重点,保证全局;在局部可能导致全局失败时,又要高度重视局部,步步落实。

标签:初探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