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个人范文 > 心理学

读心理学有感15篇

心理学1.13W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心理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心理学有感15篇

读心理学有感1

假期里,因为报名参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辅导,所以又重温了一遍心理学,虽然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从教二十多年后再看,有了和当年学习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1.皮格玛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有次他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对教学的启发:我们要用赞美、信任和期待去对待学生,尽管学生在当下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但谁又是完人呢?赞美、信任、期待能够带给孩子们无穷的正能量,引领孩子更好地走向未来。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是艾宾浩斯以自己为主试者,又以自己为被试者,从而得到的一个遗忘规律。具体内容是,人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越来越慢,在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对教学的启发:及时复习,尤其单纯记忆性的内容,争取在一两天内多次记忆,直到从识记开始到两天的时间点内能够保存。

3.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对困难和一般难度的任务,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对教学的启发;教育孩子张弛有度,弓拉太紧,弦会断的,太松,剑又射不远,关键是把握好度,好多事皆同理。

4.首因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它的作用机制是第一印象。

对教学的启发:重点、难点问题在课的开始就处理。尤其是复习课,如果有几大并列的问题,先挑重点难点来处理。

5.近因效应。指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对教学的启发:

第一,制订适合当堂完成的教学目标,不要把一节课的内容拖到下次课处理。

第二,温故知新,对前置有知识需要的内容,要先复习好再开始新课内容的探究。

以上5点,是我感触比较深的。总认为,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愿我能且学且用。

读心理学有感2

说话是一门艺术,无论在生活或者职场中,言语总是会起主导作用,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与他人交流时,如何说话是相当关键的。读了这本书,感觉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觉自己是一个口才不佳的人,二则是一个无幽默感的人,三则是一个不会赞美的人。虽说这几项都是硬伤,但又一个说话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个懂得善于倾听的人,是一个不乱开玩笑性格较为严谨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的本领。”说话看是简单,但是要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话则不能不懂说话的心理学。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要和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与人真诚为第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真诚的用心对待,必然换取真诚的回报。第二,要微笑的面对对方,要懂得察言观色,重视对方的态度。第三、要学会赞美,虽然说赞美别人,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能够提高和润滑人际关系。第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与人交谈时,也需要学会做一个很好的听众,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才会觉得受到了尊敬,同时自己也会获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乱说、说话内容精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在于表达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一个实际传输。会说话的人,小则可以讨人喜欢,大则可以保身,成就大事业。而如果话未说好,小则树敌,大则会让工作毫无起色,让事业举步维艰。作为一名员工角色,在与同事说话中,个人理解最重要的四点:第一,要多赞美员工,让员工充满自信心,让赞美声带动及感染每个人,通过赞美,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尊重。第二,要多听员工建议,多倾听员工的声音,这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这些声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动力。第三,要面带微笑,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内心深处的直接体现,面带微笑是促进同事关系的重要点。第四,说话要注重尺度,不能什么都随意说,不注重场合。并且无论是批评或者表扬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成长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个“诚”字。如何学说话,如何理解心理学,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说话是一个技巧,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

读心理学有感3

或许是在学校兼任了心理咨询师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心理活动、行为活动会特别好奇,也会特别想要研读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在家乡温暖的闲暇时光,拿起刚买的《怪诞心理学》开始细细品读。

《怪诞心理学》,英文书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译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誉为“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头衔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个人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

书中通过一些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来很诡异、荒诞,但却很无聊的小实验,从而剖析出一个个你可能比较关心的心理现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书中第二章节的标题,整本书,最触动我个人的也是这句话,讲述的是撒谎与欺骗的心理学观点。比如,如果一个说谎者信誓旦旦,又冷静又沉着,那应该怎样发现破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怀斯曼仔细研究了说谎者与真话者的区别,并得出一个另类的结论,判断是否说谎的标准并不在于说谎者的行为举止,而在于遣词造句。怀斯曼发现,说谎者的话往往没有真话者那么多,提供的细节更少。原因可能在于,外在的行为举止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词造句和说话方式则要困难的多。

阅读时我不禁和孩子们的某些言行对上了号,我任教的班上有个聪明却很调皮的小男孩,成绩异常优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课前,我收到学习委员递上的一张记录条,纸张上工工整整的写了“李德余未交作业”,在询问他的过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转,讲话支支吾吾,毫无逻辑,经反复询问,可爱的孩子满脸通红,小手攥紧,这些种种表现都表明他在说谎,经过我耐心开导,问清不交作业的原因,并让他利用学习时间补上,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要勇于承认并改正。

谎言更多是通过语言来判断,因为语言的逻辑层次高,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即时控制力不如对于自己的表情来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诉我们,当你选择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没有关系了,以至于当真相被披露的时候人们更加无法相信。毕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们才要培养自己判断真相的能力与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这本书,对于它,我无法给予出好与坏的评价,但却有它独特的说不出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一些你闻所未闻的知识,还可以改变你无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于谎言的识别,还是有关世界上为何有那么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讪之词和征友广告,在这本书里都被讨论得淋漓尽致。这其实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吧!

读心理学有感4

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读心理学有感5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仅仅把分数当做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老师要像警察,能发现学生变化的蛛丝马迹;老师要像良医,能够对症下药,医好学生的“顽疾”;老师要像慈母,用爱心对待每一位犯错误的学生。

三、要将教育学、心理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育学、心理学是每一个出身的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铁不成钢”,有可能恶语相加,有可能冷嘲热讽,以至于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会从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这一点出发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剑拔弩张、以血的教训换来我们深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呢?我想关键还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还这么不懂事。”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对待学生,我们要研究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共性,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来因材施教。

五、学习与劳动相结合。

也就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教给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不做无用功。既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个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力地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的应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心理学有感6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则。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了个号码,然后将听筒附在耳边,我们会听到“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已经拨出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插进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当作科学小品来读,在书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各样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则: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7

话说在一个繁华的闹市区,有两家小吃部南方的那家,在主顾要粥的时候,总是问:“打上几个鸡蛋啊?”

北面的那家,在主顾要粥的时候,总是问:“要不要打上鸡蛋啊?”

结果,两家卖掉鸡蛋的数量是纷歧样的,南面的那家一天总比北面的那家多卖几十个鸡蛋,仅此一项,利润也就有了差距。

两家小吃部异样是卖粥,卖鸡蛋,但在营销心理学的使用上分出了高下。南面的小吃部给主顾的意念是至少要打上一个鸡蛋。而北面的小吃部给主顾的意念是要不要鸡蛋随主顾心意,一些不爱吃鸡蛋的大概不太饿的主顾就不要鸡蛋了。在心理学上,这叫心理暗示,其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随着企业营销的当代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家积极地使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富厚营销盘算和营销技巧,收到了精良的结果,使当代企业营销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著名的通用集团公司有一次招聘中层领导,没有稽核经济学、管理学、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而是给了一部莎士比亚的剧作,让每个应聘者写一篇读后感。主考官以为,对付这些学子来说,专业知识已经是“小儿科”了,而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领悟却要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不用一番心思是不行的。

不足为奇,一位集团公司总裁到一茶室小坐,茶室老板一见是大总裁驾到,就派去了自己的业务司理前往服务。业务司理先给主人斟上了一杯稍凉的茶,总裁喝了。业务司理又斟上一杯稍热的茶,总裁逐步地喝了。业务司理再斟上一杯热茶,总裁不克不及顿时喝了,就与业务司理闲聊起来。

总裁问:“您斟的这杯茶,为什么热凉纷歧样呢?”

那位司理文质彬彬,逐步说道:“您刚来时,口是渴的,以是第一杯是稍凉的茶,为您解渴。您喝了第一杯之后,就不那么口渴了,第二杯茶稍热一些,让您逐步地喝。喝了第二杯茶后,您就不是多渴了,以是给您斟上的第三杯是热茶,为您提供足够的聊地利间。”

结果,两家卖掉鸡蛋的数量是纷歧样的,南面的那家一天总比北面的那家多卖几十个鸡蛋,仅此一项,利润也就有了差距。

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营销心理学,对本身的发展,以及对企业管理和营销,其作用是不问可知的。

总裁有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看到业务司理精深的武艺,对事情过细入微的体悟,心理学的灵活运用,非常佩服,并动了心,说道:“我那边正需要一名副总裁,年薪三十万,不知您意下如何?”那位业务司理笑了笑,挺了挺身子,说:“我肯定会做得更好!”

读心理学有感8

初识王明姬老师,缘于在中科院心理所的一堂课上,她一头短发,干练、潇洒。

当时,王老师讲授的是《心理统计学》,那么枯燥的课程,居然在这位美女教授的讲解下,变得如此有趣、生动。

后来课程结束很久,才偶然得知明姬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心理学博士,因为她在课堂上很少聊自己,总是干货满满地讲知识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向王老师求赐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老师告诉我,她的新书《用得上的心理学》里面有我想要的答案。

我赶紧网购了一本,如获至宝地阅读起来。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实用,对于一般初涉心理学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盏指路明灯;而对于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又是指导生活的必备读物。

书里面从对心理学的介绍,讲到如何直面原生家庭,解读了看清婚姻的本质,还提供了很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育儿"小妙招儿".

其中,给我最深启迪的是《直面原生家庭,与自己握手言和》这一章的内容。

我有一位同事,经常抱怨自己的家庭这样那样的不好,我就与她分享了老师书中的一段话:"全盘否定原生家庭教育的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自我的成长经历和曾经滋养我们内心的美好,将伤痛无限放大。这种做法并不会让你感到快乐,只会让亲子两代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无法弥合".

同事听完,愣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此后,就很少听到她再巴拉巴拉地抱怨家庭了。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认清自己,更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这本书,让我们找到原生家庭烙印的同时,教会我们如何去疗愈自我、修复在原生家庭中的创痕,而不是把自己的所有问题、不顺利、挫败感,都让原生家庭来背锅。

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成长、快乐的成长。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如今,这本书已成为我枕边案头的陪伴。读一遍,不过瘾,我会时常翻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心理学的答案,以及正确的面对方法。

《用得上的心理学》是一本值得深读、终生为伴的好书,我拥有了,你还在等什么呢?

读心理学有感9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许多理论。让我懂得了许多在社会中的处事与为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认真专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要想从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驶过错综复杂的险滩,寻找一个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我们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从而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使我们能在风云突变之际,能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

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们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扩展了很多知识,例如,它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许多理论,如归因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所谓的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就征对这些理论讲一下下我的感悟。

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该理论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动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弗里兹等人1971年等人叙述了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类型,一类是归因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另一类是进行了内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发生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毫无疑问有四种,一是努力,二是任务难度,三是运气,四是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说,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做出怎么样的归因时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假如一个人在考试或工作失败后,将其归因为内部原因的话,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当他做出这样的归因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会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的话,他就可以奋发图强来弥补过去的损

失。他把原因归为外因的话,如果认为是题目难,那么他对此更加是无能为力,但如果归因为运气的话,他也许还会抱试试看的态度。但不管如何去归因,其归因的方式对归隐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久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自己失败或成功之后,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评价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更深层次得以提高和进步,否则就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相互作用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其中强化理论是我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拜恩和洛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惩罚,如批评、讽刺等等,那么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从而就会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从而就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所谓人际吸引了。反之,就会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那些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尽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理论,我们都不能只看到一个理论的方式,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做到多种的结合,人际关系才会更好。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这个理论涉及有关认知元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风顺的日子少之又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学习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创作更好的业绩。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见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作用是多么的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圈,才能最终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读心理学有感10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有些感触,其中有效教师的特征对自已触动很大。有效教师共有以下特征:精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耐心温和和蔼可亲;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活动多与学生讲话;不拖课;布置的作业不太多太难;有学问有幽默感等。对照周围的名师都有以上特征,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些感想。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要师德高尚,耐心温和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是师生,在课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才不会责骂训斥学生,才会耐心温和和蔼可亲有幽默感。比如课堂上有次学生睡着了,我把他叫醒,认真对他说“对不起,刚才上得不够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学会心一笑,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有次周六上午第四节学生疲劳课堂有些沉闷,我郑重其事要宣布一个好消息,学生们很期待,我说“再上一节课就要放学了”,如此等等我与学生们的关系很和谐。每节课下课时师生都感到有收获,心情愉快。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还要精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好。教师知识广博,精通本门学科有关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资讯,教学基本功扎实,精通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规律,有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为学生考虑。上课的内容、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课堂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能总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业不能太多太难,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先做过,并不是课后的作业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太难的要去掉,有的题要改造,有的题目作为选做题,作业的量要适当,作业太多太难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浪费学生的时间。上课不要拖课,我上课总要留几分钟,这几分钟时间多数学生可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个别学生有问题也可以在这段时间与教师交流,有的学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节课更有精神。要多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学也能更适合学生。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真诚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鼓励,多指导,这些学生的成绩上来了,班级的成绩才能上台阶,班级学生的成绩差距小了,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利用辅导课时间和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多些个别的交流更好,考试后成绩波动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总之只有真正为学生着想,全力帮助学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更有效。

读心理学有感11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工作坊每周推送坊员读书笔记一篇,使坊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一百多年以来,儿童绘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艺术家的不同人群的目光。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纸张、软笔、颜料和画笔等,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总内在的绘画愿望。他们能够非常独立的发现表达自己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创作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

阅读此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图画发展的最早阶段,马休斯认为,当幼儿所绘画的线条伴随着相应的言语和语调变化时,就标志着有意义的绘画活动和表征性绘画活动的开始。在图画活动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动作带来的快乐,画出的图形使他们感到惊讶,赋予动作以情感意义的心理表象和联想成为构成各种各样人物的基础。这使我想到在大学时期实习的时候,有一位小班幼儿用不同色彩的圆形旋转线条所画出的一幅画,当时看起来唯一的感觉是杂乱无章,但是孩子在创作时却有非常高的兴致并且将这幅画命名为“彩虹的光芒”。

总的来说,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活动,我们不要过于追究幼儿图画中的关联。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读心理学有感12

心理学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为是一门流行且有用的学科外,也跟心理学自身太过复杂,可验证性的标准较难清晰有关。社会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读这本书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为忽然发现某个现象原来并不是表面那样简单,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就像我们虽然可以熟练操作并使用电脑,但对电路板、硬件、操作系统之间的互动往往一窍不通。

这本书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个都能带人走进一扇新的大门,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列举概念是个好方法,但活学活用或许更有趣,下面就试着用案例来分析一下,不一定准确,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点点进步吧。

情景概述

闹钟响第一次,这是前一晚小红特意怕迟到提早设置的闹钟,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闹钟后并没有及时起来,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风格嘛,再重复响铃时候起床也还来得及。于是她睡着了,第二遍响铃重复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时候,忽然发现已经比平时晚了20分钟,铁定会迟到了。于是她坐起来又躺下了,反正也迟到了,干脆请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于是她发微信给领导编了个谎言说自己有点难受,想要请假,领导过了一阵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有点难受,她感觉自己请假请的非常正确。她看了一会儿宫斗剧,半道单位有同事打电话问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气,认为对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于是很不爽。

她明天会参加一个小考试,今天空出一天来,正好应该背书。但她觉得时间还早,所以开始追剧刷手机。到了晚上她发现时间过去了,感觉很懊恼,但想了想,算了还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学一半也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整整一天一眼书都没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总觉得别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所以她开始做出一副忙碌并且理直气壮的样子开始工作,并且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使用特别斩钉截铁的态度。于是在一个项目风险预判中,她做了一个鲁莽的判断认为自己可以HOLD住。当团队成员对此提出异议的时候,她坚信自己是对的并且认为对方挑战了她的权威,所以态度很不好。但一个小时后,小红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参加了考试,有一些题不会,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过不了,即使看书也不会看到这些题目的。

分析与思考

1、小红没有起床,是因为她自己非常懒惰。这个判断对吗?

判断小红没有起床上班,是由于懒惰,这是内部归因,也是人们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断。但忽略了外部归因,首先小红因为要面对考试和项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压力导致了失眠。其次小红很久在长时间的压力状态下工作,连续几个礼拜加班,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定性,要学会内外因一同分析。

2、小红撒谎后对同事正常电话沟通的抵触情绪是哪里来的?

当时小红是在看宫斗剧的中途发生,宫斗剧基本都是在各种阴谋,笑里藏刀,挖坑之类的情节中打转。小红本身请假就有一些心虚,对于同事的来电有本能的防御心态。而且环境对于她的判断有很微妙的影响,这样就让小红在当时的情形下,变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电话想象成了一种试探。

3、小红对于考试没过认为看书也不行是什么心理现象?

这是一种认知失调。小红由于没有时间准备考试,对考试存在畏惧感。越畏惧,就越想逃避,以便后续失败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找到借口。对努力可以带来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认识,就是不努力就会失败,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是客观条件导致的,那么这种失败就不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4、小红为什么撒完谎后真的感觉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小红认为自己有积极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谎这件事会让她感受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积极正面,所以她的身体开始自我觉知,试图将行为合理化。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比较神奇的情况发生。

5、小红当时为什么激烈的坚持自己的观点?

外显态度是小红与同事的判断意见不同。但内隐态度是小红来上班后,由于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强自尊心态的她,开始用一种防卫的姿态对待同事的意见,这属于内隐态度。所以本来是工作的讨论,升级成为印象管理,小红产生了固着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和对人的分别。但小红通过内省调整了自我认知,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调整了心态用客观的角度来面对建议。也就是说,她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行为的基本归因错误。

那么,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给小红提出一些建议:

1、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通过客观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红不想去工作,那么完全可以正视自己的这个念头,头一天晚上就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休息,这样能避免后续很多不妥当的行为发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对事不对人的客观态度,避免因为高自尊对行为错误归因,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

3、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因为休息了一天就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响太多,要维持自己基本的判断和信念。怀疑时,仔细分析自己周围是不是有什么隐性因素在影响自己的判断,多用同理心去沟通。

最近事情太多,这篇读书笔记质量并不那么高。(这一句可以划掉,因为这种原因的定义属于外部归因,其实应该使用内部归因认识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松懈态度)。忽然感觉心理学是让人无所遁形的照妖镜,能逼出骨子里的小我来,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啊。

读心理学有感13

整整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校长管理的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作为一名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学问如此之大,我始料未及。

《校长管理的心理学》这本书中阐述了“校长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人员管理”四大项,50个小项方面的内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管理”中的“如何实现快乐管理”这一章的内容。“快乐”是每个人的需要,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是我们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让我们快乐,但最能愉悦人的心情的是情感上的满足。而校长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实行快乐管理,让师生从教与学中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为校长,有责任让每一位教师看到自己在学校里可能的发展前景,更有责任为学校成员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催人向上的发展环境,从而激励学校的每个教师将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融合起来,为学校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发展的诸要素中,用人是关键因素。用人制度要真正给教师以希望,能体现用人所长、避人所短,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让大家看到干得好与干得不好就是不一样。

要让教师快乐工作,应该有合理的、有效的激励,使教师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学校除了给教师提供发展的前途,给教师应有的尊重以外,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也是必要的。对教师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应与教师的付出相适应,与他们的努力和贡献相一致。

简单而言,充满快乐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是公平的管理,是真诚的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是务实的管理。让自己快乐去管,让员工乐意被管,让管与被管的人都快乐,这就是管理的心态。

读心理学有感14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对于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惩罚之后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

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师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切记不可教条式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关键在于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这本书令我喜欢的原因是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而且充满着健康的气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观的情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经典之作。

读心理学有感15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前阵子抽空拜读了迟毓凯老师《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感触颇多。迟老师开篇就为本书定下基调:"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自嘲理念可能不够先进,招法可能也不够漂亮,甚至姿势有些难看,但就是要实用有效。他志在让一线教师学会将一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学人中已经是常识的心理学规律,具体应用于教育管理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板块内容,第一板块首当其冲直指教师自我认识,第二板块指向"问题学生",第三板块教你如何管理班级。根据自身任教情况,我对第二板块——"问题学生"更为感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那么一两个"问题学生",老师在他们身上花费的精力比一般学生要多出好几倍,纷纷感叹尽管时而严厉训斥,时而苦口婆心,各种软硬兼施,家校联动,可往往还是收效甚微。迟老师提供给我们"七种武器"来解决问题学生,分别是赞美、承诺、活动、成功、榜样、人情、强化。每种武器,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其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原则,还有其适用范围和功能功效,最后还配上相应的现实案例。我对其中的两种武器特别有体会,写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武器一:赞美(培养自尊心,先扬后抑)

迟老师深知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在运用七种武器之前,已经充分探清了对手的底细。他说:对于师生关系,虽不至于成为敌我矛盾,但也绝非同盟伙伴,明争暗斗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

对于"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他们总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或者"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甚至直接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任教班级中的一名学生,行为规范随意,课堂表现散漫,一到自然课的实验环节更是有如脱缰的野马,停不下得闹腾。纵使当堂批评或课后思想教育,也丝毫没有羞愧悔改之意,和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老师说,他早已习惯了批评、教育,现在仿佛穿着防弹衣,刀枪不入。

此书中,迟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思路:"既然死猪不怕开水烫,那么,什么猪怕烫呢——活猪——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救活了再烫。"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谓"将死猪救活再烫",即先用赞美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想来也是,每次下课后留这个学生谈话,我总是上手就让他反思为什么老师要留你,之后的言语大多也是些不中听的批评。这类孩子早已习惯了被训斥的模式,我们这种思想教育充其量就是占用了他的下课时间,下次上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或许下一回,我可以试着先找找他的优点进行表扬一番,当他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自尊心回来之际,再一剑封喉,点出其错误。确实,"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起始"。

武器二:人情(以关系保障,先拉后教)

我们都知道,关系越亲近越容易答应一个人的要求。迟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亲人关系的运行法则是需求法则,即只要对方认可你是他的亲人了,什么要求都会毫无原则地答应。

在学生时期与一年多的教师角色中,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凡是接触比较多的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大多会完成得比较认真,课堂表现也会更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班主任的课堂会比其他老师更有效的原因。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老师是他们这个阶段的"重要他人",他们渴望老师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多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即使是我们所认为的问题学生也同样如此。迟老师在书中说:拉近与学生关系的要点在于,不是在课堂上、学校内如何谆谆教诲,而是应该在"学习之外的时空,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与学生发生互动",这样才能更容易拉近彼此关系。

学校里,我们与问题学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学业、纪律问题,总是老生常谈,絮絮叨叨,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啰嗦,更可气的是自己的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迟老师建议我们多在课下与他们聊一些和学习无关的话题,比如假期去哪里旅游了,平时喜欢什么活动,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哪个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除了拼命让他提高学习成绩以外还关心他的课余生活,促进了情感交流。结合我们自己学校,老师们可以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时间,和孩子们跳跳绳、踢踢毽子,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家人氛围"。其实活动也是迟老师推荐的武器之一,"通过活动可以激活情绪,而在情绪激动时实施教育,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案例众多,可读性强,将一些心理学技术直白地运用于日常教学管理中。 类比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版面有专栏有侧栏,设计巧妙。正如迟老师写这本书所希望的,读来感觉心理学不难懂,很有用!

标签:有感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