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网络交际英语》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论文

设计1.1W

[摘要] 《网络交际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后续教学阶段的一门选修课,旨在探索通过网络辅助的新途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网络交际英语》课程进行需求分析,从而得出合理设计该课程的重要启示。

《网络交际英语》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论文

[关键词] 需求分析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 网络交际英语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基础显著提高,尤其是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希望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社会英语热、双语教学、学分制改革、高校扩招和网络技术等综合性外部因素对当前的外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夏基刚, 2002)。正如夏基刚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推动了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就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条件(高玉兰,2004;王琦,2006)。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资源,我们将探索在大学英语后续教学阶段开设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后续课程《网络交际英语》。其中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充分合理的需求分析,对后续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课堂组织模式和课程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设计

需求即期望得到的东西与现存状况之间的差距(Kempt)(夏纪梅, 2003)。Robinson认为,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管春林,2005)。为了在目标场合有效地使用语言,学习者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称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学习者为了学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一切称为“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Brundage & Mackeracher 认为成年学习者对通过学习取得近期目标很感兴趣,以学习者为中心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Nunan,1988)。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通过三个方面对《网络交际英语》课程设计进行需求分析:(1)对某次市级大型人才洽谈会的招聘单位作了关于对毕业生英语各项技能要求的问卷调查,跟踪调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感知到的用人单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收集周边城市的招聘广告,以分析社会目标情景和需求; (2)对学院各专业知名教授进行访谈以分析专业学习目标情景和需求; (3)对大二第四学期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习者的目前情景和需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社会目标情景和需求

该项调查表明招聘单位希望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综合运用能力(如表1)。其中阅读技能排在第一位,口语和听力要求对文科和理工科毕业生略有差异,翻译和写作稍显靠后。这一趋势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听力和阅读的重要性,且因为传统模式下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弱于阅读能力,听力能力的需求得到凸显。

同时,我们还收集分析了周边城市的招聘广告后发现“熟练的英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流利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有创造性、勇于挑战、自我激发、乐观主动”等要求不断出现于招聘广告中。这些现状要求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专业学习目标情景和需求

课程学习者来自不同专业,职业需求和专业学习差异会导致英语学习需求的差异。在对经贸、生化、新闻和管理等专业知名教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理工科类对阅读的需求最大,在进行实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等环节时需要大量阅读英文原版资料或论文,收集信息并进行概括加工,但学生在这方面明显存在能力欠缺,信心不足现象。文科类专业对综合技能的需求更明显,英语能力是经贸人才不可缺少的技能,学生和专业教师都希望在高年级开设后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如对外交流、合作、协商和商务谈判的能力等。

3.目前情景和学习需求

对教学对象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和期望、技能需要、学习观念、行为和导致现状的原因等五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注:①数值为百分比,精确到整数,以下表格同。

②问题编号为问卷原始编号;因篇幅所限,问题内容在此经过整理和提炼,以下表格同。

如表3所示,高年级学习者继续学习英语的原因集中在“为找工作增加筹码”一项,表明他们对目标需求非常关注,对英语感兴趣居其次。此外选择多项答案的学生占28%,说明动机多样化,存在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相结合的情况。

注:①数字(1-5)表示:(1)完全不适合我;(2)不适合我;(3)没有明确答案;(4)适合我;(5)完全适合我。

对学生的技能需求调查显示42%的学生希望提高阅读英文报纸杂志、浏览英文网站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口语能力得到了更多学生的认可,占67%。

对学习观念的调查显示,就提高口语而言,53%的学生同意“阅读是重要途径”,这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但写作这一重要的语言输出方式只得到28%学生的认可,甚至41%的学生表示不同意,4%表示完全不同意。在具体学习方式上,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只有与外国人交流才能提高口语”,“课堂教学和英语角练习”得到绝大多数学生(64%)的认同,这意味着学生仍然支持课堂教学并对此充满信心。与我们的预想一致,“真实的交际任务”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83%)的认可,66%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网络资源的优势,这表明学生认同网站和论坛等网络资源存在具备促进交流的诸多积极因素。

就英语网站或论坛对交流的促进作用来看,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话题感兴趣”,其余因素依次为:与他人互动切磋,能收集相关英语材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得到在线字典帮助等;匿名,减轻心理压力。调查表明学生认同网站和论坛等网络资源具备促进交流的诸多积极因素,这为课程辅助站的开发提供了需求依据。

为使本课程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又分析了学生目前的学习行为,结果发现尽管学生希望提高语言实际交流能力,但他们的实际学习行为却不容乐观。对“阅读英文报纸、杂志或小说”,“浏览英文网站或论坛”,和“用英语记笔记、留言、写信或日记”等问题的.回答集中趋向于“偶尔”,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相应的英语阅读和表达习惯,需要在这些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当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阅读技巧,如86%的学生经常或总是“通过上下问猜测词义”,但还存在制约其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不良习惯,如寻找信息需要逐字逐句阅读,选“有时”、“经常”和“总是”的学生总计占68%。对于“合作学习,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的回答也是趋向于“偶尔”,其次是“有时”。

为使课程能最大程度改善现状,实现课程设计最优化,我们还调查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各种因素依次排列如下:交流机会少,不自信,方法不当,自我约束能力差,基础不扎实,学习资源不足,焦虑恐惧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

  四、启示与小结

1.明确教学目标

社会目标情景和需求分析表明,学习者应具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输入性技能,是说、写和译等输出性技能的前提基础。考虑到学习者已有的基础、网络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教学规模等因素,我们初步确定将提高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为《网络交际英语》课程的前期目标。

专业教授访谈进一步证实了以提高读写技能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是合理的。目前学习需求显示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技能依次为说、听和读,而听和读是基础,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读,这与初步设定的课程目标一致。

2.确定从技能型到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渡

调查问卷反映了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问题,这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初期我们将开设阶段性技能培训,介绍阅读技巧并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网上获取信息能力,如向学生介绍快速阅读的技巧,并辅以实践训练,将一定量的快读训练公布在课程辅助站上,作为课外自学内容,以计入平时分的方式加以监督考核。然后逐步过渡到任务型教学模式阶段。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通过阅读、理解、分析、相互讨论和再现自己的结论等方式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理解、推理、归纳和总结等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同理,写作也将从实用写作介绍过渡到写作任务,并在课程辅助网站上提供写作改错练习题库,作为课外自学内容。

3.深入了解学习者现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对学习者目前情景的分析表明,“交流机会少”,“不自信”,“方法不当”,“自我约束力差”等因素反映最为普遍,因此我们认为学习者与目标情景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提高空间,这证实了《网络交际英语》课程的现实必要性。网络所提供的资源环境能有效解决交流机会问题和学习资源问题。相信设计出感兴趣的话题,为学习者创造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提供及时便利的帮助,学习者将会积极参与其中,真正提高语言交流的综合技能,这也为该课程辅助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2]高玉兰:基于网络的自主-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4 (9)

[3]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6]Nunan, 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