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政范文 > 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民俗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调查报告1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民俗调查报告2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家乡民俗调查报告3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一)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二)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家乡民俗调查报告4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

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