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农业技术创新成就分析论文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及作用

农业技术创新成就分析论文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不断进行农业新技术的研发,不断促进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全过程;是应用先进物质设备和实现农业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市场把农业新构想、新技术和旧的生产要素转变成新的农产品并实现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正由生产主导型的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的现代农业转变,以往单纯依靠加大生产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持续。因此,加快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等。目前,发达国家在播种、收获到加工的各个环节都已实现了机械化,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甚至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电脑、生物工程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良种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而我国由于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每年创造出的价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些差距最终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差距上。未来我国能否不断运用新的现代农业技术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效

(一)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1.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机制。“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部与农业部共同实施了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科技体系,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马上应用于生产,有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农产品多样化结合的方式,如在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上以品种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科研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有效地解决了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建立了符合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律的稳定支持机制。我国在整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都执行了稳定、持续的政策。通过从上而下择优的方法确定了研发单位和研发人员,使研发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3.科技界的大联合打破了部门、区域、行业的分割界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十一五”期间共组织了649个科技创新工作单位,其中属于农业部直属系统的有66个。这一举措把科研机构、大学等优势力量集中了起来,打破了过去部门间的封锁和区域间的分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工作和直接使用的农民这三方面结合较好,将科技创新的专家、科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连成了一条线,将创新工作、推广工作、示范工作有机结合。例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与各县、乡技术推广部门有效地配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和示范户组织在一起,再通过他们把优秀的示范样本供其他人学习借鉴,建立了快速的技术推广通道。

(二)现代种业得到较快发展

我国始终把培育良种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了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启动了包括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培育了一万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和选育推广了大批优良畜禽水产品种,进行了5~6次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从1949年的0.06%提高到现在的'96%,粮食平均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69公斤/亩增至现在的335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跃上了5000亿公斤的台阶。此外,我国还成功研制了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玉米超高产技术和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育种技术也取得重要突破;杂交水稻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达6000多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三)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农业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基因和转基因技术获得突破。我国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航天育种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开展了黄瓜基因组计划、陆地棉基因组测序和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发现了数万个基因。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90%。

(2)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成效明显。我国研发了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150多种,使作物重大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利用生物方法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稳步提高。

(3)农机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成果较多。我国完善并拓展了主要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了多项农机智能化技术,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四)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速度加快

在“科教兴农”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实行了国家主导型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格局,实施了多项兴农计划。除此之外,我国还在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建立了20多个农业示范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了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的差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其中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则相差15~20年以上。“八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4%①,“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5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达到55%左右,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生产总值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就是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的。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达到75%以上,其中德国、法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甚至高达90%。

2.栽培与灌溉技术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信息化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技术相去甚远。我国在农田灌溉技术、先进农业设备等方面大约落后发达国家20~25年。

3.农作物品种培植方面的差距。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商业化的种业科研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模式和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有待解决;种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农业主要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信息技术则相差约20年。在优异种质的贮存、筛选、创新和利用方面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大约10年。在种子产业化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则达到25~30年。

4.畜牧业科技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畜、禽、草种质资源的创新水平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此外,由于我国畜禽遗传育种和产品加工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我国在畜产品营养与卫生标准研究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5.防止农作物减产科技方面的差距。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比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至少相差15年以上,新型化学肥料、新型农药的研制与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大约10~15年。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的农业机械、农机具的研究开发与制造技术等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在农产品产后运输、保鲜、储藏、加工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当季利用率均不足40%,主要农畜产品的单产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农业国家。2007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0.2公顷,而同期加拿大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的耕地面积高达130.4公顷,澳大利亚也达到99.7公顷,美国则为62.5公顷。即便是和发展中大国相比较,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的耕地面积也远低于俄罗斯和巴西。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水果的单产水平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谷物、玉米、大豆、水果的平均单产水平仅为高产国家的75.4%、51.8%、55.7%和43.5%。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导致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单位劳动力的农业增加值为504美元,而同期法国为53497美元,日本为52062美元,美国为46102美元,荷兰为43572美元,单位劳动力的农业增加值不足法国的1/100。

(四)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比较落后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有7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超过80%①。1990年美国利用谷物和大豆转化成的肉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占这两类粮食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和1.8%,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6.8%和7.1%,17年中增加了约三倍。目前我国饲养技术和饲料转化水平仍不高,饲料消耗率依然偏高,生猪、肉鸡、蛋鸡的料肉比分别为3.5∶1,2.2∶1,3.0∶1,而发达国家则达到了2.6∶1、1.6∶1、2.3∶1。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财政支农中用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资金依然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经费一般占其农业总产值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仅为0.17%~0.27%。二是我国农业研究过分偏重产中技术,对产前和产后环节重视不够。有学者估计,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集中在种植业领域,对产前和产后的重视程度偏低。而美国目前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在产中和种植业两方面的过分集中最终导致农业科技的现有转化率很低。

  四、政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类型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目前应该选择以下几种适合我国农业的技术类型:

(1)农业生物技术。根据农业诱导技术变革理论,选择何种农业技术类型主要取决于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我国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因此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类型的理性选择应是生物型技术。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良种、种植和养殖等生物技术对提高我国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是农户需求程度最高的。

(2)改善民生的农业技术。坚持立足当前和面向长远相结合,重点解决农民最迫切、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问题。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饮水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保障农民健康;加强农村住宅、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太阳能、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城镇发展技术在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应用,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积极推进科技下乡,以引导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3)农产品高产、高效技术。主要包括良种、育种技术,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例如,能增产25%~30%、抗多种病虫害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亩产600~700公斤的高产矮秆小麦;亩产850~950公斤的杂交和亩产1100公斤的超高杂交玉米品种;能增产15%~20%以上的抗棉铃虫和黄矮病的棉花品种等。

(4)产后技术。切实抓好农产品的保鲜、贮藏、流通和精深加工环节,延伸产业链条,真正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

(1)高度重视现代种业的重要性。保障我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首要大事,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

(2)加快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一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水平。二要把握关键环节。一是坚持自主创新。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四是坚持扶优扶强。三要突出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二是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的培养,三是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推动种子企业的兼并重组,五是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六是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七是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机制,八是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九是加强农作物种业的国际合作交流。

(三)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1)推动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引导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要加强对基层科技进步工作的指导和评价,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科技的发展活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营造支持农业技术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要切实保障政府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要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投入规模,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以金融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切实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3)创新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继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不断增强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强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总量足、用得上、留得住、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技术人才队伍。

(四)建立健全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健全可持续农业知识创新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类似陕西杨陵的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基地,形成网络和体系,将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集结起来,对一些具有全局性、重大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前沿领域集中进行研究。

(2)建立健全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应实现降耗型技术与增效型技术的结合,传统技术、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生物化学技术与机械工程技术的结合,组装配套与引进、研究、开发、改造的结合,以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标准化为重点,彻底改变速度、资源、数量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特征,建立起质量、技术、效益型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3)建立健全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体系,继续补充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采用市场的办法进行合作,建设服务于产业的农业科技传播站、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载体;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速建立与完善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求,建立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要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数据库,重点建设多媒体远程诊断系统,积极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选派形式,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人才培养,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和重点学科,不断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要继续稳定和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