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生活范文 > 科普知识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12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12篇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1

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结束,静下心来反思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情况,有苦、也有甜。日常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体验与反思。为使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总结经验,以备以后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特在此对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认真编写教学案和导学案。

本学期,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数学课每周调整为四节。如何利用好这四节数学课,既让学生掌握好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在备课方面,认真做到两点:

1、认真编写教学案。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学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认真编写导学案。为了更好的做到数学教学的前瞻和后延,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认真编写导学案,做到导学条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就能做到自己能学会的自己学会,自己学不会的带到课堂解决,切实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进数学教学管理,利用小组自主管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下面对这一方法做一具体的总结:

一、小组的形成

1、小组长的产生。首先在全班范围内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是小组管理的核心,小组长的选拔是小组管理的核心。小组长的人选必须具有:①数学学习优秀。②在班级内有一定的威信。③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小组组员的分配。把除小组长以外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基本素质等情况分成A、B、C三等。按照自由组合、教师调控的方法由小组长和每一等级中的一名学生组成四人小组。

3、小组一旦形成,小组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不能随便调换。假如某一个同学想到其他组去,必须取得本小组组长的同意和想去的小组组长的同意,再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调换。如果某一同学由于某种原因,本小组一致同意不要他了,这个同学必须自行联系其他小组到其他小组中去。这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珍惜本小组的荣誉,为本小组的荣誉做出自己的贡献,争取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

4、小组学习指导:

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学习要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

②小组长要做好调控:小组讨论、交流时每个成员必须发言,让差生先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③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在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

④让小组组员间相互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成为一种习惯。组员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检查近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相互当老师的意识和习惯。让小组始终处于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氛围中。

二、小组管理的方式方法

㈠秩序管理。

1、课前相互提醒本小组成员做好上课准备。

2、上课过程中相互提醒并制止本小组成员上课说话、走神等违规行为,保证本小组成员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堂上。

㈡课内学习、研究。

1、我们学校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在课前,老师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预习新课。课堂上,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对课前导学案的研究探索情况进行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研究的成果统一认识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把本小组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提交到全班研究讨论。

2、上课过程中遇到的新生成的问题,由小组长带领全组研究、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任何组员的发言都代表本小组,是小组共同研究的成果。

3、由小组长检查某一部分知识本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竖式的简便写法这部分知识,通过小组研究、交流、汇报,教师精讲点拨后,是不是全班同学都掌握了呢,特别是差生也掌握好了呢?这时我安排各小组看书质疑,相互检查。小组长就会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本小组可能没有掌握的同学是否学会了,如果不会,全小组的同学就合力把他教会。这样就达到了小组共同提高的目的。

4、在自习课上,老师把练习题、练习卷等放给小组,让小组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检查,有弄不明白的问老师。这样老师帮学生解决的都是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㈢课外学习、研究。

1、作业的布置。我们的课外作业分两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小组布置的作业。老师根据上课的安排,布置少量的必须的巩固作业和预习作业(例如导学案)。小组作业是小组长根据本小组组员的学习情况,和本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自主安排作业,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小组安排的作业往往是最有效的。

2、作业的检查。小组对于课外作业特别是本小组布置的作业,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对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全组协商解决。对于检查出的错误,由小组长负责督促改正。

3、实际问题研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共同研究的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在课余空闲时间,就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思路。研究结束,根据本小组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情况汇报表。

㈣负责本小组的组员与家长的联系。

小组长掌握本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家长联系电话,当本组组员取得成绩或出现错误时,小组长及时将情况通报给家长,以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并对孩子的表现做出及时的反应。当家长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时,也可以直接拨打电话询问小组长,会得到自己孩子的最真实细致的情况。

三:小组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评价时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对学生的评价,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更高的学习动力,是否了解自己的不足而勇敢的改正自己的不足,是否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为此,我对小组的评价采用了小组点评和定量评价的办法。小组点评,定期举行小组点评会。

1、组内点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向本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做了那些工作,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那些成绩,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那些进步。小组的其他成员对他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2、小组长点评:由小组长对本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点评的主要内容:①本小组在本段时间里做了那些工作,取得了那些成绩。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2

武老师开始时从教材的实验板和修改版进入演讲,教材的修改不简简单单的改改而已,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修改的,是通过了大量的试验才进行的修改。其次讲了怎样有效的进行教学。

武老师讲到他的儿子对数学“恶心”了。听到这个字眼之后,我深思了,现在的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数学,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数学而去学数学的,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下面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学会灵活运用实物(教学用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较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能让学生做的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比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要准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具,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的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仅仅这样是不行的,他们在了解了有12条棱之后,在问他们有几条棱平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图,再去让学生理解,他们就能很清晰的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紧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认为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会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组织与指导他们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候,让同学们理解为什么石头放进水里,水面上升了?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那些类似这样的情况?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答案,根据实践活动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不但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为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

比如: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一个月饼,老师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因该怎么分?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该怎么分呢?通过一个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有像继续探究的心态,最终达到对数学感兴趣。

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会继续学习、继续观察、继续实践,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解教材、踏实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3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

今年也是我第一次带三年级的数学课,今年是我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因为学生是从二年级带上来的,所以少了师生之间的磨合,可以很快进入到学习当中。二年级时,有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当差劲,今年的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作为教师的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二年级教学时对他们的了解,总体来说孩子们的计算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做练习会出现数指头、口算等不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我更注重孩子的态度、习惯而不是成绩,所以对于孩子上课听讲以及作业书写情况要求较高,有问题时能够及时和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发现将近一半的孩子不会自觉学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数学,我在本学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着重培养小老师。让程度稍好的学生选择课题,课下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备课,由学生主讲、老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程度稍差的学生选择自己会的题目进行讲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习品质。

2、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的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此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单元除法中《分桃子》一课,教科书借助圆片、小棒等直观模型,结合具体分一分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竖式的计算步骤及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将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与具体的分物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师引导、同桌互相说、单独提问等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和方法。并且呈现多元化算法,从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授第四单元《克千克吨》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时专门会让学生提前去超市看食品包装袋上标的重量,并亲自感受一下,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课上学生会通过自己的感受明白不同物体如何去选择质量单位。

4、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渗透。例如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我将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但是,教学中,由于经验的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通过这两年的实践经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低年级孩子相处,帮助他们更好的去学习,而且通过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交流,以及学生的日常表现,真心觉得一个孩子的学习是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但是不少家长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其实小学阶段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但是,大部分孩子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很好,这些习惯的缺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完善。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4

我们五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在教研日参加了新教材分析研讨会。通过新教材分析研讨会的培训,使我知道了本册教材的新的编写意图,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给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指明灯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解读和具体体会:

教材的解读:

一、小数乘除法的分析。

第一、二单元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并采用单位间的转化等方法得出结果,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关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教材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样的教学体系。

“小数乘整数”中例题1通过买风筝,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数的运算的教学,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上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回顾乘、除法的意义,无论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算式,还是初步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对于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以小数乘整数为例,在没有得出竖式计算方法之前,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得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如利用单位间的换算等角度探索出积。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例题中进行归纳,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这正是小数乘法的关键。

3、鼓励学生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运算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运算的含义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寻找能用小数乘、除法解决的问题。

二、解方程和数学广角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它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一样都是以四则计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但在解题思路上有所不同。在算术解法中,“未知数”(问题的解)始终作为一个“目标”,不参与列式运算,为了求“未知数”,需要根据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直接用已知数与运算符号组成算式,由于数量关系的多样性或叙述方式上的不同,解法往往变化繁多,思考起来有时比较困难。而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引进了字母x,一开始就可以让未知数x和已知数处于同等的地位,按照题中叙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用未知数与已知数组成同一个等式,未知数x直接参加列式计算。这样,思路比较简单,解法比较方便,尤其对一些算术解法中需要逆向思考的题目和某些典型应用题,列方程可以化逆为顺、化难为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然而,由于学生在一至四年级的应用题学习中,已经养成用算术方法解题的习惯,同时由于代数方法相对抽象的特点,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时,会有不习惯的感觉。因此,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以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方程来描述等量关系为重点,同时配以用方程方法比算术方法更“顺”的例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利用等量关系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三、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认识及梯形的面积。考虑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将这些内容编排在一起。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以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直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

这些推导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未知的图形面积转化归结为已知的图形面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化归”的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每一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转化成已经知道的图形面积。

具体体会:

首先,我觉得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到现在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在课堂中有过意外收获,有过为探究真理而教学内容失败告终的苦涩,有过为不能很好创设情景的迷茫,有过面对新思想、新理念、新设计而无能为力的困惑。总之。我认为这次的新教材的培训对我来说很有必要。

其次主讲指点迷津,让我重新认识了新教材。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计算研究、分析策略、探究价值的培养,它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为应付应试盲目机械训练应该科学有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价值的去探究。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中,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套教材,使我对如何创造使用和把握这套教材、怎样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一套教材所选择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这次教研研讨活动犹如及时的春雨洒进我的心田,使我在迷惑彷徨的教学道路上,学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运用新学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灵活运用。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贴近生活,经历知识、能力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做一个智慧型的好老师。

总之帮我解答了好多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也获得了许多非常宝贵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我会正确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5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6

本次,我参加了兴庆区举办的新课标教材培训,培训内容是我所执教的二年级课程。主讲人是刘秋霞老师,首先她带领二小学生完成了一节20分钟的模拟课堂。听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她将一堂枯燥的数学课美化了,并且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对所学课程掌握的更加牢固。

本次课是一节乘除法的综合练习课,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来说,教师会给学生呈现出很多关于乘除法的应用题去让学生做,但刘老师打破了原有的常规,设计了一堂很新颖的课。举例来说,第一个环节是直接列式,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文字题,这一环节设计的很巧妙,例如:根据5×6写出一道文字题。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的非常出色,在编写5的6倍应用题的这一环节,学生更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使得一堂是学课讲得丰富多彩。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数学课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生硬,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回想起我的教学,我只是向学生传递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至于课外的知识也很少向学生讲授。上课的内容也比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好好的研读教材,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很好地教学实效。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7

我担任三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我在教学工作中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用德律己

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及时总结得失,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本学期全勤,没因个人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的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并与数学组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

2、用心教学

针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角色正确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达成“三维”目标

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等。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个人教学经验积累

采取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存在问题及下学期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二、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通过测查,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基本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也看到了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教学中应以积极的态度,冷静思考,正确面对,扬长避短。

1、重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通过测查发现,审题马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部分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通病,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冷静、全面地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搜集信息并正确处理信息,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操作大意,粗枝大叶,也是部分学生丢分的缘由,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

2,从微观指导变成宏观引领,为广大教师开拓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向老师门提出了挑战。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标”精神。要认识到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相同点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和数学思考方法,不同的是转变那种“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要正确处理“课标”四个方面的关系,认识到“四个方面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教学中要防止“知识与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贴标签’现象。”

3、重视思维训练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多角度的拓展,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策略的渗透。

4、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测试试卷信息量大,与生活的联系密切,灵活度大。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的点滴积累中建立起主动、正确的、灵活的思维模式,获得丰富的、内在的、自主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8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法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课件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先估计)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四、课堂小结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9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10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由于第四单元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28×6()×6<58

125÷596÷863÷3360÷3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

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

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11

这学期我们学校一年级开始使用苏教版新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xxxx年10月11日星期二下午本校数学组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培训学习,在简秀梅组长对新教材的解读下,我对改版后的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改版后的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书本里面的图画更加鲜艳更加生动了。新教材所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注入了新血液、新精神,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新教材在内容上所做的调整,更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此次培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深入钻研,更好的开展教学,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翱翔。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1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二、第三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