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政范文 > 调查报告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口流动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12年01月18号至2012年01月20号。

2.调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11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1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流动的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11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70.2%。较2010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五、对人口流动提出的建议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再次,可根据当地条件,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到引进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合理的利用耕地。另外,可对一些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用科学种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2

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区流动人口福利基本情况

(一)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为付组长,区政法委(综治办)、组织、宣传、公安等21个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抽调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人员组成,政法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全区流动人口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动人口200 人以上的社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社区主任担任,副主任在流动人口中产生。

(二)维权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全区建立了三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网络,设立了流动人口维权服务中心,并开通了12345维权热线。乡镇(街道)在综治中心设立了维权站,社区由司法部门设立了法律顾问或联络员,公布了姓名和联系电话,极大方便了流动人口的法律维权咨询。中远、欧华等一批规模企业能依法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劳动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调处劳资纠纷,并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措施。全区工伤保险全面覆盖;船东互保全面覆盖下海渔民中的流动人口。船舶、建筑等高风险行业、高纠纷行业设立了保证金制度,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政治权利得到较好体现。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意见》中明确规定区、乡镇(街道)党代表和区政协委员中,各类先进、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流动人口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社区根据条件视情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区总工会强化企业“党工共建”,把流动人口组织到企业工会中来,使流动人口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四)子女就学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流动人口子

学校,不断扩大教学规模,使教学资源与流动人口子女就读需要相适应,逐步实行以公立学校为主,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义务教育新体制,并行文明确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有关规定。目前,全区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实际入学(义务教育阶段)人数5212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3031人,占58.15%;在三所民工学校就读的2181人,占41.85%。流动人口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8%,总数占全区在校学生数的23.07%。

(五)卫生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加强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及周边的食品安全监督和卫生防疫工作,对流动人口子女实行免费接种,把流动人口孕产妇围产保健纳入全区预防保健管理范围,大大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专门成立了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制订了应急预案。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计划生育的咨询服务,为已婚妇女提供免费的孕环情检查,报销四项手术费。孕产妇女实行定点分娩。今年,区政府又把流动人口纳入享受基本药物零差价范围。流动人口卫生健康状况改善明显。

二、我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0月30日,我区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约13.4万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比为2.37:1(常住人口约32万人)。其中男性占69.1%,女性占30.9%。此外,还有不少未登记在册和申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全区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上的占5.6%;居住1个月至1年的占87.16%;居住1个月以下的占7.24%。从来自地区分析,省内16882人,占12.62%;省外116917人,占87.38%。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来自安徽、四川、江苏、河南等省份,一些经济相对较为贫困县区,占到总数的52.9%,主要分布在我区的六横、蚂蚁岛、沈家门、勾山、东港等乡镇(街道)。从行业结构分析,主要从事船舶修造、建筑、水产捕捞加工、餐饮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工种和行业为主。同时,我区流动人口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文化水平低。我区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基础

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学居多。调查显示,其中小学占14.8%,初中占64.2%,高中占18%,大专以上仅占3%。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二)社会保障少。由于社会保障机制问题,流动人口一般无法完全享受我区城市市民的社保福利。据相关部门统计,流动人口在较稳定企业务工,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6.45%、6.67%、6.51%,大大低于我区本地户籍人口的保障水平。

(三)居住条件差。全区13.4万流动人口中,集中居住在各企事业单位宿舍的只有42800人,更多的是散居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农民零星的出租房和其他各类工棚中。根据六横、沈家门、勾山等地反映,过去的猪栏、违章棚改为简易房出租给流动人口的现象普遍。分布在各乡镇、街道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规模小,公共服务设施差,安全隐患较大。

(四)违法犯罪问题突出。流动人口刑事犯罪数量增多,以暴力犯罪、侵财型犯罪为主。全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96名,其中流动人口379名,占63.6%。

一些带有职业性的扒窃、抢劫、诈骗、盗窃等案件,大多系外来人员所为。60%以上的盗抢公共设施、涉恶案件都由流动人口作案,对我区社会治安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三、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跟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责、权、利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带有局部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差异性,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单独制定管理制度,这样使得工作难以协调,服务与管理难以配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谁都在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无法形成合力。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的信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没能得到制度化保障,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衔接机制,有效信息利用率低。对流动人口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管理。

(二)管理队伍尚待加强。据调研,由于经费不足,流动人口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不到位。按500:1配备流动人口专职工作人员的要求,我区只有沈家门、东港两个街道基本达到上级要求。这些协管员在扣除保险、办公等费用以后,每月工资一般在1200-1500元左右。协管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态度粗暴和工作方式简单等问题。多数协管员专管不专用,日常工作中侧重于治安管理,协助计生、消防安全、劳动等综合治理服务的不多。“一职多能”作用不明显。

(三)观念认识尚须改变。由于经济、文化和习俗差异,对流动人口“歧视多于尊重”、“戒备多于信任”的现象仍有存在。一些当地群众,一讲到流动人口就联系到违法犯罪;一有风吹草动,就把流动人口当作怀疑对象。只看到给我区城市服务与管理带来的压力;看不到他们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有些职能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也以防范为主,在理念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偏见,对流动人口服务引导不够,使大量流动人口游离在社会保障、教育宣传、政治参与等边缘。

(四)合法权益尚得不到充分保障。调查中,我们发现用工单位以临时工、季节工为借口,不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现象依然存在;即使签订合同,在工资待遇、劳保福利、社会保险、工伤处理等方面也不能依照合同执行。近年来,欠薪、拖薪及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发生。据统计,共处理各类劳资纠纷投诉1032件,其中涉及流动人口劳资纠纷722件,占总数的70%左右。从劳资纠纷行业看,船舶、建筑行业持续高发,分别占总数的39.7%和17.8%;物业保安、排挡等个体工商户劳资纠纷增幅较快。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因找不到学校或负担不起学费而缀学。

四、加强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区加快推进“五大基地”建设,打造滨海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充分认识并做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好此项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当前,应从解决根本性的,社会普遍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做起,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格局,优化现有组织架构。

1、优化组织协调框架。根据我们对本区及浙江嘉兴、宁波,江苏昆山等地的考察情况比较分析,为适应下一阶段更为复杂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任务,有必要对现有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协调框架做优化调整,形成总合协调、综合管理、多线联动的组织格局。调研组认为:一是在对现有格局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借鉴“宁波”模式,强化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属办公室的授权,建议由区政府办副主任担任主任,对常设机构的具体运作负责。这样既可解决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协调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又不用做大的结构调整,因而相对易行,能见实效。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参照“嘉兴”模式,调整建立功能相对健全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委员会”并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局”,设置相应的部门,如综合科、监督协调科、登记管理科等,给予一定的编制与职数,使其不但能承担日常性的综合协调监督的任务,还能发挥核心指导的导向作用。

2、完善属地管理体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基层社区,实行服务、管理、教育、维权“四位一体”的全程服务、综合治理。强化村委会、居委会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职能。完善村(居)、社区警务室的工作平台,做到以村(居)为阵地,夯实基础,抓好服务。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各自职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综合人口管理体系。要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的三定网格式责任管理模式,制定并落实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

3、加强协管队伍建设。要切实按500:1的比例,配齐配足协管员。专职协管员队伍的聘任管理在区相应机构的指导、监督下,由乡镇(街道)负责。经费应按财政体制分级给予保证。要充分发挥专职协管员队伍作用,加强培训,完善“一支队伍,综合运作”的管理模式。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3

伴随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1、留守妇女年龄偏。

被调查留守妇女30岁以下的约占12%,3050岁的占60%,50岁以上的占28%。可岁,留守妇女多是40岁左右的妇女,她们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担负起家中农活,不得不让丈夫外出奇制胜务工,自己留守。

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

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的知识、新技术能力软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3、留守妇女劳动强度。

调查对象中,近52.5%的义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下地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1、留守妇女知识层次亟待提高。

留守妇女是当前农村的主力,她们的知识层次直接影响着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1%的妇女表示因为自己不懂技术,除了种地没有其他专长和本领,即使走出家门也找不到立足之地;约36%的妇女感谢到缺乏科学种养殖、企业用工的信息,经营无方、致富无门。而且,由于她们的文化层次不高,对小孩的培养、教育知识非常缺乏,存在着很多困惑。

2、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

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我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个人承受。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

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各级党、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妇性倾斜。

3、力发展妇性经济。

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发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济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项目。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

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4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已成为我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平稳、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强领导,实施齐抓共管。区级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人口计生、工商、卫生、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和重要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乡镇级成立由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从上至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格局。加强整治,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了多次针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全面的宣传、登记、查验证专项行动。全区计生干部与民警、平安服务队员及流动人口协管员联合,在白天、晚上分批到各村开展地毯式登记。登记以“村不漏屋、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为要求。今年,全区新登记、查验证流动人口15000余人,其中已育龄妇女6099人,并且已经及时录入wis信息,全区进入微机管理的育龄妇女达到20433人,工作取得了重成效,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强指导,抓好“两个”平台。加强了日常检查、指导、通报和督促,使国家和省内两个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在双向管理服务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自20xx年9月21日至20xx年8月20日,国家平台全区共接收信息714条,已馈713条,信息馈率均为 99.86%。

二、存在问题

虽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和漏洞。个别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做到属地管理,而是认为流入人口计划外怀孕,赶走了事,流出人口在外地计划外生育按统计口径哪生哪报,不影响计划生育责任状指标完成。现如今流出地不允许收取抵押金,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更有甚者,外来即不办理《婚育证明》又不让你知道去向,即流出地知情不知人,没办法,流入地知人不知情,没措施。从而导致一些偷生人员有机可乘,这严重地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2.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核发力度以及对违计生政策人和事进行处理较难。对流入我区各乡镇的人员,多是家境较贫寒,对违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进行处罚,即无物又无钱,起诉到,也无力执行。有的"三无"人员,在你查证时以各种借口搪塞你,又无具体制约措施,让计生工作人员左右为难。对流出人员说话无人听,调查了解无人在,兑现处理好似"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偷偷以外出打工为由,实际是躲生,但怎么调查打听就是不知去向。各地管理规定不一致,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所以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后不回原居住地接受处理,也未受到现居住地处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和明显。

3.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管理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个别干部对这一变化仍然很不适应、不习惯。以往的那种"株连政策"已经被废除,现在强调文明执法、正确执法、优质服务。个别人对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不理解,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服务弱化。

4.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建立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但是有些部门应付了事,认为我没有义务为你开展工作,还有的部门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空档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各乡镇对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公朴意识服务群众。在宣传的形式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抓好广播、电视、文艺宣传的基础上,还可以办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栏,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内容。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民政、工商、税务、卫生、劳动、城建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牢、抓好、抓到位。

2.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划定归属、明确职责。为了杜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沾轻怕重"、你推我争的不利局面,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不断档脱节,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现居住地为依据,划定归属、明确责任与义务,服务管理、情况统计、检查考核一律按现居住地管理口径进行。避免管理主体之间责任的相互推诿,以及对流动人口的重复管理和管理断层现象的发生。

3.落实管理责任,认真把好"四关"。一是户籍地把好"流出关",做好"一签四定一发"即签定计划生育合同,定外出地点、定联系人、定服务内容、定节育措施,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是现住地把好"流入关",做到"四个到位"即管理职责落实到位、计划生育证明检验到位、流入流出人员清理登记到位、管理服务措施落实到位;三诗安、工商、劳动和用人单位把好"验证关",要求有关部门在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照时,查验经现居住地审核过的《婚育证明》,企业实行计划生育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负责制,确保计划生育纵管到底,横管到边;四是房屋出租户把好"居住关",由村(居)会与私房出租户签定计划生育协议书,实行"双签双制约",促进户籍地发证率、现居住地查验率和有关部门查验率的提高。

4.切实做好《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建立健全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的机制。通过查验《婚育证明》,了解流入流出人员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为流入流出人员做好服务,便于掌握婚育、生育动态。办证、查证、验证是计划生育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查证可以促办证,办证可以转发信息,通过查证、验证、信息交换,可以避免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等问题的出现。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要求补办证明,对于查出的历年未经处理的计划外生育对象,坚决按标准在流入地兑现处理,以维护法律法规的平等性和严肃性。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5

为及时掌握人口发展变化情况,适逢20xx年为“小普查”年度,国务院决定在20xx年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了解20xx年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0xx年,XX街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在区统计局的指导和力支持下,严格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严把数据质量关,集中中选小区工作人员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期的总结工作,加班加点入户调查,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市、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了解群众生活,研究经济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调查分析数据和统计信息。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根据《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规定,为做好我街中选社区居会的各项调查准备工作,确保登激作顺利完成,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XX街道办事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民政科,办公室主任由民政科科长XXX担任,具体负责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同时,按照《海珠区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计划》的安排,我街在每个中选小区选调了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

二是制定了《XX街道参加广州市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方案》,对调查的组织机构、调查的标准时点、经费物资和宣传工作以及阶段具体工作安排等都做了详细和明确的规定。 三是街道指导员积极参加区统计局安排的各项培训,会后及时向领导和各工作人员传达培训精神和内容,积极组织各中选社区居会参加各项培训,安排分工,全力配合区统计局搞好本次调查工作。

二、周密部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一)做好培训工作和数据整理

1、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与往届有不同的是,本次新加入了PDA作为正式调查的记录工具。由于没有以往经验可循,因此有过去人口普查工作经验的老同志都感到压力,在操作方面不熟悉、常出错等情况出现。因此街道指导员在认真学习PDA操作方法后,向各中选社区居会的调查员进行指导,下发PDA的操作指引以及积极把握机会,安排有试点工作经验的区指导员到本街道向各调查员进行亲身指导和解说,务求做到每一位调查员都能熟悉PDA的操作,减少在正式调查当中的出错。同时向各调查员培训本次调查工作的.调查时点、对象、内容和方式等。

2、由于普查工作要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还涉及到绘制地图,任务十分繁重,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提供相关

数据。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区下发的各部门数据与各中选社区居会手上已掌握的各种住户数据资料,认真进行核对。同时,为绘制地图,指导员坚持深入个调查小区现场走,将户口花名册与居会的现实地域情况认真核实,细致地划分调查小区,编好楼房或平房号,从主要方位和地理标志到楼院的单栋住宅甚至到每栋楼房住宅户数都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确保区不漏房,房不漏户,准确无误。 严格按照规定人数和对社区的熟悉程度准确划分每一户并多次走中选小区。

(二)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根据区统计局下发的各种宣传资料,我街组织各中选社区居会在中选调查小区张贴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通过广泛宣传,使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能家喻户晓,让广居民了解并支持调查工作,不致产生抵触情绪,为调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按照区统计局的宣传经费规定,我街严格按照规定专款专用,购买了入户宣传礼品,在摸底调查和正式调查中派发,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为确保正式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中选小区居会调查员在摸底调查期间积极上门摸查住户各种情况,派发宣传资料,预约正式调查时间,登记相关住户信息,提高整个调查工作的效率,在区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摸底调查,做好底册 上交。

三、细致入户调查,做到准确不遗漏。

正式入户调查是整个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最为关键的阶段,为保证入户登记质量,我们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三个确保”严把关。

入户调查中,围绕确保不漏一户、确保家庭情况真实可靠、确保调查表内项目填写齐全、规范、逻辑正确的“三个确保”目标。我们一是坚持指导员经常督导检查指导,每天登记调查进度,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如无法解决马上上报区;二是全方位开展检查工作,街道指导员每天对更新数据进行检查,对有疑问的调查数据,及时让调查员核查、纠正,仍有疑问的要求调查员再次入户询问核实。对调查员上报的空户,街道指导员进行不定时、全覆盖的抽查,确保空户的真实性,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三是验收检查,我们对7个调查小区、共711户的居民底册进行了全面检查,并组织7个调查小区的调查员参加互检会议,互相检查底册以及PDA的数据,使登记差错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细致工作求真实。

在入户调查时,我们坚持做到态度真诚、语言规范、细致耐心,向居民耐心解释他们的疑问,力争调查到真实的数据;对不配合工作的个别居民,我们多方做工作,使他们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如确实不配合甚至不肯提供相关资料的居民,及时将情况向区汇报。为确 保数据真实,在询问调查户时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若遇到住户回答含糊的情况,调查员对此再仔细询问或者通过邻居侧问等方式,使数据尽量真实可靠。

(三)数据录入保准确。

为确保数据录入准确,不出现问题,我们克服人员少、任务量等困难,安排专职人员加班加点,按时按质完成数据录入任务。在数据录入中,发现问题及时和指导员联系,查找问题原因并及时更正,坚决杜绝随意更改现象,做到录入准确不出错不遗漏,报表数据与上报数据保持一致。

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存在种种困难,如住户态度恶劣不肯提供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等,但经过多部门的配合和指导员、调查员的共同努力,都能一一克服,圆满完成了这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也得到区局对我街工作的肯定。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6

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目前xx镇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流动人口的发展出路,对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1、农村流动人口数量

xx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镇,农村总人口xxxx人,根据2010年xx镇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0年全镇农村流动人员达xxx人,占到全镇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22.6%。其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为xxxx人,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员有xxx人。比2009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

2、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

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广西、海南等地 ,女性外出规模和频率逐年提高,女性流动的主动性在加强。在农民工中,男性占51.8%,女性占48.2%,20—34岁人群占流出劳动力总量的64%,40岁以上的人群则呈递减的趋势。外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7%,30%左右劳动力具有专业技能的培训经历,近年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流动总量的97%,其中第三产业占52.5%。

3、农村流动人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的人口结构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外流大多是有知识、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性别上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村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1、基本情况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隐蔽性、复杂性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无有 效证件、无固定住所、无固定职业。管理难度非常大。如果不正确处理好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势必给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社会稳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强化和探讨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综治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的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xx镇综治办针对难点、突破难点,大胆探索,创新思路,重点抓好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强化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成立互联责任去并聘任流动人口协管员等一系列措施。

2、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总结

(1)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两节”前后外出人口返乡的有利时机,进村入户对经常外流人员和有外出倾向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2011年xx月xx日,xx镇工会组织召开了全镇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为我镇农民工讲政策说实例;2011年xx月xx日,xx镇政府举办“三八维权周”活动,活动期间,巾帼志愿者们向广大妇女群众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信访条例》等各类普法宣传资料,同时,设立法律咨询台等活动进行宣传。据统计2011年“两节”前后,xx镇开展法制宣传入村活动6次,组织返乡农民工宣传政策教育3次,教育覆盖面达百分之八十。

(2)对外流未返乡人员,通过询问家属或亲戚掌握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流出对象取得联系。针对我镇流动人员较多的特点,镇综治办在x个村分别成立互联责任区,并聘任村、组干部担任流动人口协管员,村、组干部是流出人口的直接管理者和联系人,我镇积极发挥其能动性、积极性,建立村、组干部包户联系责任制确保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信息收集到位,随时保持联系,并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到流出农民信息准确。全面形成了乡村组干部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新格局,使流动人口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倡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家乡。2011年x月镇党委副书记与返乡农民工代表亲切交流,介绍了2010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途经和思路,指出未来xx镇政府将全心全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主动、周到、真诚的服务。外出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后,返回家乡走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道路,引进技术、注入资金、带来市场信息,并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当地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资本的形成,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快了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建立由综治委牵头,公安为主,工商、劳动、计生、建设、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集管理、教育、服务职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工作平台。加强

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农村流动人口对城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

3、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

(2)农村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统计,我镇犯盗窃罪抢劫罪犯罪中,农村流动人口占80%,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农村劳动力外流大多是有知识、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性别上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7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向我市迁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她们的存在对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和城市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外来妇女在背井离乡、重新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男性更多的坎坷和困境,显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外来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引导她们真正融入社会成为城市的一员,市妇联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对公安、卫生、计生、城管等近10个部门进行走访座谈的形式,较为详实的了解了外来妇女在常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外来妇女群体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市登记外来人员已超过40万,比20xx年同期增加12万,增幅达42%,其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从调查的情况看,外来流动妇女具有以下群体特征:一是外来妇女来常以家庭形式为主,家庭关系较为和谐稳定。63%的已婚外来妇女与丈夫一同来常,举家迁到常熟谋生成为她们流动的主要方式。当问及与丈夫的感情关系时,选择好的占了90.7%,选择一般的为8.8%,仅有0.5%选了差。在对待生育问题上,她们的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近300例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59%只有一个子女。二是外来妇女通过工作增加收入,具有较高的家庭地位。原创:本次调查中,80%的外来妇女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64%的外来妇女认为自己工作赚钱后,在家庭中地位提高了,经济独立性增强了;更有15%的外来妇女选择了“家里我说了算”。在问及工作赚的钱如何花费时,71%的外来妇女与家人共同管理商量着花,24%选择了“自己做主,滤布任意花费”。三是外来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就业层次不高。在外来妇女中,尽管中青年人群占大多数,但除少量外来投资者和知识型人才外,绝大多数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来自苏北和中西部地区偏远贫穷的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成为她们就业的主渠道;还有的只能靠自己的苦力做点小生意,如:卖小菜、卖水果、摆地摊、擦皮鞋、收废品等,呈现出高就业率掩盖下的低职业结构。四是外来妇女对常熟这个城市有较强的认同感。66%的外来妇女认为常熟“政通人和、经济发达、是个好地方”;25%则认为“比我家乡好”,对我们这个城市有较强的认同和归属感。

二、外来妇女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维权能力不强。在调查中我们感到,部分外来妇女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签定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模糊而冷淡。据统计,分别有17-30%的人不知道《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有49%的人没有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35%左右的人表示不清楚单位是否与正处生育期的女工签定劳动合同、不清楚单位是否按照规定为女职工办理了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当问及“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怎么办”时,有10%的人表示“能忍则忍”,10%表示“不知道找谁”,个别人竟选择了“找朋友报复”。调查同时显示,一些大型正规企业中外来人员的劳动保障各方面指标都相对乐观,而一些非公企业则凭借灵活的用工制度来逃避对职工应负的责任,劳动保护差强人意。

二是卫生保障较差。被调查外来妇女中,健康知识包括未婚青年人的性知识都很贫乏,有近20%的妇女完全凭自己的经验获取妇幼卫生保健知识,有30%的妇女近两年来没有做过妇女病普查,27%认为围产期保健服务没有必要,28%生病不上医院。上述数据的取得基本来自有固定工作的人群,事实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闲散外来妇女,她们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则带着三五个小孩,条件好一点的租住在农村角落、务工的小作坊里,差的住在猪棚里、桥洞下,随地大小便、随地扔垃圾,小病扛一扛,大病没法防,卫生保健成为有待探索的空白。再如招商城地区,一些外来人员白天干活,晚上睡在市场旁的马路上,3元钱一晚上租条被子盖,那些被子睡到穿洞也不洗,卫生状况可见一斑。另外屡有发生的非法接生、传染病、性病等,都严重影响了外来妇女的健康。

三是学习意识淡薄。外来妇女在不断寻求谋生方式的过程中,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她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争取、追求更大发展的意识初现。在调查的对象中,有一部分妇女希望通过通过培训、压滤机滤布辅导提高自己,但绝大多数妇女对学习并不热心,在被调查者中,有将近60%的人选择了由于时间或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兴趣参加继续教育自我增值。

三、优化外来妇女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是管理与疏导结合,建立长效机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跨地区的人员流动将进一步加速。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较为健全的外来人员管理网络,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配备了协管员与信息员。为争取管理的最大实效,建议政府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流动妇女儿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机制,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单项管理为双向管理。建立入出两地管理机构,公安、计生方面均实行“持证、验证”制度,必要时可实行准入制度,真正实现有序管理。二是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形成以政府牵头,公安、劳动、计生等职能部门为中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配合,单位和业主为基础和依托的齐抓共管格局,“谁主管、谁用工、谁负责”,使外来妇女管理工作达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的效果。三是变突击管理为长效管理。要加快外来人员集宿化进程,建立遍布镇、原创:村、街道、社区的外来妇女服务网络,外来人口协会、外来妇女联谊会等组织,并可推广大义月龙服饰有限公司在企业外来女工中建立月龙女子俱乐部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一条外来妇女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宣传与执法并重,维护妇女权益。首先要在外来妇女中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使她们清楚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强对用工单位尤其是个私业主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增强他们用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劳务用工制度,尤其是劳务用工监察机构要加大管理检查力度,监督签订劳务合同,规范用工制度;要加大对非法劳务市场检查力度,真正使合法劳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外来妇女保障机制,将外来妇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依法纳入保险范围,提高外来妇女的生活质量。我们还提倡在非公企业中加强妇女组织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妇联团体会员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增强妇女组织在企业中的分量和影响,确保能听到女工的呼声,反映她们的意见,维护她们的权益。

三是教育与服务同步,提高整体素质。要加强对外来妇女“四有”、“四自”等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教育,激发她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应为外来妇女创造更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开展有利于提高外来妇女劳动和生产技能的各种培训活动,帮助她们成为有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的竞争者,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共享”的原则,加强流动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生育、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针对流动妇女所处的环境和特殊需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将社区内流动人口纳入服务范围,为她们提供同样的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流动人口,建议政府提供救助资金,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平民公惠医院,使她们能享受低价或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

我们坚信,通过上述工作的深入开展,外来妇女的生活一定会更文明、更美好,她们必将成为“三年再造一个新常熟”热潮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8

市人口计生:

局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市人口计生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题评估工作的安排。召开专门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按照上级安排不折不扣地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县人口计生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认真对照评估标准,深入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管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形成了外出人口多、流入人员少这样“一多一少”的特点。通过自查,全县共有流出人口721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968人,流出人口办证率为93%。全县共有流入人口25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9人,流入人口验证率为100%。

二、存在问题

1、低生育水平不稳定。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县虽然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但是由于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占有较比例,这些流出人员的婚、孕、育情况难以掌握,为人口目标的顺利实现留下了隐患,低生育水平存在弹的潜在因素。自查发现,从20xx年截止到20xx年底,全县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共有出生92人,其中计划内78人,违法生育14人,计生率仅为85%。

2、流动人口的知晓率有待提高。虽然我县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多次宣传,但仍有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存在宣传死角,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知晓率。

3、乡镇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些乡镇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流动人口是现居地管理为主,认为这项工作不会影响全局,使得流动人口工作很难被摆到重要位置,工作被动应付。

4、流动人口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由于乡镇主管领导不重视流动人口工作,因此有的乡镇对流动人口工作做不到专人专管。有的乡镇流动人口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业务水平不高,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需要。

5、综合治理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缺乏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使“一证管多证”、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不成合力。

6、利益导向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流动人口经费投入的不足,对流动人口的免费技术服务、奖励、救助、优惠、节育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导向机制只存在于形式,很难落实到位,从而导致流动人口的办证和验证积极性不高,办证率和验证率达不到考核要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是挑战更是机遇,也越能考验我们的工作水平。这些问题如能得到解决,对推动我县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上水平、上台阶具有积极作用。

三、下步工作重点和整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与相关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协调统一的抓好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加强各级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他们全面了解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式和状况,从而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2、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我们采取“五步工作法”推动我县流动人口工作上水平,上质量。“五步工作法”即:一、二送、三跟踪、四建档、五馈。一就是通过走摸清我县流动人口底数,保证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准确及时;二送就是在入户时为流动人口送一份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宣传单、一张生殖健康服务卡、还有一张对没有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催办通知单;三跟踪就是对接受服务的重点流动人口实行服务跟踪,让他们了解计生常识和生殖保健知识,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建档,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及时为已婚育龄妇女建立各种档案并保存;五馈,根据所采集的信息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及时馈到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她们孕育情况。

3、充分运用信息平台,实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和提交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做到“证、卡、机”三统一。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9

一、指标注解:

(一)统计分析区域:我镇的x个村(社区)。

(二)数据统计时间:分析中所用数据均是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以来截止20xx年3月31日的数据。

二、总体概况

截止20xx年3月31日,10个(社区)流入人口信息系统汇总录入流入人口429人,房屋信息4772户、出租房屋58户、大型用工单位16个、流出人口804人,留守儿童21人、空巢老人12人、返乡人员12人。

(一)流入人口基本数据:

1、人口比例:10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6480人,其中流入人口429人,占2、6%;其中流出人口804人,占4、9%。

2、年龄结构:在所有流入人口中6岁以下的有10人,占2、3%;6至16岁的有16人,占3、7%;16至60岁的有374人,占87、2%;60岁以上的有29人,占6、8%。

3、流入人口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232人,占54、1%;女性为197人,占45、9%。流出人口性别:男性也多于女性;男性为428人,占53、2%;女性为376人,占46、8%。

4、主要流入地:我镇主要流入人口本市其他地区(市)县15人,占3、5%;省内市为216人,占50、3%;省内县35人,占8、2%;省外市39人,占9、1%;省外县32人,占7、5%,本区(市)县其他乡镇91人,占21、2%;国外1人。

5、流入事由: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务工的有324人,占75、5%;其他流入经商、服务、借读、养老等的有105人,占24、5%。流出人员中,务工的有780,占97%;其他的有24,占3%;

6、受教育程度: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101人,占23、5%;初中文化的有230人,占53、6%;高中文化的有46人,占10、7%;大专文化的有23人,占5、4%;大学本科文化的有10人,占2、3%;研究生及以上文化1人。

7、职业状况:从事加工制造的有29人,占6、8%;从事建筑行业的有36人,占8、4%;从事服务行业的'有98人,占22、8%;未就业的有24人,占5、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242人,占56、4%。

8、培训状况: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加入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7、5%,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92、5%。

9、流出人口方式:以组织输送流出的有18人,占2、2%;通过亲友介绍的有61人,占7、6%;自发流出的有725人,占90、2%。

10、基本养老保险: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184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有41人,参加生育保险的有2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25人,参加非城镇综合保险的有3426人。未参加保险的流动人口有222人,占53、2%。

11、有无婚育证明(18—49周岁女性):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0、6%;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99、4%。

12、政治面貌: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党员有14人,占3、4%;团员有22人,占5、4%;民主党派1人,占0、2%;群众362人,占88、9%。

三、现状分析

我镇的流入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是处于成都市三圈层,流动人口少的地区,因而流入到我镇来服务、经商的人员相对较少,从对流入人口现状分析,我镇流入人口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流入人口多数为青壮年

在流入、流出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流入人口的主流过到91%,且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明显特征。

(二)流入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流入、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技能已成为他们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关键。目前,流入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的占101人,初中文化占230人,高中文化的占46人,较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大多数年流入人口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

四、应用分析

(一)服务民生

1、就业培训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参加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7、5%,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92、5%。流出人口比例也差不多,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加大对流入人员有培训意向的技能培训力度。

2、劳动保障

在已采集的流入、流出人口中,无论是在流入地或流出地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而未参保的有222人。建议劳保部门加大力度切实保障流入人员参加基本保险的合权益。

3、司法援助

这些流入人员到我地后,人生地不熟,一但遇上矛盾、纠纷和合法权益受损害时,求助无门,建议司法部门在流入人口工作生活聚居地,大型用工单位、社区、居民小区等设立法律援动联系点、咨询点和便民卡,方便流入人员就近申请法律援助。

4、计划生育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员口,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0、6%;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99、4%。建议计生部门加大对流入人口女性婚育证明的随时检查,以便督促她们在户口原籍办理好婚育证明,也使我镇便于更好管理和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5、其他服务

针对流入到我镇的外来人员情况,建议房管、工商、公安、地税、教育、卫生等部门各行其各职、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大家一同来为流入人员服好务,以真情动人,以热情待人,才能更好地吸引外来人员到我镇投资、发展、创业。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10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卡。即对到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的自然情况以及房主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登记立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建立“四方责任卡”。明确社区、片警、房主、暂寄住户四方的责任,四方各持一卡,有利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暂住卡”。凡是在辖区暂住的外县、市年龄在18岁以上的流动人口,都要到社区警务室办理“暂住卡”,作为在此市居住的合法证件。四是建立“婚育卡”。对育龄流动人口,必须持原居住地的婚育证明,在暂寄住社区办理计划生育卡,使社区、街道能够掌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和宣传教育。五是建立重点流动人口“防控卡”。对有前科劣迹和现行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派出所将对其实施重点管理、监控,以及追拿逃犯、直至严打;对这类重点流动人口要在派出所列入“重点管理卡”之中。

总之,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之既既管理到位,又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11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任何一家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盈利机会,并且流动性风险具有联动效应,一旦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极易导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兑存款,诱发挤兑风波,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的基本内容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其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促进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最终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并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以及设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内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源源不断的居民家庭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不足。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流动性管理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都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管理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银行,它产生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表现出以银行监管为主的外生性特点。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管理体制,以固定不变的流动性比例作为常规的监管方式,过分强调银行的监管,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五)以四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体系存在许多流动性隐患。一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负荷经营;二是存贷款比例较高,对于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该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映出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并且继续增加趋势明显,资金使用日益长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是贷款质量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顽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三是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二)通过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力开办各种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三)建立资金合作救助机制。一是总行(分行)资金救助机制。二是当地央行资金救助机制。三是同业资金救助机制,总行应允许二级分行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金救助合作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允许二级分行向当地国有商业银行拆入资金解决顽资金不足问题。

(四)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银行本身应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合理配置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并要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鼓励提高银行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及水平,借以降低信贷资产比率,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继续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实行合理的考核及奖惩制度,成立立的审机构,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彻底走出不良、剥离、不良的循环。

(五)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强

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圈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危害甚,银行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

(六)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一是面对银行间同业融资利率持续走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扩同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二是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长期利率风险凸显的情况下,为了积极防符率风险,同时又能够消化更多的资金,要及时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合理安排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加中、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

(七)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国家货币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12

大量外来人口的集居是近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最近,观察点调查组对庙堰村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据统计,到20**年9月底为止,居住在该村的外来人口共有1716人,比本地村民还要多出436人,主要有来自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外省农村的,也有来自浙江三门、仙居、天台等偏僻山区的。按照从业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共96人;二是在企业或建筑工地打工的共960人;三是从事商饮服务等其他行业的共660人。

外来人口的大量集居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庙堰村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租金收入。据初步统计,庙堰村约有10230平方米(共440间)的住宅房和9510平方米(共204间)的店铺出租,这些出租房每年可以为庙堰村村民带来约400万元的租金收入,人均可得租金收入是3125元。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竞争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

由于外来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能依赖的技术和资金,加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来民工都普遍感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活儿”很困难,很多人干的都是“脏”、“累”的工作,如建筑工、种菜农、游摊贩、收破烂等,工作相当辛苦但挣钱不多;

二、劳动条件差,安全隐患重

外来民工普遍是在肩挑背扛,风吹日晒及脏、乱条件下工作,劳动条件差,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有一位在镀锌厂工作的民工,长年累月接触一种有毒的化学药水,手臂经常被药水爆伤,一受伤老板就给他300至400元的治疗费,只是在伤口简单包扎几天,伤愈后又继续上班,有时怕被炒鱿鱼,甚至是带伤上班。

三、生活质量整体低下

外来民工的户均每月消费支出仅为400至500元,生活和饮食均极为简单,卫生状况较差。大多是租一些廉价房用以栖身,无卫生设施、无专用厨房,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仅为5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有的甚至住楼梯间、危房。并且大多数的种菜农住在自搭的田园“窝棚”里,一到刮风下雨,里面漏水漏风,条件极其恶劣。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13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在步入最活跃人口流动期。但是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问题还很多,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在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我国政府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并且可以是社会更加和谐,如何实现流动人口享受同流入地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就成了政府及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一、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均等状况

我国政府及党中央为加快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在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明确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及谐社会的几个决定,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实现的重要性。20xx年组建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后,提出实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相关工作目标,改革的关键和具体任务,同时实施大量的有关调研工作,决定在人口计生委部门的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更加明确了服务内容,并且为流动人口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强化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

二、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实现中的阻碍

虽然我国试点城市的.人口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要对研究理论、管理机制等进行健全和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流动人口和城市本地居民比较,两者的就业机会难以达到平衡,社会保障等也很难实现。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35.95%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就读的最大障碍是学费太高,16.15%被调查人员的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就读过程中遭遇到歧视。此外据相关调查流动人口务工期间患病,2/3农民不会到正规医院就医,主要是这些医院的收费太高,在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状况下,远超农民的承受范围。国家统计局调查得知,虽然一半农民得到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数是短期、临时岗前培训。总体来看,教育、卫生医疗、住房、就业、养老上都不能享受同当地市民同样的待遇。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事着繁重和劳累的工作,居住环境差,文化教育?T乏,导致其极度缺乏社会保障。此外流动人口由于不同程度的被排斥而存在自卑感,忙于生计,不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在流入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以上情况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是户籍制度限制,另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就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方面严重缺乏创新性,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流动人口都是由公安部门来管理,使得其他部门极少能够参与,流动人口即便是有问题也不清楚要从哪个部门寻求帮助。对应法律不完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难以得到规范的监督和检验。

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创新模式

创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推动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其中必须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且要依靠非政府部门的力量来实现宏观调控和引导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功能的均等。必须要对社会资源实行积极有效的政府,并且要充分提升服务管理质量,建立基层流动人口管理平台。激励群众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依靠社会组织作用,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人口社会化管理。

打破二元制户籍政策,促进并且真正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二元制户籍制是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阻碍。非本地人员不能享受和本地人员相同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进而使得流动人口的基本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

四、结束语

政府必须完善法律及政策,加快实现我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内,必须对人口流动服务管理进行规范,同时对有关法律进行修订,并且还要完善各方面的政策。积极建立并健全落实人口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人口流动的法制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管理。加快和保障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