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设计1.09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古诗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教学设计5

一、目标直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两个多音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关键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要点分析: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蕴涵深刻和特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和美。

五、学习重点:

1、字词记忆比比看:

nǎi、suí、qián、rùn、xì、xiǎo、mián

乃、随、潜、润、细、晓、眠

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乃至、随便、潜水、润滑、细节、揭晓、冬眠

乃发生、随笔、潜力、润物、细小、家户喻晓、失眠

随时、潜伏、利润、细雨

2、形近字辨得清:

乃(乃是)随(随风)潜(潜入)润(湿润)

及(及时)隋(隋朝)替(代替)闰(闰月)

细(精细)晓(报晓)眠(睡眠)

组(组词)浇(浇水)民(人民)

3、多音字:觉jué(知觉)jiào(睡觉)、处chù(到处)chǔ(相处)

4、近反义词:

近:时节——季节闻——听落——掉

反:无——有来——去多——少

5、词语讲解: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到。

乃:于是,就。

潜:本文指悄悄地,不为人所觉察。

眠:睡觉。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

啼鸟:鸟的叫声。

6、难句解读:

A、当春乃发生: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这既是前一行中“知时节”的具体化,也为后两面行做了铺垫。

B、随风潜入夜: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不张扬,却充满温情。下一行中“无声”与此相应。

C、处处闻啼鸟: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表现雨后清晨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想起夜里听到的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7、主题思想:

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杜甫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七、课堂流程:

1、自主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古诗。

2、听写生字词。

3、解题、知作者。研究学习古诗。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去背诵古诗。

5、课外延伸。

第一课时

名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导入:孩子们,现在是春天的季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让我不由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孩子们接着背完)……

孩子们真棒!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有关“春天”的诗。

2、教师向孩子们解说作者。(都是唐朝诗人)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教师范读文,学生领读文。

2、组长领读文。

3、对子间合作读文。

4、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小组展示读生字词的拼音、偏旁、结构、组词。

2、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一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名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2、对子间批改。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对子互读文。

2、组内讨论诗意。

3、教师点评、补允。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2、全班背诵展示课文。

3、点评反馈。

4、课外延伸有关春天的诗。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二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课后反思:本课有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为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雨来。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另一首为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晓》。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古诗教学设计6

一、古诗文本解读

第18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安排在第七单元——“想象”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古诗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其画面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甚多,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结,但恰恰是因为如此,更利于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想象。

从古诗的内容上来看,《夜宿山寺》这首诗将大诗人李白的夸张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单从想象力这一点来说,值得学生好好学习一番了。李白深夜留宿山中庙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来到廊上欣赏山中夜景,夜色朦胧什么都看不到,但唯一能让李白感受深刻的就是,我现在站的地方真高呀!有多高呢,“危楼高百尺!”百尺有多高,还感受不到吗?就是我现在随随便便就能“手可摘星辰”了。你还不相信?我现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生怕惊扰到天上的神仙清修。整首诗看完,请允许我为李白的夸张想象顶礼膜拜。

作为成年人,看到这样的诗会拍手叫绝,但决不相信其真实性。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会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毕竟能摘到星星,能距离天上的神仙那么近在他们看来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便是孩子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时,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李白全诗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不可能的事说的神乎其神,一下子幻灭了学生的想象小火苗。首先老师要做的就是借助插图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李白眼中的世界,围绕着“高”这一显著的特点,想象自己也能手可摘星、恐惊天人,给学生充足地表达个人感受的机会,其实这首诗在内容理解上并不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中的画面即可,教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相机指导识字与写字。

如果《夜宿山寺》能成功开打学生想象的阀门,《敕勒歌》的学习便变得容易得多。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敕勒歌》是学生假期背诵的很熟练的诗词,而且课文的插图非常形象,诗歌的内容也不难。因此《敕勒歌》的学习,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想象这一能力自学。再利用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困惑交流解决,最后在全班分享。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宿、寺”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能规范书写“危、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根据老师的范读读出停顿、节奏。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情有趣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旧知导入 破题

1.背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等古诗,发现这些古诗的作者都是李白。猜测今天又要学习一篇李白的诗作。

2.根据预习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通过这个题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指导“宿”的意思是住宿,“寺”根据字形理解,一寸一寸的土盖起来的寺庙。

知道《夜宿山寺》的意思就是,李白今晚住在了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夜晚、山上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

(二)初读古诗 读通读顺

过渡语:李白又出来旅行了,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创作的大作吧!

1.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一:把字读正确;要求二:读出自己的特点。

2. 第一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认真听范读,听完觉得哪些地方同学们可能会读错。

【随文识记生字】

预设学生回答:

①星辰:指导辰的字形,是清晨的晨去掉日,意思是天上的

日月星星的总称。

②摘:读音要注意是 zhai 不是 zai。

③恐惊:都是形声字,都和心情有关。

第二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听老师的停顿和语速,进行模仿。

3. 全班展示朗读。

(三)细读古诗 想象画面

过渡语: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插图,先找一找李白在哪里。

1. 思考:如果你是李白,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

2. 围绕“高”这一特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李白眼前的画面。

别忘了,这是晚上住在山上,李白虽然看不到什么景色,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①李白告诉你有多高了吗?

预设回答:有百尺那么高。

李白是古代人,请你用诗句回答我是——危楼高百尺。

(教师范读突出“高”字,学生练习)

②为什么是“危楼”,李白是住在一个危险的楼里吗?

预设回答:不是危险的楼,应该是太高了,所以显得很危险。

【穿插指导“危”字书写】

③可是,高百尺到底有多高呢?李白料定许老师肯定不知道,你能用他后面的诗句给我讲一讲有多高吗?

预设回答:手可摘星辰。(能伸手就摘到星星那么高)

带着动作读一读。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都不敢说话了,怕被神仙听到)

如果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要怎么读出这句诗。

(教师示范轻、慢地读,学生练习)

【穿插指导“惊”字书写】

(四)熟读成诵

1.看着插图,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朗读古诗。(可以加入动作、表情)

2.合上书,电脑出示插图、配乐,尝试熟读成诵。

(五)迁移应用 自学《敕勒歌》

过渡语: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因为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汉人不在那里生活。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马,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敕勒歌》。

1. 齐读古诗。

2. 尝试自学《敕勒歌》

自学步骤:①对照插图,尝试说一说从古诗里自己看到了什么?

②小组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说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较难理解的词。

3. 预设讲解内容: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笼盖”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笼盖就是全部盖住。

“穹庐”就是蒙古包上面的顶,学生从插图中找到蒙古包,看一看它的样子。

“四野”就是辽阔的草原。

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像蒙古包的顶,盖着辽阔的草原。

②苍苍、茫茫

苍苍表示天很蓝。拓展:白发苍苍

茫茫表示无边无际。拓展:大海茫茫、云海茫茫

引导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很蓝,草原无边无际。

【穿插指导“苍、茫”的书写】

4. 熟读成诵

电脑出现画面、配乐,学生边想象边背诵。(可以闭着眼睛感受)

(六)剩余生字书写指导

1.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

①先看宽窄

②再看长短

③ 关注关键笔画、穿插笔画

2.指导似、野的笔顺。

3. 练习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古诗读写绘。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并把古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画面的诗句抄写在旁边。

细节成就课堂

没有天生会上课的老师,完美的课堂离不开深刻细致的文本解读、精磨的课前设计、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准备,以及不断调整的课堂语言……

这已经是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第三个年头了,脱离了新老师的稚嫩与生疏,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也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与了解,都说三年就到了一个老师突破自己的瓶颈期,今天竹平老师在评课时便点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细节。

拿备课这件事来说,半小时也能草草了事地准备一节课,无非就是读课文、写生字、课后练习题这几个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敷衍、乏味、千篇一律,学生学的无趣,老师上的没劲。因此一个老师想要成长,在备课这件事上就要下足功夫。

从这次《古诗二首》的课堂教学来看,很多环节拖沓,接不住学生的回答,都是源于在备课时没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想清楚,例如在“危楼高百尺”这一句时,“危”既是生字也是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字,学生其实能够说出“危”就是高的意思时,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为什么是高的意思,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会联系具体的诗句来解释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在学生朗读古诗这一环节,作为老师就应该提前预设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或朗读的十分优秀时的引导语言,抓住学生自发生成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

一直以来从竹平老师那里学到的,就要培养学生一种很关键的思维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课堂上的每一个回答都要源于自己的思考,要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要反复打磨,这些问题抛出去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指向学生能力的训练。自己这次要好好反思的便是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十分欠缺,教师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学生看到问题便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提问上“咬文嚼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这次上课的经历,发现自己在面对教学这件事产生了懈怠,要及时收起自己得过且过的心态,用心地面对每一堂课。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八、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1、整体回顾课文。

2、秋天,是诗人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都触景生情,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章,你能为大家诵读一首吗?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同学们,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却令众多文人为之倾倒,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关赞美荷花的语句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有关荷花的诗。(出示课题)

二、实施鼓励,自主习诗。

1、“诸葛献策”。通过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地熟悉古诗、理解古诗?

2、“争分夺秒”。用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看看谁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收获?(学生自主学习)

3、“初显身手”。

(屏显本课生字)(1)“我会认”。学生认读并组词。(检查并巩固字词)

(屏显整首诗文)(2)“我会读”。先请两名学生试读,根据读的情况,师生点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诗。

三、深入探究,交流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先读一读诗句,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思考,为同学的精彩发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见,补充交流。)

3、教师点拨。

(1)引读诗的前两句,想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如此大气的感叹?(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2)引读诗的后两句,抓住“碧”、“红”、“无穷”、“别样”等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莲叶之无穷,荷花之美艳,天地之宽广的壮观景象。

(3)你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四、引导发现,感受诗情。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诗句,再读一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道别诗,而诗句却赞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没有提及送别之事,二者似乎毫无联系。)

2、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荷花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五、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六、情景再现,领会诗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录像带,学生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配乐吟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荷花,如一幅漂亮的荷花图,写几句优美的荷花赞,唱一首动听的荷花曲……

3、欣赏学生佳作。

4、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草原吗?(生答,并指名介绍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确,大草原宽广辽阔,使人心情舒畅,又能让你忘记所有的忧愁与烦恼,你们想不想亲自看一看这美丽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师播放多体课件(草原美景),学生欣赏。

3、指名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4、有许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笔墨来描绘美丽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这样一首诗也描写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赛读,品味诗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平时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要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

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读几遍。)

2、通过刚才的读文,你们觉得这首古诗好读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学就在小组内练读,并互相检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

4、教师针对读的情况进行小结。

三、合作理解,领会诗意

1、刚才你们己经很好地朗读了这首诗,那谁来给大家讲讲“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讲解)

2、看来大家很会学习,自己能找到这么丰富的资料,你们真棒!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刚才看到的课件画面,运用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和方法,在小组内与同学猜一猜、想一想古诗的意思。(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可以能给大家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呢?(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并重点引导。

4、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学习,可以吗?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诗句的现代意思,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相应的诗句,准备好了吗?(师生共同对话,加深理解)

5、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意境呢?(辽阔壮美)那这首古诗应该怎样去读才能读出味道呢?(重点要读好停顿)对,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古诗)。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想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给他评一评。(师放音乐,指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师小结:看来大家真的学会了这首古诗,说明你们用心去学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像

1、古诗的意思我们既然理解了,那就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朗读,你可以低吟慢诵,也可以高声吟唱,还可以默读静想,看谁读得最投入,读得最动听。(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并谈朗读古诗时,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古诗同学们读起来己经朗朗上口了,那谁能试着背下来呢?(指2名同学试背、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字,引导运用。

(1)出示“笼”“苍”“茫”三个字,指名分析三个字的异同点。

(2)师重点指导“茫”的写法,要注意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面。其它字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在小组内展示学习。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六、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阅读一遍课文,体会三首诗中情感。

2、描写风景的古诗还有很多,谁能再给大家背诵几首吗?(指名背诵,师适时表扬)

3、阅读《课外阅读同步》

注:这一课还可以把三首古诗做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重要的是要适合教师当地的教学实际。教学是要因地制宜的'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古诗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③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涧”“滁”2个生字,正确读写“涧边、花重、卷地”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涧”“滁”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深树、春潮”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美景?(野外)

你还读过描写美景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美景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自然美景——野外、雨

滁州西涧 想象情景—— 一静一动 一声一色 一急一缓

春夜喜雨 想象 晓看 花重

望湖楼醉书 写景:瞬间之事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古诗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准备:古诗录音,诗歌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骆宾王 《咏鹅》

1.揭题《于易水送人》

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听录音。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5.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6.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7.熟记成诵。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绍孟浩然,《春晓》

2.揭题,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长安(今山西西安一带)。

3.自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游人:远出的人。

五陵:长安郊外的五处皇帝陵墓。这里借指长安。

托:解下。

4.解释诗意:

好朋友就要远去,到那里探寻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际,我对他说,宝剑是价值干金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我把它解下来送给你,这剑寄托譬我的良好祝愿,愿你能从此大有作为。

5.指导朗读,提示:

这是一首鼓励友人努力奋斗的赠别诗,语义诚恳真切,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愿虚度一生的抱负。

古诗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 “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标签:古诗 教学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