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设计3.13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3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二、教学准备

1、教师用: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一块橡皮。

2、学生用(4人一组):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大烧杯一只;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不锈钢汤匙一个;玻璃棒一根,盐、糖、味精各一包,一次性杯子若干;橡皮一块。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沉与浮的现象,发现问题。

1、教师出示两个一大一小的马铃薯。

师:这是什么?

生:土豆——洋芋——马铃薯。

2、教师拿出两个同样大的杯,分别装同样体积的盐水和清水。

师:如果把马铃薯放进杯子里,你认为马铃薯是沉还是浮?

生:沉的——浮的——大的沉小的浮。

师:到底会这样,我们一起来实验一下。

3、教师把大的马铃薯放在清水中让它沉,小的马铃薯放在盐水中让它浮。

师: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生:大的沉,小的浮。

(板书:大的沉,小的浮)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的重,小的轻。

师:好,现在你们来做一下这实验。

4、学生用教师提供学生两杯清水做实验,结果是大小都沉,学生奇怪了。

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生:大小马铃薯都沉下去了。

师:这是怎么回事呀?说说。

生:……

5、老师顺便从杯子拿出两个马铃薯,擦干。

师:现在老师再来做这个实验,你认为会怎样?

生:……

6、老师把大的放在盐水中让它浮,小的放在清水中让它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的浮,小的沉!

(板书:大的浮,小的沉)

7、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师:现在,你说说,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沉——浮——有时候沉有时候浮

师:从黑板上的记录上看,你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和大小有没有关系?

(附板书集合:大的沉,小的浮

大的浮,小的沉)

生:没有关系。

师:那么,马铃薯的沉与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1、引导学生对两杯水进行分析。

生:会不会是水有问题?也许这两杯水不一样吧?

师:好,让我们看看这两杯水有什么奥秘!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嘴尝。

师:这是个好办法,但是对陌生的液体,我们能不能随便尝呢?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用太阳晒。

师:真聪明,但是让太阳来的话时间太长久了,能不能让它快点?

生:用火烧。

2、让学生拿出老师事先放在抽屉里的酒精灯、火柴和不锈钢汤匙。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准备怎样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生:……

3、教师提供两种水样,学生实验加热水,发现有晶状透明物。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杯水加热后有东西。

师:这是怎样的东西?

生:透明的——像盐——像糖

(三)、制作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供学生实验需要的玻璃棒一根,盐、糖、味精各一包,一次性杯子若干。

师:现在老师给你这些东西,你能想办法弄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说说你准备怎样做。

生:……

师:同学说了很多方法,很好。我建议大家最好把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记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张表格。

加多少加什么马铃薯在水中的情况(沉用×表示,浮用√表示)

( )匙沉浮( )匙沉浮( )匙沉浮( )匙沉浮

加( )

加( )

加( )

加( )

2、学生分组尝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组织交流。

师:从上面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

师:对,加盐、糖、味精都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是不是随便加一点就可以达到目的?

生:不是,需要加足够的.数量。

(四)、进一步探究如何使橡皮也浮起来。

1、教师出示橡皮。

师:你们猜测一下,橡皮放入盐水杯中是沉还是浮?

生:沉——浮

师:到底怎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橡皮放进去看看——看见什么?

生:橡皮沉入盐水杯底部。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橡皮也能浮起来呢?

2、学生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

(五)、总结延伸。

1、引导学生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喜欢吗?那今天我们探究了哪些问题呢?

生:……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生:……

3、师:对于今天研究的主题,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或想法?

4、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课后探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探究,初步研究出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清水、盐水各一杯,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橡皮一块。

学生(每组):蜡烛、铁皮、木夹各一个,盐、糖、味精各一包,烧杯若干只,搅拌捧一根。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师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并试问:把大的马铃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马铃薯放入大杯中(盐水),是沉还是浮?

学生纷纷猜测。

教师演示。(大的沉,小的浮)

师问:那么,你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各种引起马铃薯在水中沉与浮的各种原因。

(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根据板书,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讨论、设计研究方案。

学生自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探究结果,对板书的几种原因进行排除和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水质有关。

(三)探究老师演示实验中大杯子中的水。

师问:根据我们的推判,这水里老师可能放了什么?

怎样来证明?

指名学生上台取水样,并实验证明:水中放了盐。

(四)体验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分发材料,学生自行调制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成功的小组展示在讲台上。

请多组谈谈实验过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组,请成功小组介绍实验的注意点。

不成功的小组再做一遍。

(五)探究其他液体是否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和盐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糖)

试猜:味精、糖等物体溶在水中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猜完后,师分发材料,学生动手实验验证。

汇报实验结果。

(六)延伸

师出示橡皮一块,试问:橡皮放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教师实验。(沉)

有没有办法使橡皮能浮起来?留到课后去进一步探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

2、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 浮力大

清水轻 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