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个人范文 > 职业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

职业8.82K

摘要: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的潜能开发,尤其是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如目标制定、发展方向等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自我效能感能够使个体面对变化,激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信念,调节自我并最终实现成长目标。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该文针对自我效能感与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几种途径。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行为改变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它属于主体的一种感受与信念。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的潜能开发,尤其是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动因和绩效的理论中,已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理论之一。因此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可为深入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

1 高校教师专业化特点

大学教师是承担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当代高校教育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拥有创新精神和培育人才的智慧,懂得教学科学,能够将自身的学科与教育科学相结合,结合社会环境培养人;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自身的学术性、教育性、创新性在社会变化下不断增长的过程。

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各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激发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信念,调节自我并最终实现成长目标。

2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影响

2.1 影响教师自身的.目标制定和发展方向

由于大学办学的宗旨的不同,各所大学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树立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其对新任教师的影响尤为明显。新任教师的早期阶段被称为“存活阶段”。因为处于这一时期的新任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环境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由于他们容易受到课堂教学情况复杂多变、同事之间的相处等现实的冲击,他们往往会发现所预想的成功与教学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差距,最终会使许多新任教师无所适从甚至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或者对教师职业的目标模糊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可以迅速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帮助其坚定职业选择和专业方向,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教师角色,为其今后教师专业成长树立明确的目标。

2.2 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般而言,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有明确积极的期望,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又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当教学一旦开始实施,教学效果的考量就开始影响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成功教学的能力及努力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背景及运气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3]。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能否客观地进行归因,并且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对失败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3 影响教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由大学的性质、职能及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所决定的。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自觉积极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导致这种结果有很多原因诸如课时量过多,琐碎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教师对自己的科研能力缺乏自信,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即自我效能感低。

因此,只有当教师获得了“自我效能感”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科研活动,并且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在研究过程中正确把握研究方向,面对困难时,始终如一地坚持研究,从而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将这一活动逐渐延续下去。

2.4 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在高校现行的聘任制下,教师的科研成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审密切相关,这种科研压力使广大教师不堪重负。很多研究证实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个人效能感越低进而教师的情绪也有较大影响,比如更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反应会反作用于教学及其能力的发挥。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焦虑、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能力)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教学效能感越高,心理调节能力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3.1 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经验和实用性的言语指导在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教师群体中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共同体”中可以进行教师之间的教学及学生管理经验的交流,组织各种研讨会探讨和推广新理念和技能,进行教师间的交流。对于新任教师而言,他们一般都缺少教学经验,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新老教师经常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教育经验可以帮助塑造和提升新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已形成思维定势的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而言,这种“共同体”可以打破教师自我封闭,增进教师之间的对话,取长补短,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提升自我效能感。

3.2 通过构建心理契约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制

心理契约即“雇员处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作出的各种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得其与组织之间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

对于教师而言,在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付出在得到应有的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应伴随精神层次的满足。这种心理契约是影响教师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的履行与否通常是通过评价来判断。而目前高校虽已逐步建立起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教师自评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虽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仍然有不少弊端。如存在只看学历、职称,不看重贡献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评价内容不够客观,对评价主体的品德和岗位贡献缺乏评价标准;学校的奖惩制度对新任教师搞“一刀切”,缺乏对新任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抹杀他们的工作热情。 因此,如果能将心理契约机制与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做到准确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科学地评测分析,就能在实践中提高工作的满意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就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3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学习个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国内外研究证实,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作为高校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只有一方面关注学科进展,积累实例,积极的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在教学方面,主动学习教育规律不断反思才,比如记录每次课的感受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在这两个大的方面通常都要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形成教育敏感性,最终实现效教学。当看到通过自主学习而使自己进步时,自我效能感也就随之提高了。

4 结语

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会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笔者认为,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心理契约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来实现,最终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