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个人范文 > 心得体会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5篇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在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巧妙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新课伊始,导入要新颖,有吸引力,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愤所陶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新课伊始,教师可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这时,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接着。教师就用投影片出示一个由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并让学生指出了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说说哪些图形在以前学过了,哪些没有学过,师问:你们想认识这些没有学过的图形吗?想与这些图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图形,并板书课题,这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能以极高的兴趣进行学习。

二、精心设问,层层递进,激发兴趣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针对所教的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如:教学“学校里养了7只黑兔,12只白图。白图比黑图多几只?”时,结合投影片演示设计如下问题:

(1)题中讲了几种兔子?每种养了多少只?哪种兔比哪种兔多?

(2)把黑兔和白兔一只只地对应起来比,白兔和黑兔对应着的有几只?

(3)对着的白兔和黑兔的只数有什么关系?

(4)白兔和黑兔没有对应着的有几只?没对应着的白的只数表示什么意思?

(5)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样计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层层提问,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以致达到会解答为止。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是错,教师都哟啊以鼓励为主,多说些表扬的话:如“你真聪明”,“你比以前大有进步”,“你爱动脑筋”,“下次努力”等等。这些话虽然很平常,但出自于老师嘴里,学生就感到高兴,这样既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又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好动,学习兴趣也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情绪而采取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适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达到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教学应用题时,多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恰到好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抽象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时,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是怎样算出圆周率的,这样不仅时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时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幻灯片等,在设计教学时,可应用CAI课件,可以以静变动,更能形象地表达算式、文字的意义。这样不仅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练习,增添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重从实际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的按排外,利用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练习中,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给老虎治病”、“邮递员送信”、谁最聪明“等多钟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商的目的。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2

时间过的真快,刚刚熟悉了这个校园,对学生才刚刚有点了解的时候可实习却结束了。

我是来自江西师大的数学系的一名学生,和十几个同学来广州番禺学校参加岗前培训,其实也就是实习,在这短短的不到半个月的实习当中,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尤其是当我们漫步在实习校园时,那出自学生一声声“老师好”更增加了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在这短短的十几天我们见识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参观了学校,这让我们大开眼见。

我的指导老师宋老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指导老师,他有着25年的教学经验。他对我这半个月的指导和点播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知识。他是初一(6)班的班主任,同时还是初一(4)班的数学老师,这两个班我都上过课,也和学生有过聊天,时间真的是太短了,还来不及一一和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谈心,我就得和他们告别了,想想心里挺难过的。

除了上数学课外,我还得实习班主任工作,在实习班主任阶段,由于晚上我们都有安排,没有时间去教室,有时开会结束的早时,我来到初一(6)班,我发现这群好动的学生们正安静的看着书,我担心自己进去会打扰到他们,我就会在走廊那里徘徊,之后我就会悄悄地走掉。大多数时候我会在下课时间去教室看看他们,和他们聊聊天。每天我都会想着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他们一起玩,学生也都喜欢和我一起玩,那种感觉真的很爽。虽然时间很短,但我对学生的感情是很深的。

对于番禺执信学校,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学校,这话一点都不假。记得第一天何校长带我们参观校园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所学校,羡慕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学校有美丽的风景,那些绿绿葱葱的树木,让我爽心悦目。当听到何校长说这颗那颗树是某某同学在某年某月栽种的,我更是不由感叹,这所学校真是全面发展人才啊!紧接着,校长又带我们参观了海洋馆,这是我前所未见的,我从来没听见过学校还有海洋馆,看着那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我连忙取出我的照相机,我要告诉我身边的朋友我来实习的学校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我们一路边走边看边听校长的描述,我一边拿着照相机不停地拍着这所美丽的校园。墙上到处都有很多雕塑和图画,就如李老师和我们介绍时说的一样,学校的每个墙壁都会“说话”,真的,我觉得这话一点都不假。但最令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很今叹的是:学校竟然在食堂那里的草坪,目前我一时想不起来那到底叫什么,但是我大概知道那里汇集了几乎所有的世界有名的古建,埃及金字塔、埃菲尔铁塔、长城等等,真是令人今叹,这些都很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了一些古迹。真是想不到啊!

就在今天上午我听了一节初一(3)班的数学老师的公开课,这让我感受到了番执学校的课堂是给学生主动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我觉得这节课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可是当所有老师坐在一起评课时,我才发现老师教学真的很严谨,曾经我也到私立学校实习过,我也上过公开课,但老师们都会手下留情,不会在大庭广众指出错误,老师们会私下里指出缺点,再教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改正。而番禺老师和领导会立马指出不足之处,这点还是很好的,让大家可以共享,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同之处可以参考。

在最后的几天晚上,学校还给我们开培训的课程,就昨天晚上李主任讲的教学常规管理培训,让我们深刻的知道“动”、“懂”、“悟”着三个字对学生的重要性。在番执这所风景秀丽、人才济济的学校,很多的话我都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这对我以后踏上教学工作岗位有着很好的借鉴,在此我感谢在番执这所学校的所以领导,师生给予了我这么好的平台。

这是我这几天来的心得,有不足之处请给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正。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3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大力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视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适合本课教学的情境,能把学生从书本一下子拉进实际生活中,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他解决,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自己动起来,学习的氛围有了,知识也就很容易接受。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形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探究几何体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设置下列问题:一只蚂蚁在圆筒外壁的A点,想吃到圆筒内壁的B点处残留的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一节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小明到装饰城购买瓷砖,老板给了他一块面积为4dm2的正方形瓷砖,聪明的你能告诉小明这块瓷砖的边长吗?若面积为5dm2,则边长应为多少呢?由此,就引出了平方根的概念。

选择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意识。可见,问题是思维的灵魂,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诱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讲述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研究、主动探索;要注重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阐述个人的独到见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把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寻方法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一点或一个问题出发,知识进行放射性联想,向四面八方探索。一题多解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练,并对学生想出第三种证法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数学思路的创新美,借此调动学生深钻多思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该节课的情感目标。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运用点拨教学,培养独创思维

创新思维独创能力指思考问题时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深挖出与众不同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运用激发性语言给学生及时的点拨,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还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练习,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学生思维具不具有独创能力,这是相对而言的,但不管怎么说,具有思维独创能力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教师应予以特别重视,因为独创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目标。

五、打破思维定势,培养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善于从反面的立场、角度去进行思考,当某一思路出现障碍时,能够迅速地运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我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性的问题,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已知方程至多有一个负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大多数学生在解答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对方程有一负一正,两个正根,没有实根,进行讨论,非常难,又非常复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至多有一个负根”,反而非常简单,有两个负根,只需求出使方程有两个负根的k的取值范围,然后排除这种情况,问题就解决了。

总之,时代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而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有长远的眼光,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其本质就是进取。这种进取能使人在学习工作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出更高的价值。然而,这种能力的源泉却来自人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人在思考问题时有别于传统和与众不同的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批判性?求异性以及突破性的特征。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创新思维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去就能创造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价值。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培养出来。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并思考这个世界。从而培养出具有新世纪特征的能增强我国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4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技能的培养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

3、统计训练生活化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学习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4、注重知识运用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譬如为上好“归一应用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划船的次数;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在教学归一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5、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要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可以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适时地问:“你认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对它的特征便知晓。还有,对于“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的大小”,学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的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领略1公顷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当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5

一、选题的原因、研究价值及研究的理论支持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无论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和生命活力。因此,如何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现实存在出发,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语言与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途径,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同时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研究语文生活化的基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他的“教育生活”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指导,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教育观点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持。

二、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6

经过这一个暑假的学习,我感受很多。

首先,在这个暑假的学习中我学会了以前不曾掌握的许多东西,例如迪杰斯特拉算法,让我初步接触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图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毕竟图论将是以后学习中极为重要也非常有用的的知识点,但是极为难懂,所以,现在就接触对之后的学习有许多帮助。再如并查集,正是因为我不会它,所以在一次比赛中没有做出来一道与之相关的题目,白白丢掉了那道题的分。经过学习,如今我已能将并查集灵活应用,不再只能望“题”兴叹了。还有平衡二叉树我也进行了了解,可以编出程序了。这些将在今后学习中派上大用场的知识我都有所涉猎,这个暑假,也算获益匪浅。

其次,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暑假上的数学建模课,让我解题的思路更加广阔,并且明白了在比赛中遇到数学问题时该如何想办法将它解出来,也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收获。

但是,我也发现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

我了解的算法、数据结构还是太少,每当做题时,总会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常常是思索半天也只得出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解法,比用那种“正规”的算法不知麻烦了多少倍。

再者,我还是感觉自己做题的经验实在是不足。有时分明已经想好了做法,但要不是纠结与一些小细节,就是某个地方的语句用的不当。这也是为何我明明觉得自己能得高分,却总是失望的原因。

我明白,在之后的学习之中,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会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信息学竞赛出的题目十分的灵活,老师无论如何也无法讲的面面俱到。因此,在家里学习十分重要。如今的网络是万能的,在网络上,又如何不能找到这样那样的知识呢?今后,我一定会在网上努力自学,不再只依靠于课堂上那一点点内容,这样,我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当然,我也要更多的实践。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做题,才能将知识了解透彻,只是简单的看书的话,永远只是囫囵吞枣,只是呆板地将知识记下来,在比赛中根本无法运用自如,一旦题目稍稍灵活了一点,就会无从下手。

做题,也要做难题。无论做多少道简单的题,也无法提升一丝一毫的水平。我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之中,才能将自己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总而言之,我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

我相信,只要我付出了,一定会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成绩。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7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要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帮助他们来做出决策,了解一些情况,明白统计存在的教育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就可以拿过来当作教学素材。

例如:有一学期我们学校的学生征订校服,在班会课我测量了同学们,班长记录了原始的数据。量完以后,我接着就问我们怎么上报我们班校服数据,是把我们的刚才的原始数据直接交上吗。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样上报太麻烦,也没用。我们统计一下身高多少的有多少人上报就可以,这时候全班同学都说这样好。可见,学生的统计意识一下产生了。接着,我就放手让同学们分组去统计,不一会统计表就出来了。我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让学生去发现信息。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校服征订任务,而且学生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并且了解了我们班身高在哪一段的同学最多,谁最高、谁最矮,自己和哪些同学差不多高等很多情况。

由此可见,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都可以用来当教学素材,只要合理运用,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统计的观念和随机的思想。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8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同步发展。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 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观察和操作,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教育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感性认识是思维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基石。只有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实践出真知,从而也培养学生爱思维,会思维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操作:拿出已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然后将准备好的沙子用圆锥体容器盛满后,再倒入圆柱体容器,看几次倒满,可以让学生多作几次。学生通过操作都得出三次可以倒满,并且几次实验的结果都一样。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知道圆柱体容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容积的3倍,若不计容器的表皮的体积,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3倍。反过来,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样,学生在上节得出圆柱体积=底面积× 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圆锥体体积=底面积×高× 1/3。若用字母表示则为V=1/3Sh。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维推理,不仅使学生明白圆柱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而且还牢固地掌握了圆锥体体积的公式以及计算方法。

二、 质疑问难,启迪思维

从原有的教学基础出发,通过直觉或逻辑的手段提出数学问题,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质疑的时机,把问题摆出来,使学生围绕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解疑的积极性。

又如,我在讲解环形面积计算这一节课时做了如下设计:出示环形图介绍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形提出问题:图中阴影环形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9

在认真听取博兴一小宋春景老师的精彩分析后,我收益匪浅。实践活动课是非常花精力的课,需要准备材料,组织室外纪律,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大家需要想到。如果组织好了,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反之学生只是放放风而已。

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广大教师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

一、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在培训中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0

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教师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不能把意识强加于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里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探讨、研究等生活化的放松式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进行模拟购物。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校园花坛、水池等设施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如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提问“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说:“我买5包面包,一包1元,共花5元。” “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这时让学生计算要花多少钱,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想法。再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让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非常有趣,同时也赋予了数学算式生命的价值。因为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三、将生活融入教学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学习,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多多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利用数学方法解答出来,如给学生布置感受数学的任务:让学生陪父母去市场、去超市买东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影子。上课时,很多学生争相说生活中遇到的数学,有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在市场买菜花了16元,付20找回4元,买肉花了23元,付50找回27元,请同学们一起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带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学生们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纷纷展开讨论计算。用这样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利用情境教学,将数学探究生活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先利用身边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通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被塑造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开拓者,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探索实践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1

参加完20xx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感觉只有一个字——累!三天紧张拼搏的日子已经过去,时间飞快走过的感觉仿佛依旧,充实忙碌的情景依然时时浮现眼前。

经过这次竞赛,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广了对数学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数学知识。只是沉溺于解题和公式的推导所带来的乐趣中,很少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自从参加了数学建模集训-竞赛的整个流程后,才真正踏进数学的殿堂,原来利用数学的知识还可以解决工业、商业和农业等生活中的问题。

数模竞赛的题目往往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尽管题目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简化,但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校里求学而并未遇到过如此复杂问题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有时我们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有时我们面临的却是零数据,无论何种情形,问题的解决都很让人头疼。不过这并不要紧,我们是勇敢者,既然已经选择了挑战,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绝不退缩,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寻找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加以解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并逐个击破。

二、团队合作

三天三夜的时间面对同一个题目,不仅仅是紧张枯燥、机械乏味的脑力劳动。只有真正参加了比赛的同学,才能体会到一种与集体融为一体,与数学融为一体,与竞赛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不建议论文只由一个人来写,而应由队伍中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以体现每个人的`特点、反映每个人的智慧。分了工并不是说大家各自为正、互不交流,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遇到问题时,大家需要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理解同伴的想法,最后将意见统一起来。有的时候即使自己感觉别人不对,如果多数人意见统一了,也最好能同意他人的看法,这需要对队友充分的信任且具备否定自己的魄力。如果分工不当、配合失误,往往会导致竞赛的失败,对此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

竞赛中的合作是一种艺术,只有大家不断的磨合,才能使合作达到默契的程度。

三、顽强的意志力

通过这次比赛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72小时的连续奋战,不敢相信我的体力会如此充沛,能把题目做出来,写出了还算成功的论文来,不管得奖与否,这对我们已经是最大的肯定了。这次比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自己怎样去挖掘。记得参赛第一天早上8点,当我们拿到题目的时候,对着密密麻麻几千字的题目,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当时的表情——一头雾水;当第四天上午,我们把经过三天三夜的汗水与脑汁换来的论文时,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之,这次参赛经历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文献能力,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和队友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和指导老师的交往中,使我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数模;与周围的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领悟和理解别人的意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模,我们永远的老师!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2

Part1

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20xx年11月30日上午在**学校举办**县中小学教研(送课到校)活动,我有幸代表**小学参加此次活动。通过参观校园文化,进入教室实地听课等活动,使我对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无不感到震撼。

听课的教室是在**学校励志楼一楼,励志楼:寓意说明,励志: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

**学校。活动通知要求的是8点30之前到达,我们一行人8点钟就已经到达了

Part2

正式上课之前,**县教研室教研员**老师对同学们发放了导学单。邀请学生自主朗读导学单上的课文,同学们朗读后,彭老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了解了课文《陌上桑》(节选)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顺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以及课文内容的含义,再由各学生小组讨论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可分为几层涵义,并邀请各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学生:从哪些地方读出罗敷之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最后彭老师通过出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这一拓展延伸,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根据语言文字去想象。彭老师通过导学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间时,在教官的带领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排队做课间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生的“财富”。

第二堂数学课是由**县第四小学**老师主讲,孙老师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并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

End

最后,由**县教体局**局长对参与教研活动的全体老师,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局长的谈话结束后,每位老师通过听课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更加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方法,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任重而道远,应不断学习、提高以完善自身,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3

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让自己的课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时牵挂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郑毓信、王宪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数学文化学》一书,通过阅读,让我真正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实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及达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讲到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学,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曾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一跃然纸上,通过对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数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使我对历代数学名家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又不是单纯地历史的叙述,教授以自己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数学能够称之为一种文化,及将数学作为文化看待的意义,让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

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强调,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传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更为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问题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即应如何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活动不是在获得课程内容的知能后才出现的,而是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课程内容须能够挑动思考的灵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课堂情境中,亦可启发学生的思考的源泉。

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明确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课堂……

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我们应当努力建立民族或国家的清醒的数学意识。

我想,我们应当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应当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促进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书中提到肖强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关于学、才、识的论述来说明三项数学教育目的,他认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仅仅视作为一件实用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学教学达至更广阔的教育功能,包括数学思维延伸至一般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修养,也包括从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以及知识的尊重我们必须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4

有幸参加xx成功中心(梧山校区)数学研讨活动,一睹蔡荣鑫副校长课和颜丹清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演绎,更再次聆听到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蔡福山主任的精彩点评,让我对数学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收获满满。

一、 精彩的课堂,深刻的思考

1.蔡副校长从折纸比赛开启,于无痕中复习了旧知(分数的意义),为新知探究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1)法理相融,注重思维的直观性(物化理解算理)。

让学生通过折纸地方式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呈现,学生清晰地认识4/7÷2就是4个1/7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2个1/7,同样4/7÷3也是通过直观的面积图帮助理解,完美地实现了法理相融的运算教学。

(2)知识的联系性——迁移建构算法。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蔡校长将比较淋漓尽致地展现,比较4÷2和4/7÷2;比较4/7÷2和4/7÷3;比较4/7÷(2、3、5、6)算式中不与不变的规律,逐步抽象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化规律,并最终实现符号化的理解。

(3)在难点处充分沉潜教学。

2.颜老师作为只有两三年教龄的老师课改特别地棒,课堂教学不疾不徐,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注重算法多样化,并注重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算理,教学也非常细腻,比如当学生拨计算器时从十位拨起,及时引导学生应该从个位拨起,防止负迁移等。

二、精准的点评,有力的引领

而福山老师的点评似乎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明亮的窗户,让我们对这两堂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有了更深的思考、更美妙的体悟。

福山老师从核心素养谈起,谈到中共中央的顶层解析:核心素养就是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谈到高中数学已经确定的核心素养;史宁中教师有关核心素养求实的三句话解析;更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方法、思想的种子。

结合教师课堂,给出很好的建议,如可以通过一组除法算式(400÷2 40÷2 4÷2 4/7÷2 )的比较,让学生发现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单位;注重方法的沟通,这样方能实现法则越来越少,道理越来越简单,让学生明白有什么道理,和什么相通;比如方法多样化中不必面面俱到,毕竟有些方法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有所取舍;比如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同时,也可适当的故事化。

总之,本次互动为我们积蓄了更多的养分和力量。

学生的数学心得体会15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校积极学习生本教育,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生本教育”。从接触“生本教育”开始,我发现生本教育与我校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在我校的不断深入,我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我主动学习,同时也听了不少生本实验课。生本教育带给我惊喜、欢乐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胜过这期间的困惑。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我豁然开朗。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是以教定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在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中因受到局限。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仍然不高,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仍未改变。

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同时,我校的一些同事正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为此我也“蠢蠢欲动”,开始在我的课堂进行生本实验。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对生本教育的点滴实践。

在生本教育中,“前置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一炮,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只有做到以任务为导向,明确方向,预习才有效。尤其是数学课,“前置预习“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我通常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

成立“数学学习讨论小组”。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他们喜爱讨论,也能够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因此,“生本数学”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讨论的生本化。我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灵活分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过去,在学生接触一种新例题时,我们总是先把这种知识点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然后再举几个例句让学生理解。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认识到学生内在潜能的无可限量。于是,前不久在上新课时,我尝试了用生本教育上了一堂课。在学生前置预习十分充足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先例举了几道新课中的题。然后由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间相互补充,最后得出了结论。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个小组还指出了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正因为学生自身主动的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看似那么简单,却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本的数学课堂上,我把活动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真正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我愿意在“生本数学“中,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