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生物

关于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生物1.27W

摘要: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改革, 文章首先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然后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于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教学; 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结合声、图、视频、文字的教学方式,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内容, 并有利于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改革。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 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转变为形象真实的图像

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 生物知识可以转变成更加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在讲述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时, 教师在实验前先让学生观看细胞的动画结构图, 了解细胞结构, 再通过显微镜去观察真实的细胞结构, 这样就很容易找到观察目标。

(二) 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知识转变为直观化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将生物抽象化知识转变为直观化知识[1],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于抗原抗体无法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学, 在电子白板上将抗原抗体做成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模型, 学生可以用手拖动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直观地表现出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饶有兴趣, 同时理解了抗原抗体的概念。

(三) 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知识大部分以微观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解决文字难以表述清楚的实验操作过程的难题, 更是把探究实验由复杂变简单, 并能对实验产生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 让学生更加通俗地理解实验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改进实验方案, 提高实验的探究效率, 使学生能够体验生物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索性, 提高实验技能, 提升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这一教学法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自主探究—评价反馈”环节组成。教师采用信息技术中图片、视频或文字虚拟场景等创设特定的情境[2]、学生讨论、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课本内容,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 教师提供相关的知识平台链接和各种探究材料,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课堂学习的交流、评价与反馈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环节之后必须进行的程序, 教师对于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 必须进行有效的讲解, 给出恰当的评价反馈。

(二) 整合探究实验过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库的资源, 并结合学生的认识, 创设探究情境, 筛选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分组合作阶段要将实验设计方案利用信息技术的共享功能上传到网络, 将实验结论上传公共平台汇总统计, 然后交流、质疑、讨论。

如在探究实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中, 学生先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小麦、黄豆、玉米等种子的最适宜的发芽温度, 然后在电子白板资源库中找到实验装置, 模拟组装最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实际实验探究中, 用玻璃杯、可乐瓶、罐头瓶等仪器探究发芽率情况, 最后将种子的发芽情况用手机拍照记录上传到平台。

(三) 搭建探究教学互动平台

在生物探究活动中, 需要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 在网络平台上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 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延伸问题, 从多方面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观察和饲养蚯蚓”探究实验中, 学生在比较蚯蚓在纸上和在玻璃板上的运动状态时, 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比在纸上快。对于这一相反的结果, 通过在交流平台的讨论, 学生查找资料, 再次做对比实验, 发现是因为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 在蚯蚓的体表抹了水, 由于变量增加了, 所以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3]。在两者的整合实践过程中, 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既能充分表述自己真实的想法, 还能逐步发挥主观能动性, 达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朝晖, 李宏斌, 李明霞.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3 (13) :240.

[2]晏会民.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推广[J].学周刊, 2015 (22) :196.

[3]赵保和.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